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丁松的横拍削攻型打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打法论文,丁松论文,横拍削攻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主要采用现场观摩与统计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丁松削攻型打法的成功之处。研究结果显示,发球绝、削球稳、攻球准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丁松在世界大赛中克敌制胜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丁松;乒乓球;削球;打法;技战术
1 引言
横拍削攻型打法作为我国乒坛上的一大流派,自60年代开始,为我国男队在历届世乒赛上取得优异成绩作出了贡献。如第27、第28届世乒赛上的直拍削球手张燮林;第31届“倒拍”削攻的梁戈亮;第33届陆元盛;第34届梁戈亮和黄亮;第38届陈新华;第42届王浩。以上几位选手均以削球为主,偶尔攻之。在第43届世乒赛上,我国年轻小将丁松以其攻削兼备的独特打法,威震乒坛,为我国男队在团体赛中打翻身仗,作出了重要贡献,从而引起乒坛瞩目。
丁松,右手横握两面不同性能的球拍。他在汲取历届中国削球名将技术精华的基础上,更新观念,紧跟潮流,在比赛中形成了“发抢系列、削球多变、抢攻凶狠”的全方位削攻型打法,在当前国际乒坛独树一帜。为此,研究“丁氏打法”的成功之处,对进一步发展和创新我国乒乓球运动的技战术打法,继而保持乒坛的领先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丁松,男,1971年9月5日出生,身高1.78米;血型A型; 右手横握球拍,削攻型打法;球拍两面为正面反胶,反面正胶。
他1980年入上海徐汇区少体校学练乒乓球,1982年入上海市少体校,1984年进上海市队,1986年入国家青年队,1991年进国家队,1994年成为国家男队主力队员。
丁松早期采用两面反胶削球打法。自参加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备战起,采用正面反胶,反面正胶的两面不同性能打法。
他在1994年全国乒协杯比赛中获混双冠军;代表上海队获全国乒乓球锦标赛团体亚军;是第3届世界杯团体赛冠军队主力成员之一; 获瑞典公开赛男子单打冠军。在1995年第43届世乒赛中为中国队获得男团冠军立下了显赫战功,并获该届大赛男子单打第3名。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共查阅国内外乒乓球大赛中有关削球打法方面的文献10余篇。
2.2.2 观察统计法
现场观察1995年5月1日~14日在天津举行的第43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并对丁松在比赛中的主要场次进行了技战术数据统计。
2.2.3 访谈法
访问了丁松各阶段的教练员,从中了解丁松技术进步和个人成长的情况。
3 结果与分析
3.1 丁松在第43届世乒赛上的战绩(表1)及胜因
表1 丁松在第43届世乒赛上的战绩
占绩
团体预赛团体决赛 单打 合计 %
胜场 4
1 51090.91
负场 0
0 1 1 9.09
胜局 8
2 152580.65
负局 1
0 5 619.35
从表1可见,丁松在第43届世乒赛团体赛中共出场5次,获全胜;单打共出场6次,5胜1负;全部比赛共出场11场次,胜10 场(仅负于中国选手孔令辉)。他在对欧洲选手的比赛中获全胜,其中包括世界名将德国的罗斯科夫、比利时的塞弗、瑞典的佩尔森和卡尔松等人。
在第43届世乒赛期间,我们重点统计了丁松与欧洲名将的13局胜局和3局负局的技战术使用率及得失分率(表2、3)。
表2 丁松在团体赛胜局中的主要技战术得失分率统计
主要技战术 得分 失分 占得失分%
得分率%
发球直接 56 3 12.94 20.44
发球抢攻 2932 13.38 47.54
接发球
5843 22.15 57.43
削球 7869 32.23 53.06
削中反攻 5335 19.30 60.23
表3 丁松在团体赛负局中的主要技战术得失分率统计
主要技战术 得分 失分 占得失分% 得分率%
发球直接 13 3 14.41 25.49
发球抢攻 511 14.41 31.25
接发球717 21.62 29.17
削球 1517 28.83 46.88
削中反攻 1112 20.72 47.83
从表2、3中可见了,在胜局中,丁松主要技战术得失分为456分,其中胜274分,失182
从技战术统计和现场观察中发现,丁松获胜的主要原因是前三板、削球和反攻。前三板中的发球与发球抢攻得分率高达70.83%, 其中发球直接得分占46.67%,接发球得分率达57.43%,削球得分率53.06 %,削中反攻得分率60.22%。在使用率上第1、2项为26.32%,第3 项为22.15%,第4、5项为51.53%。根据中国队以往制胜的经验,发抢段得分率应达到60~70%,70%以上为优秀,使用率达到25~30%;接抢段得分率应达30~50%,50%以上为优秀,使用率达到15~20%;相持段(即削球、削中反攻)得分率应达45~55%,55%以上为优秀,使用率应在50%上下。这样便可获全场胜利。丁松比赛中的上述指标均达到优秀,尤其发抢段的发球直接得分高于发抢;相持段削中反攻得分高于削球。
丁松的发球堪称一绝。以住,削球手发球,都爱发短球,不敢发长球,惟恐发长球被对方发力攻,而陷入被动。但丁松却不同,他的正手发球几乎个个都是长的,直逼对方反手底线,下旋极强,这就使对手陷入“三难”的窘境;搓球,丁松正反手都能攻,谁也不愿意让削球手抢攻在先;发力攻或狠冲弧圈球,又因丁松发球太沉太转,发力打十有七八要下网。丁松摸透了对手的心思,用相同的手法突然发一个不转不沉的球,使对方出高球或出界。如罗斯科夫“吃”发球失20分,卡尔松失11分,塞弗失12分,佩尔森失18分,布拉什奇克失8分。 即使拉球上手发力打,丁松也能以稳健的削球抗衡,再配合反手正胶和正手反胶的转与不转,使对方无所适从,不是回球出界就是下网。
其次,丁松的攻球别具一格,攻无定势。只要他感觉可以攻,随时可以上手;攻球方式更是多样,反攻抢冲、抢拉、对拉、反拉,使自己处于主动的地位。所以得分率高。
3.2 丁松比赛制胜的“三大法宝”及其特点
丁松在比赛中所施展的“三大法宝”为发球绝、快攻准、削球稳。这三大法宝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补充,相互影响,相得益彰。
我国优秀削球选手王浩曾说:“丁松的打法比我先进。因为丁松不仅削得稳,还多一手高质量的发球;他的攻势更凶,不仅正反手能攻,能拉弧圈球,在中远台还能与对方对拉弧圈球,攻势可谓是全方位的”。
90年代以来的弧圈球技术,在欧洲选手的努力创新中,已从单纯的高吊弧圈球和前冲弧圈球,发展成有速度,有旋转,近台和中远台快慢节奏和高低时空的弧线、轻拉,快冲和猛扣等多种因素合成的组合性技术,且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由弧圈球技术为核心而组合的抢冲、对拉、对冲、反拉等高难技术已不罕见,这对削球手带来了更大的难度和冲击,给削攻型选手造成更大的压力。“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丁松之所以在本届世乒赛中“一鸣惊人”,主要得益于他的“发球绝、抢攻凶、削得稳”的三大技战术。
3.2.1 发球
丁松的正手发球,以前臂带动手腕、手指协调发力,从而发出转与不转的低线长球,打乱了对手的接发球战术和节奏,给对方心理上造成极大的压力,第一回合便占有明显的优势。
3.2.2 全方位进攻
在比赛中,丁松一反过去削球手打上旋球拉多攻少,从远至近攻得多,从近至远攻少兜多,领先时攻少,落后时攻多的常规打法,而是从比赛一开始,只要有机会就全方位发起进攻。这不仅使自己不被动挨打,且处处赢得主动。
3.2.3 削球稳健
丁松在台内用反手正胶球拍搓强烈下沉的近网球和中远台的稳健削球,外加发球优势和凌厉的反攻,形成了新一代削攻型打法。这一打法在原世界超一流削球选手朝鲜队李根相的“守得稳,攻势足”的基础上,又增添了“发球绝,攻势凶”的新特色,从而使削球打法在创新的过程中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3.3 丁松的球拍及其性能、特点
丁松的球拍使用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早期为两面反胶; 到国家青年队后为陪练需要将一面反胶改为长胶;后又改为一面生胶;在第7 届全运会后正式改为正胶。
从球拍的性能来看,反胶皮柔软,表面平整,有粘性,在几种球拍中摩擦系数最大(摩擦系数2.18),易产生强烈的旋转,同时又具有较快的速度,适合于弧圈型、快攻型和削攻型选手使用。
长胶在接弧圈球时不易出界,而且在回球时,随来球的旋转性带有反旋作用(来球上旋愈大,回球下旋也愈大,反之亦然)。长期以来,欧洲选手已摸索出一套对付该球拍打法的方法。
丁松将过去两面不同性能长胶粒改为正胶胶皮(摩擦系数0.94),这不仅克服了长胶粒不能加转的致命弱点,而且由于正胶胶皮本身能加转,使回球下沉,所以既能拨、挡、弹,又能与正手反胶配合削出转与不转的球及扣杀、拉冲。90年代中期,丁松成功地使用了这种球拍,再加上技战术的创新和突破,在正反手削球时,巧妙地掌握击球时间,有时反手“铲切”击球,加快击球节奏和加大球的“反旋”旋转差异,削中积极抢攻等。丁松善用球拍,是保证他技术创新和比赛取胜的重要因素之一。
3.4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丁松获胜的重要因素
美国格鲁波在1984年奥林匹克科学大会宣读的论文中指出:“低、中级运动员心理因素对技能的影响占20%,生物力学的影响占80%;而优秀运动员正好相反,心理因素的影响占80%,生物力学因素仅占20%。”在本届世乒赛中我们发现,丁松打球最大的特点是沉着冷静。他在比赛中,不论领先或落后都面无表情,显得自信,从容不迫,即使胜利后,也难得一笑。采访第43届世乒赛的记者封他为“冷面杀手”。就是这位“冷面杀手”,常令对手捉摸不定,心烦意乱,影响了技术水平的正常发挥。
丁松在比赛中胜不骄,败不馁,体现了一种大将风度。在单打中与佩尔森交手的决胜局,佩尔森一个擦边球,裁判判丁松得分,佩尔森提出异议,丁松立即提出自己失分。他与佩尔森对阵曾以1比2落后, 第4局佩尔森又以21比20领先。佩尔森发近网球抢攻,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丁松毫无手软,一反常规,改搓短为挑击,一个漂亮的抢攻得分,全场轰动。这是丁松过硬的技术和良好心理品质的综合体现。乒坛专家称之为“胆略过人”。
4 小结
世界乒坛的各种打法正朝着“更快、更转、更凶”的方向发展。这决定了一代又一代的削球手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进攻能力。
丁松“发球绝、攻势凶、削球稳”的打法,意味着没有进攻能力的削球打法必然被淘汰。
丁松比赛中取胜的“三大法宝”的内涵,是将世界乒坛潮流的“快、转、凶”融入到技术的各个环节中,三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本文诚蒙徐增祺教授的指导,特表谢忱。
收稿日期:1995—06—20
On Ding Song's Cutting—driving Play with Open Grip
Liu Ya—ling Wang Yan
(Balls Dept.,Shanghai Institute of P.E.,200438,Shanghai,PRC)
Abstract By on—the—spot observation and statistics,the authors discuss the success of Sing Song's cutting—driv-ing play with open grip.The results show that his uniqueservice,stable cutting,accurate driving and good psychologicalfitness are the principle factors for Ding Song to conquerthe opponents in the world—level competitions.
Key words Ding Song,table tennis,cutting play,techniqueand tactics
标签:乒乓球发球技术论文; 丁松论文; 乒乓球论文; 网球发球论文; 佩尔森论文; 反胶论文; 世乒赛论文; 弧圈球论文; 网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