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地区经济崛起研究现状综合分析_经济论文

中部地区经济崛起研究现状综合分析_经济论文

中部地区经济崛起研究现状综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状论文,地区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伴随中部塌陷问题认识的逐渐明晰,中部崛起的呼声也日益高涨。对中部地区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成为中国区域经济研究的新亮点。目前,这些研究主要围绕下述6个方面展开的。

1 对中部优势和战略地位认识的研究

由安徽、江西、河南、山西、湖北和湖南六省组成的中部地区地处我国的经济腹心,是我国东部与西部的连接桥梁、南方与北方的过渡地带和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工业体系比较完备,市场容量巨大,人力、旅游、水电等经济资源丰富。各省的经济状况、政策效用等呈现明显聚类特征,它们在东西南北的区域发展中形成了举足轻重的中部区域经济体系,是中国的粮仓和现代工业的摇篮。由于中部地区人口、资源、经济较为密集,优势和困难都十分突出,加上独特的地理区位,在全国区域经济大格局中具有独特的重要性。更有学者认为,中国经济发展矛盾集中在中部,中部是整个中国新型工业化的突破口(李春明,2004)。中部兴则中国兴,中部崛起关系到国家整体战略实施。总体上看,中部地区的综合优势在于:区位、交通优势,资源、产品优势,科技、人才优势,生态文化优势等(陶登松,2004)。体现为:一个城市群、两大经济带、三大平原农业、四大高新产业和五大支柱产业(胡树华,2004)。

2 对中部经济塌陷的研究

多年来,中部地区经济在“东部大开放”、“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背景下面临日益困难的窘境,以至有眼光敏锐的专家提出,谨防中部经济的塌陷。近几年的发展情况表明,中国中部地区有某种“塌陷”态势,其表现一是东部与中部差距急剧扩大,两者的GDP差额比,中国GDP的59%分布在东部地区,而这一地区的人口约占全国的40%。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只占有GDP总量的27%和14%,远低于其36%和23%的人口比例;二是国家对西部开发的支持政策已从九十年代初的探索阶段进入到目前的实施阶段,因而使西部的投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中部,中部已成为投资增长的“锅底”。河北党校马副祥等人在《谨防中部塌陷--西部大开发,中部怎么办?》中提出,近10余年内,我国中部与东部的经济发展差距有扩大的趋势,两者GDP差额比已增加了6倍。而西部大开发将使西部投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中部。西部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东部的73%和48%,而中部地区这两项指标则分别为东部的66%和62%,可支配性收入甚至低于西部。此后中部塌陷问题引起诸多学者、政府官员的关注,甚至得到中央有关领导的重视。安徽省长王金山说,“政策洼地”效应已成为制约中部加快发展的重要因素。

专家在对东、中、西三大地带经济发展大量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生产要素大量地向东部地区流动,产业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梯度转移”并没有实现,三大地带的发展差距在持续地扩大。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沿海发展战略和90年代末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部地区已成为全国的“经济凹地”,中部地区农业比重很大,农村人口过多,由于靠农业发展的出路越来越窄,而制造业又没有出现由东部向中部转移的“梯度效应”,中部“经济凹地”有可能会加深。2001年,全国生产总值增长速度首次出现东快、西次、中部居后的局面,东部、西部分别增长10.5%和9.6%,中部仅增长8.8%。2002年和2003年,这一差距进一步扩大。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与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安徽省发展战略研究会2003年9月在合肥召开的“十六大后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研讨会”,中部塌陷再次成为人们瞩目的焦点。从发展情况和既有条件看,在“十一五”或者更长的时间内,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仍有继续扩大的趋势。因此如果不加快拿出实质性的措施,中部塌陷将不是一个暂时的现象。

3 对中部崛起方略的研究

较早系统研究中部崛起战略的是周绍森教授,他在专著《论中部地区崛起》和《再论江西崛起——中部地区各省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比较研究》中从战略和对策上,对中部地区的产业、科技、教育、历史文化、人才、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工业化、城镇化、资本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与全国做了系统、全面的分析和比较。另一位对此研究比较深入是河南大学的覃成林教授,他在《中部地区经济崛起的战略》中明确指出,目前关于中部崛起的观点主要有三种:一种观点着力论证中部地区在全国总体发展中的重要性,呼吁国家对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给予支持。但令人担忧的是,中部可能获取的政策空间已经不多了。另一种观点则从如何加强与东部联系,配合西部大开发方面寻找中部地区的发展机会。一些省提出了“东引西进”、“东拓西进”、“东进西出”等战略设想,希望通过这样的区际发展策略乘上东部经济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东风”。还有一种观点主张中部地区应该从知识经济、加入WTO等方面去发现机遇,实现跳跃式发展。

中部地区经济崛起的战略取向应该是,在判明国内外经济环境变迁所带来的机遇与风险的前提下,根据利用机遇、规避风险的原则,立足于本地区的资源开发、对经济结构的重构和对空间结构的重组,实现各种经济发展力量的整合,建立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区域经济自我发展机制,提高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能力,从而实现经济的快速崛起(覃成林,2004)。李琳认为中部六省应该选择跳跃式发展战略。具体可以采取:产业链战略、城市群战略、物流网战略和大市场战略(胡树华,2004)。中部困难直接体现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大量农业人口,较低的城市化率,所以,推进中部的工业化进程意义十分重大。

2003年11月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组织的“第二届区域合作与经济发展论坛”对中部的经济发展战略问题达成一定的共识。2004年5月在武汉组织召开的“首届中部区域创新论坛”对中部区域创新问题的讨论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果。2005年2月23日,促进中部崛起战略与政策研讨会在合肥召开,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中部六省发展研究中心的20多位专家学者相聚合肥,共同讨论中部崛起需要中央采取的政策。在这次会议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提供了《关于促进中部崛起的几点建议》的讨论稿,提出了制定中部崛起战略要遵循的有关原则。并认为六省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是其崛起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形成合力,加强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才可能有中部这个经济板块的整体隆起。

目前在对该问题取得的较有影响力的成果有:2002年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招标项目“中部地区各省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比较研究”的系列成果:《论中国中部崛起》、《再论江西崛起--中部地区六省经济社会发展态势之比较》和《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方略》三部专著对中部崛起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国家社科项目“中国中部经济发展问题研究”对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中部的经济优势、结构调整和国家中部政策等问题做了全面的研究;国家软科学计划最大项目“中部区域创新发展战略研究”则对中部经济现状、科技发展、高技术产业、城市群制造业、农业、服务业和社会发展问题做了全方位的探讨。另有一些网站(中部各省政府网)和传统媒体(如《新安晚报》、《决策》、《中国金融》等)推出专题报道和研讨文章,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这些媒体的加入标志着中部崛起从理论走向实践,从口号走向行动,从专家走向大众。

4 对中部地区特定产业或问题的研究

中部的农业、工业(尤其是高技术产业、汽车业)、服务业(主要是教育、金融业和旅游业),工业化、城市化(包括城市群等)和信息化等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如袁善腊在《实现中部崛起的农业发展问题研究》报告中,就提出发展中部农业问题的四大措施:深化税费改革、发展小城镇、农业正规化建设、拓展农村消费市场等。中部六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必须从区情省情出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发展战略,按照“有限目标,突出重点”的思路,选择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机电一体化、科技咨询服务业等(李琳,1999)。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中部之痛,首痛在农业,农业是中部曾经的骄傲,是现在的痛,农业产业化将是中部地区一个长时间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但是,中部的发展不能限于农业问题,否则,“三农”不仅解决不了,也会导致其它问题的解决的延迟。所以,中部一定要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发展工业,尤其是制造业,并以工业的成果反哺农业。还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

另外程劲松等对中部地区可持续发展做了初步探讨。中部发展不能走动东部的发展模式,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实现持续、健康、和谐的发展,“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还有一些学者对中部的产业集群、城市集群和县域经济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李春明、杨云彦论述的武汉城市圈的建设,安徽学者提出的马芜铜经济圈、河南学者等论证的大中原城市群(大郑州都市圈)、湖南学者倡议的长株潭经济圈等也都倍受瞩目。

5 对中部地区省份经济的研究

对该专题的研究第一个方面为:对中部各省经济的横向比较,分析各省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科技、教育、资源、人才等方面的发展态势。这方面有代表性的专家有周绍森、覃成林、胡树华、韦伟等。安徽省经济信息中心预测处的潘淼对2003年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做了系统比较。

另一个方面是:对各省自身经济的研究。这个工作由来已久,大多数是各省政府的发展研究中心、社科院以及当地高校研究机构,这种研究主要是纵向为主。

湖北的经济实力为中部6省之最,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比较明显,一直有中部第一的感觉,最先叫响中部崛起的也是他们,因而对该问题的研究也最多,他们提出发展武汉城市经济圈,并希望因此一统中部经济,成为中部崛起的龙头;江西由于经济的相对落后,对经济增长的渴望比较强烈,目前正在努力实施“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的发展战略,该战略的定位使江西经济得到较快发展,由于政府支持和学者的努力,国家重点人文社科基地--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落户南昌,湖南建立长株潭经济圈,并渴望融入泛珠江三角地区,河南凭借郑州的交通枢纽地位和农业大省、人口大省的地位,建立郑州经济圈,均在谋求“中原崛起”,近4年年均增长均在前3位。山西自古因地理位置、交通条件而与京津唐地区往来密切,并且是一个能源大省,人口较少,近年经济发展势头强劲,连续多年稳坐中部六省头把交椅。安徽离东海岸线最近,但安徽错过一次次的发展良机。然而安徽没有起气馁,无缝对接“长三角”、远交广联“珠三角”,借势借力“中六省”重要战略已经开始实施,全面推进“861”计划,“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崛起”。

从中部六省提出的发展战略看,各省出牌都没有考虑中部问题,无怪乎中部专家普遍认为中部是“一盘散沙”,各怀心思。安徽、江西和湖南都朝沿海看,山西要西进,只有湖北和河南“无亲可攀”,尴尬留守中部。但是,中部省份由于地缘关系和经济结构相似性,各省的经济发展不能不考虑这个特点,脱离中部经济大环境,经济发展就会存在许多局限和不足。对这些问题的研究由于都仅从本省出发,在全国难以形成重要影响,难以争取有利的政策和发展机会。所幸的是,随着中央的中部政策的日益明朗化,中部各省开始同唱一台戏。在2005年的两会期间,中部六省再次将中部崛起的声音唱响,各省官员均在不同媒体上发表施政纲要,显示各省对发展本省经济和促进中部崛起的强烈渴望和勃勃雄心。

6 关于中部崛起谁当先问题的研究

从总体上看,中部六省的经济发展无论是规模还是发展速度上在全国也是处于中部水平,虽然有部分指标高于东部,但也有部分指标落后于西部地区。内部发展差距不是太大,但在拉大,2001年六省发展速度最高与最低的差距是0.8;2002年,这个差距增加到2.8;2003年为4;2004年中部六省都有良好的表现,GDP增长率均超过两位数,但差距仍为2.1,见表1。按照这个速度发展下去,中部地区显然也会出现“东中西”的差距,但是到底谁会率先崛起?这个问题是中部六省专家和政府官员最感兴趣的话题之一,几乎每个省都会也都能找出理由认为自己先崛起。

表1 2001-2004年中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比较

  2001年

位次

2002年

位次

2003年

位次

2004年

位次

安徽

8.3

  6

  8.9

  69.2

  6

 12.5

 4

河南

9.1

  1

  9.5

  3

  10.5

  3

 13.7

 2

山西

8.4

  5

 11.7

  1

  13.2

  1

 14.1

 1

江西

8.8

  4

 10.5

  2 13

  2

 13.2

 3

湖北

9.1

  2

  9.1

  49.3

  5

 11.5

 6

湖南

 9

  3 9

  59.6

  4

 12.0

 5

资料来源:2001年数据来源于各省统计年鉴,2002-2004年数据来自各省统计公报

从目前的发展速度看,山西和江西有可能率先,但河南在2004年实现了13.7%的高增长,超过两年位居第二的江西,所以从速度上难以判断。从发展的潜力看,连玉明在《中国数字黄皮书》中测算出湖北和安徽工业竞争优势最强,江西最弱(见表2),但02-04年的江西发展让大家不得不对此问题重新思索。从经济实力上看,湖北应该成为中部率先崛起的省份,但是,河南和安徽认为有足够的可能超过湖北。从综合因素看,安徽和江西竞争力强,《决策》刊登的摩根士丹利亚洲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谢国忠的一篇文章认为,明天的太阳将从安徽和江西升起。从较长的一段时期看,工业化水平最能反映发展的潜力。2004年,中部六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长率分别是江西(26.11%)、安徽(25.1%)、湖南(24.1%)、河南(23.6%)、湖北(22.8%)、山西(21.5%)。如果江西和安徽在二产能保持较好的增长率,则太阳在安徽和江西升起成为可能。安徽省省长王金山论断“安徽可以在中部崛起进程中率先突破”,他认为安徽能率先突破有三个方面原因。安徽的产业发展、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以及宏观调控都呈现良好的状态,尤其是“861”计划、新的交通体系的构建等重大决策的实施将显著增强安徽的发展能力。

表2 2002年地区工业竞争优势系数(潜在竞争力)

江西

 河南

 湖南

 山西

 安徽

 湖北

竞争优势系数

0.6907

0.8569

0.7813

0.5333

0.8841

0.9188

在全国的位次221317291110

资料来源:连玉明《中国数字黄皮书》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p88-89

因此,中部六省谁先崛起一时还难以预料,事实最终会战胜雄辩。所以,对中部省份而言,现在要做的不是去争论谁是第一,而是团结协作、奋发图强,争取更多的生存发展空间,用经济数据和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水平来说话。当务之急,中部各省要密切合作,争取中央政府将促进中部崛起的政策和措施纳入“十一五”规划,为中部地区在下一个五年赢得良好的发展空间。

中部是中国的肚子,没有中部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中国的现代化,没有中部的崛起就没有中国的崛起。中国欲腾飞,龙头已昂起,龙尾在摆动,现在需要的是龙身的抬起,所以,中部一定要崛起,也一定能崛起。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有效发挥中部地区综合优势;胡锦涛同志强调,中部地区要切实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2004年温家宝总理指出,国家支持中部地区发挥区位优势和经济优势,促进中部地区崛起。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抓紧研究制定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规划和措施。充分发挥中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和综合经济优势”,“国家要从政策、资金、重大建设布局等方面给予支持”。2003年,中部各省区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均超过全国9.1%的平均水平,2004年,中部GDP增长率平均为12.83%,大大超过全国的9.5%整体水平。中部崛起的势头已经出现。我们有理由深信,中部崛起将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瑰丽乐章。

标签:;  ;  ;  ;  ;  ;  

中部地区经济崛起研究现状综合分析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