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南丘陵山区农业气候资源的利用_农业论文

湘南丘陵山区农业气候资源的利用_农业论文

湘南丘陵山区农业气候资源的利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气候资源论文,丘陵论文,山区论文,湘南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湘南丘陵山区隶属南岭北侧山地丘陵区,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南缘,与粤、桂、赣三省区相毗邻。行政区划上包括郴州市、郴县、资兴、桂阳、宜章、嘉禾、临武、汝城、桂东、道县、宁远、江永、江华、新田、蓝山、双牌和酃县等17个县市。区内地势参差,沟谷纵横,地表破碎,山、丘、岗、平俱全,其中低山约占全区面积的55%,丘陵地占20.5%,中山地占6%,而农业耕地集中的岗,川、河谷地共占18.5%。特定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山丘地形使本区不仅具有适合亚热带作物和山地林木生长的气候条件,而且具有发展亚热带名、优、特产品生产以及建立山区大农业生态系统的丰富多样的农业气候资源,加上特殊的区位条件,今后发展外向型农业商品经济的潜力很大。充分认识并合理开发本区农业气候资源,使其自然优势逐步转化为商品经济优势,对于振兴湘南山区经济并促进全省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湘南丘陵山区农业气候资源特点

光能资源较充足。全区年日照时数为1500-1700小时;海拔400m以下的丘陵、岗地及平地日照时数均在1600小时以上,其中新田、汝城超过1700小时,为全省日照时数最多的二个县。全区年太阳辐射总量除桂东、江华等地之外,均在1004卡/cm[2,]年以上,其中汝城为109千卡/cm[2,]年,是全省最高的地方。虽然在背光阴湿的山坡和随着地势的增高光照量有所减少,但多雾的天气使山区散射光增加,适宜喜阴湿作物生长,而且山区大气透明度高,光质好,对提高农林产品的质量非常有利。

热量资源丰富。本区县有全省最优越的热量条件,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作物生长季长。全区多年平均气温在17.6-18.6℃之间,最冷月平均气温为5.9-7.2℃,极端最低气温在5-7℃以上;7月均温为24-29.9℃,年较差多在20℃左右,是本省年温差最小的地区,全区活动积温为5500-5700℃,无霜期达290-310天,是全省活动积温最高,无霜期最长的地区。由于复杂的地形引起热量资源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重新分配,本区的热量资源空间分异复杂,多“暖区”“暖带”。“暖区”多分布在山间盆谷地,如道县、宁远、新田一带盆地区,年均温高达18.6℃,是本省气温最高之地。在山地海拔高度1000m以下,气温随高度增高呈线性递减,其递减率具有冬小夏大的特点。冬季气温递减率较小,甚至普遍出现逆温现象,通常300-500m的高度是逆温强度较大的逆温多发层,成为一个冬季的“ 暖带”。夏季山地气温垂直递减率大,一般到达300-500m即无强高温出现,从而提高了生长季积温的有效性。加上本区夏秋季气温日较差大,更有利于作物和经济林果木生育期营养物质的积累从而获得优质高产。

但是本区热量的年际变化大,无论活动积温还是活跃生长期,其年际变化均大于全省其他地区,造成热量资源的不稳定性。同时,春秋季南岭山地对南下冷空气的阻滞作用,往往引起锋面在其两侧来回摆动,造成此时温度上下波动大,并形成较长时间的低温。

水资源条件较好。本区的降水量比较充沛,绝大多数县的年降水量都在1400mm以上,道县、蓝山、江华和桂东、汝城是本省五个多雨区中的二个。在季节分配上,降水量以春夏季最多,4-9月降水量一般都在950mm以上,多雨区超过1000mm,占全年降水量的70%以上。7、8月间,当全省均在副热带高压之下出现高温伏旱之时,本区因纬度低,又受山地及台风影响,降水量仍在230mm以上,因此夏秋干旱程度轻于湘中丘陵盆地区。受地形影响,本区降水的水平分异和垂直分异复杂,一般在山区形成多雨中心,且东、南坡降雨多于西、北坡,而降雨基本上随高度呈线性递增。

本区降水的年际变化大于全省其他地区,而且夏秋变率大于冬春变率,造成作物主要生长季容易出现旱涝灾害。另外,由于降水丰沛,河流发育,自然灌溉条件好,本区的灌溉水利历来有重引水轻蓄水的倾向,因而降水的利用率不高。

本区农业气候资源的综合功能利大于弊。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光、热、水资源并非单独出现,而是按照不同的组合同时作用于农作物。根据光、热、水资源相互配合的结果分析,本区农业气候资源有如下特征:

第一,光、热、水资源丰富且相互配合好,资源有效性高。本区光、热、水资源不仅丰富,而且其季节变化基本同步,作物生产旺季正值光、热、水全年峰值阶段。在整个活跃生长期内,太阳辐射量可达全年的81%,降水量可达全年的81%,可见光、热、水配合好,农业气候资源的有效性高。

第二,光、热、水资源地域分异复杂,农业气候资源类型多样。由于山地丘陵引起光、热、水重新分配和组合,本区的农业气候资源既因气候要素在垂直方向上的规律性递变而呈现出立体性和多层性,又因各气候要素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非连续变化而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

第三,农业气象灾害较多。灾害性天气是以气候要素的极值变化为背景的,而气候变化的大被动常反映在气候的年际变化中。因为本区气温和降水的年际变化大,所以在农业上既存在着“寒凉”、“低温冷害”和“热害”,又有洪涝和旱灾的发生。本区年年都有春秋低温危害生产,洪涝发生的频率为40%-50%,插花性干旱,也年年发生,特别是夏秋干旱分布普遍,危害严重。此外,山区还时有冰雹,龙卷风等强对流性灾害天气出现。

二、湘南丘陵山区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优势

首先,农业气候的自然优势明显。本区热量资源丰富,作物生长季长,生长季热量可满足双季稻及冬季轮作物等三季生长,不仅能使水稻、花生、油茶、茶叶、柑桔、松杉、毛竹、油菜等亚热带作物及山地林果木生长良好,南亚热带作物及果木如甘蔗、木薯、芭蕉、弥猴桃、罗汉果等也可在此生长结实。而且光、热、水相互配合好,资源有效性高,使本区农作物及经济林果木不仅品种多,而且质量好、潜在产量高。同时具有立体性、多层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山区农业气候资源,为本区农业生产提供了多宜性的资源条件,有利于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和立体大农业的全面发展。特别是“暖区”、“暖带”的普遍分布,为发展亚热带名、优、特产品的专业化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一、二级暖区是全省发展甜橙最佳适宜区,其中的一级暖区,还可作为引种南亚热带作物夏橙,大叶茶等基地;在各山腰200-300米宽的逆温层是极受冻害威胁的柑桔生长的最适宜地带。

其次,开发农业气候资源的潜力优势大。优越的气候条件虽为本区提供了发展农业的自然优势,但长期以来,因利用不合理或限于自然灾害,这种优势远未得到充分发挥,致使本区目前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水平尚处于全省落后的行列,从而在今后的农业气候资源开发中具有其特殊的潜力优势。一方面广度开发的潜力大,表现为荒地面积广,荒山、荒丘、荒地总面积达800多万亩。不仅丰富的农业气候资源尚未得到利用,而且广大荒山荒丘水土流失严重,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大大降低了全区农业气候资源优势的发挥。因此广大荒山、荒丘、荒地是今后大力开展农业气候资源的重点区域。另方面,精度开发的潜力大。目前本区生产水平低,低产田、园、林比重大,农业气候资源的质量优势发挥不够。粮食单产不仅远远低于当地的气候生产潜力值,而且也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今后通过提高光能利用率和复种指数,增加粮食作物,特别是旱粮作物产量的潜力很大。同样,经济林果木普遍存在着产量低、质量差的问题,今后提高经济林果单产水平的潜力也很大。此外,还存在较大的深度开发的潜力。因为目前本区农业结构尚不够合理。粮食生产比重过大,而具有发展优势且商品率高的多种经营未得到充分发展。并且多种经营产品多未经加工,以出卖原料和原材料为主,不仅使本区农业气候资源的综合开展优势未能充分发挥,而且造成农产品商品率低。今后继续加强农业气候资源的深度开发以提高农业产品商品率的潜力还很大。

另外,农业气候资源转化的区位优势突出。本区地属湘江、珠江的分水岭,又是北部长江中下游沿岸及本省平原经济重心区与南部沿海经济发达区之间的弹性地带。加上两条全国性铁路干线京广线和湘桂线纵贯其间,使全区在全省具有突出的区位优势。由于特殊的生态屏障作用,周边沿江、沿海、沿铁路的重点经济建设必须与本区的自然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密切配合,有利于形成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密切配合,有利于形成区际互补的生态—经济体系,取得周围经济发达地区的支持。经济发达地区的技术、资金及人才的支持及其经济扩散辐射的影响,必将促进本区资源开发的起步和深化。特别是本区接近广州、深圳、香港以及东南亚等广阔的国内国际市场,使本区在开发产品的销售方面更具有交通便利,市场信息灵通之优势,从而为本区的资源优势向商品经济优势的转化提供了保证。目前这种区位优势远没有发挥出来,农产品的商品经济还很不发达。今后在本区既拥有可借开发的潜在资源又有可资开拓的潜在市场的条件下,充分利用其区位优势,加强区际间横向联系,积极引进外资,发展外向型农业经济的潜力极大。

三、合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的方向和途径

本区农业气候资源具有明显的山地性特征,而且因地属山区,开发历史较晚,目前生产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所以在今后的资源开发中,应坚持以落后山区资源开发的原则作指导。包括经济学原则,即在资源开发中首先要注意经济效益,立足于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从而保证地区经济的振兴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地制宜原则,即在资源开发利用中,必须注意资源条件的地区差异,因地制宜地布局生产和组织产业;生态学原则,即在开发优势资源的同时,必须保持生态的观点,注意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相结合,从保证全区的生态平衡不遭破坏,并力求不断改善生态状况;开放性原则,即采取全方位开放政策,彻底打破自然封闭状态,加强区际,国际联系,充分利用国内、外市场,以保证最大速度和限度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发展商品经济;以及综合统一原则,即资源开发必须在国家和本省的总体布局下进行,以保证局部利益与全国利益的综合统一。根据以上原则,结合本区农业气候资源特点及其开发优势,在制定今后开发利用农业气候资源的方向和途径时。应注意如下几点:

1、逐步实现四个方向性转变:即由自给半自给生产向商品性生产转变。发挥自然气候优势及其深度开发的潜力优势,大力发展商品性生产,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这是本区今后治穷致富,振兴经济的根本途径;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发挥本区农业气候资源的质量优势和精度开发的潜力优势,通过大幅度增加田间投入,加强技术管理,提高生产水平,并利用规模效益,逐步实现集约化经营。这是今后农业增产增收并提高产品竞争力和商品率的必要保证;由山间河谷农业向立体农业转变。充分利用本区农业气候资源复杂多样的特征及其综合开发的潜力优势,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广大山坡地,大力发展多种经营为特点的立体农业,这是提高本区农业生产效益生态效益及经济效益的重要方向;由内向型经济向外向型经济转变。发挥本区农业气候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抓好商品基地建设,延长资源的开发系列,开拓资源多层次加工增值领域,促进农业气候资源向深度开发,这是保证商品生产能够蓬勃发展的必由之路。

2、充分发挥气候优势,建立商品生产基地。由于本区目前尚比较贫困,经济基础较差,很难保证丰富的农业气候资源得到全面充分地开发。为了有效地发挥本区的气候优势并将其较快地转化为经济优势,只能在区内有选择地建设一批优势资源产品的商品生产基地作为本区的重点开发形式。一方面可以通过有效地将丰富的资源,有限的资金和实用技术相结合,促进开发尽早起步;另一方面可改善目前分散的小商品生产格局,建立优势产品集中产区,实行集约经营,发挥规模效益,形成“拳头”产品,进而有条件地利用自产原料就地加工增值,壮大农村自我发展机制。同时通地基地生产、技术的示范作用和服务功能,带动全区农业气候资源全面、合理和有效的开发。总之,建立农业商品生产基地,是实现农村产业向高层次转化的有效途径。

今后应在本区大力发展的商品生产基地包括用材林生产基地、木本油料基地、亚热带水果基地、茶叶基地及蔬菜基地。在充分发挥气候优势,加强各类商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当中,应当注意以下方面:第一,要切忌一哄而上。要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循序而进,以免造成对土地的破坏;第二,要切忌求纯。不搞“万亩联片”的单一经营,而要根据本区农业气候资源多样化的特点,坚持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综合开发;第三,要切忌满足于基地的规划效益,一定要将基地建设与农产品深度加工相联系,以免成为“单纯原料供应地”而不利于振兴地方经济。

3、适应本区气候多样性特点,发展山区多层次立体农业。立体农业是丘陵山区农业生产布局的一种基本模式,是根据人工植物的适生条件和丘陵山区的立地条件在生态位(指利于生态效益的布局)与经济位(指利于经济效益的布局)统一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农业生产布局。其实质是通过适地适用以取得最佳总体效益。为改变本区目前农业布局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不高的状况,今后应针对本区农业气候资源多样性的特征,使农业布局构成良性的生态系统并形成多层次、多种经营模式,走立体农业的道路,以便获得较为理想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根据本区丘陵山地的立地条件,立体农业可包括三个层次:下层:400m以下,这里水热资源丰富,宜发展以粮食为主的种植业基地;中层;400-800m,这里是盆谷地主要集中高度,冬季常出现“暖区”“暖带”,是当前农业气候资源开发潜力最大的地区,今后应大力加强以名、优、特农产品生产为主的油、果、茶及蔬菜等商品农业基地建设;上层,800m以上,这里一般降水增多,气温偏低,作物生产期短,产量低,今后应以林为主,大力发展薪炭林、用材林和防护林。以上立体农业的各层次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因此,在今后的立体农业建设中,要正确处理上、中、下层次之间的关系。首先,做到“立足沟谷,开发山丘”,处理好基础与发展的关系。只有在不断强化下层农业建设,提高粮食自给率的前提下,才能保证中、上层丘陵山区的正常开发和免遭破坏,以致发挥其特有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其次,要“长短结合”,处理好中上层之间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既要加强经济效益大、见效快的经济林果基地建设,又要以其经济效益为动力强化多年以后才能受益的林业建设,以确保丘陵山区生态、经济的良性循环。最后,在上层的林业建设中,要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做到合理调整林业结构,在加强以针叶林为主的速生用材林基地建设和荒山造林的同时,要大大提高以防护功能为主的针阔混交林的比重,以便加强森林的自我保护和维护山地生态平衡的作用。此外还要十分重视营造速生薪炭林以保护森林资源免遭破坏。

4、防御气象灾害,促进农业稳定增长

本区农业气象灾害较多,因而限制了丰富的农业气候资源的利用,是本区农业生产中产量偏低、质量不佳、商品率不高,传统优势发挥不够的重要原因之一。今后为了促进农业稳定增长,必须有效地防御气象灾害。其主要途径有:

第一,保护森林、绿化荒山,充分发挥森林保持水土的功能,以减少农业气象灾害。本区一方面降雨季节分配不均,变率大,尤其是春秋季变率大,造成作物主要生长季容易出现旱涝灾害。另一方面由于乱砍滥伐,森林遭到严重破坏,阔叶林比重越来越小,荒山荒丘面积不断扩大,造成全区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并由此而导致地面有效降水的减少和河湖、水库蓄洪及灌溉能力的下降,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旱涝灾害的发生,因此,绿化荒山,保护森林,尤其是保护水源林、阔叶林,对改善生态环境,减少水旱灾害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第二,合理种植、合理布局,以避免农业气象灾害。本区气候复杂多样,在山区不同层次具有不同的气象灾害,即使在同一层次不同地形条件下气象灾害也不同。所以,在发展生产时,为了避免气象灾害的影响,应当注意合理种植,因地制宜地确定种植制度并选用适宜的品种。如在灌溉条件较差,晚稻易旱的地区,改双季稻为水旱轮作,就可减轻干旱影响;而在热量条件较差的地带,盲目地扩大双季稻面积或过多地推广迟熟品种,必然会加重春伙低温冷害,造成水稻减产。同时,要利用有利层次、有利地形进行合理布局。如在逆温暖带,夏季没有高温热害,冬季又有逆温保护,是种植易受冻害的作物及多年生经济作物的黄金地带,在此布设双季稻秧田,也可避免早春低温和夏季伏旱之害。可见,通过合理种植,合理布局,可以达到趋利避害,避害保收的目的。

第三,加强水利建设,推广农业技术,改善小气候,以防御气象灾害。本区以山地丘陵为主,地表产流快,集水面积小,加上水利条件较差,降低了地面的有效降雨,从而加重了因降水时间分配不均而给农业造成的水旱灾害,如本区存在着普遍性旱情,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蓄水灌溉问题。因此,今后在发展林业,提高森林覆盖率,发挥森林“绿色水库”作用的同时,必须加强水利建设,大修水库、池塘、增加大气降水留存于地面的有效降水,减少地表径流,发挥水利工程的蓄洪灌溉功能,提高农业生产中防洪抗旱的能力。此外,通过采取包扎、熏烟、埋蔸等有效的农业技术措施,以及通过营造防护林、实行喷灌和使用地膜覆盖等改善作物生长的小气候,可以避免或减轻冷害和冻害。

标签:;  ;  ;  ;  ;  

湘南丘陵山区农业气候资源的利用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