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资源开发
王莹莹/中共金寨县委党校
摘 要: 文化再造总是伴随着历史发展和文明演进的过程发生。中华文明之所以5000年连绵不断,正是因为在这一历史长河中,中华文化一直作为灵魂和血脉存乎其中。而这个连绵不断的过程,正是伴随着一次一次的文化再造,才使得中华文化不至陷于僵化,而失去推动文明发展的动力。
关键词: 民族融合 思想多元化 核心内驱力 创新发展
文化再造总是伴随着历史发展和文明演进的过程发生。中华文明之所以5000年连绵不断,正是因为在这一历史长河中,中华文化一直作为灵魂和血脉存乎其中。而这个连绵不断的过程,正是伴随着一次一次的文化再造,才使得中华文化不至陷于僵化,而失去推动文明发展的动力。在这场历时数千年的马拉松当中,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在一次次的生死存亡面前百折不挠、一路前行,就是因为一次又一次的文化再造,给古老的中华文明加油助力,使她一次次焕发蓬勃的生机和旺盛的活力。
测绘标准制修订管理平台建设以“简单实用,安全可靠”为基本原则,建立成一个“规范、开放、安全”的测绘标准制修订管理平台。
我们可以很容易的从历史发展中找到这样的例证。自小邦周以部落联盟的力量战胜大邦商以后,建立了以宗法和礼乐制度为核心的文化体系,给原始野蛮的奴隶制文化注入了以宗族为纽带、以等级为规范的人文思想和秩序观念,不仅开创了长达近800年相对和平稳定的生存环境,而且孕育了以儒家、道家、法家等为代表的中华民族传统哲学思想体系,奠定了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品格,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西汉时期,由统治者和思想精英推动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较好地在当时社会实现了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从而使西汉社会政治、军事、经济发展达到了中华文明前所未有的高度,开创了统治思想一元化、文化发展多元化的先河,不仅为战胜外敌、巩固国防、扩大疆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使中华文明第一次达到世界文明的顶峰。民族大融合自秦汉初显端倪,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轰轰烈烈的,元朝升至高潮,这使得中华文化各个支脉在这片广袤的大地上纵横激荡、碰撞交流,实现了中华民族第一次“世界中国化”,也可以称之为“中国世界化”的伟大进程,产生了由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相融合的崭新文化形态,使得中华民族以开放、包容、自信的姿态昂首屹立于世界文明的颠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新一轮文化再造的伟大创举。文化再造的两个基本模式,一是颠覆性的创造,二是融合性的创新。对于悠久的中华文化,融合性创新是必然选择。创新需要新的元素。中国共产党自创建以来,具有历史先见性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再造中华文化的激活因子,这是一个历史性的、革命性的伟大创举。马克思主义从它创立伊始,被无数理论和历史研究者证明,它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和共产主义理想是十九世纪以来,人类社会最伟大的思想理论成果和追求美好生活的伟大梦想。融合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需要在转化上探索求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经过无数次艰难探索,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紧密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华文化的土壤中落地生根,使中国革命从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新中国的成立,昭示了伟大的中华文明得以重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经验教训,以实践检验真理、发展真理,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推向新的高度,形成了指导中国建设和发展的思想体系——邓小平理论,找到了一条中华文明史乃至于世界文明史上独一无二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引领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民族开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中华大地在全世界关注的目光中旧貌换新颜;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坚定的历史担当和高超的政治智慧,革故鼎新,强筋健骨,培根铸魂,坚定自信,在世界格局风云激荡的大背景下,不易帜、不信邪,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绘就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
强大的核心驱动力是实现新一轮文化再造的根本保证。文化是历史对现实的关照,文化再造是一个艰难复杂的系统工程,没有强大的核心驱动力根本无法实现。无论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还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领导的改革开放,都用事实无可辩驳地证明了这一点。没有坚强的领导核心,延安时期以改造思想、改造学习、改造作风为主要内容的整风运动就无法实现,错误的思想路线就无法在党内清除,在彻底改变中国命运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党领导的队伍就无法真正统一思想意志、战胜敌人。没有坚强的领导核心,党的事业就不可能从十年动乱中修正错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使中华文明绽放新的春天,坚定地走上改革开放的的正确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深邃的历史洞察力,全面总结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规律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经验,创造性地提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五大发展理念、两个战略布局、新的社会矛盾等一系列重要思想和精准判断,立足中国历史和国情,坚定而思辨地提出四个自信,尤其是文化自信,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和理论探索推向一个全新的高度,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崭新的时代。纵观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伟人成为核心,核心领导变革,变革激发活力,活力推动发展,是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历史铁律。
PInvit=a0+a1Epuit+a2Ffriit×I(Ffriit≤ρ)+a3Ffriit×I(Ffriit>ρ)+a4Epuit×Irrit
创造和创新是新一轮文化再造的基本特征。文化再造之所以能够推动文明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到创造和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不断创造和创新的过程。从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选择,《矛盾论》《实践论》等理论著作闪耀的真理光芒,用无产阶级人民民主专政打破历史周期率的伟大构想,到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完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论断,无不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善于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创新的理论品格和实践勇气。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文明的根脉和灵魂,离开这个根脉和灵魂,再造就会成为空中楼阁、水上浮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新征途中,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精神动力。这一重要论述,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文化再造的基本规律,那就是创造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创造性继承就是在历史中明辨是非、分清良莠,坚定初心,牢记我们从哪里来;创新性发展就是把目光投向全世界、全人类,面向未来,铸就梦想,让先进的文化指引我们到哪里去。历史和现实的交汇,继承和创新的融合,才能真正继往开来。
实现全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新一轮文化再造的历史使命。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再造,与历史上任何一次文化再造鲜明的不同,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福祉、为民族谋复兴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中国共产党自觉肩负起来的历史使命。正其如此,这一轮新的文化再造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和全力支持,也正是因为有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事业,才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胜利。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语重心长地指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就是共产党人奋斗的目标,教育全党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带领全党坚决果断地打响脱贫攻坚战,用短短不到5年的时间,使上千万人口摆脱贫困走向富裕,实现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壮举,践行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立下的铮铮誓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指引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全体中国人民的伟大梦想,这一伟大梦想用雄辩的实践向全世界、全人类昭示: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事业是中国人民的事业,是中华民族的事业,中国共产党以其坚定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参考文献:
[1]张自芹.豫南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研究[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7.
[2]游海华.论浙江红色文化资源与“纲要”课教学[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3).
标签:民族融合论文; 思想多元化论文; 核心内驱力论文; 创新发展论文; 中共金寨县委党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