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下岗工人再就业难问题的理论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再就业论文,下岗工人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研究背景
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公有制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力度的加大,中国开始出现工人大规模下岗的现象,下岗工人再就业难的问题也随之产生。尽管在过去的几年中,各级政府为下岗工人再就业做了大量的工作(如城市政府普遍建立了再就业中心,还有许多城市政府甚至采取了“腾笼换鸟”政策),但客观地说,这些举措并没有产生令人满意的效果。迄今为止,下岗工人再就业难的矛盾似乎仍然没有出现任何趋于缓和的迹象。
关于目前下岗工人再就业难或难到何种程度,只要检测一下作为指示器的再就业率,便可知其详。据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统计公告提供的资料,2001年上半年,全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总数为769万人,其中2000年底结转657万人,2001年上半年新增加112万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人数为79万人,再就业率为11.1%,与2000年同期相比,减少了4.9个百分点。从分季度情况看,第一季度再就业人数为33.1万人,第二季度再就业人数为45.9万人。该公告认为,随着2001年下半年下岗职工协议期满出再就业服务中心(目前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的下岗工人占下岗职工总数的91.6%)高峰期的到来,再就业压力将进一步增大。
从发展的趋势看,加入WTO后的中国应该能够对外资企业产生更大的吸引力,因此,在未来可预见的一个时期,将会有更多的外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公有制企业,特别是那些管理体制仍然存在着严重缺陷的国有企业将面临来自(有着先进管理经验的、高效的)外资企业的激烈的、近似残酷的竞争。据此,可以断言,将会有一批公有制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注:本文之所以特别关注国有企业,是因为下岗工人主要来自国有企业。据1999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1998年,中国新增加的下岗工人为739万人,其中来自国有企业的下岗工人562.2万,约占76%,集体企业下岗工人157.0万,占21%左右,两者合计高达97%。)在未来一个时期面临生存危机,还将会有一批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公有制企业为了提高竞争力,可能被迫采取减员增效的战略(实际上这种减员增效战略目前在许多国有企业已经开始实施)。无论出现哪种情况,下岗工人都将会持续产生或继续存在一个时期。鉴于上述背景,研究下岗工人再就业难的问题就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下岗工人再就业难的原因
关于下岗工人再就业难的原因,可以利用劳动经济理论中“工作搜寻模型”这个工具来分析。工作搜寻模型原本是用来解释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即在均衡工资)条件下,仍然存在着(摩擦性或搜寻)失业现象的。而本文为了理论分析的简化,在此不打算考察摩擦性失业问题,即本文在以下的理论分析中,假定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即均衡工资)条件下不存在失业问题。本文之所以不考察摩擦性失业问题是因为摩擦性失业率通常是相当低的(注:根据西方经济理论,如果一个劳动力市场只存在摩擦性失业(而没有其他形式的失业存在),那么,该劳动力市场通常被认为是充分就业的。)(如农民工失业率),而下岗工人的再就业率很低的现象显然是不能用摩擦性失业来解释的。
(一)比较分析
为了能够更好地说明问题,比较分析可能是有益的。我们首先来考察一下农民工和(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技术人员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中的工作搜寻模型。工作搜寻模型有两个重要假设:一是工资只与工作的特征联系,而非与填补工作岗位的工人特征联系;二是不同的企业,对求职者的技能有不同的要求,这种技能可用图1中的变量K或K[*]来表示,它代表某一工作岗位所要求的求职者所必须具备的最低技能水平;与之相联系的是工资率W(K)或W[*](K[*]);该工资率被认为是工作所要求的技能水平的一个函数。
图1 农民工与(受过高等教育的)技术人员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搜寻工作模型
由于不同的企业对求职工人的技能有不同要求,该模型暗含了这样一个假定:在劳动力市场上存在一个与所有岗位空缺相联系的出价工资分布。这种出价分布可用图1中的f(W)或f(W)[*]来表示。曲线f(W)或f(W)[*]代表的是出价工资的一种随机分布,曲线以下面积的总和等于1。出价工资的这种分布表明,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每一个求职者找到工作的概率都是100%(在该图形中,没有考虑实际存在的摩擦性失业问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某求职者的技能水平为K或K[*],那么,该求职者所期望获得的最高工资就是W(K)或W[*](K[*])(以下简称为技能工资)。根据劳动经济理论,除了技能工资外,每个求职者还有一个保留工资,所谓保留工资是指低于该工资求职者就不会接受相关工作岗位的工资。从保留工资确定的原则(注:关于保留工资的确定,劳动经济理论认为,每一位求职者的保留工资都会确定在这样一种边际上,即保留工资所带来的预期失业时间延长成本恰好等于失业过后比较高的工资带来的预期收益。)看,保留工资与技能工资之间有一个合理的距离(注:所谓合理的距离是指在该工资范围内,某劳动力市场的工作岗位和求职者的数量等同,在该工资范围内,求职者找到工作的概率为1;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求职者将保留工资向左移动,就会导致工资不必要的损失;如果向右移动,则会导致相关劳动力市场失业率的增加。)(该模型假定求职者了解出价工资的分布,该距离是理性设计的)。换言之,该两种工资之间是有某种内在联系的,较高的技能工资意味着较高的保留工资,反之亦然。这正如图1所示,农民工技能工资较低,其保留工资也较低;而具有高等教育背景的求职者,技能工资较高,其保留工资也较高。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很难设想后者在技能工资大大高于前者的情况下会接受前者的保留工资;同样,也不存在保留工资越高,失业率就越高的必然逻辑(注:只有在技能工资相等的情况下,才能得出保留工资越高,找到工作的概率就越小的结论。)。
应该指出的是技能工资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明显会受到经济周期的影响。从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这两个劳动力群体(农民工与专业技术人员)尽管平均工资差别比较大,但这两个群体的失业率似乎都不高(政府对这两个群体的就业问题关注得较少),这是因为他们(与技能工资相联系)的保留工资往往能够随着劳动力市场供求情况的变化而进行相应地调整。比如,在目前全球IT产业不景气的情况下,中国国内许多IT企业也大幅度减少了招聘名额,结果2002届毕业生就业遭遇“严冬”,一些上海交通大学通讯专业的毕业生竟然开出了1500~2000元的月薪要求。据了解,2001年该专业低于3000元月薪的工作根本无人问津(《新民晚报》,2001)。显然,如果大学毕业生对工资的要价不能随着劳动力供求变化相联系的技能工资的变化而变化,那么,他们的就业也会出现问题。
(二)下岗工人再就业难问题的源头
根据上述理论,每一个求职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都能够在保留工资与技能工资之间设计一个合理的距离。因此,下岗工人原本也应该(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搜寻工作时)在保留工资与技能工资之间保持一个合理的距离,从而确保他们能够很容易地找到工作。可现实表明,下岗工人的再就业率很低。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一种流行的说法是下岗工人将保留工资定位过高,从而使其找到工作的概率大大下降。那么,下岗工人为什么会(在竞争更为激烈的劳动力市场)不明智地将保留工资确定在如此高的水平上以至使他们再就业变得十分困难呢?
如上所述,保留工资是与技能工资相联系的,两者之间有一个合理的距离。只有技能工资设计得过高才会导致保留工资相应定位过高。下岗工人在下岗前享受的工资(注:为简化分析,这里的工资是从劳动报酬(包括工资报酬和福利)中抽象出来的。)在某种程度上是由制度决定的,而这种工资往往高于或低于竞争的劳动力市场均衡工资。因为这种在一定程度上由制度安排的工资有一个明显特点:制度限制工人(包括专业技术人员和普通工人)之间的工资差距,从而无形中提高了普通工人相对于专业技术人员的工资水平(见表1)。表1显示,1998年10月在天津市制造业,专业技术人员的月平均工资仅比普通工人月平均工资高20多元,两者工资之比为1.03:1。上海、北京市的情况与天津市也差不多,1998年10月,上海和北京市(制造业)专业技术人员和普通工人的月平均工资分别是943.9元、926.0元和1131.9元、1042.3元,上海和北京市普通工人工资与专业技术人员工资之比分别是1.02:1和1.09:1(中国劳动保障部规划财务司,2000)。
表1 1998年10月天津市制造业企业职工平均工资 元
分类
平均工资
普通工人 845.0
初级工
696.4
高级工
751.2
技师
888.1
其他人员 759.1
专业技术人员
872.1
中级
961.1
初级
854.2
未评定
724.5
资料来源:中国劳动保障部规划财务司,2000年。
上述这种由制度决定的工资显然是不能准确反映人力资本积累差异和生产率差异的,即在下岗工人原先所在的企业(主要是国有企业),通常的情况是工资应该高的不高(如人力资本积累比较多的专业技术人员工资往往过低(注:测量工资过高或过低,主要是看该工资是高于均衡工资还是低于均衡工资;高于均衡工资的,就可被认为是工资过高了,反之亦然。)),该低的不低(如人力资本积累比较少的许多普通工人工资往往过高);而一旦进入竞争更为激烈的劳动力市场,该两类劳动力的价格(工资)都将返璞归真,原先由制度扭曲的劳动力价格将在竞争更为激烈的劳动力市场得到根本的纠正,如(在市场机制更能够充分作用的)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的企业,工程师和普通工人的工资差别就相当大了(见表2)。
表2 1998年10月天津市部分工种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职工月平均工资 元
分类
平均工资
化学工业
873.2
工程师
2150.0
管理人员
1061.6
混合配料操作工
795.3
普通工人
826.9
资料来源:同表1。
应该指出的是,下岗工人往往很难识别由市场决定的技能工资和由制度安排的工资之间实际存在的巨大差别。他们中的许多人(特别是人力资本投资比较少的工人)下岗后(在竞争更为激烈的劳动力市场寻找工作时),在确定技能工资时往往会产生一种虚幻的感觉:他们虚幻地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实际技能工资等同于他们原来由制度决定的工资,或将之作为目前技能工资确定的重要参照。这是因为他们认为过去他们与雇主一直就是在该劳动力价位实现等价交换的。与这种由虚幻感觉产生的技能工资相联系的则是保留工资的相应提高。换言之,下岗工人再就业率低的主要原因是过去由制度安排的工资在无形中给下岗工人一个失真的信号,使他们难以在进入竞争更为激烈的劳动力市场时,根据自身实际技能水平和劳动力市场的供求情况来确定一个真实的(或有效的)技能工资(注:应该说,让下岗工人承认或接受与较低的技能工资相联系的较低的生产率的现实,是困难的;他们更倾向认为按照自己目前的技能水平应该获得与下岗前相当的工资,目前再就业陷入困境是因为受到了不公正对待。)。从这个角度考察,可以说,长期的工资制度安排扭曲了劳动力价格(使工资信号长期失真)是目前下岗工人再就业陷入困境的源头。
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与这种由虚幻感觉产生的技能工资相联系的过高的保留工资大大制约了下岗工人找到工作的概率。据新华社记者吴晓东报道:“齐齐哈尔市有11万人急需再就业。该市最大的劳动服务介绍中心有1700平米的供求职大厅,设有10多个窗口,可每天只有几位下岗职工光顾……去年中心接待招工单位近200个,需用工达上万人,而介绍成功的下岗工人不到500人。”(注:《中国人口报》,1998年3月25日。)应该说,这种现象在其他城市也存在。如果根据本文中的下岗工人工作搜寻理论(模型),那么,下岗工人的上述行为是可以预料的。
关于上述理论,可通过图2来解释。在图2中,f(W)[*]代表真实出价工资的一种随机分布,曲线以下的面积总和等于1,而f(W)则代表虚幻出价工资分布(这种分布决定于下岗前由制度决定的工资)。许多下岗工人在进入竞争的劳动力市场后由于受到下岗前由制度决定的工资的误导,不清楚或不接受竞争劳动力市场条件下的实际技能工资,从而使找到工作的概率大大下降,只有WRaW[*](K[*])。2001年上半年,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再就业率为11.1%;如果将该数据代入图2中,那么,代表真实出价工资分布曲线f(W)[*]以下的面积被缩小了88.9%(100%-11.1%=88.9%)。
图2 下岗工人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搜寻工作模型
根据该模型可以做出如下推断:(1)在其他条件已定的情况下,某下岗工人的技能工资水平(相对于其下岗前由制度决定的非技能工资水平)越低,则该下岗工人再就业难度越大。(2)在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被扭曲(主要表现为人力资本投资不同的各类职工并没有因此而出现相应的工资差别)的条件下(应该说,这种情况在国有企业特别明显),人力资本投资比较少的工人更有可能率先下岗(注:这是因为在人工成本差别不大的条件下,企业首先安排人力资本投资较少从而生产率较低的工人下岗是符合利润最大化原则的。)(见表3)。表3表明,文化程度越低,因下岗导致的失业概率越高。(3)在其他条件已定的情况下,某下岗工人的技能工资(相对于其下岗前由制度决定的工资)越高(即其的人力资本积累越多),则下岗后找工作就越容易。对此,美国经济学家Margaret Maurer—Fazio(2001)曾作过相关测算,即追加学校教育年限的边际效应可提高再就业概率将近4个百分点;工人下岗前接受的在职培训边际效应可提高再就业概率超过10个百分点。应该指出的是,接受较多在职培训的人往往是那些接受过较多学校教育的人,因为这些人学习能力强,企业对他们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率比较高。
表3 按受教育程度分的城镇失业原因构成 %
受教育程度
合计
下岗
其他
总计
100.0
43.8
56.2
小学
100.0
45.9
54.1
初中
100.0
46.9
53.1
高中
100.0
41.8
58.2
大专及以上 100.0
29.7
70.3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年。
简言之,再就业难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下岗工人中那些人力资本投资较少(或生产率较低)的普通工人身上,他们在与那些人力资本投资较多(或生产率较高)的下岗的专业技术人员竞争工作岗位时明显处于劣势。例如,尽管在下岗前,这两个群体的工资都是800多元,差别不大(见表1),但待他们下岗后进入竞争的劳动力市场搜寻工作时,他们将面对雇主根据求职者的技能确定工资的现实。现在假定某个劳动力市场提供了一些月工资800多元的工作岗位,专业技术人员和普通工人前来竞争,但由于雇主对求职者有一定的技能要求,而该要求只有专业技术人员能够满足,其结果必然是下岗的专业技术人员很快实现再就业,而普通下岗工人不得不继续搜寻工作。面对上述情况,如果他们仍然希望找到与下岗前工资相当的工作,就可能面临长期的等待性失业。
三、解决下岗工人再就业难问题的若干方案
如上述分析,从理论上讲,要提高下岗工人找到工作的概率,有以下几个方案可供选择。
方案一,提高下岗工人的技能,使其真实技能工资W[*](K[*])相应地向右移动(见图2)。那么,如何能使他们的技能工资W[*](K[*])向右移动呢?根据人力资本理论,工人的生产率主要取决于其所获得的人力资本投资的多寡,而这种投资主要来源于个人和社会。由于工人下岗后失去了工资收入,在这种情况下,期望个人进行较多的人力资本投资显然是不现实的,那么,也只有社会能够承担这种人力资本投资(注:由社会提供的人力资本投资主要包括社会承担下岗工人的教育、培训费用以提高其技能水平以及由社会帮助下岗工人搜寻新的工作(如建立计算机化的就业信息系统等)以缩短失业时间。)了。可是社会有理由承担下岗工人人力资本投资的责任或义务吗?答案是肯定的。
首先,从公平角度看,根据帕累托法则,一项政策或某种类型的改革如果能够满足以下若干条件中的一个,就能够被称之为帕累托改善,同时也会得到社会更加广泛的支持。条件之一,某项政策或改革所涉及的各个利益群体均受益;条件之二,一些人利益增加,而没有人利益损失;条件之三,一些人利益增加,一些人利益损失,但利益损失者能够得到补偿。
目前,中国在大力推进市场经济改革的过程中,包括农民工在内的绝大多数劳动者似乎都从中受益颇丰,但也有为数不少的劳动者利益损失严重,其中利益损失最严重的可能就属下岗工人了。因此,对下岗工人做某些补偿是有利于实现帕累托改善目标的。
其次,从损益角度分析,适度增加对下岗工人的人力资本投资不仅不会给经济社会造成严重负担,反而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这是因为如果政府对下岗工人再就业采取无为而治的政策,招致下岗工人的严重不满并因此可能产生过激行为,这必然会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与其社会被动地接受这种由负面影响而带来的损失,不如由社会积极地承担(至少与下岗工人可能的过激行为产生的负面影响而可能带来的损失)等量费用的人力资本投资。这样虽然经济成本相同,但社会效果却大相径庭,从而十分有利于国家经济社会的健康和稳定发展。此外,由于经济培训后的下岗工人技能水平的提高,(根据下岗工人工作搜寻模型)他们搜寻工作的时间就会缩短,从而政府可以相应地减少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费用的支付。
再次,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GNP的视角考察,对下岗工人进行适度人力资本的投资也是可取的。一方面,根据上述理论,下岗工人技能水平的任何提高都有利于其找到工作概率的提高,而任何失业率的下降都能够有助于GNP增长率的相应提高(其机制同奥肯定律);另一方面,随着下岗工人人力资本积累的增加,其劳动力生产率也会随之增加。
方案二,通过说教,让下岗工人认清并接受(由他们较低的技能水平决定的)较低的真实技能工资这一客观事实,说服他们(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搜寻工作时)大幅度调低预期工资,使他们虚幻的技能工资W[*](K[*])和保留工资W[*]R同时大幅度地向左移动,直至实现虚幻工资出价分布曲线f(W)和真实工资出价分布曲线f(W)[*]的重叠。应该说,要说服下岗工人接受(由他们较低的技能水平决定的)较低的真实技能工资这一客观事实似乎过于冷酷,也不是容易的事;除非采取无为而治的再就业政策(即下岗工人的再就业完全由市场来调节),由劳动力市场现实来迫使下岗工人或接受低工资(相对于下岗前的工资)工作岗位或失业(可能是长期的等待性失业)。政府任何其他形式的说教恐怕都是难以奏效的,甚至还会引起强烈反感和怨恨。这好比重新洗牌后,下岗工人分配到的筹码比以前大大减少;结果还被告之,这种分配符合(比之旧规则)更加合理的新规则。
方案三,以上两种方案同时进行。应该说,方案一虽然积极,但如果试图通过对下岗工人的人力资本投资,使他们中的大部分人的技能工资水平达到其下岗前的工资水平似乎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样做的成本(注:这种成本除了由社会承担的直接费用外,下岗工人还要承担心理成本,因为学习往往是困难和枯燥的,其他条件相同,学习能力越差的人,其心理成本也越高。而对于那些学习能力相同的人来说,年龄较大的人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其回报较少,这是他们剩余工作时间较短的缘故。这可能意味着,年龄较大工人的学习意愿可能不如年龄较小的工人那么强。)太高,个人和社会可能都难以承受。因此,更为现实的是,社会只能通过对下岗工人的人力资本投资,对他们的利益损失做部分的补偿。比如,假定下岗工人在下岗前月工资是1000元,而(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按他们目前的技能水平,工资是500元,那么,经过培训后,其技能工资水平可能达到750元。如果从下岗工人以外的角度看,这个结果可能已经不错了。但对于许多下岗工人来说,他们仍然难以满意,因为迄今为止,市场经济的推进毕竟没有给他们带来什么好处,反而使他们的境况变坏。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说教不能发挥作用的话,方案二可能也是无奈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