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市效应”与经济绩效:德国“集市经济”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集市论文,经济论文,德国论文,绩效论文,效应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德国“集市经济”的提出
“德国经济成为‘集市经济’(Bazaar Economy)”的提法始于慕尼黑大学经济研究所Hans-Werner Sinn教授2003年在《Die Zeit》发表的一篇文章。[1]此后又有文献对“集市经济”或经济发展中的“集市效应”的概念给出了进一步解释。[2-7]“集市经济”被用来描述德国经济的这样一种现象,即德国在出口产品的生产中更多地使用进口的中间产品,或者越来越多地将出口产品的一些生产阶段转移到国外,只在德国国内对产品进行最后的组装和营销。德国国内制造业生产的深度大幅度降低。“德国制造”(Made in Germany)开始逐步演变为“德国设计、组装和销售”(Designed,assembled and sold in Germany)。德国作为一个出口大国,在国际市场上的角色正如集市的摊贩,向世界出售的产品并非本国自己生产的产品。德国正在从一个生产基地变为一个贸易集市,德国经济也因此正在演变成“集市经济”。
二、“集市效应”与经济绩效
“集市效应”的出现意味着一国对外贸易和投资一体化程度的提高。从贸易和投资数据来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经济已经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集市效应”特征。欧盟统计数字显示,东欧国家在德国进出口中的份额总体呈上升趋势。此外,受东欧国家低劳动力成本的吸引,德国成为东欧国家最重要的投资国之一。同时德国也将资本投向欧洲之外的低成本国家。截至2003年,德国的企业,甚至中小企业也开始通过外包(outsourcing)或者海外生产(offshoring)的方式参与国际化。科隆经济研究所(Cologne Institute for Economic Research)的调查表明,早在欧盟东扩之前,雇员低于5000人的德国企业中已有60%在欧盟15国之外建立生产基地。德国出口中的平均进口份额从1991年27%提高到2002年的39%,边际量则已经达到53%,即德国每增加1欧元的出口额,其中有53分用于支付进口投入品。[3]
(一)“集市效应”与贸易增长
经济的集市化必然带来德国进出口的高速增长。在世界市场上,“德国制造”以质量著称。而德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使得企业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寻找廉价的生产投入,有助于企业降低成本,提升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德国的出口,价格更为低廉的高质量产品进一步强化了德国作为世界出口大国的地位。与此同时,德国作为进口国的份额也在增长。从德国在欧盟对外贸易中的地位看,2007年,德国以27.4%的份额高居欧盟27国对外出口之首,同时对欧盟总进口的贡献率也占到18.8%,居成员国第一位。从欧盟27国内部贸易来看,德国的出口份额和进口份额也分别占到23.7%和19.6%,德国作为欧盟内部进口国的地位更为重要。[8]
(二)“集市效应”与“德国难题”
中国和德国同为世界出口大国,与中国日益增长的出口规模带动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就业增加所不同的是,德国在保持出口持续增长的同时,国内经济增长并不令人满意,失业率也居高不下。图1显示,德国的出口增长率自2001年后明显加快。但与此同时,德国国内的失业率也呈现新一轮的上涨,GDP的增长率开始一路下滑。在2003年底,“德国经济成为集市经济”这一提法产生时,其更强调的是“集市效应”本身给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基于此,德国的高速出口增长也被称为“病态的出口增长”(pathological export boom),高出口与高失业和低增长并存也成为“德国难题”(German puzzle)。[4]
数据来源:文献[9]及作者自己的计算。
图1 德国GDP增长率、失业率与出口值的变化(1991-2007)
数据表明,德国经济增长率低和失业率高与“集市效应”有关。“集市效应”通过降低成本来促进生产的增长,但却带来了国内生产程度降低从而国内的附加值降低。而GDP本身是一个附加值的概念,因此国内生产程度的降低必然导致GDP的增长率降低。1995至2003年,德国的工业生产增长了15%,但是真实附加值只提高了5%。而此前这两项指标的增长率基本上是持平的。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03年,德国工业生产增长的三分之二来自向低工资国家的外包,只有三分之一来自于国内附加值的增长。同时,生产过程向海外转移必然导致原来从事这些行业的工人不同程度地失业。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03年,德国工业生产增长的同时工业就业下降了10个百分点。到2003年,失业人数达450万。而Welfens and Borbely也指出,在20世纪90年代,德国非熟练工人(unskilled worker)的失业率显著增长。[7]
(三)“集市效应”与其他宏观经济指标
德国经济的“集市效应”通过直接作用于进出口及就业进而影响到其他宏观经济指标。
(1)财政收支
图2中德国财政余额占GDP的比例变化显示,在20世纪90年代,除1995年外,德国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基本维持在3%以内。自1996年后有所改观。2000年实现了财政盈余。而此后的连续5年里,财政状况恶化并频频突破3%的警戒线。直到2006年才有明显好转。对比图1,我们发现,财政收支状况与经济增长和失业率指标有较强的关联性。欧盟统计数据显示,德国公共支出中的相当一部分用于劳动力市场的政策干预。2006年,德国用于劳动力市场政策干预的公共支出约占GDP的3%,在欧盟27个成员国中居首位。这部分资金中的少部分用于提供劳动力市场服务、培训或者直接创造工作岗位等,其中三分之二则用于对个人提供直接或者间接的资金资助,或对因劳动力市场环境变化而受到负面影响的个人提供经济补偿,包括维持丧失工作机会的人们的收入水平和提前退休等。[8]289-291
数据来源:文献[9]。
图2 德国财政收支余额、经常项目余额占GDP的比例变化(1991-2007)
(2)经常项目余额
图2显示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经常项目余额占GDP比例的变化。整个20世纪90年代,德国经常项目基本呈小幅逆差,自2001年出现盈余并且此后逐年增加。其改善主要依靠贸易盈余特别是商品贸易盈余的增长(见图3)。2007年,德国商品贸易盈余占GDP的8.4%。德国对欧盟27国的内部贸易盈余较外部更高,2007年为1265.77亿欧元,2008年为1062.39亿欧元。截至2009年4月的月度统计报告,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德国最低内部贸易盈余发生在2008年12月,为31.42亿欧元,自2009年初开始恢复增长。而在对除欧盟外的世界其他国家的外部贸易中,德国的贸易盈余2007年为676.82亿欧元,2008年为692.21亿欧元。对外最低贸易盈余发生在2009年1月,为13.28亿欧元,此后开始转为增长,2009年4月为45.22亿欧元。[10]183可见,德国经常项目余额的改善主要依靠强劲的出口实力。
德国的大幅出口得以实现是德国本国的内部需求和国际市场的外部需求两个因素促成的。在德国国内,大量贸易盈余伴随着高失业率。而在现实失业率很高的条件下,居民可支配收入减少,同时预期失业率高,消费和投资都必然会减少,因此德国国内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都不旺盛。德国大量的贸易盈余本身就是内需不足的一个反映。与此同时,世界各国的投资需求拉动了德国的出口。德国是传统的资本品出口国,自2001年,世界范围内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增加的投资需求是带动德国高出口的重要因素。[5]
数据来源:文献[9]。
图3 德国贸易余额的变化(1991-2007)
(3)国内投资与对外直接投资
德国国内总固定资本形成(Gross Fixed Capital Formation)占GDP的份额在欧盟国家中处于落后位置。2007年的数据显示,德国国内总固定资本形成占GDP的份额不足20%,低于欧元区国家和欧盟27国的平均水平,在欧盟27国中列倒数第二位。[8]80但是德国在对外投资领域并不逊色。欧盟东扩之后,德国对外直接投资持续上涨,由2004年的205.59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1674.54亿美元,增长了7倍多。[9]德国是东欧国家的最大投资者,在东欧的投资数额高于美国,比英国和法国的投资总额还多。特别是2003年以后,企业在世界范围内寻找低成本的投资机会,使得德国国内投资减少而同时对外直接投资增加。宏观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微观层面的企业相对于德国国内更青睐海外投资的状况。
表1展示了东欧国家与德国的劳动力成本对比状况。无论从全国平均水平还是从被调查企业的数据来看,德国相对于东欧国家工资水平高出的幅度都超过了其劳动生产率高出的幅度,因此东欧国家在单位劳动力成本上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这一特征在德国投资于东欧的跨国公司中表现的尤为突出。由此可见,国外的低劳动力成本是德国国内投资减少和对外投资增加的一个诱因。德国国内相对较高的劳动力成本减少了企业的预期利润,资本更多地以对外直接投资的形式投资海外,这是“集市效应”形成的一个基本推动力。
此外,从国际收支平衡的角度看,一国贸易盈余的大幅积累同时必然伴随资本的净流出,其中也包括以对外直接投资形式输出资本。图4展示了1994至2007年德国FDI净流出与包括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在内的总贸易余额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德国FDI净流出高于贸易盈余,两者变化趋势大体相当。自2000年后,德国贸易盈余开始显著增长,FDI净流出在经历了2000年前后的大幅波动和调整后也开始上涨,涨幅与贸易盈余基本同步。德国富于竞争力的出口贸易所积累的大量顺差开始不断地转化为德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和其他形式的资本输出。这既是“集市效应”影响宏观经济的一个表象,也是“集市效应”自我强化的途径。
数据来源:文献[9]及作者的计算。单位:10亿美元。
图4 德国FDI净流出与总贸易余额的变化(1994-2007)
三、德国“集市经济”的深层原因
本质上讲,“集市效应”问题与国际贸易理论中探讨的产品内贸易和垂直专业化分工紧密相关,“集市效应”本身可以被看做是国际分工深化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结果。在国际分工和专业化日益深化的大趋势下,世界各国都更加深入地参与到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中。在这个过程中,各国自身的贸易结构、投资结构以及本国的生产结构都会发生变化。德国“集市经济”本身呈现的就是这一变化和调整的过程。“集市效应”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则与一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收益相联系。德国之所以近几年中承受的负面影响较为显著,在一定程度上与德国自身经济结构和劳动力市场状况有关。
(一)分工模式与劳动力市场分析
(1)贸易、分工与劳动力市场总量失衡
原西德是高工资国家,德国统一后,由于要减少东西德工资水平差距及扩大福利范围等原因,劳动力成本进一步上升。2004年,原西德产业工人的小时工资为27.6欧元,明显高于瑞典(23.3欧元)、法国(20.7欧元)、美国(18.8欧元)、日本(17.9欧元)和英国(19.9欧元)等发达国家,与欧盟新成员国相比工资差距则更为悬殊。据2003年的资料,10个即将加入欧盟的新成员国产业工人的小时工资相当于德国的比例从三分之一到十分之一不等。新成员国中最大的波兰其劳动力成本也只有西德的五分之一。[6]而且这种差距短期内不会改变。即使两国的工资水平以年均2%的速度趋同,至2020年波兰的劳动力成本也不足德国的二分之一。
德国相对较高的工资水平促使国内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更多地以资本替代劳动,形成了以资本密集型产品为比较优势产品的生产和贸易分工模式。根据标准的国际贸易理论,一国的对外贸易必然带来资源由本国的比较劣势行业和进口竞争部门向比较优势行业和出口部门的转移。产业间分工和贸易推动了德国国内生产要素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流动。随着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到产品内部,德国企业将出口产品的上游生产阶段转移到国外,节省的资源开始向下游生产阶段转移。
由于各产业部门包括各部门内部不同生产阶段的要素密集度不同,分工深化所引发的资源转移必然引起要素市场供求的调整和要素价格的变化。资源从劳动密集型生产转向资本密集型生产,导致了劳动力的相对过剩,产生了工资下降的压力。如果这种压力能够转化为现实的工资水平下调,则劳动密集型生产部门或者生产阶段仍然能够获得一定的生存空间。但是由于德国国内强大的工会势力和传统的刚性劳动力市场制度,德国的工资水平始终维持在高位,与低工资国家仍然保持显著的工资差距,因此资源不断地涌向出口部门,特别是出口部门的下游生产阶段,最终带来了出口的高速增长但同时国内的高失业率始终没有改观,而且形成了国内劳动力供给过剩而同时又在持续不断甚至更大幅度地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包括消费品和中间投入品)的局面。
(2)劳动力市场结构性失衡
除了上述劳动力市场的总量失衡之外,德国的劳动力市场也存在结构性失衡。职位空缺率(job vacancy rate)①指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雇主与雇员之间由于技能或时间上的不匹配所形成的市场结果,是欧盟用以衡量结构性失衡和分析劳动力市场状况的核心指标之一。据欧盟的统计数据,2007年,德国的职位空缺率为3.5%,在可获得数据的22个欧盟成员国中居第二位,仅次于塞浦路斯,是欧盟老成员国中结构性失衡最为突出的国家。
笔者认为德国职位空缺率高主要是劳动力供求之间技能上的不匹配造成的。这一特点与德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模式相关。德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制造业不仅需要高的资本投入,同时具有技术密集度高的特点,作为德国传统出口产品的化工产品、机器设备、电子和光学设备以及运输设备制造等都属于具有中高级技术含量的制造业。德国在制造业的研发投资占销售额的比重在欧盟老成员国中处于绝对领先水平。[7]德国在此类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投资和分工生产能够为熟练劳动力和高级人才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2006年的数字显示,这几类德国传统的优势行业合计就业占总就业人口的比例约为10%,在欧盟27国中是最高的,也高于欧洲的其他发达国家。Marin通过对企业调查数据的分析结论显示,德国甚至是熟练工人(skilled worker)和人力资本相对稀缺的国家。[11]如果说德国非熟练工人的工资水平高是劳动力市场缺乏弹性的表现,那么熟练工人和人力资本的高工资则更能真实地反映市场供求的状况。正因为国内人力资本的稀缺抬高了工资水平,德国的对外投资企业已经表现出了将人力资本密集型的生产阶段也向东欧转移的迹象。相比之下,不断转移到国外的低端产业或生产阶段则造成了德国国内非熟练工人和低端劳动力的过剩。德国国内人力资本稀缺和低端劳动力过剩并存,因为劳动力供求在技能上的不匹配,从劳动密集型生产中转移出来的劳动力不能自动地进入在出口增长拉动下新创造出来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密集型的就业岗位,是造成劳动力市场结构性失衡突出的原因。
(3)失业群体的结构特征
第一,从失业时间长短看,德国的长期失业人口多。据2007年的统计数字,德国失业时间在1年以上的长期失业人口占总失业人口的一半以上。这种状况与德国作为一个福利国家提供的相对较高的失业补贴、社会资助及提前退休制度有直接关系。上述因产业和贸易结构调整从劳动密集型生产中转移出来的过剩劳动力没有积极地转入其他生产部门,而是以长期失业的形式投向了政府。这不但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也因为资源的大量闲置和浪费阻碍了经济增长。
第二,从失业人口的受教育水平看,不同教育层次的人口失业率差异很大。2007年对德国25岁至64岁之间的失业率的统计数字反映,只接受初级教育的人口失业率接近18%,中级教育程度人口的失业率则显著降低,不足10%,而接受高级教育的人口失业率则低于5%。[8]284通过与被统计的其他30个欧洲国家相比,绝大多数国家都呈现出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越高失业率越低的关系,但是德国的这一特征尤为明显。这一特征不仅体现了德国对受教育程度不同的劳动力供求失衡状况的显著差异,也从另一个方面支持了对德国劳动力市场结构性失衡原因的分析。
第三,从失业人口的性别构成和工作类型看,男女失业率基本持平,但女性就业人口中从事业余工作的比例显著高于男性。从1997至2007年,德国业余工作就业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从17.6%提高到26.0%。其中,女性人口中业余工作就业(employed part-time)比例在2007年高于40%。[8]276-277根据OECD的数据,德国就业人口的人均年工作小时数在OECD国家中居倒数第三,只略高于荷兰和挪威。拉低这一指标的主因是德国女性的工作时间短。德国针对女性配偶的优越的税收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儿童保育制度等导致女性劳动力没有动机从事全职工作,因此虽然这部分人口没有形成失业,但劳动力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这也是德国经济增长率低的原因之一。[12]
针对上述劳动力市场问题,德国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并取得了成效。未来的政策方向是针对总量失衡,要想实现劳动力市场出清,一方面要致力于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另一方面要增加工资弹性,使工资水平能够反映劳动力市场的竞争程度,部分行业的最低工资应该确定在保证合理就业的水平上,不能过高。针对因技术不匹配造成的结构性失衡,则需要通过劳动力市场的干预政策包括各种培训和就业帮助政策面向岗位要求有针对性地培育有效的劳动力供给。同时包括对移民政策的改革,促进欧盟内部人力资本的流动,引入东欧相对廉价的人力资本来弥补德国国内的需求。此外,需要政府对税收、保险及相关就业和失业的政策进行配套改革,增强劳动力参与市场就业的动机。
(二)产业结构与出口结构分析
(1)德国的出口和对外投资仍以传统的优势制造业为主
笔者依据HS1988/92分类数据,对德国自1990至2008年间98类商品的进出口作了份额和变化趋势的简单分析。结果表明,在德国进出口中的比重列前三位的商品均为商品84、85和87。②这种格局粗略地反映出发达国家产业内贸易比重大的特征。而且,在过去的近20年中,德国进出口的商品结构基本没有变化。主要进出口商品在进出口中的比重保持相对稳定。③进口商品中两类商品的地位上升较明显,即27(矿物、燃料、石油及提取物)从1995年的6%增长到2008年的14%,30(医药制品)由1990年的不足1%增长到2005年的4%。
同时,从主要进出口商品进出口数量的变化趋势上看,进出口具有同时增长的特征。见图5。这其中不仅包含了产业内贸易的自然增长,也涵盖了产品内分工导致的企业内贸易的迅速发展。机器设备和运输设备(编码84和87号商品)作为德国出口最多的两类商品,其出口值在2000年后增长显著,出口增长率明显高于进口增长率,贸易顺差迅速积累。电气设备(编码85号商品)的进出口增长都较为平缓,且基本同步。笔者认为这与2000年后德国基于产品内分工将中间品的生产阶段转移到国外有关。三类主要商品的进出口及贸易余额的增长率差异是不同商品的生产对外转移程度不同的一种反映。
数据来源:Comtrade Database。
图5 德国主要进出口商品的进出口变化(1990-2008)
从对外投资的数据来看,根据德国慕尼黑大学国际经济研究室对德国和奥地利在东欧的跨国公司所作的调查④,德国企业56.45%的投资投向制造业,43.55%投向服务业,与奥地利的28.34%和71.66%形成鲜明对比,表明德国是仍以制造业为主的发达国家。德国对东欧投资额最大的商品类别是机器和运输设备(SITC分类7),占总投资的29.74%,其他工业制成品(SITC分类6和8)占11.95%。这体现了德国的优势仍然是传统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特点。同时对这几个部门的投资也带来了企业内部中间产品和制成品贸易的显著增加。其中机器和运输设备投资引致的德国母公司和东欧子公司之间的企业内贸易额(含中间产品和制成品贸易)占对外投资额的90%以上。这一数据反映的情况与上述对进出口商品增长变化趋势的原因判断相吻合。由于德国企业对东欧国家在机器和运输设备的直接投资带来了这两类商品出口的迅猛增长及进出口额差距的扩大。
(2)德国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从表2中欧盟15个老成员国附加值的行业分布及其变化情况的对比来看,德国呈现出明显的工业国的特征。1997年,德国工业附加值占总附加值的比重为25.1%,高于欧盟27国和欧元区国家的平均水平,在老欧盟15国中仅次于爱尔兰和芬兰,与瑞典并列第三位,略高于英国和意大利。从1997年至2007年间,这6个工业附加值比重最高的国家中其他5国的工业附加值比例都不同程度地下降,只有德国的工业附加值份额继续增加,增长至26.4%。与此同时,德国总附加值中农、猎、渔和建筑业的份额在下降,服务业比例有所上升,但其上涨的幅度远低于欧盟27国和欧元区的平均水平,略高于芬兰,与希腊、奥地利同列倒数第二位。其中芬兰的农、猎、渔和工业比例下降,建筑业贡献了更多的附加值。希腊的工业份额初始水平低,结构调整仍处于由农业向工业和建筑业转移的阶段,因此服务业增幅不显著。对于德国和奥地利,则同为农、猎、渔和建筑业比例下降,服务业缓慢发展而工业份额仍在上涨。而且,两国同为欧盟东扩后老欧盟成员国中对东欧最重要的投资者。两国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本国发达的工业制造业实力,积极地向东欧寻找低成本的生产基地和廉价的投入品,从而继续提高本国工业附加值的份额。从德国与奥地利对外投资的产业比例看(工业与服务业的比例德国为56:44,奥地利为28:72,见前文),与奥地利相比,德国对服务业的投资更显不足,服务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向服务业的转移调整滞后。
德国服务业的相对不发达也体现在德国的贸易结构中。德国是欧盟老成员国中为数不多的服务贸易逆差国。2007年服务贸易逆差为304亿欧元,是欧盟27国中服务贸易逆差最大的国家。虽然德国服务贸易出口逐年增长,但进口也同步增长,逆差额基本没有变化(见图3)。1991至2007年德国商品贸易顺差显著积累的同时服务贸易赤字没有改观甚至略有增加,表明德国仍然是制造业大国而服务业则相对落后。
各产业要素密集度的差别及产业结构调整的规律表明,伴随产业结构调整,服务业应该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产业。随着德国对低成本国家投资的显著增加,德国工业生产的“集市效应”转移出来大量的过剩劳动力,而其第三产业发展的相对滞后则妨碍了对这一部分过剩劳动力的吸收,积累了大量的失业人口。据统计,1995至2003年,德国有19亿个工时(manhours)转移出生产部门(不含建筑业),而经济的其他部门总计只创造了2.9亿工时的工作机会,造成了16.1亿工时的闲置。[13]因此,德国自身的产业结构特征也是“集市经济”与高失业的成因之一。
四、结论
德国“集市经济”是生产国际化和产品内贸易发展的结果,是德国进一步参与国际分工和经济一体化的表现。在这一过程中德国国内宏观经济绩效不佳与德国自身的发展模式、产业结构和国内制度有关,不能只归咎于生产的国际化。
一国参与经济一体化的过程,本质上就是通过商品和要素的国际流动促进国内要素供求的调整,以要素价格变化引导生产要素向更有效率的部门和生产阶段流动,从而实现分工的深化,本国则通过与其他国家的交换获得大市场条件下得以实现的专业化分工的好处,同时实现本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一国参与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受益多少与国内要素市场弹性直接相关。市场越富于弹性、市场扭曲越少的国家调整越快,也越有利于资源的正确配置并从中获益。
德国宏观经济问题及“德国难题”的出现很大程度上与国内劳动力市场缺乏弹性有关。资本和劳动的相对价格不能真实地反映市场供求,从而不能正确地引导资源的合理配置。由于国内劳动力成本过高,并且与低成本国家的差距短期内难以消除,导致德国过分地专业化分工生产本国具有传统比较优势的资本密集型产品。这虽然带来了出口的持续增长,但是生产要素过度流向出口部门,形成了要素配置的无效率,因此不利于经济增长。同时由于资本在部门间的配置比例不合理,导致德国的产业结构调整缓慢,没有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德国经济虽出现暂时的绩效不佳,但不能因此判定德国是经济一体化的受害者。德国公司的海外投资创造的利润不能全部由GDP的增长所反映。而各国参与国际经济的一体化都要面临一定的外部冲击和国内调整,部分劳动力群体的失业在所难免,劳动力供给层面包括教育体制等相对富于弹性的国家,如美国、英国、荷兰等,则能够更快地调整并从中受益。而德国不能独立地使用货币政策处理高失业、低增长问题,一定程度上延长了经济调整的时间。德国具有相对稳定的产业分工模式,其出口始终保持竞争力,经济结构总体趋向优化,自2005年后经济指标已经出现了积极的变化,德国在欧盟东扩后区域经济分工和布局调整中的收益将逐步显现。本文是基于统计数据和相关资料做出的初步分析,其解释力还需进一步的实证检验。
注释:
①所谓职位空缺(job vacancy)是指新创造的、未被占用的或者即将成为空缺的岗位,而同时要求雇主正在或即将积极地从企业外部寻找合适的雇员来立即或者在不久的将来填补这个岗位。职位空缺率=职位空缺/(已占用的岗位+职位空缺)*100%。
②HS编码对应的商品类别:84——核反应堆、锅炉、机器设备及用具等;85——电气设备及零部件、声音设备等;87——机车、车辆及零件、附件等。
③出口份额排名前5位的商品及份额变化:84(18%-20%);87(14%-18%);85(9%-12%);39(4%-5%);90(4%)。进口份额排名前3位的商品及份额变化:84(12%-15%);85(9%-12%);87(8%-10%)。
④该项调查的实施年度在德国为1997-2001年,在奥地利为1999-2001年。该调查覆盖了660家德国和奥地利企业在1990-2001年间的2200个投资项目,占调查期间德国企业在东欧投资额的80%,奥地利企业在东欧投资额的100%。详见文献[11]。
标签:失业率论文; 德国经济论文; 国外宏观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贸易结构论文; 工业生产论文; 国内经济论文; 投资资本论文; 美元欧元论文; 经济学论文; 附加值论文; 欧盟论文; 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