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小学数学新学习指导述评_数学论文

日本小学数学新学习指导要领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日本论文,要领论文,小学数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日本文部科学省于2008年2月15日,颁布了最新修订的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1](相当于我国的课程标准),其中,小学将于2011年4月1日开始实施,它将是日本历史上实施新学习指导要领的第12个时期。日本在这次中小学数学学习指导要领中所改革的主要问题,正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改革所关注的问题。因此,借鉴日本的经验,从中我们可以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下面我们就日本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修订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小学数学新学习指导要领改革的主要内容和特点等问题进行阐述和分析,以期对我国小学数学课程的改革和发展有所启示和借鉴。

一、日本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修订的指导思想和方针

在战后的几十年中,日本大体上每十年就要对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修订一次。本次《学习指导要领》修订的重要标志,是中央教育审议会于2005年10月26日发布的《创造新时代的义务教育》咨询报告。[2]该报告明确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要充实作为各学科基础的国语教育;充实作为科技基础的理科教育;面对全球化社会,要充实小学的英语教育;面对信息化社会,要充实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因此,必须重新考虑课时和课程内容的分配。

根据上述中央教育审议会的报告精神,中央教育课程部会组织召开了小学、中学、高中的各专门会议,就各级各类学校课程改革的方针、课程体系的构建、学科教育的内容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研讨,并于2006年2月13日,发布了《审议经过报告》,2007年11月7日,发布了《教育课程部会审议总结》报告,确定了此次学习指导要领修订的基本思想和方针。[3]其中,学习指导要领修订的基本思想是:(1)要依据修订后的教育基本法,修订学习指导要领;(2)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的理念;(3)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4)培养学生思考力、判断力、表现力;(5)为了使学生具有“扎实学力”,必须保证课时;(6)要重视学生学习意欲的提高,学习习惯的养成;(7)要充实培养学生“丰富人性”和“健康体魄”的指导。

基于上述《学习指导要领》修订的基本思想,中央教育课程部会确定了如下的小学、中学以及高中数学教育课程修订的基本方针:

(1)在小学、中学以及高中的数学教育中,要按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进一步充实数学活动,使学生切实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力和表现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由于关于数量和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今后生活和学习的基础,同时,在科技发展中,理科教育的国际通用性更加重要。因此,为了使学生具有扎实的数量和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重视数学内容的系统性,部分学习内容可以在学年间或学段间重复,按着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学段,螺旋式地编写教育课程。

(3)数学思考力和表现力对于合理地、符合逻辑地进行思考,以及相互间的数学交流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具体地给出培养学生数学思考力和表现力的学习内容和活动,特别要充实论据明确、条理清楚的系统性思考的指导;要充实理解语言、数、式、图、表以及图像之间的相互联系,并能正确地运用它们解决问题,清楚地说明自己想法,相互表达和交流自己想法的指导。

(4)由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学生确实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意义和价值非常重要。因此,在理解数量和图形意义方面,要重视引入基本学习活动,使学生切实理解数量和图形的意义;要重视按着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学段,螺旋式地编写教育课程,扩大和加深学生的理解,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进步;要重视将学习获得的知识在日常生活、其他学科和进一步的数学学习中的应用。

(5)数学活动对于切实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数学思考力和表现力,使学生确实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意义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有效地开展数学活动,使语言活动和体验活动的指导得到重视和充实,要在中小学各年级的学习内容中,明确地给出具体的数学活动,在高中的必修课程和多数学生选修的课程中,设有“课题学习”的内容。

根据上述学习指导要领修订的基本思想和方针,文部省对现行学习指导要领进行了修订。2008年2月15日,新的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正式向社会公布。

二、小学数学新学习指导要领改革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新一轮的学习指导要领与现行的学习指导要领相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令人注目的修订。

(一)增设了新的学习领域“数学活动”

日本现行小学数学学习指导要领将每个年级的学习内容分为四个领域“数和计算”“量和测量”“图形”和“数量关系”。[4]新学习指导要领则增设了一个新的学习领域“数学活动”,并将“数学活动”与其他四个领域并列,在各个年级的学习内容中有所要求。各年级的具体数学活动如表1。

表1 各年级的数学活动

从上表可以看出,各年级的数学活动都和该年级的教学内容相结合,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上述的数学活动,获得四个学习领域的知识、技能,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进行思考、说明以及解决问题,使学生从数学活动中体味数学学习的乐趣和充实感,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加深对数学学习意义和价值的理解,进而提高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和表现力。

(二)增加课时,充实和调整课程内容

自从1980年以来,日本中小学课时一直在持续削减。但从2011年开始,日本小学生6年的总课时将达到5645节(每节课45分钟),比此前的5367节增长了5.2%。不过,每周5天教学日的制度不会改变,周六不上课。作为“宽松教育”代表的综合课将被缩减课时,而科学和数学的课时分别增长了33%和22%,其中,小学数学课时的变化如表2:

表2 各年级数学课时的对比

此外,日本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将增多,教材将变得更厚。为了减轻学生负担,现行学习指导要领将课程内容削减了30%。如今,为了确保数学知识的国际通用性和系统性,削减的内容将重新回到课本中,并对相关内容进行了调整。各年级增加和调整的教学内容如下:

·1年级

增加的内容:简单的3位数;简单2位数的加减法;根据经验对物体的面积和体积进行比较;身边的平面图形;用式子进行表示和式子的读法;用画和图表示数量。

调整的内容:时间的读法(现2年级)。

·2年级

增加的内容:万的单位;简单的分数(1/2、1/4等);简单3位数的加减法;简单的2位数和1位数的乘法;加减法的关系;用乘法算式进行表示和式子的读法;简单的列表和条形图。

调整的内容:体积单位(分米、厘米、米)和时间单位(日、时、分)(现3年级);正方形、长方形、直角三角形(现3年级)。

·3年级

增加的内容:亿的单位;4位数的加减法;3位数与2位数的乘法;除数为1位数、商为2位数的除法;小数的表示法;10分位;分数的意义和表示法;简单的小数和分数的关系;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角;圆;球(球心、半径、直径);式子和图的关系;使用“□”等的式子。

调整的内容:十分位以内的加减法(现4年级)。

·4年级

增加的内容:整数四则运算的巩固和应用;大小相等的分数;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用算盘进行加减运算;用“□、△”表示的式子。

调整的内容:四则运算的估算(现5、6年级);分数及其计算(现5年级);小数乘以整数、小数除以整数(现5年级);直线的平行和垂直(现5年级);平行四边形、菱形、梯形(现5年级);长方体、正方体、俯视图、展开图、直线与平面的平行与垂直(现6年级);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现5年级)。

·5年级

增加的内容:小数乘除法的运算法则;分数的相等和大小;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菱形、梯形的面积;体积的单位;简单的比例。

调整的内容:分数乘以整数、分数除以整数(现6年级);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现6年级);平均单位量的大小(现6年级);正多边形、图形的全等(现初中1年级);圆柱和棱柱(现6年级)。

·6年级

增加的内容:倒数;分数乘除法法则;小数、分数运算的巩固和应用;公制及其单位的构成;应用比例解决问题。

调整的内容:圆的面积(现5年级);圆柱和棱柱的体积(现初中1年级);缩小图和扩大图(现初中3年级);对称图形(现初中1年级);反比例(现初中1年级);含有字母x的式子(现初中1年级);表示频率分布的表和图(现初中2年级)。

(三)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扎实

2008年修改方案认为,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必须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而这样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社会变化和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使学生自立于社会的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二是为了确实掌握,在学校以及各个学年反复强调有效的知识和技能。[5]

同时,方案还对掌握和理解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具体策略进行了阐述:第一,要重视按着学生认知规律和学段进行的指导。一般地,在小学中、低年级,要重视通过体验活动和具体实物操作来进行思考和理解,通过反复练习,培养学生的“读、写、算”能力;在小学的中、高学年,要重视运用体验与理论之间反复的方式来掌握概念和方法,通过讨论、观察和实验等方式,形成思考和理解。如对整数运算的学习,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采用逐级递进、螺旋上升的原则。小学1年级,引入简单的2位数加法;2年级进行2位数加法的真正指导;4年级加以巩固和应用。第二,文部科学省制定了《重点指导事项例》,即文部科学省从“自立于社会”和“学习易产出困难”两角度,对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中的教学内容,进行了筛选,选出应该重点指导和反复练习的内容,供各级各类学校参考。如小学的整数、分数、小数的运算、初中的勾股定理等。目的是使学生切实掌握“自立于社会”和“进一步深造”所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三、思考

就以上评析,并针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改革,笔者有如下思考:

(一)教育改革不能一味地降低课程难度

20世纪,美国数学教育上的几次大变革对整个国际数学教育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然而,美国中小学在多次的国际教育比较中,数学上的表现远不如东亚国家的学生。因此,从1995年TIMSS测试开始,美国数学教育界对美国的数学教育进行了认真的反思,认为:

·数学课程内容过于宽泛,又缺乏深度。一个形象比喻是:“一英里宽,一英寸深”(A Mile Wide and an Inch Deep)。

·数学课程内容缺乏挑战性,对重要概念的理解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不够重视,对学生的要求偏低。[6]

因此,美国国家研究会呼吁,“对所有学生进行优质的数学教育是兴旺发达的经济所必需的。”[7]

近几十年来,日本的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为了使学生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切实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一直在削减课时和课程内容。然而,效果并不理想。如今,削减的内容又重新回到课本中。

由此可见,教育改革必须科学地认识课程难度。如果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难度降低了,而高中、大学的课程难度不降低,那么,初中毕业生升入上级学校后,怎么能适应更深层次的教学要求呢?教育是一个充满难度的过程,它不可能完全允许人们时刻以“快乐”的形式去战胜无知和愚昧而走向已知的境界。而对于学校教育来说:“难度可以保证教育过程的效率;难度可以激发学生的智慧潜力,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难度可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使他们学会选择。”[8]因此,教育不能没有难度,教育改革不能一味地降低课程难度。

(二)正确处理“数学双基”和“数学创新”的关系

“数学双基”是指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养成是基础学力的核心,是儿童适应社会、开展终身学习、促进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基础。”[9]因此,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决定了“双基”教学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日本这次中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也特别强调了“数学双基”的重要性。我国的数学教学具有重视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训练的传统,应该发扬这种传统,但是,要处理好“数学双基”和“数学创新”的关系。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源泉,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基础教育必须为学生的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服务。如果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机械重复、过量练习,则会磨灭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数学现象的好奇心,泯灭学生的创造性。没有基础的创新是空想,没有创新指导的“打基础”是傻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正确处理“数学双基”和“数学创新”关系,是我国未来数学教育必须认真思考的课题。

(三)提高数学活动有效性

伴随着我国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下断推进和深化,广大中小学教师逐步树立了新型的教育观、教学观,在教学过程中大胆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尝试新的教学方式,积极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在拼一拼、做一做、猜一猜的活动中发现数学、学习数学,中小学数学课堂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也有部分教师简单、机械地理解数学活动,为动手而动手,为操作而操作,数学活动仅停留于操作层面,学生头脑中只有对数学的表面感知,却没有深刻的思考,结果是“课堂气氛热闹,学生头脑空荡”。

数学活动应是带给学生理智挑战、认知冲突和精神享受的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能亲身经历思考的过程、探究的过程、抽象的过程、预测的过程、推理的过程、反思的过程;能感悟解决问题、应对困难的思想和方法,从而逐渐形成正确思考,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悟数学思想。因此,为了防范和克服“数学活动形式化”现象,教师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数学活动,把活动的目标、内容与形式有机地统一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发展数学思维,产生爱数学的情感;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抽象、学会反思。使数学活动成为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构建新知、提高学习能力、激发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有效活动。

以上对日本小学数学新学习指导要领进行了评析,目的是与时俱进地认识国际数学教育的发展动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习、借鉴国外的优秀成果,思考、完善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才能使我国数学课程改革进行得更顺利、更完善。

标签:;  ;  ;  

日本小学数学新学习指导述评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