人文素质和中学历史教学中人文素质的渗透与提高

人文素质和中学历史教学中人文素质的渗透与提高

卢立丽[1]2003年在《人文素质和中学历史教学中人文素质的渗透与提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学中提高人文素质不仅是知识经济时代赋予基础教育的新课题,而且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基础和内容。人文素质是文化素质的核心,是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标志,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中国社会发展和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 中学历史教育目的定位于思想、能力为主的人文素质培养,才是真正符合人的发展需求的教育,才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教育。本文阐述了人文教育的特点、对中学历史教学使命进行了重新定位,提出了当今人文教育发展的中心任务——提高人文素质。提出了人文素质是由人文知识、人文观念、人文精神、人文感悟能力和人文创生能力构成的,是经过文化的积淀、历史思维的判断、人文精神的内化而外显为人文素质的,指出了提高人文素质的关键是重铸人文精神。作者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以渗透和提高人文素质为研究对象,以中学历史教学为载体,在素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指出了人文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原则,探讨了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和提高人文素质的途径、模式、方法,进而形成了“感悟——反思——审视”的教学模式。 希望此文能引起同行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并对教育界同仁能有所助益。

单进逵[2]2007年在《中学地理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文精神是人类的文化精神、人类的文明素养,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最根本、最主要的标志;科学技术只有在人文精神的指导下,才能向着最利于人类美好发展的方向前进;人文精神也离不开科学精神,只有自觉地把科学精神内蕴于宏大的人文精神之中,人文精神才更富于清晰性、准确性,才能更好地指导人类实践;在中学的教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地理教学的优势所在,地理教学的目标、教学内容中都蕴藏着丰富的人文精神的内容,这些是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但在地理教育教学中,由于传统教学思想和应试教育,人文精神的培养在地理教育教学中并没有足够重视和体现。本论文通过对人文、科学、中学教育和地理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内容进行比较全面的阐述,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根据地理教育教学经验和思考,就中学地理教育中如何进行人文精神方面的渗透培养进行了研究;认为在中学地理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应该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相结合的原则、注重过程的原则、以人为本的原则和开放性的原则。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培养人文精神,首先在改变以往对地理认识偏差的基础上,根据学科性质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提供地理教学的教材和教学内容;其次由于人文精神培养对中学地理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理教师在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的同时,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人文素养,在工作和生活中践行人文精神,教师在言传身教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使教师成为学生的楷模和学生道德的阅读书籍;另外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要改变以往的比较单一的、重视结果的评价方式,要在评价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基础上,关注对学生价值判断能力、批判思考能力、社会责任感、与人合作的意识与态度等方面的评价;要重过程,重体验,重全员参与;从而激发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最后在常规教学中,通过地理学史的教学,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把潜在于教材中的科学发现、探索过程提炼出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通过全面的科学精神培养,让学生明白科学技术是双刃剑,让学生懂得科学技术必须用人文精神去规范和导向,使之更好地为人类的发展服务;通过国情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用正确的环境伦理道德教育,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挖掘地理教学中的美育知识,唤醒学生对美的追求,培养学生审美情怀的人文精神;教育教学中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培养和锻炼;进行乡土地理教学,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人文情怀,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润物无声的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在教育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宁凯飞[3]2015年在《新课程中学历史教学人文素养培育的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基于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与推进,结合历史新课程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教学目标与要求,基于新课程教学理念的要求与实践,以探索在新课程中学历史教学中关于人文素养培育的路径、策略、方法与原则等为本文的研究内容。全文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论述选题缘由和相关理论基础,从当前中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现状出发,结合新课程关于转变学习方式的核心理念,分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中学历史课程对实施人文素养培育的必要性、意义及其不足之处,分析并梳理前人进行的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明晰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并明确课题相关概念与研究范围。第二部分立足于中学历史教学,探讨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实施人文素养培育的问题。首先,着眼于新课程历史教学人文素养资源的挖掘和整合,从教科书、互联网、乡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方面进行了探究;其次,从历史学科教学目标的多元化、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多途径和加强学科联系与整合叁个方面,并运用丰富的教学案例,系统论述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实施人文素养培育的基本策略;再次,本文提出了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实施人文素养培育的四种教学方法,以增强渗透人文素养培育的力度;最后,梳理与总结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实施人文素养培育的基本原则,并对本课题研究的成果与不足进行反思,对历史教学中实施人文素养培育的前景进行展望。本文创新之处在于:(1)研究视角新:立足于中学历史教学人文素养的培育,力图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层面,探索以实现人文素养培育的基本路径、策略、实施方法、原则等为主要研究的基本内容。(2)研究强调历史学科的特性,紧密结合历史学科自身的人文属性开展研究,并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如:调查研究、比较研究、案例研究法等回答源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现实问题,实现对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

吴海睿[4]2011年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又要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而现在的课堂中人文素质的培养是最为欠缺,所以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教学中,教师应采取适当措施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生物课堂是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最佳场所,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整合教材中或教材外的人文素材与科学知识,使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内容相融合,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随堂观摩法等,对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进行一定的研究。本论文主要由以下六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包括选题的原因、研究的意义、研究方法等内容。第二部分论述了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论依据,为人文素质教育的展开奠定相关的理论基础。第叁部分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渗透现状进行分析与总结。第四部分对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生物实验教科书必修和选修模块中蕴含的人文素材进行了统计,对典型的人文素材进行列举与详细介绍。第五部分结合教学实践,用具体的教学案例来探索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有效途径。’第六部分基于上述内容,结合湖北省高中生物的教学现状,笔者给出一些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合理建议,以促进高中生物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渗透。

徐明[5]2008年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详细介绍了有关人文素质和人文素质教育概念的组成、内容特点,分析了人文素质教育在当前教育改革中的作用。并以高中物理教学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分析当前中国理科生人文素质现状和比较中外理科生人文素质的基础。以教育理论为指导,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从理论角度阐述在高中物理学科教学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讨如何在物理课堂教学、课外辅导、作业批改和知识检查等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如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导言部分、阅读材料、研究性学习部分、物理学史中所蕴含的人文思想。在不影响物理主干知识教学的情况下,介绍物理学家的物理研究方法,介绍他们的坚强意志、毅力和优秀品质,介绍他们探索物理学奥秘的献身精神,让学生受到生动具体的人文教育。在这样一种教学方法中,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质能同时得到提高,从而使高中物理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有机结合。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中普遍存在着重科学轻人文、重分数轻能力的现象,中学实际上进行的还是应试教育,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带有明显的功利倾向。教育的结果使学生变得性格孤僻、高分低能,缺乏积极的人生价值取向与创新能力,适应不了时代发展的需要。物理学科有责任承担起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培养高中学生的人文素质仅仅在学校依靠教师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同时还需要社会、家庭包括学生本人的共同配合,只有多方面通力合作,并多渠道的实施才能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合格人才。

姚承霞[6]2003年在《人文旅游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渗透——以历史文化名城泉州为例》文中指出本文立足于探讨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下,人文旅游资源作为一种重要而不可多得的课程资源,它对中学历史教学的意义及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实施渗透。本文通过文献查询、调查问卷等多种方法等了解到,目前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对人文旅游资源了解不够、重视不足、利用率低,造成课程资源的极大浪费。针对这种情况,本文认为: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有必要使历史教师认识到人文旅游资源的重要性、必要性、可行性和迫切性,开始了解并重视人文旅游资源,将其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充分挖掘出来,与中学历史教材相结合,自觉地在历史教学中运用。这不仅能使学生在历史的学习中掌握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自身的体验和探究性学习,培养创新能力和人文素养等,使中学历史教学在深层面上有所突破,还有助于提高当地旅游的质量和层次。针对人文旅游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实施渗透的重要意义,本文还指出在实际操作中要遵循科学性、目的性、代表性、灵活多样性原则,采用最佳渗透途径是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并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制作各种适合教学需要的课件,还可以通过实地参观考察、历史旅游、网上学习等方式渗透人文旅游资源。相信本人研究并阐述的课题对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人文旅游资源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及借鉴价值。

陈耿[7]2003年在《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与人文素质的培养》文中研究说明历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1世纪教育改革总体取向已经明确的大背景下,历史教育改革的方向应当是清楚的,那就是发挥历史教育人文教育的本质,在素质教育中起着人格养成和文化熏陶的基础性作用。从教几年来,我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一直致力于探索如何充分发掘历史学科中蕴涵的丰富的人文资源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并由此形成了初步的理论构想和实践体会。在实践中,我侧重于寻求一条如何使历史学科中蕴涵的人文知识内化为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修养的可行性途径。由此,我借助研究性学习,坚持以学生的主动探究学习为总体的指导思想,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面向社会,构筑开放的教学环境;遵循情感渗透的基本原则,将学生的自我教育与教师的适度引导结合起来,将历史教学置身于广阔的社会与生活空间之中,把学习过程变为师生合作创造的过程,最终达到完善学生人格,提高学生素质的目标。实践证明,改变传统的学生被动接受历史知识的传授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建构的情感体验,可以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我认为,这可以使历史教学改革真正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李秀文[8]2007年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加强人文素养教育研究》文中指出人文素养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德行——是一个人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表现。人文素养教育就是通过教育来提高受教育者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是人的成长发展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当前在市场经济大潮和激烈的竞争压力下,从社会到学校到家庭,人们对科学技术的重视程度远远大于人文学科,近而人文教育受到忽视,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暴露出来,人文素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精神生活颓废、伦理道德滑坡、社会冷漠和社会歧视现象严重。其主要原因是功利主义的影响:注重成绩、注重经济效益、注重利益。在这种激烈的竞争中,人们越来越感觉到,人文素养是个体、是整个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音符。时代呼唤全社会加强人文素养教育,对人的全面健康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使人们有这样的修养,最重要的还是要加强人文素养教育。加强人文素养教育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是新时期课程改革的需要。学校教育是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途径,作为人文学科的中学历史教学更是责无旁贷。因为中学历史学科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资源,是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的知识载体。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加强人文素养教育是摆在我们中学历史教师面前的重大课题之一。本文从提高历史教师的人文素养、注重历史教师的言传身教;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历史课堂人文知识的浸润;延伸课堂教学,拓展学生视野,丰富学生人文知识的来源,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全方位地关注学生的成长,使学生在学识方面和做人方面获得双赢,提高其人文素养水平,使其健康成长,从而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吴俊[9]2008年在《文明史范式与中学历史教学研究》文中指出托马斯·库恩提出的范式理论为学科研究提供了基本认同的学术基础和原则体系,也为历史学研究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方法。近年来历史学科出现了多种史学研究范式,如:革命史范式、现代化范式、全球化范式、文明史范式等。它们从不同角度扩大了史学研究的方法,展示了历史的内涵。其中文明史范式就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重要的范式。它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视角去看历史,以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人类自身的文明化为基本线索,研究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中学教师该怎样跟上史学研究的步伐,了解有关的史学范式,如何把握逐渐起的文明史范式,更好地将文明史范式运用到教学中去,这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本文主要对历史研究中有关的范式进行了论述,重点分析文明史范式的涵义、特点。再在分析历史教学中运用文明史范式的意义的基础上研究了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具体加以实施的方法和应该注意的问题。基础教育改革中,新课标渗透了“文明史范式”的理念,新教材的编写也体现了最新的文明史观。“文明史范式”的运用正是符合了时代前进的步伐,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通过文明史范式的研究和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有利于我们从新的视角看待和研究历史,有利于历史课程改革理念在中学教学中的渗透,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激发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适应社会需要,时代发展的有素质的社会主义公民。如何将文明史范式运用于中学课堂呢?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利用好课堂教学,有意识的运用文明史范式,注意传授一些相关的正确认识和观念,让学生获得一些文明史的基本知识。在高叁复习中,首先带领学生从宏观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用文明史观构建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其次,注意帮助学生梳理主干知识;然后对重大历史事件重新从文明史的角度进行分析得到新的认识;最后,联系时政热点进行重点分析阐述。

陈薇[10]2014年在《初中语文课堂人文性培养刍议》文中研究指明世界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倾向于“人文化”。我国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语文学科自身的人文性特点及新时代的发展变化都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人文性,关注学生作为人的独立个体的健康发展。因而在“新课标”的背景下,针对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的一系列问题,探讨其人文性培养,显得格外重要。本文除了绪论、结语外,总共叁章。第一章为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性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分析。通过文言文、古诗词和作文的调查表,分析了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缺失的种种表现,接着分析其原因,指出了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缺少的现状,即语文教育片面强调工具性,使得一些学生不再追求心灵的崇高、人性的美好,从而为后文的论述奠定一定的基础。第二章是对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性教育的重要性进行探讨。首先,对人文性的内涵进行分析。接着,通过对中国传统人文思想的精髓和西方人文思想的发展历程的论述,重点说明了当代人文精神内涵,即人文精神的本质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价值,珍视人的生存、发展和自由,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然后,对人文性的缺失造成的后果,进行分析,强调在基础教育中,语文学科是最富有人文性的学科,必须重视人文性的培养。第叁章是探讨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性教育的策略,分别从以下叁个方面着重阐述:一是利用教材巧妙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分别探讨了在文言文、古诗词和作文中如何渗透人文素质教育。二是改变教师自身的观念。首先提高教师的素养,其次改变教学方式的单一化,然后改变教学评价方式的标准化。叁是营造开放活跃的课堂氛围。首先要树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语文学科性质观,其次要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主体教育观,最后要树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

参考文献:

[1]. 人文素质和中学历史教学中人文素质的渗透与提高[D]. 卢立丽. 东北师范大学. 2003

[2]. 中学地理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研究[D]. 单进逵. 西北师范大学. 2007

[3]. 新课程中学历史教学人文素养培育的探索[D]. 宁凯飞. 广西师范大学. 2015

[4]. 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D]. 吴海睿. 华中师范大学. 2011

[5]. 高中物理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D]. 徐明. 华中师范大学. 2008

[6]. 人文旅游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渗透——以历史文化名城泉州为例[D]. 姚承霞. 福建师范大学. 2003

[7]. 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与人文素质的培养[D]. 陈耿. 福建师范大学. 2003

[8]. 中学历史教学中加强人文素养教育研究[D]. 李秀文. 河北师范大学. 2007

[9]. 文明史范式与中学历史教学研究[D]. 吴俊. 华中师范大学. 2008

[10]. 初中语文课堂人文性培养刍议[D]. 陈薇. 苏州大学. 2014

标签:;  ;  ;  ;  ;  ;  ;  ;  ;  ;  ;  

人文素质和中学历史教学中人文素质的渗透与提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