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特征分析论文_赵烈平

(峨边县中医院 四川乐山 614300)

【摘要】目的: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6月-2016年6月接收的60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分为ABC三组,比较三组患者血管异常率、内膜中层厚度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结果:A、B组患者的血管异常率、内膜中层厚度、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概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P值<0.05,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颈动脉颅外段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概率要明显高于非缺血性脑血管患者。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临床特征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36-0113-02

【Abstract】To analyze 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extracranial carotid artery atherosclerosis in patients with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60 patients with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received from June 2014 to June 2016 in our hospital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he vascular abnormality rate, intima-media thickness and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were compared among the three groups of ABC patients. Results the vascular abnormality rate and intima-media thickness of patients in group B were compared. The probability of occurrence of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 incidence of atherosclerosis in the external segment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non-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patients.

【Key words】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Extracranial carotid artery; Atherosclerosis;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前言

脑血管疾病是中老年人群中常见的一种疾病类型,该疾病会造成患者某个部位肢体偏瘫、意识障碍、肢体残疾甚至死亡。在这类脑血管疾病中,动脉粥样硬化是其常见的一种并发症,通常发生于颈动脉颅外段,这也是引发患者脑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原因。要想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更好的预防和治疗,就必须对患有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和研究,本文针对该问题共选择了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研究结果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选择对象

我院选择了2014年6月-2016年6月接收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在这些患者中,男性患者有40例,女性患者有20例,其中42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将其归为A组,有18例短暂性脑缺血患者,归为B组,然后选择60例非缺血性脑血管患者作为对照,归为C组。在所有患者中,年龄在44~8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8岁,病程在2小时~12天之间,平均病程为4天。在选择的患者中,排除了脑干梗死、小脑梗死、 出血性脑血管患者以及合并有肺、心、肾、肝疾病的患者。对三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治疗方法等一般资料进行比较,没有显著差异,因而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1.2 采用方法

对患者的颈动脉部位采用二维超声进行检查,同时观察患者内膜情况、斑块大小、管腔狭窄、以及斑块形态等。检测患者斑块的脂质含量,取患者颈动脉的长轴切面,在离分叉1cm左右的地方对血管内径进行测量,若是内膜的中层厚度超过1毫米,就属于内膜增厚,若超过了1.2毫米、或是比相邻位置厚0.5毫米,就属于斑块[1]。依据超声影像结果,可以将斑块分为扁平斑、溃疡斑、软斑、硬斑等。对患者斑块破裂、内出血等进行进一步判定,将两侧的颈动脉颅外段相同类型的斑块数量和作为各种类型的数量之和。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技术对患者的血管狭窄程度、血流束方向等信息进行判断。

1.3 观察指标

对三组患者的血管异常率、内膜中层厚度、以及出现斑块的概率进行分析统计。依据组织病理学、斑块影像学等对斑块进行分类,可以将其分为硬斑、软斑、溃疡斑、扁平斑等。其中,硬斑后方声衰减比较显著,局部回声较强,斑块内纤维化、内钙化。软斑表明有光滑纤维、连续回升轮廓,局部有均匀弱回声以及混合性回声。扁平斑表面不光滑、均匀低回声、动脉管内膜内存有少量的脂质,管壁偏心性增厚。溃疡斑表明凹凸不平,有些壁龛表面以及边缘有低回声[2]。

1.4 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处理,用(x-±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用(%)表示计数资料,同时采用χ2检验,当P<0.05时,表明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对不同组患者的各项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可以发现,AB两组患者的血管异常率、内膜中层厚度、以及出现各类板块的概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C,P<0.05,差异显著,因而具有统计学意义,如表1、2所示。

3.讨论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多发于中老年人身上,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类型,发病率较高,也叫做脑缺血性疾病。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概率越来越高,缺血性脑血管患者往往存在肢体偏瘫、意识障碍等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在临床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主要可以分为进展性卒中、完全性卒中、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失、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腔隙梗死等,会对患者的颅内椎基底动脉系统造成不良影响。在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诊断和检查的过程中,需要对患者的既往病史、起病形式、诱因和伴随症状、以及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等进行详细了解,同时对患者的生命体征、眼底进行检查,可以采用磁共振血管造影、CT血管造影、以及数字化剪影血管造影等方法对患者脑缺血的原因进行判定,还可以采用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现象、经颅内多普勒、磁共振成像等方法对患者脑缺血损害程度进行判定[3]。对于缺血性脑血管并患者来说,其颈动脉颅外段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概率非常高,在临床中多体现为内膜厚度增加,该动脉粥样硬化主要是由于大动脉、中动脉等内膜厚度不断增加而形成的硬化斑块。本研究通过对不同组对象进行对比研究,可以发现,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相比较非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其血管异常率较高、内膜中层厚度较高,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此外,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发生各种斑块的概率也要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因而可以看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斑块形成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其发生脑卒中、脑梗死等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发生破裂、脱落等情况,从而造成血管损伤或堵塞,进而引发疾病。综上,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粥样硬化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对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特征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2015,12:27-28.

[2]林维忠.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特征探析[J].中外医药研究,2016,36:149-151.

[3]刘杰.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特征分析[J].安徽医药,2014,17:103-105.

论文作者:赵烈平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2/5

标签:;  ;  ;  ;  ;  ;  ;  ;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特征分析论文_赵烈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