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政治教育国家资源体系及其对我国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国论文,思想政治工作论文,政治教育论文,启示论文,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0—05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614(2007)10—0072—04
思想政治教育是普遍存在于当今世界各国的一项教育实践活动。各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获得并维持本国民众的政治认同,维护和巩固既定的政治体系,培养符合统治阶级意志的公民。这项实践性极强的教育活动的重要特殊性在于,它需要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支撑。德国政治教育(Politische Bildung),作为当代西方发达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典型代表,在政治教育资源体系的构建、政治教育资源的配置和利用等方面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形成了一套切实可行且实效显著的做法,对于在我国社会生活新形势、新变化和群众工作的新特点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设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一、德国政治教育国家资源体系的建构
自20世纪50年代之后,联邦德国逐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政治教育国家资源体系,将政治教育资源作为社会的“公共产品”纳入政府的整体规划来建设,在全社会营造了丰富的政治教育资源网络,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成为社会治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而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政治教育实践体系的主要构成元素包括各级议会、政府,各类政党、学校、社会组织等,它们在德国政治教育中担当各自责任,发挥各自功能。
(一)联邦议会对政治教育进行总决策和总监督
当代德国是实行议会内阁制的国家,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联邦议会。在所有国家机构中,联邦议会居于权力结构的中央地位。在政治教育方面,联邦议会的权力主要体现在立法权和监督权上。其中,立法权表现在为德国联邦政府、各政党、各级各类学校及社会机构的政治教育工作确立总的方针政策、基本原则、内容和目标,也就是为德国政治教育的全局定“调子”。监督权则是作为主权者的议会,对政府政治教育工作进行经常性控制,它主要表现为预算权、决议权、质询权和成立专门委员会等形式和权力。
联邦议会成立的众多专门委员会是与政府各部门对口设置的,其目的之一就是为了监督政府各部门的工作。如,联邦议会对联邦政治教育中心(Bundeszentrale für politische Bildung)的监督权是由一个专门的管理委员会行使的。委员会的成员由议长根据各议会党团的建议任命,通常由20位左右联邦议员组成。管理委员会的权力和职责具体包括:一是监督联邦政治教育中心在工作中的政治立场,以及是否违背“超党派原则”(überparteilichkeit)。所谓超党派原则是指政治教育中心的工作不能体现个别政党的意志,以防止违背基本法的民主和多元化根本原则。需要指出的是,这种“超党派原则”实际上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欺骗性。能超越个别党派,却不能超越其资产阶级性质;二是对联邦政治教育中心的重大事务进行决议,具体包括政治教育主题的确定、财政预算(包括制定和执行)、年度工作计划和年度工作报告等。其工作均不能违背管理委员会确立的方针政策。并且管理委员会有最终决议权。由此,联邦议会就把持了德国政治教育的总决策权,掌控了德国政治教育全局。
(二)联邦政府对政治教育进行组织和管理
联邦政府在德国政治教育中的职责是由“联邦政治教育中心”及其设在各州的分支机构——“州政治教育中心”(Landeszentral fürpolitische Bildung)承担的。它们是德国政治教育实践体系的核心部门,是具体工作的策划、组织、实施和管理机构。“联邦政治教育中心”的主要工作职能包括:一是对各级各类学校政治教育工作作出规划,为各类学校的政治教育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和考试要求,并对政治教育教师进行培训;二是组织政治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编辑各类政治教育资料,为课堂政治教育教学提供参考,也免费提供给社会大众,如出版周刊《政治教育信息》(Informationen zur politische Bildung)和《议会》(Das Parlment);三是面向全社会、各阶层民众举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政治教育活动,如时事讲座、展览、参观旅行、主题节日、知识竞赛等;四是研究政治教育领域的重要问题,紧密结合现实的政治和社会问题,对社会政治进程进行持续的调查和分析,开展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五是以大量的各种形式的出版物为载体,向公众提供政治信息,引导公众树立对于复杂政治领域的正确观点和判断,在政治教育职责中扮演着全体公民的信息传播者的角色;建设并维护联邦政治教育中心的网站(WWW.bpb.de),通过互联网开展政治教育。
作为联邦政治教育中心分支机构的州中心,在机构设置和工作职能上与联邦中心类似。州政治教育中心一般设在州政府所在地,并在州内重要城市设立分部。尽管德国实行联邦制,各州在多数事务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但在政治教育这样的特殊领域,联邦与州之间的沟通协作非常密切,各分支机构接受联邦政治教育中心的指导,并从本州实际出发,开展切合各州实际的政治教育活动。以巴登—符腾堡州政治教育中心为例,该中心在弗赖堡、海德堡、斯图加特、图宾根等州历史文化名城设立了分部。它们在各地经常性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政治教育活动,如报告会、讨论会、论坛、讲座等。活动主题和教育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历史、环境保护、市民生活等各个领域,与现实和公众的精神文化需要结合得非常紧密,由专家学者主持,具有明显的咨询、解惑的特点。这些活动几乎每天都有,在本州近30个城镇举行,覆盖面相当广泛。[1]
当然,联邦政治教育中心最重要的职能体现在其对德国政治教育的决策管理与资源建设和配置方面(下文有详细介绍)。
(三)学校主导实施政治教育
学校是德国政治教育最重要的场所和机构。德国学校政治教育最根本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是,通过系统地、按步骤地传授参与政治过程所需的知识,使学生认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基本价值,形成价值判断,培养政治参与的能力,为将来参与民主政治生活做好准备。德国中小学校的政治教育主要通过“政治教育”课来进行。在不同的州,政治教育课名称有所不同,如在巴伐利亚州为“社会科知识”,巴登—符腾堡州则为“政治学”。在实行多轨制的中学政治教育课程也不尽相同。在通往大学必经阶段的文理中学,《政治课》、《历史课》是政治教育的两门基础课程。为了指导各联邦州文理中学政治教育的教学,联邦政治教育中心和文化部长联席会议还制定了统一的毕业考试要求《大纲》,对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和具备的能力以及考核评估办法都作出具体明确的规定。
另外,通过其他学科渗透政治教育的内容也备受重视。在设立专门的政治教育课程之前,政治教育是作为一种教学原则渗透在其他科目中进行的。政治教育作为教学原则,意味着其他课程中所蕴涵的政治教育资源的挖掘与利用,成为了与专门政治教育课程相辅相成的“隐性课程”。这种教学原则作为一种传统,在专门的政治教育课程设置之后仍然被延续下来,在德国学校政治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除此之外,通过学生社团、学习旅行、参观访问等形式开展的课外活动也是德国学校政治教育的有效实施途径。
(四)政党协助实施政治教育
在德国政治教育体系中,政党的地位较特殊。德国政党法中规定,政党必须在公共生活所有方面参与形成人民政治意愿,特别是对形成公共意见施加影响,激发并加强政治教育,促进积极的对政治生活的公开参加,培养有能力的人承担公共责任。可见,德国的政党也负有相当的政治教育责任,政党之间的利益斗争必然导致政治教育思想和主题的冲突,但它必须限制在“民主”的框架之内。正如德国基本法第21条的规定,政党的建立和组织结构必须符合自由民主的要求,以实现民主的决策过程为目的政党活动才是合法的。党派间的政治教育差异因此统一在所谓“超党派”的民主核心价值观下,这就使得党派注定成为德国政治教育的“协助者”。
联邦议会中的五大政党都成立有各自的政治基金会(Politische Stiftung),它是各党派宣传自身政治思想和进行政治教育的非政府团体。这些政治基金会的资金主要来自于联邦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大部分来自于国家预算(每年约为6亿欧元,各基金会所得份额取决于各政党在议会中所占有的席位)。如果说政治基金会更多关注自身所属党派的政治利益,联邦政治教育中心的工作则体现出德国国家的意识形态和资产阶级整体利益。德国各届执政党和政府上台后,都会对政治教育工作作出部署和规划,使政治教育既不偏离既定的目标原则,又能适应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与政府各部门工作紧密结合。
(五)社会组织参与实施政治教育
德国的政治教育建立在非常广泛的社会合作基础之上。政府除承担政治教育的工作职责,向全体民众提供政治教育类社会“公共产品”外,还积极引导、鼓励和支持各种社会力量参与政治教育工作,丰富政治教育资源。通过成熟的社会化运作的手段,以行政契约的方式,委托社会非政府机构实施政治教育,并通过规章制度及合同条款的约束,达到对之进行监督和控制的目的,使其举办的政治教育活动不与国家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教育的方针原则相违背,以实现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
通常,这些参与政治教育的社会机构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各种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历史遗迹等,免费向公众开放,由国家给予财政支持和统一管理;另一类是作为政治教育主管部门认证的社会政治教育机构,包括各种注册协会、学会、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等。对这些社会政治教育机构,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通常的程序是:一是由政治教育政府主管部门作出明文规定,明确想要承办政治教育活动的社会机构所必须具备的各种“软”、“硬”件条件,如人员素质、场地条件等,尤其对这些机构所承办的政治教育活动的内容和主题的范围作出明确的规定。二是由这些社会机构提出正式申请,申请时须递交机构的章程、经济状况证明材料、机构主要领导成员名单,以及希望承担的政治教育活动的内容、形式等。三是由主管部门进行资格审查,当通过审查后,拨付活动经费,并对承担者所要举办的政治教育活动进行指导或建议,活动结束后进行效果评估。联邦政治教育中心每年资助数百家社会机构申请承办政治教育活动。各州政治教育中心也有数量可观的资助项目。
以联邦政治教育中心为例,其对政治教育承办机构进行间接的指导、干预的主要方式是财政资助。并且,这些承办者在所承办的活动符合以下条件时才能得到资助:“(1)有助于在理论和实践上加深对民主的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的理解;(2)传授关于当前和未来的经济、社会、生态、技术和文化问题的认识;(3)能够促进批判地发展民族同一性的历史意识;(4)讲授当今重大事件和过程;(5)在思想、政治上探讨反民主的倾向,特别是左右倾极端主义现象;(6)促进批判地探讨国家社会主义;(7)消除对少数民族的以及所谓社会边缘群体的偏见;(8)传授有关国际关系发展的知识;(9)增强对保障和平意识的活动;(10)有助于加强和扩展欧洲意识的活动。”[2] 当申请者接受议会议员团的教育意愿,自愿拥护自由——民主的基本原则,并保证依照基本法目标促进政治教育工作,可以被联邦政治教育中心接纳为新的政治教育承担者。在新的承担者递交申请报告时,必须提交以下材料:章程;理事会成员名单、监督委员会和咨询委员会的名单及领导者名单;有关经济状况的证明;关于教育工作的说明(机构的设置和项目资金——国外资助和自有资金)。此外,申请者被指定到联邦政治教育中心及其分支机构观摩政治教育活动。申请者被审核批准后,即可获得承担政治教育工作的资格。
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当代德国的政治教育既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又有其独到之处。国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完善的国家工作体系,系统的学校政治教育,广泛参与的社会政治教育,是德国政治教育的主要特征。归根结底,其政治教育工作卓有成效的关键在于构建了比较完善的政治教育国家资源体系,形成了“国家主导与政府行政指导下社会组织普遍协同和广泛参与相结合”的政治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德国议会和政府对政治教育资源的培育、配置和管理,所形成的一些有益经验和做法,对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加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广泛的教育实践活动,需要依托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然而,当前我国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体系建设方面缺乏必要的建设力度,资源的配置和发展也很不平衡,尤其是社会性、社区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相对缺乏,已成为制约社会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因素。因此,转变观念,提高认识,重视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体系建设,是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设,必须站在一个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局的战略高度上来。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建设要立足于执政党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社会整合、开发和建设。这是加强和改进社会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基层政治沟通和政治疏导机制的迫切需要,是有效解决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发展不平衡,丰富社会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迫切需要,是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增强适应性和有效性的需要。
首先,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利益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各种政治和社会问题在体制转轨和结构调整过程中处于易发多发期。人们的自主性意识增强,不同的利益群体导致不同的权利意识和政治诉求。在维护自身既得利益的过程中,也必然存在分歧、矛盾甚至冲突。当这些利益矛盾不能得到及时解决时,往往会转化成有组织的群众性事件,这很大程度上因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被削弱,以及由此而导致的政治沟通、疏导不畅而起。这依赖传统的信访制度已经远远不够,必须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立和完善能够疏导社会基层矛盾的工作机制,促进基层政治沟通、疏导机制的形成。因此,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作用的基础上,还要依托城乡基层自治组织、人民团体、社会团体、行业组织、中介组织,建立思想政治工作社会机构的组织体系,并将其作为国家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体系建设的基础工作之一。这些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机构,一方面在法律约束、党和政府管理和政策引导下,制度化、有序化地向公众传递政治思想和政治观念;另一方面,它们通过教育、沟通、协商,发挥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作用,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同时,它们还负责来自社会、民问的政治信息的采集、分析和反馈,既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咨询,又能作为公民的一种稳定而制度化的政治沟通和政治参与渠道。
其次,现阶段,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发展不平衡。在宏观层面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设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在微观层面表现为社会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配置和发展不平衡,社会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较为匮乏。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毋庸置疑,但也不能过分夸大。社会基层存在的诸多问题、矛盾,只能在社会层面加以解决。我国在长期的权力集中型体制的管理下,国家通过对单位的强有力的行政控制而对社会成员的活动和思想进行有效的统整。单位在很大程度上承担了疏导思想,化解矛盾的政治功能。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单位制在社会体系中的地位有所削弱,以往单位所兼具的思想政治工作、化解社会矛盾的政治功能逐渐弱化或交由社会执行。另一方面,由于单位的社会职能减弱,单位外的社会领域得到空前的生长,非单位组织形式如社区、社团大量出现并迅速成长,越来越多的公民以不同的形式,分属不同的公民社区,这是我国社会生活的新变化和群众工作的新特点。虽然改革已经使大量的社会管理、社会保障等功能从单位和政府中分化出来,由公民社区承担,但是社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贫乏,以及适应社区特点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尚未建立,导致其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薄弱区域。因此,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体系建设,有助于丰富社区性资源,打好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基础。
再次,加强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改进领导方式,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运行机制,是思想政治工作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随着社会利益主体复杂多元,人们思想的独立性、多样性、选择性、差异性增强,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难以与之相适应,表现为思想政治工作的社会化程度不高,缺乏社会性运作手段等,迫切需要创新。
总之,党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体系建设,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国家资源体系,这是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对于适应社会生活和群众工作的新特点,形成能够全面表达社会利益、有效平衡社会利益、科学调整社会利益的利益协调机制,对于在全社会形成最广泛的政治共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德国政治教育国家资源体系建设的经验对我们的启示
针对我国社会生活的新形势、新变化和群众工作的新特点,借鉴参考德国政治教育的有益经验,我们认为,当前,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前提,是切实形成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依托这样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构建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体系,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资源的开发、建设和整合。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体系建设,其核心首先是加强党和政府对全国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和规划。比如,思想政治工作主管部门整合中央、地方各级资源,为各级各类学校分别制订统一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与考试大纲;培训各级各类学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和工作者,只有经过培训并通过考试的人员,才能取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资格;集中全国理论界、教育界、文化界的力量,为学校编写权威性、针对性、时效性强的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组织相关学科领域政治素质好、责任感强、反应敏锐、善于把最新理论成果转化为教育资源的专家,及时编撰理论教育、热点问题、社会心态、社会思潮等系统化、通俗化的教育资料,及时为教育界、各级各类学校提供教育资料。
另一方面,在社会基层,要鼓励和支持各类组织机构积极参与思想政治工作,既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还应积极引导城乡基层自治组织、人民团体、社会团体、行业组织、各种博物馆、展览馆、历史文化遗址、革命旧址等机构开展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以此建立思想政治工作社会资源体系。党和政府应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或通过政策倾斜、税收减免等手段,以构筑这些机构开展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依赖基础。同时,要加强对这些机构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使之具备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必备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专业素质。并且,要对这些机构进行必要的业务指导,使之举办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既符合党和国家的根本利益,又能贴近教育对象的现实需求,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此外,还要引导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制定这些机构的活动规范和实施监督,使基层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组织有章可循,建立科学的内部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确保它们从事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主流意识形态保持一致。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党的领导,同时,要重视国家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体系建设。通过整合、建设社会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设,加强和改进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真正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普遍合作、公众广泛参与的、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我国社会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收稿日期:2007—07—12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德国政治教育及其对当代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的借鉴价值研究》(编号:06BKS034)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06年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计划项目部分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