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五大部署”加快民族地区小康社会建设_小康社会论文

做好“五大部署”加快民族地区小康社会建设_小康社会论文

搞好“五个统筹”加快民族地区小康社会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康社会论文,民族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22(2004)01-0106-05

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是一个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决定》指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贯彻“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五个统筹”不仅体现了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改革方向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也体现了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经济、社会和人全面发展的战略思想。民族地区要加快小康社会建设,必须做好“统筹”这篇大文章,以城市带动民族地区,以开发促进民族地区,以增效富裕民族地区,以科教振兴民族地区,以开放搞活民族地区,从而使民族地区生产力有一个新的解放和发展。这样民族地区实现全面小康就有了坚强的保障,各民族实现共同繁荣发展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一、统筹城乡发展,从国民经济的战略高度研究和解决民族地区的“三农”问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难点和重点在广大农村。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对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决定》强调要保证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的长期稳定,明确规定农户在承包期内可以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并进一步完善流转办法,逐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出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逐步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形成城乡劳动力平等就业的制度,为农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等一系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胡锦涛总书记最近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要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民族地区小康社会建设起点低、底子薄、基础差,很多地方至今没有改变农业区和资源粗加工工业区的性质;少数民族农民非农就业机会少,增加收入难度大;城市数量少,城乡统筹能力弱。因此,要把民族地区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城乡经济社会良性互动发展作为奔小康的重大举措来抓。

一方面要科学布局,构建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的城镇化体系。小城镇相对城市,是产业扩散效应的面,承接城市产业转移;相对乡村,是产业扩散效应的增长点,适宜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可承接农村非农产业和人口,启动农村市场,扩大内需。民族地区应充分考虑其人口分布、自然地理、经济状况、历史文化、基础条件和特色产业等因素,按照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要求,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高质量经营,形成合理的城镇布局,促进人口、产业要素的规模集聚,增强城镇经济的辐射带动功能。坚持用市场机制推进小城镇建设,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逐步建立起多元化、宽领域的城镇建设投入机制。坚持城镇建设与保护耕地、保护环境并举,合理布局产业,有机衔接农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办好各类民族经济园区,聚集各种生产要素,以企兴城、以业兴城、以市兴城,积极扩大就业,促进民族地区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吸引和引导少数民族群众从不适宜生存的地区迁移出来,改善其生产生活环境,脱贫致富。坚持深化民族地区的土地、户籍、升学、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改革,消除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性障碍,依托城镇化构筑民族地区城乡协调发展的平台,促进城乡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另一方面要明确思路,加大民族地区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民族地区的农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较大,农业的基础地位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随着民族地区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优化,其在GDP中的比重会逐步降低。但农业和农村经济在民族地区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重点。因此,作为民族地区要树立大农业观,把农业和其他产业,如工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第三产业、信息、科技、生态等看成是相互作用的一体化的经济结构。不能使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局限在就农业论农业的范围,而是要在整个经济的大系统中来进行调整,这样才使农业结构的调整有更加广阔的空间。在民族地区要加大科技的投入,走顺应性农业和建设性农业的路子,实行精种高产,使农业实现可持续性的发展。特别是要加强生态农业的建设,停止毁林开荒、毁草种粮等掠夺性开发,有计划地退耕还林、还草,控制和减轻农业污染,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要加快民族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促进农副产品市场流通,打响民族品牌。同时,进一步落实好民族地区发展的各项政策。大力推进民族地区农技推广体制改革、村级集体资产管理制度改革,严格保护耕地,减轻农民负担,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二、统筹区域发展,立足优势互补,构筑独具特色的民族经济区和经济带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扭转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从全国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难点不在东部而是在中西部,特别是西部的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与全国其他地区在自然条件、发育阶段上有差异,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人的素质上有差异,在文化传统、精神生活上也有差异。因此,统筹区域发展关系到我国发展的大局。《决定》强调要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有效发挥中部地区的综合优势,支持西部地区加快改革发展。我们要贯彻统筹区域发展精神,就是既要保持先发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势头,又要采取各种措施,支持西部特别是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这就从多个层次拉动中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实现小康社会,必须坚持实行国家扶持、沿海地区支援和民族地区自力更生相结合的原则,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实现民族经济发展的新突破。

一是在发展工业化上实现新突破。实现工业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工业兴则民族经济兴,工业强则民族经济强。这对于绝大多数民族地区来说是一条带有规律性的基本经验。发展民族地区工业,要不断壮大优势企业,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竞争能力强,有带动能力和支撑作用的“小巨人”企业。要抓好中小企业的发展,加大改制、改组、改造的力度,使其在巩固中提高,在提高中发展,为实现工业化打下良好基础。积极办好工业园区,本着小产品、大产业,小商品、大市场,小企业、大群体的原则,努力形成专业特色突出的区域加工中心,提高工业企业的聚集效应。

二是在发展民营经济上实现新突破。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不论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是推进现代化建设进程,都离不开民营企业的参与和支撑。民营经济也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因此,要善于审时度势,抢抓机遇,进一步放宽政策,降低门槛,简化手续,改善服务,优化环境,要切实保护私有财产,严格依法管理,调动民营企业家投资兴业、发展经济的积极性,拓宽民营经济发展空间。扶持有基础、有规模的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尽快形成一批综合实力较强的民营企业集团。要创造条件吸引全国的民营企业来民族地区安家落户。同时,引导帮助民族地区具备条件的民营企业打入国际市场,谋求发展,带动当地民营经济外向度的提高。

三是在发展特色经济上实现新突破。有特色,才有竞争力。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关键要善于发现和挖掘这些优势。民族区域经济要发展,重要的一条就是要突出特色,选准发展方向,把资金用在最能产生效益的项目上,把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大力培育有竞争力的民族特色产业。发展特色经济要立足当地,民族地区大多是资源富集地区,要实施优势资源转换,突出民族地区生态、特产、矿产、能源和人文资源的优势,放眼全国、全球,以特色产品,开拓国外市场,发展一批特色产业、特色园区和特色品牌。大力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挖掘民族风情、民俗文化等旅游资源,打造服务业和旅游观光业等新经济亮点,带动第三产业发展。

四是在发展对口支援上实现新突破。对口支援是发达地区帮助相对欠发达的民族地区发展经济,缩小二者差距的良好方式,也是国家解决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要进一步完善对口支援的政策措施,扩大对口支援的领域,在经济技术和人才上给予强有力的支持,做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三、统筹经济社会发展,集中各民族的智慧和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

我们要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提高,即达到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社会生存环境。要实现这一目标并不是单纯依靠经济增长,而是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过程,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建设的过程。

十四大以来,特别是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以来的10年,是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最快,社会事业发展最好,各族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10年。但当前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力水平、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还较落后。因此,民族地区的发展就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相协调的全面发展。在这一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既要重视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又要重视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要加强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提高整个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发展水平。当前应重点在三个方面下大力气。

一是大力开展扶贫工程,切实解决民族贫困地区的温饱问题。要继续大力推进扶贫开发,巩固扶贫成果,并在财政、就业、税收等各方面给民族地区以更多的扶持。要实施西输东接劳动力转移开发就业计划,加快民族地区的人口流动,增加“淘金者”和“创业者”的比重,更加直接地提高民族地区的人均收入水平,尽快使尚未脱贫的人口解决温饱问题,逐步过上小康生活。

二是大力加强公共卫生建设,构建民族地区公共卫生体系。合理调整、充分利用民族地区现有卫生资源,加强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健全疫情监测网络和信息报告系统。加强地方病、疫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治体系建设,提高应急能力。努力改善民族地区的乡村医疗卫生条件。健全卫生监督体系,重点抓好食品卫生、职业卫生、健康相关产品及医疗市场的监督管理,确保少数民族群众的健康安全。

三是大力高扬先进文化旗帜,为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民族地区丰厚的文化底蕴,发展民族地区的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健全文化市场体系,规范文化市场秩序。重视发展社会科学,加强对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研究。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发展少数民族体育项目,提高少数民族健康水平和竞技水平。

四、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加快民族地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步伐

实现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协调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思想。生存兴则文明兴,生存衰则文明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我们要进一步深刻认识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性,坚持走文明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努力做到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我们在对大自然的利用上,要做到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这就要求人们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地利用自然,强调经济、生态和社会三者的协调统一,在发展中讲究经济效率,关注生态平衡,追求社会公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与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当前,加快民族地区小康社会建设,要注意在抓好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特别是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一是建设小康社会与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民族地区加快小康社会建设发展决不能以对资源环境的掠夺性开发为代价,必须高度重视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目前,我们正处于工业化高速发展时期,加快发展与保护资源、环境的矛盾比较突出。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关系,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破坏资源、污染环境。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所要求的,切实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经济。要注重保护资源,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使用谁付费”的原则,切实将淘汰落后设备与保护先进技术寓于合理开发之中。大力推进科技进步,降低能耗,提高资源利用率,走发展资源节约型经济的路子,实现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是建设小康社会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相结合。当前,要坚持建设与治理相结合、治标与治本相结合。民族地区要以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以自然保护区、生态示范乡镇建设为重点,大力实施生态工程,全面推进生态建设工作。坚持发展与保护并重。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统一监督管理,建立健全对重大生态环境项目的检测预警系统,从源头抓起,治理污染,逐步实现民族地区环境的美化、净化和优化;加强水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特别要高度重视工业污染治理和水源的环境保护工作,做到开源、节流、治污三管齐下,逐步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和利用,发展生态农业和标准化生产,逐步实现农业生态良性循环;加强城市和山水林田路的统筹规划与环境整治,逐步实现城市功能优化配置和生态环境综合开发利用。

三是建设小康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核心理念。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其他方面的发展,最终都是体现在人的发展上。民族地区的振兴与发展,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工作理念,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使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人口素质不断提高,人口结构不断优化。积极发展民族教育事业,建立系统、完备的教育体系。帮助民族地区建设教育设施,并在贫困的民族地区实施免费义务教育,使广大适龄儿童适时入学;帮助民族地区各类学校改进和完善教育手段,培训出合格的教育人才,使各类学校逐步实现教育手段现代化;引导民族地区的办学方向,逐步实现办学形式多样化,加快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提高民族地区劳动者的职业技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大对民族地区教育科技的支援力度,积极探索有条件的内地大学开办民族班,招收少数民族大学生,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专门人才。同时,创新留住人才、培养人才和吸引人才的工作机制,加大投入,开展全社会性的启智服务,采取各种形式,大力培养人才,大量引进人才,大胆使用人才,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创业和发展的良好环境。

五、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民族地区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

经济全方位开放的趋势,是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和经济发展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必然结果,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新的开放格局既对国内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又带来了可以利用国际环境加快发展的良好机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随着我国逐步成为世界贸易大国,我国在国际市场上发挥的作用和对国际经济运行及发展的影响越来越重要。这种作用和影响,反过来又能够带动和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

经济国际化的程度决定着一个地方发展的速度和水平。这给民族地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市场竞争的压力。民族地区要加快发展、扩大开发,必须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阔眼界入手,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牢固树立外向发展、参与竞争的观念,全面开放、全方位开放。

一是实施引进替代战略。抓项目就是抓发展。通过大力招商引资,引进大企业、大财团,引进先进技术,引进著名品牌,使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达到新的水平。尤其是欠发达的民族地区更要加大开发力度,以开放促开发、以项目促发展。同时,鼓励外资参与民族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国有企业的改制、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等领域,把引进外资与引进先进技术、现代管理和专业人才结合起来,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要不断创新招商方式,多种形式并用,把外边的资金吸引过来。进一步强化对外商的服务,建立健全信用体系,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保护合法权益,增强对外商的吸引力。

二是实施“走出去”战略。走出去是开创扩大开放新局面的重点,是关系我国经济和整个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大战略,也是民族地区在参与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的必由之路。要不断扩大开放领域,推进外贸主体多元化,提高商品和服务贸易,大力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国家名牌,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和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切实在广度和深度上开拓国际市场,在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上有重大突破。

三是实施边境贸易战略。开展边境贸易是利用民族地区区位优势扩大开发的重要举措。要充分发挥民族地区与周边各国接壤和口岸多的优势,大力建设边境自由贸易区、外向型工业园区,加大轻工产品、农业和服务业等领域的对外开放力度,增强通关能力,做大做强边境贸易。

四是实施对外经济安全战略。要保障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走出“重增长、轻安全”的传统发展观念的误区,增强对影响经济运行的内、外部因素有较高预期性的意识。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于对外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如贸易摩擦升级、人民币升值压力、国内市场受冲击以至国家经济安全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要特别注意加强对经济安全问题和带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现实问题和重大理论问题的研究,把经济的快速增长与经济的运行安全性统一考虑,防患于未然,以规避影响经济发展的政治、投资、金融、市场、财政和突发事件等各方面带来的风险。

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城乡、区域、经济与社会、人和自然,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是矛盾的不同方面。民族地区要不断总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的经验,把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贯彻落实党的民族自治政策相结合,与各民族共同发展相结合,与民族地区的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相结合,正确处理这五个方面的关系,促使这些矛盾的各个方面相互促进、相互推动,从而加快民族地区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收稿日期]2003-11-16

标签:;  ;  ;  ;  ;  ;  ;  ;  ;  

做好“五大部署”加快民族地区小康社会建设_小康社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