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万琼 李德翠 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鲁纳乡窝坡小学 654200
摘 要:阅读理解在语文教学之中是综合语文能力的测试,要求学生可以对文章进行分析、综合、整理、筛选、归纳的能力,不仅要不断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而且也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成绩。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理解能力 方式方法
一、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一个人掌握知识,理解文章,陶冶情操,形成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初中生正处于形成能力的关键阶段,更容易培养这种好习惯。
1.要注重课堂和课本
课堂是获取知识的主阵地,要在课堂上学习老师分析文章的方法,不断提高认识事物、细致观察周围人和事的能力,对于课本,更要花大力气阅读,要从老师那儿获得最基本最实用的阅读方法。
2.合理分配课余时间
要正确处理好课内与课外、课本与课外书的关系,合理分配课余时间,课外阅读其实是课内学习的延伸,但不能喧宾夺主。
3.要有一个明确的阅读目标
在老师的指导下,先确立一个阶段性目标,选一些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关键在读通,由浅入深。
4.要学会选择
开始阅读的课外书,最好在老师的指导下,选择与年龄、课本贴近的、容易读懂的文章,选择思想内容健康、积极向上、有趣的好文章。
5.要学会积累
要提高语言能力最有效、也是最笨的方法就是去积累,在阅读文章时,可以记笔记,摘抄或做批注,平时多读多翻,到运用时便能信手拈来,水到渠成。
6.要学会动脑,学会思考,学会质疑
读书的关键是手脑并用,读写结合,多读才能有比较,多思才能有创新,多提出见解,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都会有一个质的变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转变思想,更新观念,让阅读教学生动起来
新课改推行到今天,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仍是“换汤不换药”,始终禁锢在“讲析——训练”为特征的语文课堂教学范式中。真正的阅读教学应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的一种实践活动,阅读能力的培养必须在这种实践活动中才能得到真正的完成。《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就像通常所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如何摆脱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发表感受,而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的局面呢?如何把语文的课堂真正变成文学阅读欣赏的天地,让学生真正在阅读中领略文学的魅力呢?一个班有几十名学生,如何去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自主学习。什么是适合自己的?让学生自己去找,去分析,去体会。什么是感兴趣?由学生自己做主,自由去表达。
三、落实方法,提高能力生发基础
学生有兴趣阅读之后,我们还要引导学生怎样阅读,从哪些方面阅读,如何才能实现有效的阅读。从而实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的高级目标。
1.知道阅读的重点所在
我们初中语文主要学习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古代诗文。一般来说这些课文都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之作,都极富文学性和思想性。因此,我们要让学生意识到对于不同体裁和类别文章,我们重点读什么,在知识与能力、技能与方法、情感与态度这些方面应有怎样的落实和提高。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是一篇描写济南冬天的美丽景色的写景散文。我们学生要从散文写作的形的自由与神的凝聚着手,即学习抓住文中景物特点,学习、借鉴描写的语言,感受多方面的写景方法,体悟作者在描写中表达出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2.具有重点突破的意识
我们初中语文的课文一般还是比较好懂的,只要学生认真去阅读都是能够大致读懂的。但是,如果学会把握学习重点,并对阅读的重难点有清晰的理解分析意识则需要我们着重提高。如《济南的冬天》一文,我们就要学生对题目进行分析,就能明白这篇课文写作的重点和可能有的情感。题目所写的对象是济南的冬天,可见,文中肯定会写这个地方的冬天会与其他地方不同,有独特之处;因此,文中必然会有对比的运用。
当然,教材所学的文章都耐读耐品,我们还要有概括文章结构,感受文章谋篇布局的特点,更要能够结合文章的主题和前后文理解一些精妙词句的作用和好处;还要具备能够自主和合作探究地对文中的观点或写作技巧提出自己的看法的意识和能力。
另外,学以致用,我们的教材采用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相互表里的布局,因此,我们要以读促写,以写助读。同时,要阅读《语文读本》或是与课文相似的文章来拓展阅读,丰富阅读视野,提高阅读能力。如朱自清的《春》学习之后,我们可以让学生运用这篇课文的写作特点试着写写其他季节,或是读读其他写“春”的文章,从而使得学生的阅读能力获得更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红玉 初中语文教学中现代文阅读教学的运用[J].家教世家,2013,12。
[2]蒙晓明 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J].师道·教研,2009,8。
论文作者:胡万琼 李德翠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7年12月总第25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4
标签:能力论文; 学生论文; 语文论文; 文章论文; 课文论文; 方法论文; 济南论文; 《素质教育》2017年12月总第25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