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理想”与当代和谐社会建设之关系
胡奇瑶
(大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大理 671000)
摘 要: 大同理想对于中国的古代、近代、现代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在国家统一、人才选拔、个人培养上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启示。新时代必须摒弃大同理想的空想性和平均主义等不利于社会发展的因素,并且添加新时代的因素来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对大同理想的继承和超越。
关键词: 大同社会;大同理想;和谐社会
一、“大同理想”的涵义及其发展演变
1.“大同理想”与“大同社会”
大同理想最初见于《礼记·礼运·大同》,其中借春秋时期鲁国孔子之口说道:“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1]而贯穿于大同社会的中心思想就是大同理想,正是有了这个理想,每逢乱世之时我国各界仁人志士才有了追寻的目标。儒家的“大同”理想,是指建立君民和谐,社会稳定,人民幸福的大同社会,其中心含义就是“天下为公”四个字。
2.“大同理想”的发展演变
第一,传统社会中的“大同理想”追求。大同社会提出的时期是“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期,这反映了孔子对于这个社会现象的极度不满。老子提出“小国寡民”的社会构想是道家对社会理想的最高追求,其所描述的是小国里,人口稀少,内无纷争,外无战乱,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墨家提出的“兼爱非攻”无疑也是一种大同理想的设计,主张爱天下所有的人,反对侵略战争,主张世界和平。东晋时期陶渊明《桃花源记》描绘的世外桃源景象也表现出人们对大同社会的追求。而明确提出大同理想的是《礼记·礼运·大同》,这里的大同理想指出了现实社会的不足之处,并且对其形成了某种批判。
事后的处罚已经没有任何意义,留在我心中的又一道伤痕却在隐隐作痛。这些回忆就像一个没有成熟的青果,咬过一口,就永远忘不了它的味道。
第二,近代社会中的“大同理想”追求。在我国近代史上,大同理想成为激励许多志士仁人寻求民族解放的重要精神动力。太平天国运动是我国近代一场规模巨大的农民起义,以洪秀全为首革命领导人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中的“凡天下田,天下同耕”,“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也”[2]。这种土地国有和平均分配主义体现了我国农民对土地需求的渴望,也是其对“大同理想”的追求。在我国近代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戊戌变法中,康有为将自己大同理想集中在《大同书》中,主张将“去苦求乐”作为人类追求的最高目标,主张平等、博爱的生活准则。孙中山先生曾说: “人类进化之目的为何?即孔子之所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3]又说“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大同主义”[3]在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中,认为人们所追求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大同理想,建设一个大同社会,当然这无疑是中国资产阶级的一种空想,但孙中山以儒家大同思想为核心的民生主义,反映了孙中山先生渴望解决人民生活疾苦的愿望,也推进了辛亥革命的胜利。
第三,现代社会中的“大同理想”追求。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带领共产党人将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我国的奋斗最高目标。毛泽东初期在实践“大同理想”的过程中,最显明且又具有一定争议的无疑就是人民公社了,虽然说这是一次失败的运动,但其出发点和根本愿望是正确的,同时也为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经验和教训。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提到“天下为公”,主张将大同理想的一些合理因素吸收到当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中,比如,和谐社会理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代的今天,我国提出的“中国梦”“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也必须是在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对于“大同理想”不仅继承了前人的优秀成分,同时也丰富了其内涵,尤其是增加了“大同理想”的国际意义。
在新时代的今天,“大同”代表着人们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憧憬。习近平“大同观”的初心是世界大同,天下一家。在之前的“大同的理想”中更多地是实现“小国寡民”的理想目标,仅仅是实现中国大地的解放,是一种小国之态。而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习近平总书记的“大同观”更加突出在世界范围内实现“大同”,实现世界人民的解放。中国始终坚信“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4]。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更希望能和各国人民一起共同发展,共同进步。为此,习总书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的构想,希望在全世界建立一个双赢、多赢、共赢的稳定局面。主动担负起一个大国的国际责任,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能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福祉。正如剑桥大学教授马丁·雅克的观点,中国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即摒弃丛林法则、不搞强权独霸、超越零和博弈,开辟一条合作共赢、共建共享的文明发展新道路。这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也是改变世界的伟大创造。为实现“大同观”的新增含义,实现世界人民的共同发展,中国一直在不懈努力。
大同理想是我国多少仁人志士所追求的,从春秋战国时期到如今的现代化21世纪,从孔子当年提出追求的大同社会到现在的建设和谐社会,人们内心对于大同理想的追求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大同社会将“统一”“尚同”作为政治基础,一方面主张当权者“爱人”“惠民”“为政以德”,坚持以人为本,重视人民的力量;另一方面注重民众的道德教育,使民众“讲信修睦”“讲礼仪”,提高人民的爱国意识和道德修养。台湾问题一直是所有中国人关心的问题,一直希望早日实现国家的统一。大同理想的核心就是人民团结和睦,是社会稳定的精神支柱,要传承这种优良的传统。在21世纪的社会主义社会,更加注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将人民的利益放在一切发展的前面,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样既能保护人们的利益和实现人民的愿望,又能加速实现中华民族的统一。
“大同理想”的构想是孔子提出的,其作者生活的时代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对于所处的社会不满意,所以才提出大同理想。但由于受生产力限制,时代背景等客观条件以及自身主观条件限制,孔子提出的大同社会理想是很模糊、很抽象的,存在严重的局限性,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蓝图和科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蓝图的根本性质是不同的。孔子大同理想社会只不过是对原始社会的理想化,是一种空想的乌托邦,与原始共产主义社会没有质的区别,这是一种历史的倒退。孔子并不明白“大同”境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高级社会形态,是人类社会最理想的境界,不是—种回归,而是一种巨大的进展。因此,孔子的目的不过是使当时社会逐渐回归到类似原始公社状态的社会中去。根据马克思揭示的社会发展运动规律,经济基础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由于受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对于这一点提出者根本不会了解。同时,作为马克思主义信仰者都知道生产力与生产方式、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最根本的动力。所以,如果仅仅关注人们的道德水平,就是忽视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根本不可能实现大同理想的。至于如何才能建立这样一个理想的社会,鉴于其生活背景和时代限制,他是没有能力,也没有这个意识去给世人指出一条可行的道路的。
二、“大同理想”追求的积极意义
1.大同社会的追求有利于中华民族的统一
1.4 观察指标 颈淋巴结清扫术时间:从切开皮肤到颈淋巴结清扫组织离体的时间,参照麻醉记录单;术中出血量:负压吸引瓶中的血量与术中使用纱布浸透的估计出血量的总和;术后引流量:术后24 h的引流量;术后住院天数;术后早期并发症,如皮下积液、创口渗漏等。
2.大同理想有利于建立合理的人才选拔机制
大同理想具有空想性,其中最明显的是其平均主义,这无疑是一种异想天开的做法。由于平均主义的自身特性,其在任何时代和社会中都是无法实现的,平均主义实质上是在任何社会都不适用的。更何况在社会经济水平有限的条件下,人们的道德水平还比较低的情况下,平均主义更是寸步难行。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因为在这一阶段中,社会的生产力还比较落后,按劳分配是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适应的。因为平均主义与按劳分配原则是完全相反的,是与马克思主义背道而驰的。按劳分配是根据人们在工作中所付出的劳动多少来进行分配的。平均主义不管人们的付出多少,得到的是一样的,人们就不会认真劳作,完成自己的工作。扼杀了个人主义,违背了人们的生存原则。大同社会的平均主义与共产主义的按需分配是有本质区别的,按需分配是在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按照人们的需要和口味进行分配的,不是单纯的平均分配。如果从平均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就是犯了当时人民公社的错误,这是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也必将承受由此产生的恶果。并且其不是与共产主义越来越近,反而是越来越远。如果实行平均主义必然会产生一定危害。平均主义的危害性主要表现在:首先,劳动者丧失了生产积极性,使他们不思进取、不求上进。其次,降低劳动者的素质,不利于劳动者素质的培养。人人只为了自己的私利,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情。最后,助长人们的懒惰思想,生产产品时,耗费的时间长,并且产品的质量差,不合格,生产技术也得不到提升。所以,平均主义根本不适应社会主义发展,必须抛弃这种分配方式,坚持实行按劳分配的分配方式。
三、“大同理想”存在的一般问题
1.“大同理想”的空想性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21世纪,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是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追求,而且大同社会与共产主义又有相通之处,现在构建社会义和谐社会,正是为了实现其第一步。
2.大同理想具有鲜明的平均主义色彩
纵观历史长河,历朝历代官员的选拔方式大都是不同的。从奴隶社会的世袭制,秦代的凭军功,汉代的征召制与推荐制,隋炀帝创立科举制以后历代主要使用科举制选拔人才。但大同社会中的“选贤与能”无疑是最好的,这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在现代化发展时代,任人唯贤,选择德才兼备的人来当官员,已经成为构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方面。邓小平同志曾经一直告诫党,要破除按照资历辈分来决定级别和待遇的传统观念,要将有能力、有文化的人才选拔到党和国家的领导岗位上。减少尸位素餐的现象,选举出为人民服务的官员。同时,国家要建立行之有效的官员选拔、任免、监督机制。努力形成任人唯贤,广泛接纳各种各样的人才,发展全面的技能型人才,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的用人机制。2016年,习主席提出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强调高校政治教育对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性,并且指出如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本方法,培养适合我国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对于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有重要推动作用。贤人是官员机制运行的重要活力,只有形成公正、公平、公开的官员选拔机制,才能构建好和谐社会。
四、“大同理想”对当今和谐社会的启示
1.5.1 训练数据样本采集 从1∶100万中国土壤数据库中裁剪出研究区域(甘肃省)的土壤数据,并对矢量数据进行几何修复和拓扑检查,将其转为栅格图像,经过投影转换使其与特征图像有统一的地理坐标,通过ERDAS窗口同步连接(link)方式对比,在各土类图斑上分别对55个分类对象选取样点,并在特征数据集的每一层上分别采集训练样本[19]。
贯穿于大同社会的基本思想是“天下为公”,即在大同社会中财物是大家共同拥有的,人们之间讲诚信,相处和睦,当权者素质高尚,政权清明,选举公平,人们一起劳作,尽自己的一份力,没有私心,社会上没有盗贼,国与国之间没有战争,其核心思想就是和谐,这与当今的和谐社会是不谋而合的,对于建设和谐社会也有着重要影响。和谐社会的六大基本特征正是对大同思想的继承和延伸,体现了当今时代对于“大同理想”的继承,同时又给传统的大同思想增添了新的内容。
1.大同理想对于平等的强调,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从古至今,人们所追寻的无非就是“公平”和“平等”,大同社会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天下为公”的理想正反映了人民的诉求。但由于我国经济水平低下,无法满足人民对物质文化的需要。邓小平同志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决定实行改革开放,在我国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虽然说这一政策使当时中国的生产力水平得到很大提升,但同时带来一个重要的问题——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就目前来说,我国仍然存在很多方面的不平衡,其中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在近几年得到政府的重视,这一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但如果这些问题长期存在,容易造成社会动荡不安,对构建和谐社会产生威胁。因此,在制度和政策上要解决地区和社会群体之间的差距问题,在体制上体现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保证。政府应该从多方面入手,建立和完善全面的促进社会公平的制度,坚持五位一体,实现各个社会结构的均衡发展。
一般认为,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前联合阿替普酶溶栓可提高血管再通成功率并减少再通所需时间。另外,阿替普酶溶栓还有助于溶解机械取栓法无法解决的远端深静脉血栓,从而改善预后。但是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的关键依然取决于从AIS症状发生至开展治疗的这段时间。因此,治疗延迟时间必须要最小化。由于阿替普酶对脑大血管血栓患者的血管再通效果很有限,而且先进行阿替普酶溶栓操作会延迟机械取栓的开始时间,故也有学者质疑使用阿替普酶联合溶栓的必要性,毕竟越早进行机械取栓其效果越好。
2.大同理想强调讲信修睦,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诚信友善、充满活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诚信友善是指人们讲诚信,待人和善,与人和谐交谈的融洽的人际交往关系,并且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充满活力是指人们在社会中各尽其职,各尽所能地完成工作,积极面对生活,这是大同社会的“讲信修睦”的具体表现。一个勾心斗角、对人和世界都充满冷漠的社会绝不是一个和谐社会,在现实中,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很多诚信缺失的现象,这些容易引起人民对于社会的不满,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因此,需要从多方面来引导人们共同营造一个诚实守信、相亲相爱、融洽相处的社会氛围。
3.大同理想强调和谐稳定,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目标。一个国家要想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良好,那么这个社会必须是稳定的。和谐社会是一个安定有序、团结合作的社会,为此,必须首先处理好地区之间、社会群体之间的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消除不安全的隐患,制定相应的法律来保证社会稳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这个时代给予和谐社会的一个新的内涵,是传统的大同社会所未涉及的,这是对于社会主义出现的新问题的理解和提出的新观点,同时也是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认识。在大同理想提出时,人们根本没有意识到生产力的存在,更不必说发展生产力了,所以,当时人们的发展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还比较小,没有意识到需要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问题。但现代社会自从工业革命后,人们为了发展生产力,没有节制地开采自然资源,造成资源短缺等问题。当前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成为建设和谐社会刻不容缓的事情,也是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需做的。当前加大对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力度,努力解决人类与大自然之间的矛盾,加快建设和谐社会的步伐。
五、结语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是对中国“大同理想”观念的现实积淀,发扬和弘扬传统大同理想的精华,剔除大同社会的不良因素是对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启示。和谐社会理念是党将大同理想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结合的产物。我国生产力发展迅速,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也得到大幅度提升,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是社会发展的力量源泉,我们要主动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责任,为祖国的发展尽一份力。
参考文献:
[1]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2]田原.洪秀全传[M].武汉:人民出版社,1990.
[3]尚明轩.孙中山全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4]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EB/OL].(2017-01-19)[2017-02-26].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7-01/19/c_1120340081.htm.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deal of Great Harmony” and 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Harmonious Society
Hu Qiyao
(School of Marxism, Dali University, Dali 671000, China)
Abstract: The ideal of Great Harmony has an important inf l 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ancient, modern and present China, having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in terms of national reunification, talent selection and personal training. In the new era, we must abandon the unfavorable factors for social development, such as utopianism and egalitarianism in the ideal of Great Harmony, and add factors of the new era to build a harmonious society and realize the inheritance and transcendence of the ideal of Great Harmony.
Key words: the society of Great Harmony ; the idea of Great Harmony; harmonious society
中图分类号: D6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9499(2019)07-0040-03
doi: 10.3969/j.issn.1674-9499.2019.07.015
收稿日期: 2019-06-12
作者简介: 胡奇瑶(1994—),女,河南获嘉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其在民族地区的实践研究。
[责任编辑:李慧慧]
标签:大同社会论文; 大同理想论文; 和谐社会论文; 大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