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探析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CT诊断及治疗后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17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为研究资料,所有患者均给予CT平扫检查,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对照组和观察给予不同药物治疗。经治疗后,对所有患者给予CT平扫复查。结果:轻度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的检查结果显示为大脑半球白质内片状低密度影;为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的检查结果显示为双侧大脑半球弥漫性密度降低;CT平扫复查后,117例患儿中,颅内情况一切正常81例,其余患儿均存在不同程度脑部病变。结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者经CT诊断的效果较好,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此外,给予患儿CT复查,可掌握患儿治疗后疾病康复情况,为制定进一步的治疗方案提供临床借鉴价值。
【关健词】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CT诊断;治疗疗效
缺氧缺血性脑病是临床上常见的脑损伤疾病,该病的主要发病原因为围生期因素导致的脑部损伤,可导致患儿的智力发展受阻,甚至会造成患儿死亡[1]。因此,选择合适的诊断方法是制定治疗方案、提升患儿生存质量的关键。本文选取117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为研究资料,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CT诊断及治疗后的疗效进行评价,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2月-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117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为研究资料,所有患儿均为足月妊娠儿,且均经临床确诊为缺氧缺血性脑病。按照治疗方法的差异,设置分组。观察组68例,男32例,女36例。新生儿年龄1-7d,平均年龄(3.62±1.11)d。对照组49例,男29例,女20例。新生儿年龄1-7d,平均年龄(3.14±1.21)d。全部新生儿中:有窒息史患儿93例,滞产患儿11例,手术麻醉患儿3例,重度心力衰竭6例,脐绕颈5例;抽搐患儿23例,惊厥患儿11例,原始反射减弱患儿9例,易激惹患儿15例,肌张力增高患儿9例,肌张力减弱患儿14例,瞳孔变化患儿12例,呼吸暂停患儿16例,合并以上两种症状8例。
1.2方法
1.2.1检查方法
所有患儿均给予CT平扫检查,本次研究采用西门子16排CT诊断仪器,扫描参数为120KV/150MAS.1.5S/8MM/4x4,WL=45,WW=100。
1.2.2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均实施抗感染、降颅压和镇静等综合治疗。在此基础上,给予对照组0.125mg二磷胆碱注射液入20ml10%GS静脉滴注,每天1次,治疗10天。治疗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用药,给予15mg神经节苷脂入20ml的10%GS静脉滴注。每天1次,治疗10天。密切观察患儿症状及体征变化。
1.3统计学分析[2]
本次研究对数据采用sPss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说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诊断结果
117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中,轻度缺氧缺血性脑病25例,显示为大脑半球白质内片状低密度造影;中度缺氧缺血性脑病83例,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9例,显示为双侧大脑半球弥漫性密度低。经CT扫描,显示结果均为双侧大脑半球斑片状低密度造影,其中,一侧额2例,一侧顶2例,一侧枕叶2例,一侧额顶叶18例,双侧额叶9例,双侧额顶叶41例,双侧额枕叶32例,双侧枕顶叶11例。经CT平扫复查后,117例患儿中,颅内情况一
切正常8例,脑水肿范围缩小12例,脑萎缩8例,脑软化灶6例,白质软化症6例,脑积水4例。
2.2治疗疗效
观察组的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经统计学分析(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比较[(x±s)d]
3讨论
缺氧缺血性脑病是新生儿中最常见的疾病,由于母体与胎儿之间产生的气体交换受到阻碍,胎儿血氧浓度低,易导致患儿出现窒息,待胎儿出生后则会导致新生儿发生神经性障碍,影响新生儿的身体及智力发育,甚至会造成新生儿死亡[3]。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高热、畏寒、剧烈头痛,或伴有喷射性呕吐症状。患儿发生缺氧缺血症状越严重,其脑病症状持续的时间则会越长,后遗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则越高。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主要体现为发育缓慢、智力低下、痉挛性瘫痪、脑瘫、小儿癫痫等,对患儿的生活质量及日后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4]。
CT检查是现阶段临床上针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主要检查方法之一,可确定病变的部位、病变覆盖范围以及病灶周围的基本情况等。轻度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的CT显像主要表现为散在、局部病灶存在白质低密度造影,在2个脑叶均有分布。中度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的CT显像主要表现为白质低密度影,超过2个脑叶,白质与灰质上的对比显示出较为模糊的影像。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的CT显像主要表现为弥漫性白质低密度影,从图像上看,灰质与白质的界限已消失,基底节、小脑的密度均显示为正常。若双侧基底神经节在于丘脑的显像上呈现出不断增高的密度,这则是基底损伤和颅内损伤的重要显示标识。若在大动脉分布区呈现出脑组织密度降低,则提示大脑大动脉或大脑分支存在阻塞的情况。若脑室周围或侧脑室前角区域出现对称性的低密度影,则提示脑室周围可能出现白质软化[5]。
据相关研究结果显示,通常情况下,CT平扫则可对缺氧缺血性脑病进行正确、完整的确认,但在临床诊断中,仍需要集合下列情况进行联合鉴别。第一,正常脑实质内低密度影。相对于足月儿而言,早产儿的脑侧室额枕角周围表现出低密度影,这是新生儿脑室在发育过程中必须经历的过程,且为正常现象,需结合具体的临床情况加以辨别。第二,针对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而言,脑室周围低密度影与脑积液外渗所导致的低密度影需要分开鉴别。通常情况下,脑室周围低密度影的脑室处于缩小、闭塞的状态,脑积液外渗所导致的低密度影处于扩大、开放的状态,需根据两种影的不同形态进行分别鉴别,避免发生漏诊、误诊的现象,影响临床治疗有效率。第三,新生儿患其他病种的CT检查结果与缺氧缺血性脑病显示的图像相似度较高,其中,相似度最高的为小儿脑炎,增加了鉴别难度。这则需要在临床鉴别的过程中,综合患儿的疾病史、基本情况等诸多内容,考虑新生儿是否存在窒息史,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小儿脑炎是具有母体感染史的,可作为区别两种疾病的重要衡量因素。第四,缺氧缺血性脑病合并蛛网膜下出血的鉴别与正常大脑镰的鉴别存在诸多相似性,影响临床鉴别的准确性。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的CT平扫结果显示为纵裂池增宽,且扫描密度呈现增高趋势,边缘相对较为模糊。相对于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诊断结果而言,大脑镰的CT显现出边界清晰,线样高密度影。第五,缺氧缺血性脑病合并脑实质出血时的诊断,需与V-K所致的缺乏症脑出血进行区别和诊断,缺氧缺血性脑病合并脑实质出血的图像特征显示出小斑片状,且略高出高密度影,而v-K所致的缺乏症脑出血图像则显示出类圆形的高密度影,发生范围较广,且发病率较高,周围呈现出低密度水肿区域。本次研究结果显示,117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中,轻度缺氧缺血性脑病25例,显示为大脑半球白质内片状低密度造影;中度缺氧缺血性脑病83例,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9例,显示为双侧大脑半球弥漫性密度低。本结果与相关研究结果相符,由此可以看出,CT诊断和治疗在临床上具有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为更多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提供生存的希望,挽救更多的患儿的生命。此外,诊断后采取及时治疗,不同方式的治疗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治疗方法进行选择,本次研究中,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经CT进行扫描诊断的效果较好,具有操作简单、便捷、诊断准确率高的特点,尤其是针对早期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意义重大。CT诊断可对病变位置进行进一步确定,同时,确定病灶组织的大小及周围组织情况,为临床分级和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提供了重要借鉴。但在检查和诊断的过程中,CT检查具有一定的辐射性,对人体会造成不同的程度的放射性损伤。因此,CT检查的时间不宜过长,且不宜在短时间内进行多次检查,以降低检查仪器对新生儿造成的损伤,避免患儿受到检查仪器损伤,从而改善患儿的生存质量。提升患儿身体质量。
综上所述,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者经CT诊断的效果较好,且诊断效果较好,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此外,给予患儿CT复查,可掌握患儿治疗后的疾病康复情况,为制定进一步的治疗方案提供临床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李骋.王启琼.神经节苷脂和早期康复干预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研究进展[J].临床医学工程,2017,22(2):252-253.
[2]王伟伟.唐艳.张君丽.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注射液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疗效及安全性[J].现代预防医学,2017,40(20):111-112
[3]郭山山.孙宏立.张利姣.螺旋CT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临床应用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8(22):48-49.
[4]丁霞.郑琪.罗彬.等.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采用护理康复路径的效果分析[J].临床医学工程,2015,22(3):349-350.
[5]李梅英.艾秀娥.刘敬.等.早产儿缺氧性脑病CT诊断及高压氧治疗的临床分析[J].河北医药,2017,37(06):887-889
论文作者:邹秋容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9年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2
标签:缺血性论文; 患儿论文; 脑病论文; 新生儿论文; 白质论文; 低密度论文; 脑室论文; 《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9年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