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附加值的新型产业资源:城市文化的经济学解读_城市经济论文

高附加值的新型产业资源:城市文化的经济学解读_城市经济论文

一种新的蕴涵高附加值的产业资源——城市文化的经济学解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蕴涵论文,经济学论文,高附加值论文,产业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594(2006)03—0092—03

在现代社会中,城市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明显。1998年5月,美国《商业周刊》指出:“未来竞争的基本单位应定位于城市……当城市成功的时候,整个国家也会成功。”一个城市成败的关键在于城市竞争力,即一个城市持续创造财富的能力。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内在的要素资源,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它不仅具有巨大的凝聚力和辐射力,同时也是一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鼓舞和推动力量。

从资源形态的角度看,城市文化既有物化形态的实在物,又有非物化形态的模式或境界。前者是显性的、具体的或明确被感知的;后者往往通过象征、渲染等手段,将其从精心营造的文化场景中揭示和显露出来。表现在价值层面上,由于文化在产业经济中的经济附加值不断提高,人们开始从资源的角度重新审视文化的价值,对发展城市文化产业,尤其是对城市现代转型中经济结构模式调整的认识也有了跨时代的飞跃。

1

与一般经济资源相比,城市文化资源在形态、归属、价值效应和利用渠道等方面有其特殊性,文化资源的增值主要通过刺激消费欲望、促进购买的间接渠道实现的。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方式开始从生存型向发展和享受型转化。其中,大众消费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商品消费与文化消费日渐融合,产品的信度不仅由商品的物质力量所决定,更重要的是由其象征——文化属性所决定。对文化需求的认识和重视,使满足文化消费的文化产品和商品生产日趋活跃。不仅如此,文化产业重视现代产业的高端,使传统产业从单一的个人消费需求导向转向既服务个人消费也服务生产领域。文化资源运用于经济领域,能够产生更大的增值或发展效应,主要基于以下三点。

首先,现代经济与文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紧密。就本源来说,城市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创造本来就是城市的整体运动;从现实看,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的现代商品生产中,降低资源、能源和财力的“硬投入”与提高科技文化的“软投入”,增加商品的文化附加值,已成为现代企业市场竞争和社会经济增长所追求的目标。

其次,现代经济文化发展优势将取代传统经济发展优势,这一优势越来越明显。传统经济发展优势主要依赖自然资源和资本,但21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是:人口、资源和环境,如今绝大多数城市都不同程度地承受这三方面的巨大压力,这是现代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而文化产业由于对资源消耗较低,环境影响较轻,能源消耗较少,有利于环境保护与资源口径的拓展,符合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宗旨。当今一些工业化国家的城市文化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如旅游业成了全世界第一大产业,图书报刊出版发行业成了一些国家的支柱产业,影视业成了美、英、法、意、日等国的显要产业。其中,美国的影视产品出口值超过航天工业产值,体育经济收入在美国超过石油工业与证券交易所的收入,体育就业人数在英国超过煤炭、农业和汽车零件制造业的人数,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城市文化资源的价值已经超越了常态经济资源的价值,以文化为主体内容的产业将成为新时期经济发展的核心。

再次,经济发展对文化创新机制的依赖越来越迫切。文化的产业化是同信息化、科技化密不可分的,而信息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世界信息量以超几何级数形式激增,但世界的注意力却是有限的,信息量的过剩造成了注意力的相对缺少,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信息时代在某种程度上是“注意力经济”时代。发展文化产业,将大大有利于城市形成更加开放的信息系统,拓展与外界环境沟通的渠道,从而有利于加快城市的现代化和产业化进程。

正因为文化产业的经济权重越来越大,所以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当今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随着以重工业为代表的基础产业持续萧条,日本学者日下公人出版了《新文化产业论》。在这部著作中,他认为日本有必要立即采用新的产业结构发展模式,即“以最终需要产业(消费资料)为主,全面发展的新模式”。其中,“文化是人类的必需品”,“文化(包括文化符号)可以产生高利润”。他举的一个典型例子就是原来只值700日元的女式帆布提包,如果印上一个“G”字,便可卖到70000日元。因为“G”字是表示由米开朗琪罗和罗西尼创造的意大利超级流行文化的符号。他断言:“21世纪的经济学将由文化与产业两部分构成”,“文化必将成为经济进步的新形象”。他的主张得到了当时的日本首相竹下登的赞同和支持。竹下登提出的改造日本经济的“故乡创生论”,就强调了要把日本建成为“文化经济国家”,从而改造了日本的产业结构,把日本引上一条包括以文化产业在内的最终需求为主的全面发展的道路,使日本在上个世纪70年代很快实现了经济的腾飞。

2

随着文化因素在城市经济增长、城市建设、城市管理中的作用日趋显著,世界上许多闻名城市都非常重视文化产业与树立城市形象的结合。一些著名的国际化大都市如纽约、伦敦、巴黎、东京、香港等,它们在通过文化产业发展经济的同时,确立起各自独特的城市形象。加拿大魁北克省的蒙特利尔市把城市文化产业与塑造城市形象的好处概括为九点:1)对生活有很大影响;2)是社会的黏合剂,是衰落社区重新振兴的巨大动力;3)对城市建设和经济结构调整有重要的作用;4)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5)对多民族文化协调发展有显著作用;6)对旅游发展有很强的刺激作用;7)对促进国际化的作用很大;8)可以促进技术革新,尤其是高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9)与周边地区和城市的协调发展关系重大。

城市形象既有经济因素,更有文化内涵。如果说经济实力是构成城市形象的物质基础,那么,文化则是构成城市形象的精神、人文基础。把千百个不同城市区别开来的往往不是其经济形象,而是其独特的文化形象。因此,在城市经营中,树立“文化资本”的观念,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将是城市竞争力的核心所在。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指出,所谓文化资本,是指借助不同的教育行动传递的文化物品。在一定条件下,这些文化资本可以转化为经济资本,并可以通过教育证书的形式予以制度化。城市文化资本是从文化资本意义上认识城市的。一座城市的个性化的自然空间、人文景观和历史遗存,都具有文化资本意义。

通过文化产业塑造城市形象,拓宽城市文化的辐射面有三层含义:一是加强城市自身文化建设,提高文化发展水平,用高档次和独具特色的文化影响周围地区。二是提高文化的生产量。推进城市文化建设是有量化标准的,一般有如下方面:1)电台、电视台的播出时数;2)影剧院座位数及利用率;3)博物馆、艺术馆、美术馆、体育场馆数量及利用率;4)话剧、歌剧、舞蹈、交响乐等地方专业团体每年演出场次;5)外国艺术团、体育团队每年来本市活动的场次;6)给邻近地区带来的文化收益状况;7)公园、城市雕塑情况;8)举办节日庆典活动的数量;9)多媒体艺术。三是充分利用资金、物资、信息、技术、人才这“五流”,推动城市文化向周边辐射,这种辐射能同时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城市的文化属性决定城市的个性,城市的个性越突出,辐射性、感染力越强,其升值的潜力越大。就城市的运营和发展来说,寻求和培育城市鲜明的个性是其最主要的东西。新加坡早在多年前就着手实施“文化造城”工程,他们提出一个城市经济发展是“形”,文化内涵是“神”,营造富有个性的“文化力”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基石。近年来,我国的一些城市也纷纷提出了“经营城市”的发展战略,如大连提出“以环境革命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口号,以“足球、绿地、服装节”为城市名片,再加上“魅力市长”、“学习型城市”、“女骑警风采”,这些文化举措,不仅提升了大连的整体形象,更吸引了海内外客商踊跃投资。短短几年,大连市城区的土地增值了数倍,并荣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的“全球环境500佳”、“世界人居奖”等称号。杭州提出了“游在杭州,住在杭州,学在杭州,创业在杭州”的口号,使杭州成为休闲旅游、生活居住、求知创业的天堂。他们提出了这样的城市营销战略:“以西湖博览会为载体,大力发展会展业”。从2000年起,连续五年的“西博会”,直接拉动杭州国内生产总值接近1%,投入产出比为“1:2000”,即市财政拿出1000万元,会展带来的实际效益超过200亿元。西博会不仅已经成为杭州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还起到了杭州城市品牌会展“孵化器”的作用。在城市品牌战略方面,杭州又提出“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的口号,要把杭州建设成为以西湖为核心的湖山风景与以吴越文化为代表的国际性风景文化旅游城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重要的科教文化与创新中心,长江三角洲南翼的中心城市和浙江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美国品牌专家凯文·莱恩·凯勒在《战略品牌管理》一书中指出,地理位置或某个空间区域像产品和服务一样,也可以成为品牌。要想使城市焕发独特的魅力和萌生鲜活的生命,要想在未来的城市商业化竞争中取胜,一个城市首先必须提炼出与众不同的核心价值,必须给予人们一种独特体验,否则城市之间将缺乏本质上的差异性,将失去吸引力。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基础设施不仅是城市的名片与城市形象的标志,而且这些标志性的城市文化设施,同时也是加快城市文化事业产业化进程的重要载体。

3

城市文化的合理开发和利用能够直接或间接促进经济的发展,并通过资源结构影响或改变产业经济结构和模式。韩国在经历了1997年金融危机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韩国文化观光部长南宫镇关于“19世纪是以军事征服世界,20世纪是以经济,到了21世纪是以文化来建立新时代的时候”的言论,让世界不得不思考文化何以能帮助这个国家在五年内走出困境[1]。

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看,在现代经济增长模式中,服务型经济中文化因素的增长快于工业型经济中物质要素的增长。商品中的象征及心理因素的价值成分随着经济的物质需要满足而相对增长,发展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进而发展文化产业是现代产业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的一种有效模式。因此,在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或经济结构模式转型阶段,谁能充分调动文化资源的优势,谁就能取得发展的优势。

在上个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工业化时代的过去,美国许多工业城市如底特律、费城、波士顿、克里夫兰、奥兰多等逐步衰落。

其中,克里夫兰、奥兰多两城市的重新振兴能很好说明在城市社会转型过程中文化产业所起的作用。克里夫兰是美国东北部的一个工业城市,它所集中的美国500家大企业总部数额在上个世纪60年代排名第三,该市在上个世纪60年代末开始衰微,到上个世纪70年代就成了全美大都会中第一个坏账累累的城市,并申请了破产。当时大批企业总部撤走,人才流失,失业率高达20%,市中心区原有的50万人口中有22万人迁到了郊区,整个城市一派破败景象。为改变这种状况,新城市管理者提出了重振“明天的克里夫兰”计划。按照这个计划,他们首先把市中心破旧的火车站改造成集购物、餐饮、娱乐、办公为一体的世界贸易中心大楼;接着,沿依里湖投资兴建“摇滚乐名人堂博物馆”,投资4.5亿美元修建了43000座位的棒球馆,发展依里湖滨的旅游、餐饮业;随后,又在风景优美的洛克菲勒领地附近建成了融大学、剧院、博物馆、音乐厅、医院为一体的“文化圈”。由于这些措施,城市的形象与吸引力大大改善,城区人口迅速恢复,仅旅游服务业一项,其从业人员达8.6万,收入近50亿美元。文化的经济价值在此得到充分的显示。

奥兰多更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奥兰多是美国中佛罗里达州的一个小城,以种植橘子和养牛为主业。由于1972年迪斯尼乐园的创建,这里一下子成为世界各国游客的天堂,而奥兰多市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奥兰多迪斯尼乐园占地38500英亩,有三个园区,设有83个娱乐项目,247个餐饮点,250个商店,16个度假村。每位游客每天在这里要花门票40美元(一个园区的票价),吃46美元,购物75美元,住(一家4人)150美元~180美元,每年的收入约为160亿美元,上缴税收5900万美元。由于迪斯尼的出现,奥兰多市出现了全面的繁荣:兴建了38家大商场,2000多个商店,16所医院,拥有近70000间客房的宾馆,一些大型企业也纷纷移居奥兰多。上个世纪60年代末,奥兰多曾比所在的中佛罗里达州的经济增长慢3%,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奥兰多已比中佛罗里达州的经济增长高出了41%。由于迪斯尼的兴旺,每年为奥兰多创造的地产税为5000多万美元,度假税为6700万美元。而整个中佛州也因迪斯尼的带动而成为全美经济增长的热点。每年游客达到4200万人次,年贸易额为564亿美元,成为国际贸易和国际旅游的大都会。奥兰多人从城市的巨变中切身地体验到文化的经济价值与文化的神奇伟力[2]。

当然,城市文化的价值不仅体现在经济领域,也体现在城市社会发展领域。由于文化主体、背景、载体、文化影响的群体状态和公共性,城市文化具有明显的公共特征。因此,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开发和利用文化资源,强化文化认同,促进社会融合,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也是社会延续、城市稳定的重要保障。

收稿日期:2005—11—14

标签:;  ;  ;  ;  

高附加值的新型产业资源:城市文化的经济学解读_城市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