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河南省产业结构变动的比较分析与思考_河南经济论文

90年代河南省产业结构变动的比较分析与思考_河南经济论文

河南90年代工业结构变动对比分析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河南论文,变动论文,年代论文,结构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608(2002)03-0014-04

近年来,河南工业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随着工业的发展,工业结构也发生了重要变化。工业结构的这些变化,既是现实经济活动的客观反映,又是影响国民经济今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而需要认真加以研究。现谨以河南省1990年和2000年的统计资料为基础,对河南20世纪90年代工业结构的主要方面的变动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从经济运行的轨迹中寻找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为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推动国民经济顺利发展提供参考。

一、轻重工业结构比较:继续保持重型化态势

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河南工业经济结构偏于重型化,即重工业比重偏大,轻工业比重偏小。从90年代经济运行来看,工业结构重型化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1990年轻重工业的比例为42.77:57.23,2000年就扩大为36.69:63.31;重工业比重明显高于轻工业,而且幅度在加大。与1997年全国42.74:57.26的平均水平相比,重工业高于全国水平6.05个百分点。

河南形成偏重型工业结构格局的原因主要有三条:一是由于工业化进程进入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阶段,重工业地位提升,作用增强。二是由于长期以来能源、原材料供给紧张,市场需求拉动采掘工业、原料工业的相对快速发展。河南资源丰富,资源开发政策宽松,各类投资主体都有较高的积极性,因而这两类工业发展较快,尤其在1992年以后的经济扩张时期,进一步加快了发展速度。从重工业内部比例来看,2000年与1990年相比,原料工业从20.16%增加到27.51%,从而带动了重工业的较快增长。三是由于国家宏观经济布局和这一时期河南工业发展指导思想的影响,鼓励各地发挥资源优势,围绕资源上项目,投资向能源、原材料工业倾斜,对加工工业投入不足。

偏重型工业结构对河南经济增长的影响很大。一方面,上游工业增长对投资需求依赖性强,占用资金多,回收时间长,消耗自然资源多,对自然环境破坏较大,有限的资金更多地流向能源、材料工业,影响了对下游加工业扩张的支持;另一方面,由于加工工业相对落后,大量的能源、材料工业产品处于初级加工阶段,加工深度不够,工业附加值低,影响了综合经济效益,使河南工业长期以来未能摆脱吃资源饭的窘况。

二、工业部门结构比较:尚未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模式

在90年代,河南工业部门结构也发生了许多变化。工业部门在全部工业中比重增加比较多的部门主要有有色金属矿开采、食品加工、石油加工、非金属矿物制品、有色金属冶炼、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其他制造、电力生产等部门,其中有色金属矿开采、食品加工、石油加工、非金属矿物制品、其他制造、电力生产7个部门超过1个百分点,比重增加最多的是电力生产(3.98个百分点)和食品加工(3.21个百分点)。比重下降较多的部门有煤炭开采、烟草加工、纺织、服装、化工。普通机械、专门设备制造等部门,其中纺织下降5.34个百分点,烟草加工下降3.07个百分点,普通机械下降2.39个百分点。工业部门结构的这种变化是市场变动及工业结构调整的结果,一些部门比重下降反映了部分行业优势(纺织、服装、烟草、普通机械)衰落的现实,但比重增加的部门仍主要是以能源、材料工业和初级产品加工业为主,反映了河南仍处于传统型经济增长模式之中。

河南工业部门结构的演化和现状,显示了工业化重化工初期阶段的特征。第一,为满足重化工阶段中间需求扩大的要求,能源、原材料型重化工业,如电力、煤炭、黑色金属冶炼、有色金属矿开采及冶炼压延加工、非金属矿物制品制造等行业,发展速度加快,有些行业已经出现超前增长态势,再加上能源、原材料价格的逐步放开和上调,使这些行业按当年价格计算的比重上升。能源、原材料工业的快速增长,大大缓解了我国基础工业和加工工业的矛盾,使之逐渐转向基本适应国民经济发展要求的阶段。第二,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如食品、饮料、烟草等行业发展较快,加上纺织工业(虽然发展速度下降,但河南是纺织大省,纺织仍占重要比重),表明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求的生产占有重要地位,河南还处于由温饱向小康过渡的过程,还保留较多的工业化过程中由轻工业为主向重化工业为主转化的痕迹。第三,体现工业现代化水平的电子通讯、电气机械等行业和满足较高消费层次需求的服装、医药、化学纤维、塑料制品、皮革制品等行业发展水平较低,这些产业在工业中比重小,影响力弱,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尚未发挥出来。这些特征明确地告诉我们,河南工业的重化工阶段发育的还不够成熟。

三、工业经济中所有制结构比较: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

随着改革的深入进行,尤其是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之后,人们的思想冲破了“姓资姓社”的束缚,各种所有制经济迅速发展,因此,90年代是所有制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时期。河南工业经济领域中所有制结构的变迁与现状,就是这一历史性变动的客观反映。

90年代河南工业所有制结构变动的主要特征是:

1.经济总量优势已从国有经济向集体经济、非公有制经济转化。由于90年代各种经济成分工业增长速度的巨大差异,使所有制比重消长发生重大变化。国有工业从1991年以后,结束了自1956年开始的在工业领域中占绝对优势的历史,比重逐渐减少,1992、1993年占相对优势;从1994年至1996年,集体工业比重超过国有工业,占据相对优势;1997年又发生了重大转折,非公有制经济开始占相对优势。

11年间国有工业的比重从55.18%下降到28.55%,减少了26.63 个百分点;集体工业比重从34.57%下降到24.90%,减少了9.67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比重从10.25%猛增至46.55%,增加了36.3个百分点。可见,非国有工业已成为推动工业增长的重要力量。所有制结构的这种变化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对未来经济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2.国有经济在许多工业部门中的绝对优势已不复存在。从38个工业部门的统计数据来看,1990年河南国有企业占绝对优势的部门有30个,非国有企业仅在黑色金属矿采选、其他矿采选、服装、家具、文教用品、塑料、金属制品、其他制造业8个工业部门占绝对优势,而且非国有企业中是集体企业唱主角,非公有制企业的作用极小。到1998年,国有企业占绝对优势的部门只有13个,非国有企业已在25个工业部门中占有绝对优势。虽然国有经济在38个部门中都还存在,但除个别部门外,国有经济的比重都已大大下降。

3.集体工业的作用迅速减弱。虽然从整体比重看集体经济90年代平均增长速度仍达到13.1%, 超过了工业平均增长速度, 但集体经济在1997年后下滑,占全省工业的比重从鼎盛的1994年的41.62 %降至2000年的24.9%,除少数部门外,集体经济比重都有所下降。

4.非公有制企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90年代以来,非公有制工业企业迅速发展,城乡个体工业年均增长31.1 %, 混合所有制更是以年均169%的速度快速增长,在各个工业部门中的比重迅速增加, 已几乎占据了工业领域的半壁河山。

河南90年代所有制结构发生的巨大变化,使非公有制经济和国有经济比肩而立,已经出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这同全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动趋势是一致的,是深化改革带来的伟大成果,为河南21世纪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工业企业组织结构比较:企业规模扩张亟须加快

河南工业企业组织结构具有以下特点:

1.已有一批规模较大的企业在本行业以及全省、全国的经济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2000年全省共有大型工业企业319家, 在全部国有及限额以上工业企业中,大型工业企业只占总户数的3.21%,但总资产占总量的51.92%,工业总产值占总量的36.91%,产品销售收入占总量的40.4%,利润总额占总量的40.69%,其中一些大企业作用突出,如双汇集团占据全国火腿肠市场的60%以上,莲花集团在全国味精市场占有率约为40%,一拖、白鸽、洛铜、洛轴、宇通等企业在全国同行业中也名列前茅,起着排头兵的作用。大型企业已经成为推动全省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

2.企业平均规模呈逐步扩大趋势。1990年河南工业企业平均产值规模为12.79万元,2000年增加到96.55万元,增长了7.55倍,其中国有工业增长3.66倍,集体工业增长5.98倍,城乡个体工业增长20.98倍,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增长4.11倍(未扣除物价因素影响),其规模扩大的趋势十分明显。

3.国有企业的规模相对较大,在大中型工业企业中占多数。无论是1990年还是2000年,国有工业企业的平均规模都要大于其他所有制企业。2000年,国有企业平均产值规模为4579.57万元,远远高于集体企业371.10万元、城乡个体企业33.15万元、其他经济类型企业3393.56万元的水平。在全省319家大型工业企业中,国有企业为292家,占总户数的91.53%;在全省684家中型工业企业中,国有企业为510家,占74.56%。这说明国有工业企业生产集中度相对较高,仍具有强大的控制力。

以上分析表明,河南省工业企业组织结构已有一个较好的发展基础,发展趋势也是合理的。但另一方面,在河南省工业企业组织结构上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为:第一,企业平均规模仍然偏小,规模效益不理想。河南企业平均规模虽然从纵向比较看增长较快,但从横向比较来看,差距仍然很大。全国全部工业企业平均产值规模1997年为143.5万元,我省全部工业企业产值规模2000年为96.55万元,仅相当于全国1997年平均水平的62.28%。 总体企业规模水平低下是我省工业效益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第二,大型工业企业的规模也明显偏小,影响其带头作用的发挥。一些大企业在本省似乎是羊群里的骆驼,但与全国以至国际上同行业企业相比,其规模仍小的可怜。例如河南省最大的钢铁企业安阳钢铁公司,1997年的销售额为44.4亿元,约折合5.4亿美元,但与全国钢铁行业之首的宝钢相比(26.1亿美元,1994年)差之甚远,与意大利钢铁企业伊利集团(456.4亿美元,1994年)相比, 则根本无法相提并论。第三,大、中、小企业经济联系不够密切,专业化协作水平低。全省各地相当多的企业自成体系组织生产,大而全、小而全的格局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第四,在企业规模扩张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有些企业仍偏重于外延式扩张,较多注意的是产量的增加和分布范围的扩大,而对技术素质的提高和效益的提高注意不够;有的地方用行政手段搞“拉郎配”,把效益差的企业硬塞给效益好的企业,使企业承担“扶贫济困”的社会职能;有的企业在资产重组中缺乏资产纽带的联系,企业之间靠临时协议相连,约束力很小且不稳定;还有的企业在自身实力并不够强大、主业优势并不十分明显的情况下,急于搞多元化经营,甚至涉足一些自己十分陌生、并无优势可言的新领域,使企业陷入被动境地。

综上分析,河南工业企业组织结构也需要进行重大调整。

五、优化河南工业结构的几点建议

目前,我国已进入了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虽然重化工业仍然是工业化的主流,但重点已从以能源、原材料为重心转向以组装加工工业为重心,呈现高加工度化的特点。同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正发生着巨大变动;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化和工业化同时并进;国内短缺经济阶段基本结束,买方市场全面形成,消费结构急剧变动,市场作用日益增强。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对外开放步伐加快,一方面外国资本将更多地进入中国市场,另一方面我国经济也将更多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与国际经济全面接轨。全国及国际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对河南工业的发展既提供了机遇,又提出了严峻挑战。相比之下,河南工业结构变化尽管整体上符合工业化规律,但与全国改革和经济发展的进程、可持续增长的内在要求及国际经济全球化趋势还存在一定的矛盾,加快调整、优化结构是河南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当前必须认真解决的重大战略性问题。

调整和优化河南工业经济结构,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1.优化工业结构的着眼点应放在全面提高产业素质和企业素质上。在90年代河南工业增长较快,但主要在原料、初级产品加工上低水平扩张,与产业升级的要求相差甚远,在工业增长中注重数量的扩张,忽视了技术水平的提高;工业产品中资源型产品多,技术型产品少,粗加工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当前,制约工业增长的主要矛盾已从能源、原材料供给不足转向产业素质、企业素质与产业升级要求不相适应方面,产业竞争力低已成为影响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河南要在21世纪继续保持较快的工业增长速度,加快工业化进程,就必须实现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两个转变,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全面提高产业素质和企业素质,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以增加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2.加快机电工业的发展。在与产业升级的要求普遍存在差距的情况下,机电工业的差距尤为突出。在工业化中期阶段,作为装备工业的机电工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日益增强,但河南机电工业在90年代基本处于衰退状态,在工业结构中比重甚低,无法适应国民经济增长和发展的要求,不得不把机电市场相当大的份额让给国外产品。当前,为推进产业升级而进行的工业结构调整方兴未艾,新一轮大规模固定资产更新已经开始,这对机电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们要借科技进步的东风,积极引进国内外的技术、人才、资金和管理经验,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资源,促进机械工业和电子工业的有机结合,加快机电工业的技术和设备更新,提高其市场竞争能力,使机电工业在近期内有一个较大的飞跃,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科学认识河南工业的优势,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促进优势产业的发展。从区位商系数看,河南工业的优势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煤炭、有色金属矿采选及压延加工、非金属矿物制品、专用设备制造、电力等能源及材料工业;二是食品加工、饮料制造、烟草加工等轻纺工业。应该看到,即使在工业化进程中的高加工化阶段,仍然存在着对能源、材料等基础工业稳定持久的需求;在“从温饱向小康过渡”以及“小康以后”的发展阶段,虽然消费结构急剧变动,呈现消费品日益丰富和多样化的趋势,但食品工业仍是常盛不衰的“长青树”。所以,这两类产业前景广阔。在工业结构调整中,要加强和增大我们的优势,突出区域经济的特点,防止“经济同构化”倾向,并且,加快轻纺工业的发展,对于优化轻重工业比例结构、提高资本产出效益也有积极影响。当然,这些优势行业也要进行结构调整,改变过去粗放型经营、产品加工链条短、技术含量与附加值低的状况,转换发展思路,由过去那种以资源开发带动初级加工产业发展,转为以加工业尤其是加工业中深度开发、精细加工产品的发展带动资源开发,有效地引导投资重点,通过资产重组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发挥规模效益,拉长加工链条,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增强其竞争能力,扩大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以更好地发挥其优势作用。

4.积极推进企业集团化、专业化发展,逐步形成合理的企业组织结构。优化河南省工业组织结构的任务主要在两个方面:第一,下大力气培育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从工业发展的规律看,在适宜规模经营的行业里提高工业集中度,适当发展大企业、大集团,是促进工业增长的必然要求。如前面分析所指出的那样,河南工业企业组织结构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企业规模偏小,不仅许多中小企业尚未达到经济规模的最低界限,而且就是一些大型工业企业的规模也偏小。在我国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加大的情况下,面临国际跨国公司的巨大压力,我们的企业不仅谈不上开发利用国际市场,自身的生存也已经受到严重威胁。所以,我们亟须发展一批国家级甚至世界级的大企业和大企业集团,建造我们自己的工业“航空母舰”,使之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能在国内外市场上占有一定的份额,能与外国跨国公司一争高下。当然,大企业、大企业集团的发展也要遵循客观规律,要以规模效益为核心,更多地依靠资本重组,以资本运营的形式进行规模扩张,不仅注意量的扩大,更要注意质的提高,企业规模也不能超过合理的限度,避免盲目的多元化和超力运行。第二,大力发展专业化协作,形成合理的大、中、小企业分工协作体系。专业化协作是生产社会化的客观要求,是现代生产力的重要组织形式,合理的企业组织结构应该建立在专业化协作的基础上。应认真解决“大而全”、“小而全”的问题,把产业政策和市场运行规则的作用结合起来,引导大企业精干主业,突出优势,真正起到行业龙头的带动作用。中小企业朝着小而专、小而精的方向发展。在专业化基础上合理分工,密切协作,促进大、中、小企业规模结构趋于合理化。

5.适应所有制结构变动的新趋势,积极发挥所有制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前面的分析表明,同全国一样,河南工业的所有制结构变动也出现了新趋势,即国有经济比重逐渐缩小,集体经济增长速度趋缓,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增长,混合所有制地位不断上升。所有制结构的这些变化,优化了资源配置,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推动了经济的增长。可以预见,随着改革的深入进行,这种积极影响将会继续下去。所有制结构的调整,还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向,国有经济有进有退,实行战略性调整,继续从以前分布过广的领域中退出,集中在国民经济的关键部门和重点领域,发挥控制力作用,积极推进集体经济增长,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在工业领域中将出现越来越多的由不同所有者资产组成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国有经济也越来越多地采用控股、参股的形式加入混合所有制企业之中,发挥把握经济发展方向、带动国民经济增长的控制力作用。混合所有制不属于以前的任何一种所有制类别,随着其作用的增强,再用“其他经济”来概括已经是远远不够了。应调整政策,给混合所有制以更多的关注,创造宽松的环境,促进其更快地发展。

标签:;  ;  ;  ;  ;  ;  ;  

90年代河南省产业结构变动的比较分析与思考_河南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