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技术引进水平,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技术引进论文,增长方式论文,水平论文,外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要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进行技术创新就要大力发展和扩大技术贸易,不断提高技术引进的水平。
一、技术进口的发展历程回顾
截至2006年底,中国共引进技术88851项,合同总金额达2477.63亿美元。
(一)改革开放前技术引进的局限
中国的技术引进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中国进行经济建设的一个突出矛盾就是技术落后,技术发展水平在世界上处于非常落后的地位。从1950年至1978年的29年里,中国的技术引进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发展始终有限。
1.受发展战略的制约,进口数量有限。当时技术引进的主导思想还是贯彻进口与自力更生相结合、以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因此,在这一指导思想下技术进口不可能有大的发展,这期间中国以许可证贸易、咨询服务、技术服务、合作生产等方式进口的技术共845项,合同成交总额为119.72亿美元。尽管这些技术引进项目在中国的经济建设过程中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但数量毕竟有限。
2.技术引进还是以设备进口为主。当时进口的成套设备,约占技术引进合同总价款的90%以上。这种进口结构的不合理表明我们很难通过技术引进带来最先进的动态技术,而且特别容易受制于人。20世纪50年代,中国主要从前苏联、东欧国家进口了包括冶金、动力、机械、航空等方面的成套设备。这些项目围绕着发展国民经济的156项主体工程进行的,当中苏关系发生变化后,这些技术引进项目都受到了重大影响。
3.技术引进主体单一。技术引进的形式还是以国家或国有企业为主体的单纯购买技术,这种技术引进的形式受国家外汇短缺的制约较大。用外汇在国际上购买技术,当时在中国出口创汇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很难有大的发展。
(二)改革开放后的技术引进
从1979年到2006年中国的技术引进工作有了革命性的变化。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经济建设速度不断加快,对技术进口的需求也在不断加大,技术引进的战略也进行了很大的调整。中国在技术引进的长期实践中得出了单纯依靠内资企业从国际上购买技术或通过从国际上借贷去引进技术难以发挥有效作用,中国的技术引进方式呈现了一种多元的状态,有内资企业购买技术、国家借贷技术引进和外商投资企业技术引进。由过去的单一国有企业购买技术变为通过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出口信贷等渠道筹集资金引进技术,或将技术贸易与投资相结合。
改革开放后,中国技术引进发展迅速,1979年以来,中国共对外签订技术引进合同近8万多项,合同总金额2000多亿美元。
(三)技术引进成效显著
中国的技术引进和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对中国掌握一批关键技术,加强交通、能源、原材料等国民经济领域和国防领域的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强中国国际竞争能力,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1.带动了传统产业技术改造。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对冶金、纺织、机械等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促进了传统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经济效益的明显好转和技术水平的提升。
2.提高了重大技术装备的设计制造能力。国内企业利用引进的先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掌握了一批关键技术,增强了自主研发能力,提高了技术装备水平,满足了国家重大建设工程的需要。累计完成了70多个重大成套设备和2000多个重点专项的研制任务,确保了国家100多个重点建设和重点技改工程的建设需要,使中国形成了一批能成套设计、成套制造、成套供货和成套服务的企业集团和具备一定自主设计生产能力的重大技术装备产业。
3.先进技术的引进及其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增强了中国的技术创新能力,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提升了整体的产业技术水平。借助于技术引进,以电子通信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以冶金为代表的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成效显著,具备一定自主设计生产能力的重大技术装备产业已基本形成。
二、准确把握中国技术引进的定位
(一)技术引进增长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
近年来在技术引进合同数量明显增长的同时,引进金额稳步增长。技术引进合同数量从2001年的3900项增加到2006年的10538项,合同金额从2001年的90.9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220.2亿美元(见表1)。
表1 2001—2006年技术引进情况表
年份 合同数 合同金额(万美元)金额同比增长(%)
2001年3900 909090.1 /
2002年6072 1738919.591.3
2003年7130 1345120.7
-22.6
2004年8605 1385557.6 3.0
2005年9902 1905057.237.5
2006年105382202322.815.6
资料来源:商务部服务贸易司
(二)技术引进质量明显提高
进入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技术引进逐步从进口成套设备和生产线为主转向以专有技术和专利技术许可为主。这种趋势在中国加入WTO后更加明显。技术引进合同中的技术费从2001年的43.9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147.6亿美元(见表2);所占比重也从2001年的48.3%增长到2006年的67%。这表明软技术已经处于中国技术引进的主导地位,引进技术的质量也有了明显改善。
表2 2006年技术引进按引进方式统计表
单位:万美元
技术引进方式数量金额
技术费 金额占比(%)
金额同比(%)
总计10538 2202322.8
1475616.1
100 15.6
专利技术405139842.9139287.96.4 9.4
专有技术2214
727674.3718271.233.042.8
技术咨询、技6199
518024.2427379.923.59.4
计算机软件 98766534.1 66388.6 3.0 53.8
商标许可78 9140.2 9140.2 0.4 -66.4
合资生产、合116429471.256791.8 19.5149.3
成套设备、关
键设备、生产269286859.237133.6 13.0-46.2
其他方式27024776.9 21223.0 1.1 37.3
资料来源:商务部服务贸易司
(三)电子信息行业成为技术引进的主要行业
不论从合同数量还是从合同金额看,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技术引进都占很高比重。2006年全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引进技术1559项,合同金额41.5亿美元,占合同总金额的18.9%(见表3)。以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为主的高技术产业通过与引进技术密切结合,以及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提升了自主创新能力,竞争力优势日渐显现。
表3 2001—2006年电子信息行业技术引进情况
金额:万美元
年份 合同数合同金额
金额占比(%)
2001年597
106545.2511.72
2002年847
964249.2255.45
2003年997
341050.4725.35
2004年992
186644.3313.47
2005年1373 210542.1 11.05
2006年1559 415345.3 18.9
资料来源:商务部服务贸易司
(四)外资企业是技术引进的主要力量
国有企业、外资企业仍是中国技术引进的主体,集体和民营企业技术引进增长迅速,中国加入WTO后,外资企业技术引进项目逐年增加,技术引进合同金额位居各类企业首位。2002年,外资企业的技术引进合同额占全国技术引进合同金额的比重为71.39%。2003年以后,该比重虽有所下降,但均在50%左右。2006年,外资企业引进技术金额为113.0亿美元,同比增长36.7%,占全国技术引进总额的51.3%。国有企业技术引进总额89.9亿美元,同比略有下降,占全国技术引进总额的40.8%。外资企业技术引进金额继续超过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技术引进继续增长,金额为4.5亿美元,为近年来最高,同比增长27.6%,但金额占比仍然不高,仅为2.0%(见表4)。
表4 2006年技术引进按企业性质统计表
单位:万美元
企业性质
合同数量合同金额 技术费 金额占比(%)
金额同比(%)
总计
10538
2202322.81475616.1100
15.6
国有企业
2213899417.0 302526.2 40.8 -2.4
集体企业
61 23142.0 7198.0
1.1
-6.7
外资企业
69171130131.81023514.351.3 36.7
民营企业
730 44737.8 41728.1 2.0
27.6
其他
617 104894.2 100649.6 4.8
8.5
资料来源:商务部服务贸易司
(五)欧盟、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是中国技术引进的主要来源地
技术引进的来源国别和地区趋于多元化,2006年达到74个,但欧盟、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与地区仍是中国技术引进的主要来源地。2006年,欧盟是中国技术引进的最大来源地。中国与欧盟签订技术引进合同2597份,合同金额86.6亿美元,占技术引进合同总金额的39.3%。日本和美国分列第二、第三位,引进金额分别为52.4和42.3亿美元,金额占比为23.8%和19.2%(见表5)。
欧盟在中国技术引进来源地中仍占据最重要位置。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欧盟主要成员国都积极对中国转让技术。如将欧盟各成员国单列于全球国别地区排名,可以看出,合同金额排在前10位的国别(地区)中有5位是欧盟成员国,分别是德国、法国、瑞典、芬兰和英国,合同金额分别为26.0亿、22.1亿、15.6亿、5.8亿和3.8亿美元,在欧盟成员国中,以法国和瑞典对中国技术转让增幅最大,分别同比增长63.2%和576.9%(见表5)。
表5 2006年技术引进前10位国家(地区)
单位:万美元
序号
国别地区
合同数量
合同金额技术费金额占比 金额同比
(%)
(%)
总计
10538 2202322.8 1475616.1100
15.6
1. 日本
3068 524484.6
319499.6 23.8 36.1
2. 美国
1436 423058.7
344530.0 19.2 24.6
3. 德国
1140 259725.3
149402.0 11.8 -48.0
4. 法国
364
220963.7
65055.4 10.0 63.2
5. 瑞典
70155802.4
77609.9 7.1 576.9
6. 韩国
723
131585.1
123651.5 6.0 47.5
7. 中国香港
1120 82521.175451.0 3.8 47.6
8. 芬兰
3458094.040848.8 2.6 58.0
9. 新加坡 331
48328.048251.2 2.2 137.9
10.英国
301
37920.532757.9 1.7 -3.8
资料来源:商务部服务贸易司
(六)技术引进主要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
2006年,合同金额排在前五位的省市依次为上海、北京、江苏、深圳和天津,上述省市登记的合同金额占所有省市管理部门登记的合同金额的72.6%。另外,江苏、甘肃、福建和黑龙江等省市技术引进金额较去年同期都有很大增长,其中甘肃同比增长三倍多,为增长最快的省市(见表6)。
表6 2006年技术引进按省市统计表
单位:万美元
序号省市合同数量金额
技术费 金额占比金额同比
(%) (%)
总计 105382202322.8 1475616.110015.6
1
北京市1857 266404.1
192215.6 12.1
-33.7
2
天津市550 71757.071757.0 3.3170.0
3
河北省68
7221.8 6822.3
0.314.0
4
山西省24
3161.3 3100.6
0.1324.8
5
内蒙古81421.9 1166.9
0.1-62.1
6
辽宁省143 10056.59647.9
0.5-3.3
7
大连市212 29739.429613.4 1.489.5
8
吉林省232 29552.028599.2 1.313.0
9
黑龙江省 28
11492.68062.3
0.5113.8
10 上海市2879 633698.6
493397.5 28.8
18.6
11 江苏省843 166205.3
152830.4 7.6179.7
12 浙江省373 45923.945853.9 2.1-52.7
13 宁波市174 8751.4 8585.6
0.4-43.9
14 安徽省168 17200.012102.3 0.8-72.8
15 福建省285 17036.917032.4 0.8144.3
16 夏门市234 34407.234395.0 1.668.7
17 江西省66
5844.1 4298.3
0.3-19.4
18 山东省90
40712.919683.7 1.924.4
19 青岛市600 12500.212500.2 0.623.8
20 河南省31
4071.1 4071.1
0.214.6
21 湖北省141 35048.632250.5 1.6-21.2
22 湖南省21
12315.29746.1
0.6-36.7
23 广东省214 29645.729535.7 1.433.9
24 广州市251 29398.326751.3 1.359.4
25 深圳市203 95276.293206.0 4.3115.9
26 广西 53
3834.6 3834.6
0.236.5
27 海南省13
689.0 689.00.03
-84.2
28 四川省230 33649.929728.6 1.517.1
29 重庆市193 11101.911009.6 0.5-30.0
30 贵州省13
1980.8 1634.4
0.1-65.9
31 云南省86
5406.3 3885.8
0.38.2
32 陕西省26
4317.5 4317.5
0.2-15.7
33 甘肃省24
16877.24632.8
0.8348.3
34 青海省7121.0 57.9 0.01
-96.2
35 宁夏 91490.5 1349.0
0.1-76.7
36 新疆 17
1597.0 1115.0
0.1-67.5
资料来源:商务部服务贸易司
(七)中国加快技术引进的潜力巨大
由此看出,虽然多年来中国技术引进及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的来说,中国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工作无论是在广度还是在深度上都还不够。当前中国技术引进的主要问题还是消化吸收不足,一些产业大量引进技术,却仍未形成自主开发能力。
三、技术引进面临的新形势
(一)加大技术引进是世界发展的潮流
把握世界科技发展的机遇,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技术进步引发的产业革命正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经济和生活面貌,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突出,科学技术成为国际竞争的关键因素。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当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进入新世纪,人们已经认识到,人类的全面发展将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倚重科学技术,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将成为21世纪国际竞争的前沿。当今科技发展的趋势,主要表现在科学技术急速发展,科技更新速度加快,各学科、各技术领域相互交叉和融合,科技成果应用加快,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技术创新能力成为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决定性因素。
(二)国际技术转让的动向
1.技术转让的流向仍是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是技术的主要来源地,发达国家一方面在控制核心技术保持领先优势的同时,也以多种方式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成熟技术和过剩生产能力;另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的要求下,发达国家为了更好地进入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也不得不将一些高新技术带入发展中国家,比如在发展中国家大量设立研发中心。发展中国家通过参与国际分工加快产业技术升级、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机遇。
2.跨国公司是世界技术转移的主体。在世界技术市场上,跨国公司以其雄厚的资金和强大的技术力量成为国际技术转让的主要承担者,是现代国际技术贸易中最活跃、最有影响的力量。随着世界贸易进入以技术和技术产品出口为重点的新时期,跨国公司将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在世界技术市场上的地位将进一步增强。
3.政府在高新技术引进中仍然作用重大。高新技术往往涉及国家重要部门和战略利益,而且高新技术发展需要庞大资金保证和完整的技术系统支持。航天技术、卫星发射技术、核能技术以及有助于国土资源分析和利用的其他高新技术,将更主要的通过政府之间的磋商来开展进行。因此,政府参与或通过政府进行高新技术贸易,将使高新技术的国际贸易呈现高速增长的趋势。
4.技术服务在技术转移中比重明显上升。以技术服务和信息交换为内容的国际技术服务贸易的形成和发展以及高新技术产品和高价值技术为贸易对象的现代技术贸易的扩展,构成了世界贸易结构变化的基础。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生产、信息、商品流通领域中的广泛应用,服务贸易相对于产品贸易的比重迅速上升。
5.知识产权成为强化技术贸易和竞争的有效手段。在现代技术转移中,各国都以引进专利、专有技术和商标的使用为主要内容,知识产权制度成为强化贸易和竞争的一种手段。可以说,知识产权制度已经成为当代技术摩擦和贸易摩擦的焦点。
(三)技术引进的竞争更加激烈
各国政府纷纷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确定本国工业化技术和高新技术的优先发展领域,并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就这些优先发展领域进行重点攻关和开发。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借用他国的技术成果来加快自己的发展已成为普遍的共识,因此,技术在全球范围内更大规模转移已成为必然趋势。
技术引进为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国际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明显增强,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突出,科技竞争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世界各国为取得更有利的国际分工地位,竞相调整产业结构与技术结构,对高新技术领域加大投入力度、扩大应用领域,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步伐,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以增强国际竞争力。这些都对中国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自主创新对技术引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提出了自主创新的发展战略,自主创新有三种形式,三种形式都与技术引进密切相关。第三种形式就是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原创也不是孤立的,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原创也要和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连在一起。集成创新并不是说关起门来搞,也是通过开放引入外资,并带来大量的先进技术,在一个产业链中或某一类产业集群中通常是既有国有企业的技术也有外资带入的技术。国家要搞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要很好的结合,不能把它对立,不能说我们搞自主创新,就不要引进技术。自主创新和引进技术应该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四、加快技术引进的政策方向
为深入贯彻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精神,进一步实施科技兴贸战略,落实《科技兴贸“十一五”规划》,鼓励境内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增强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
(一)明确技术引进和创新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动科技兴贸战略的实施,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要求,支持和鼓励引进先进技术,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促进中国产业技术进步,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早日实现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历史性跨越。
2.总体目标。优化技术引进结构,提高技术引进质量和效益,到2010年,专有技术和专利技术许可合同额占技术引进合同总额的比重提高到50%左右,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配套资金比例有所提高,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政府积极引导推动,各方科技力量支持的技术引进和创新促进体系,实现“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创新开发——提高国际竞争力”的良性循环。
3.基本原则。一是把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和优化引进结构结合起来,提高产品设计、制造工艺等方面的专利或专有技术在技术引进中的比例;二是把引进技术和开发创新结合起来,强化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有效衔接,注重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使企业在核心产品和核心技术上拥有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三是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结合起来,选择重点领域和产业,扩大引进规模,实现传统产业结构优化和技术升级;四是把整体推进和重点扶持结合起来,培育技术引进和消化创新的主体;五是把提高引进外资质量和国内产业发展结合起来,鼓励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配套产业,延伸产业链,培育和支持出口型企业的发展。
(二)完善技术引进与创新的各项制度
1.健全技术引进法律法规制度。政府主管部门应对现行法律执行情况进行调查研究,2001年12月20日正式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进出口管理条例》明确了技术进口管理的原则、方式、适用范围等,使中国的技术进口有法可依。对规范技术进口管理,维护技术进口秩序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要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进出口管理条例》,研究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进出口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指导企业保护自身合法利益。定期调整《中国禁止进口限制进口技术目录》,限制进口中国已成熟和落后的技术;禁止或限制进口高能耗、高污染和已被淘汰的技术,限制盲目重复引进。
2.建立技术引进工作交流与培训制度。加强企业技术引进工作的信息交流,加强对技术贸易专业人员的指导和培训,培养一支既有专业技术知识又懂国际贸易的技术贸易骨干队伍。
3.健全技术引进综合统计制度。商务、外汇、海关、统计等有关部门加强协作,建立全口径技术进口统计分析和联网管理系统。
(三)加快建设企业技术引进和创新促进体系
根据国家产业发展方向和要求,重点支持企业引进电子通信、生物技术、民用航空航天、机械制造、石油化工、清洁发电、新材料、节约能源、环境保护等具有市场潜力且在未来竞争中将取得优势的或对国计民生具有重大意义的技术。
1.积极开展多(双)边技术合作。通过加强政府间及非政府组织、企业间交流与合作,突破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促进高新技术的引进;采取联合研究,合作攻关和对口交往等多种形式,扩大合作范围;拓展技术引进来源国,适应企业的技术需求引进不同层次的技术;利用多双边合作机制,为双方企业和科研机构间进行研发和技术合作牵线搭桥。
2.建立和完善国际技术贸易公众信息服务系统。通过信息收集、政策咨询、发布技术资源和技术需求,帮助企业获取国际技术市场信息。
3.积极推进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工作。支持和鼓励企业为吸收和创新的技术申请国内外专利;积极为企业提供专利信息和知识产权法律服务,引导企业运用专利检索分析和专利申请等手段,自觉保护知识产权,提升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能力和水平。
4.引导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通过建立境外研究与开发机构,充分利用国外科技资源,跟踪学习世界先进技术,不断提高中国企业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
5.进一步鼓励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提高中国整体研究开发水平。鼓励跨国公司和国内科研机构、学校、企业等开展技术研发合作,鼓励外资研发中心的技术成果在国内进行产业化,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转让技术。
6.鼓励和引导企业与跨国公司或发达国家技术先进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关系,参与跨国公司主导的技术研发活动。鼓励国内企业与外商投资企业开展技术配套,加速高新技术研发领域的国际化进程。
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引进和消化创新的主体作用。鼓励企业自主引进先进适用技术,并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开展吸收与创新的联合研究开发,或联合建立技术开发机构;支持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利用现有资源,开展关键和共性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并实现技术向中小企业的扩散。依托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智力、信息、资金和政策资源,引导区内企业引进高新技术,实现技术创新。
7.培育、扶持一批高素质中介服务组织,为企业提供技术信息、市场调研、技术评估、专利检索、法律咨询等服务,弥补企业信息和专业人才的不足,防范风险,促进企业间的沟通与协调。
(四)综合运用经济手段鼓励技术引进和创新
1.国家利用外贸发展基金支持企业通过引进技术和创新扩大出口。依据《技术更新改造项目贷款贴息资金管理办法》和《出口产品研究开发资金管理办法》等有关政策,支持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和对外技术合作而进行的技术改造和研究开发。
2.对引进先进技术和再创新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可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和政策要求,积极开展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贷款业务。
3.为企业在境外设立研发中心提供必要的金融和外汇政策支持,重点支持能利用国际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专业人才的境外研发中心项目。
4.国家财政、税务主管部门根据国家产业和技术发展需要,研究调整外国企业向境内转让技术获取的特许权使用费减征、免征所得税的范围。
国家财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完善引进技术的税收政策,海关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单独引进技术在进口环节完税价格的确定和征税办法,鼓励企业引进符合国家产业技术政策的专利技术、专有技术和先进管理技术,进一步优化技术引进的质量和结构。
5.研究建立完善创业风险投资机制,利用社会资金支持企业和科研机构引进前沿技术成果,并进行产业化,以利于企业掌握国外最新技术成果和核心技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