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件制作的三个优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件制作论文,化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越来越多的教师将其拿到常规的备课日程上来。课堂上,有更多的地方要借助计算机的强大多媒体功能,丰富学生的学和强化教师的教。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演示已是常规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为此,本文就化学课件制作的三个方面加以探讨。
一、课件制作的过程优化
我们很清楚,并不是每一节化学课的内容都适合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因此,制作课件之前首先就是选材的问题。选择那些适合运用课件进行教学的内容。例如,晶体结构的内容,原子结构中的电子云特征以及化学键等等。这些内容通过课件的演示,能够化抽象为形象,化微观为宏观,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当我们确定好了题材之后,先不要忙着坐在计算机前进行制作。首先理清思路,确立课件的主体部分(这堂课的难点突破),围绕着这个主体展开,思考课件的引入与小结,设计前后的衔接。然后将其形成文字稿本,即将思路文字化。例如我制作初中教材《水》的课件时,就设计了如下的文字稿本(限于篇幅只取最后的流程图)。
附图:流程图
现在,我们已经清楚了课件的全部安排,下面就要针对课件所需素材进行收集、整理。包括图片、影视、动画、声音以及背景资料等。最好将这些资料进行分类管理,以便于以后的查阅。有时课件所需的资料一时难以找到合适的,那就需要自己动手亲自制作。例如,对于晶体结构这一节的内容,金刚石、石墨等晶体的空间结构,有许多人都做过,但缺少可操作性,且三维空间感不强,一个更大的弊端在于,他人所做的都集成在了一起,无法将我所需的部分独立出来融合到我的教学设计中,面对这种情况就只有自己动手亲自去制作。
目前网上资源非常丰富,许多网站都推出课件资源一栏,其中不乏一些非常优秀的课件。但是我们还是看到其中许多课件的弊端,只考虑到课件对整节内容的完整性,主体部分完全融合在作者的教学设计之中,其他教师用起来总是不能很好地与自己的教学设计吻合。
正是基于上述原因,要强调过程优化,强调“积件”制作。“积件”一词在这里的含义类似于积木中的各种几何形体,我们可以对几何形体进行任意的搭建甚至是修改。但这里的每一个积件应保证该知识点的完整性,而不是将整节课的内容完整化,否则该积件就不具有重组性。例如我对《水》的主体部分的制作就分为:
而在《乙酸》的教学中主体部分分为:
其中,每一部分都是独立的,教师可以直接拿来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重新安排。这样,我们制作出来的各种“积件”才真正拥有了资源共享的意义。
二、课件制作的艺术优化
教学课件具有的直观性、形象化,能够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一种方式。那么,一个好的课件就不能不探究其艺术性。
1.导入的艺术
导入应该简洁明了。曾看过不少课件的导入,冗长拖沓,半天才进入课的标题,让观看者觉得有做作之嫌。也有一些课件的导入过于花哨,让观看者头晕目眩。还有一些课件的导入,作者的版权大大地映在首页,做出各式各样的动画等等。其实,导入只要文对其题,大大方方就可以了,千万不要喧宾夺主,搞得过于夸张,尤其是不要在后序的主体内容中频繁出现,影响了学生对于主体内容的观察,使课件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2.界面设计的艺术
界面是整个教学内容的载体,因此界面的设计应该清晰简洁。课件除了具有传统教具的直观性、可操作性等特点外,更重要的在于它能多方位的激发学生的思维,一次容纳更多的教学内容且具有了交互性。多个教学内容出现在同一载体上,没有一个清晰的设计,必然会造成学生观察的混乱。因此,界面的安排必须能够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对知识点的注意力。一个界面变化过于频繁的课件,必会极大的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造成学生的疲劳。
3.颜色搭配的艺术
计算机给我们的课件提供了丰富的色彩,于是也造成了一些课件色彩过于混乱,给学生的观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那么,我们在运用色彩时应注意些什么呢?
首先,文字色与背景色的搭配。要突出文字的显示,就要增强文字颜色与背景颜色的对比。通常背景色最好选择色彩较柔和或亮度较低的颜色,如深蓝色、深灰色等颜色,而文字颜色则可选择与背景色差别较大的颜色。如深蓝色背景配白色文字等。总之,我们只要抓住亮色配暗色,淡化背景色的原则就好了。
其次,演示动画的背景色选择只要庄重就好。在Flash中我常选择色号为002C68或002C58的蓝色,而在3DSMax中我就以默认的黑色为背景色。
当然,课件通过投影仪投射到大屏幕上之后,颜色有一定程度的变化,往往是颜色变浅,这时候我们还要根据所使用的投影仪的质量进行再调整,以获得最佳的效果。
4.文字选择的艺术
文字选择除应注意上面提到的颜色问题外,还应做到以下几点:一个页面中不要超过三种字体。如果没有特殊需要,正文一般应使用宋体字、华文中宋等。字号选择一般应为20号,小于18号的文字离大屏幕4m之外就不理想(对多数人而言)。一个页面的文字不宜过多,尤其不要大篇幅地显示在一个页面上。
5.背景音乐、声音
课件制作中我们有许多地方要用到音乐、声音。例如背景音乐,超链接中的按钮的声音,以及动画、影片中的声音。作为背景音乐以少、小为宜,不要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且背景音乐应以柔和为好。声音的运用要恰到好处,符合演示的内容。
一个好的课件除了给人以美的享受外,科学性是最重要的。千万不要在美化的同时,失去科学性,否则它将失去所有意义。
三、课件制作的策略优化
在课堂上与学生打交道的教师们可以说是对学生、对自己达到了“知彼知己”。课堂是一个充满生机且千变万化的场所,这就对我们的课件提出更高的要求。课件决不能做成一个流水线式的电影播放,不应让学生们像观看电影一样无法参与到其中。同时,我们的备课也不能只停留在一个层次上,这就要求我们制作课件时尽量减少重复劳动。因此,课件的制作也要讲究策略。
1.课件的内容大于教学内容
要使课堂演示具有更大的灵活性,课件的内容必须大于教学内容。设计时方方面面的相关知识都要考虑,以随时应对课堂中的突发事件,这也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基础。
2.交互性
课件的交互性是以往任何教具都无法比拟的,交互性真正使学生成了参与者,成了课堂的主体。例如对晶体结构的学习,我们制作出的金刚石、石墨、氯化钠等各种晶体的空间构型,可以设计成通过拖动鼠标来从不同的方位观看其构型。这样学生参与到课件的操作中,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交互性建立的另一方面就是要使我们设计出的课件具有一定的智能性,例如对化学中的实验设计,可以设计成通过鼠标拖动各种仪器,进行仪器的组合,让计算机智能化的做出判断,从而使学生即时纠正错误。
3.挖掘学生的潜力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教师要由课堂上的“权威”和知识的惟一提供者的角色转变为引导学生收集、处理、分析信息的辅助角色,要由传授具体的知识而转为传授学生收集、处理、分析信息的能力。教师要有意识的布置一些相关的课题,让学生通过图书、网络等方式获得研究制作过程中的乐趣,学会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分析的能力。要从学生的角度去认识课件,了解课件的真正作用,只有让学生去参与,才能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功效。
4.资料的管理
做过课件的教师们都知道,一个令自己满意的课件是要付出许多辛苦的,同时也为下一次的制作积累了经验。而我们在制作过程中涉及的相关知识是经过几个日夜的辛苦查找、搜索得到的。管理好这些资料,为今后的教学积累素材,避免重复性的劳动。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通过局域网建立多媒体信息库,实现资源共享,为广大教师的教学带来一个新天地。
标签:课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