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地区战略性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战略性论文,产业结构论文,布局论文,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区域战略性产业是区域产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战略性产业结构是区域产业结构的重要方面。各区域的经济发展都离不开区域战略性产业作用的发挥。区域战略性产业结构合理、布局先进,不仅对区域经济发展,而且对整个国家特别是大国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军事形势都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一、中部地区战略性产业结构的布局状况
中部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山西、内蒙古、河南、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等9省、自治区。总面积285.37万平方千米,占全国的29.7%。2003年,中部地区总人口4.5亿人,占全国的34.9%;GDP总值35352.1亿元,占全国的26.2%。中部地区是我国承东启西和连接南北的重要战略地区,由于长江水道和漫长的边境线,一方面是东部地区的延伸,另一方面沿边开放弥补了东部的不足。这一地区的产业以资源导向型产业为主体,结构层次不高。也就是说,中部地区产业以资源性产业和重化工产业为主,重工业产业比重很高,加入WTO后,其战略性产业比较优势还会进一步减弱。中部地区在我国区域战略性产业结构布局向西倾斜的战略中起到了承东启西的作用。
中部地区具有较强大的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如山西、河南、湖南是我国重要的原煤生产基地,河南、吉林、黑龙江是我国的主要原油生产基地,湖北、河南、湖南、山西是我国主要的水利、火电发电基地,武汉、太原是钢铁生产基地,齐齐哈尔、武汉、哈尔滨、长沙是我国主要的机械生产、加工基地,长春、十堰是我国的汽车生产基地,河南、湖南、湖北、山西是我国主要的建筑材料生产基地。这些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为中部地区经济崛起铺垫了基础。中部九省区内部经济差异大,主要产业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总体而言,中部地区是以农业、基础产业及资源加工业等为主要产业,是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和饲料粮基地。从战略性产业结构来看,中部地区战略性产业的衰竭性结构矛盾与成长性结构矛盾同时存在。其产业结构是以资源开发型为主的产业结构,这种结构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但该地区也形成了汽车、石油和采煤业等战略性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虽已兴起,但产业基础还极薄弱,在产业技术进步、市场需求方面都比不上东部地区。由于中部地区偏重于能源与原材料工业,不像东部偏重于轻纺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使得中部地区的产业结构水平质量明显低于东部地区。中部地区独特的地理区位,已形成了以郑州、武昌、株洲为中心的纵横南北东西的交通运输业,不仅促进了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对东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发展也作出了贡献。
二、中部地区战略性产业结构合理布局的条件分析
(一)中部地区战略性产业结构合理布局的有利条件
中部地区处于我国东西相连的枢纽地带,它具有地理位置适中,承东启西、南北交流的特点,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中部地区处于我国腹地,位于东部沿海和西部山地高原之间,纵贯南北,横连东西。区域内长江、黄河两大母亲河从中流过,京广线、京九线、太焦—焦枝—枝柳三大横贯南北的铁路骨干线以及湘黔线、陇海线、枝九线、大秦线、滨绥线、哈大线等东西铁路骨干线从中穿越,高速公路星罗棋布,绝大部分大中城市已建立航空运输。便利的交通,有益于中部地区的资源开发,有利于中部地区加强同东部发达地区以及西部开发地区的联系,有利于中部地区的对外开放。中部地区不仅交通运输业发达,而且经济与科技发展具有比较雄厚的优势基础。中部地区资源丰富,具有能源和原材料基地的地位,是煤炭、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和化工矿产资源的主要产地;在“三线建设”中,国家在资金、技术、人才上的巨大投入使中部地区有了良好的工业基础和产业结构布局。随着国家政策对中部地区崛起的支持,中部地区的战略性产业结构布局趋于合理,经济将会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前景。
中部地区最明显的优势是资源非常丰富,这点远优于东部,在密度上也高于西部,以煤炭、石油、铝土、稀土、钒、钨、铋、珍珠岩、天然碱、硅灰岩等最为突出。据专家评估,东中西三个地带矿产资源的潜在价值为1∶2∶2。考虑到这些矿产资源的开发条件、交通运输条件以及资源和资源型产品运输到消费地的成本等因素,以可以实现的价值计算,中部地区的矿产资源大约占全国的40%以上,其中煤炭、石油、铝、铁矿、铜、铅、锌等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在已探明的40多种矿产资源中,中部地区储量占全国一半以上的就有30多种,是我国主要的能源、原料生产基地。应当说,中部地区进行战略性产业结构布局所需要的资源充足。在整个经济建设特别是在“三线”建设中,国家在中部地区投入了很大的力量,目前该地区在交通条件、基础设施、工业固定资产规模、科技力量等方面都具有相当实力。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科技与人才培育与输出基地,土地肥沃,人杰地灵,这里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人才辈出的地区。这些都是中部地区进行战略性产业结构合理布局的有利的条件。
中部最突出的资源是煤炭、石油和水力等能源资源以及铁矿、铜矿、铝矿和磷矿等关键性矿产资源。在这些优势资源的基础上,中部地区形成了以煤炭、石油、电力、黑色和有色金属、机械、汽车、化工等为主体的重工业体系。其中,以采掘工业为主的资源区有黑龙江、山西、内蒙、河南、江西;以原材料工业为主的资源区有湖南、安徽等;资源与加工并举区有吉林、湖北等。中部地区2003年原煤产量达10多亿吨,占全国总量的一半;原油产量超过9000万吨,占全国总量的近40%;水力发电量900多亿千瓦,占全国水力发电总量的一半;钢铁产量占全国27.3%;汽车产量占全国的四成。见表1。
表1:2003年东、中、西部地区战略性产业结构布局比较
地区
东部 中部 西部 全国
煤炭产量占全国比重(%) 34.6 49.5 15.9 100
石油产量占全国比重(%) 43.0 38.6 18.4 100
电力产量占全国比重(%) 53.4 29.3 17.3 100
钢铁产量占全国比重(%) 60.5 27.3 12.2 100
汽车产量占全国比重(%) 42.8 41.0 16.2 100
资料来源:(1)陆大道著:《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2)2003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摘要。
随着WTO对中部地区的深入影响,中部地区扩大了煤炭、石油、其他原材料工业和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的出口机会,有利于接受发达国家制造业,特别是一些重工业制造业的转移,但汽车和重型装备工业将受到严峻的挑战。
(二)中部地区战略性产业结构合理布局的不利因素
尽管中部地区进行战略性产业结构布局具有许多有利条件,但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如:历史上形成的中部地区产业技术优势是逐步趋于衰落的,中部地区现产业结构的巨额资产存量多在上个世纪50~70年代形成,从80年代开始已呈现出全面老化趋势,到90年代已经成为严重制约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竞争力提高的桎梏。区域战略性产业结构还极不合理,同丰富的资源相比,中部地区资源开发利用率还很低,原料加工和深加工能力都较薄弱,经济效益也不高,资源优势潜力远未得到发挥。国家的区域开发秩序和政策相对于中部地区来说也是不利的。从目前来看,东西夹击是21世纪中部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所处背景的特点是搞市场经济的环境中部不如东部,而国家资源按计划分配则是中部落后于西部,中部地区经济面临“塌陷”的命运。一方面,我国经济增长核心区均集中在东部地区,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以来东部与中部的经济发展差距扩大了5倍;另一方面,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的资源优势将快速实现转化,中部地区可能沦为投资增长的“锅底”。中部地区与其他地区相比,差距过大,不但会造成中部地区包括资源、资金、技术和人才等生产要素向东部地区非政策要求的逆向性流动,延缓中部地区经济的发展,而且会挫伤中部地区加快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给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消极影响。
中部地区战略性产业结构合理布局的不利因素主要还是在于产业结构矛盾问题。建国以来,中部地区除少数地方和少数时期外,基本上都不在国家重点开发之列,这便使得中部地区未能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中成为开发的重点,导致至今未能改变农业区和资源粗加工工业区的产业结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足。世纪之交,我国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呈加速扩大之势,尤其是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面临东西夹击状况,发展步伐相对东、西部地区落后缓慢。在地区发展不平衡以及地区间市场体制存在差异情况下,已有战略性产业处于竞争劣势。中部地区经济增长主要是依赖于落后的传统产业推动的增长,战略性产业的带动和促进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带有全局意义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产业结构雷同、结构变革速率低、低水平重复建设较严重,这是中部地区战略性产业结构布局的重要特征。产业的同构化和低度化不仅表现在中部各地区产业结构高度相似,而且表现在产业结构层次低,其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都很低。中部地区的工业主导群体从总体上与当前的全国高效益行业群体偏离,特别是中部地区战略性产业结构布局极不合理。
三、中部地区战略性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
根据区位的特点和发展条件,中部地区在全国经济的战略布局中处于重要的战略地位,具有承东启西的作用。该区域战略性产业结构布局应当在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快能源、原材料基地建设的同时,充分发挥现有战略性产业基础的作用。在重点发展重化工的同时,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合理布局战略性产业结构,使中部地区在从东到西的发展中起到“承东启西”的桥梁作用。建议国家尽快实施包括战略性产业结构布局在内的中部崛起战略,为中部加快发展提供更宽松、更有刺激力的政策条件,加大对中部地区战略性产业结构布局的扶持力度。根据各省的优势与不足,在战略性产业结构布局等方面给予区别对待,大力支持,在资金及政策等方面适当向中部地区战略性产业结构布局倾斜,鼓励中部地区进行更大力度的市场化改革,积极培育和启动新的中部产业增长点和增长带。这些政策措施的制定将会对中部地区战略性产业结构布局和国民经济的整体协调发展起到重大推动作用。根据中部地区战略性产业结构现状,利用《中国统计年鉴》(2004)和其他相关统计数据计算可得,中部地区战略性产业结构应选择中部特色产业、能源产业、交通运输业和邮电通信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进行布局。
(一)加快结构调整,培育特色产业
进行中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合理布局区域战略性产业结构是中部地区经济带建设的主线。针对区域内部战略性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继续推进中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立足于中部各省的资源,实现项目、市场、资金、技术、管理相结合,把合理布局区域内部战略性产业结构作为中部地区建设的主要目标。积极鼓励和引导要素流动,因地制宜地培育地区优势产业,加快发展与中部各省的比较优势相适应的区域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加速对传统产业的改造,积极发展战略性产业集聚区,合理进行区域战略性产业结构布局。中部地区要充分发挥矿产资源丰富、工业基础雄厚以及拥有大量人才的优势,大力发展石油化工、有色金属、建筑材料、电力、煤炭、汽车、机械设备制造等产业,形成我国经济发展的能源、原材料和制造设备的供应基地,发展一些独具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中部地区不同省区的特色产业布局由于各方面因素而有别。山西主要发展以铝为主的有色金属工业和以煤化工为主的化学工业。内蒙古要重点发展以钢铁、稀土、有色金属工业、盐碱化学为主的工业。安徽应重点发展以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为主的原材料工业。江西是全国的有色金属基地,应重点发展有色金属和稀土工业。河南主要应发展以石油化工为主的化学工业、以铝为主的有色金属工业、建筑建材业等。湖北是全国重要的钢铁、汽车、化学和建材工业基地,重点发展以汽车为主的机电工业,以钢铁为主的冶金工业,以水电工业为主的电力工业,以磷、盐化工和石油化工为主的化学工业,以水泥和新型材料为主的建材工业。湖南是全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和非金属工业基地,重点发展有色冶金工业,以农用化学品和盐化工为主的化学工业,以输变电设备、电机系列产品和汽车零部件为主的机械工业等。
(二)合理布局中部地区能源产业
中部地区是能源资源丰富的地区,历来就是能源的供给基地,能源产业发挥了促进东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中部地区未来经济的发展和东部地区能源的需求、全国能源产业的安全都与该地区能源产业的布局密切相关。中部地区必须大力发展能源产业。中部地区能源产业布局主要是:(1)煤炭供给主要以山西、黑龙江、安徽、河南为主。(2)积极发展电力工业。电力主要以山西、河南、湖北为主。电力工业是重化工业顺利发展的保障,目前,中部地区各省区电力工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重化工业的发展。今后要加强开发河南、湖北的电力资源,继续开发江西、湖南的水电资源,巩固、扩大河南、安徽的火电生产,加快中部地区各省区电力工业的发展,为合理布局中部地区战略性产业结构提供坚实的产业能源基础。积极发展水火并举、发电与输电配套的电力工业,建设以长江三峡电站为中心的水电基地,积极开发新的水电资源,重点建设鄂西南、湘西北、赣江水系、黄河小浪底、皖西南山区等水电工程,在继续建设好原有基地的基础上,积极改建扩建现有火电厂,逐步形成中部地区以火电为主的电力工业。(3)石油供给主要以黑龙江、河南为主。(4)在合理布局煤炭、电力和石油等能源产业的同时,适当进行中部地区的天然气能源产业和沼气能源产业布局。从分省布局来说,山西要重点发展煤炭工业,以火电为主的电力工业。内蒙古要重点发展以煤炭、火电为主的能源工业等。安徽是华东地区的能源基地。河南应重点发展以火电为主的能源工业。湖北将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水能工业基地,湖北宜昌市将成为百万人口以上的全国最大的水电城市。
(三)加强中部交通运输网络和邮电通信业的建设
任何地区的经济发展都需要努力发展基础设施产业,尽可能提高基础设施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使地区基础设施与全国甚至与世界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接轨。其中,交通运输业和邮电通信业的发展更是如此,特别是对我国中部地区显得尤为重要。中部地区是联结我国东西南北的交通要道,是东西结合、南北交往的桥梁与纽带。要进一步增加对交通运输业的投入,坚持发展综合运输的方针,重视长江“黄金水道”的开发。从区域的经济地理条件出发,建设与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相连接的综合运输主骨架、主通道,畅通与全国各区域以及国际的经济联系。中部地区交通运输业应重点规划区域的铁路干线、公路干线、干线机场、四级以上内河干线航道及武汉的水陆交通枢纽。同时沟通区域内部联系,建设区域内连接各省及中心城市的效能网络。继续建设和完善连接东西南北的光缆干线网络,加快邮电通信业建设。
中部地区要发挥承东启西的作用,以长江为依托,以浦东为龙头,发挥武汉等沿江中心城市的作用,以三峡工程建设和沿江开放为契机,形成适应WTO要求的沿江对外开放新格局。区内要以连云港等沿海港口为依托,形成新的出海通道。湘、赣的南部要继续以珠江三角洲为窗口,扩大对外开放和经济交流。湘、鄂的中部和西部还应更多地面向东南亚,要加强与广西北部湾地区的出海合作与交流,从这一地区走向东南亚,走向海上世界。河南是中原地区的核心,要充分发挥欧亚大陆桥梁的作用,促进西北东出、华北南下。加快沿陇海、京九、京广等铁路干线地区的开发,充分发挥现有工业、水资源丰富、运输便利的优势,加快发展钢铁、有色金属、纺织、化工、汽车和机车制造等产业,把该地区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原材料、机械工业以及对外开放基地和实施战略西移根据地。可以说,中部地区没有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和邮电通信业,就不会有合理的战略性产业结构。
(四)积极扶持中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
中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虽小,但具有一定的基础。中部地区已经形成了若干各具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可以充分利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密集、高科技人才众多的优势,建设长春光电设备、武汉光电信息技术、长株潭城市群的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等基地,重点发展光电子、通信、激光、计算机、软件、网络以及自动化、传感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新一代专业化加工中心,发展生物技术产业特别是生物芯片、生物农药、新医药技术产业,全面支持、建设生态大农业基地和环境产业基地;加速发展纳米技术,大力发展新材料工业;鼓励研制发展网络安全技术和量子计算机技术,占领新一代量子、电子产品市场。未来中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方向是与产业技术改造相结合,诱发现有资源存量,把新技术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通过推进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使高新技术产业在重点区域形成气候,重点行业形成规模,重点产品创出品牌;通过积极扶持高新技术产业来改善中部地区的战略性产业结构。
标签:产业结构理论论文; 河南经济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地区经济发展论文; 煤炭行业论文; 有色金属产业论文; 煤炭能源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