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育的科学化--兼论整个教育构成的科学化_科学论文

论美育的科学化——兼论整个教育构成的科学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0-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677(2002)02-0065-05

美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美的事物,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及当前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等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部分。要使美育在促进人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不仅取决于人们美育观念的转变、对美育价值的认知程度和进行美育实践的勇气,而且更取决于美育自身建设的科学化。

“科学化”的概念,在严格意义上至少包括三个要素:理论系统化、实验化、数学化(量化)。那么美育,也许在整个教育学及其研究界,被认为是理论最不成熟、实验最不充分、数学化最为困难的领域,怎么才能走向科学化以成为真正的教育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也从而能对整个教育的科学化建构作出贡献并提供最具说服力的范例呢?实现科学化的过程,必须跨越一系列认识上的障碍,首先就是必须对科学与美、科学教育与美育等之间的关系作出合乎逻辑的解释。

一、科学美与美育

科学中是否有美,美中是否有科学?表面看起来只是个科学与美的关系问题,实质上却是美育能否真正实现科学化而必须弄清的一个基本前提。

“美无处不在”这句话几乎成为了全人类的名言。如果对之作进一步阐释,那就是美不仅典型地存在于艺术领域,而且存在于自然、社会、科学等人类所能触及到的一切领域。在这些美中,科学美是最令人费解的,以至在许多关于美学与美的著述中,谈到科学美时都显得有些力不从心、牵强附会。原因之一是,我们长期以来忽视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事实:如同对艺术美的深刻认识和体验只有从艺术家那里去找一样,对科学美的深刻认识和体验也只有到科学家那里去找。当我们悟到这个事实的真理性再精诚地叩开神圣的科学大门,走进科学家的视野时,才会发现那里面果真是金光灿烂,美丽无限!有一套现代科普丛书尤其值得一看,这就是由湖南科技出版社1992年开始出版的“第一推动丛书”。这些书均由当代世界各学科领域前沿的著名科学家撰写,由一大批中国留学博士、教授翻译成中文。物理学、数学、生物学、计算机(电脑)、天文学等等,科学家们对他所从事的那一专门研究领域及其成果,用了深邃的思想、情感和极美丽的语言写成,几乎每一本书都激情满怀地谈到了科学之美以及科学家们对之无限强烈和执迷的追求,若与艺术家论艺术美相比,科学家论科学美的深刻度与激情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美籍华人、诺贝尔物理学奖金获得者杨振宁博士1997年在中国著名高校的一场精彩的巡回演讲《美与物理学》[1],则可以看成是对各个领域科学家们之于科学美的认识和追求的高度概括,其对于科学美的表征、科学与美学系统的相关研究以及美育的科学化构成等有重要启迪。

杨振宁博士指出,整个物理学研究实际上由三大层次构成:实验、唯象理论和理论架构,而物理的美与之相应也有这三个层次(如下面框图所示)。他以自然界中虹和霓这两个物理现象为例:雨后初晴或晴天有水雾的地方,当阳光从某种角度照射上去时,就会产生虹和霓的现象,像升腾在空中的彩带,光艳夺目十分动人。物理学家对这一美丽的自然现象不仅赞叹欣赏,而且还一定要研究其为什么会如此生成。于是,首先从“实验”开始,进行现象观测;然后对其产生原因(因果关系)作本质抽象,形成“唯象理论”;然后再对众多同类现象及关系进行本质抽象,即对若干唯象理论再归纳,便形成了具有高度抽象和更大普适性的“理论架构”。

杨振宁博士说,整个物理学通过众多的实验和唯象理论以后,最后的精华便是那为数不多的、概括度极高且简洁优美的理论架构了,表现为下面这些经典方程式:

牛顿的运动方程式

麦克斯韦方程

爱因斯坦的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方程

狄拉克方程

海森伯格方程

他说:“此外最多还有四、五个方程”,而“把这些方程写在一起就是整个物理学的理论架构,这个可以说是真正包罗万象。了解了这些理论架构以后,你所得到的感受我认为可以说这些方程式是造物者的诗篇,因为它们用了非常浓缩的语言,而能够把这么广大的宇宙之间包罗万象的物理现象给它准确地描绘了出来。”他进一步借用W·Blake有名的诗句来描述了物理“理论架构的浓缩性和它们像诗一样的诗意”:

一粒砂里有一个世界

一朵花里有一个天堂

把无穷无尽握于手掌

永恒宁非是刹那时光

在将物理的美归纳为三个层次并列举生动的实例加以说明之后,他还将物理学的美感归纳为:神秘感、畏惧感、庄严感、神圣感、崇高感等。

杨振宁博士关于美与物理学的深刻体验和见解实际上也是他对美与科学、对所有科学之美的深刻体验和见解(在《杨振宁论文集》中,我们还看得到他的另一篇谈科学美的演讲稿《我钦佩数学美的力量》)。所有的科学都像物理学那样,致力于大自然乃至人类社会现象及规律的研究,致力于那些使自然和人类得以和谐生存发展的内在规律的研究,而这些规律也都可以统称为是美的(和谐的)理论架构或美的规律。

对科学美的阐述在杰出的科学家那里频频可见。许多科学家将整个科学美归纳为简洁美、有序美以及对称美、均衡美、和谐美等范畴。其中尤以简洁和有序为科学之美的最基本品格。这些科学美基本范畴也是科学基本特征的概括和确定,对科学美、科学教育、美育以及整个教育的科学化构成,提供了非常宝贵的逻辑启示。

科学就是对自然和社会和谐构成规律的探讨,而“和谐就是美”[2],所以科学就是对美的规律的探求;科学以探讨一切美的构成规律为崇高己任,因此真正的科学就是科学的美、美的科学。当我们明确感到科学的这种深刻的美学价值以及为她惊人的美丽而深深吸引、感动、激励时,追求科学、学习科学、进行科学教育,也就成为了最美好的活动。可以设想,学校美育以及整个学校教育的理论及实践,如果建构在这一立意上,那它将会是怎样一幢坚实而灿烂辉煌的大厦:它必然会既是美学的也是科学的。美育因为有了科学美的支撑才更有了其内在、深刻而崇高的价值意义,这也是整个教育体系审美化构成或者整个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构成的科学化最为坚实的保证。

科学中有美,美中有科学,以美为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等因素构成的美育,也就有了实现科学化的内在底蕴。

二、美育理论系统化

从科学美的坚实存在及其与美育的关系可见,美育的科学化不是、也决不能只是一句漂亮的空口号。而实现美育科学化的要举之一就是建构一个科学的美育理论体系。有系统化的美育科学理论,才可能有系统化、科学化的美育实践。

美育理论系统化如同其他科学的理论系统一样,有至少三个水平:一是概念化水平,即对美育及与美育密切相关的现象进行本质的抽象概括,并一一加以严格定义,由此产生出一系列与其他教育领域不同的属于美育自身的新概念;二是原理化(初步结构化)水平,即对美育涉及的若干现象之间的关系进行抽象概括,形成由若干概念构成的一系列美育原理或规律,也可看成是由现象及概念按某种结构关系组成的一些相互联系的概念串,具有较高的运用和推演价值;三是层次结构化水平,即由若干概念和原理相互联系、互为支持而形成的逻辑层次清晰的有机联系的美育理论整体,这个理论整体就是以高度协调和系统化的水平建构起来的美育科学的理论大厦,它一旦切实转化为实践操作技术和行为,就会产生巨大的育人功能。

在我们已经进行的七五、八五美育课题和正在进行的九五美育课题[3]研究中,美育理论的科学化即概念化、原理化和系统化建构是两大重心之一(另一重心是美育实践系统建构)。对美育现象的深入研究及结合一般教育构成所必须具备的目标、内容、课题、教材、教法、评价、管理等七大基本要素,在我们的美育理论建构中已产生了相当数量的基本概念和专有概念,如:美育主要目标、美育同时目标、审美视点、审美视点关键词、美感词、审美延伸、审美逻辑、综合美育课、美育综合课、美育课基本教学模式、美育渗透课(如学科审美化课)变式、点教学、延伸教学、检测教学、典型(审美)材料、延伸材料(同类审美对象)、检测材料(任意审美对象)等等。而且归纳产生了一系列实施美育和通过教学审美化提高教育效率应遵循的原理或规律,如有科学与审美和谐统一;逻辑与美感和谐统一;教育(教学)外在美和内在美和谐统一(外在美指教学形式的形象、生动、多样、活泼;内在美指教学各因素及推进过程内在逻辑构成的严谨、简洁、清晰、有序);德智体美劳五育和谐统一并达到高度审美化境界;以教师的高素质和高水平操作带动学生高素质发展;师生审美互动等等原理或规律。

尽管美育理论及研究比起其他几方面教育的理论及研究来,显得非常稀少。所幸的是,在我们的努力下,整个美育的理论系统及其实践系统已有基本雏形。在“八五”研究成果《跨世纪美育科研成果书系》[4]的理论套书中,已经能明确地看到这一理论体系的总体轮廓和某些相当清晰的细节;在“九五”研究成果《新世纪美育科研成果书系》[5]中使有关的概念及理论则更显深入和成熟,而且实践方面也更有成效。整个美育理论系统,横向由美育目标、内容、课程、教材、教法、理论、评价七大相互关联的子系统构成;纵向由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四大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子系统构成;再从专门的综合美育课的开设和教学,延伸到了各门学科课程和教学之中,产生了多种类型的审美化课程和审美化教学理论,形成了一个纵横交织、协调统一的有着相当程度的实践可转化性、操作性(技术性)的美育理论系统架构。

三、美育研究的实验化

实验,是对理论的科学化及其科学化水平进行实际验证的研究方法。按科学化标准建构的理论如果仅仅是主观逻辑加工的成果,那还不是真正的科学,严格来说还只是科学假设。理论逻辑必须符合客观事实及其客观逻辑,才能得以确认和推广。二者是否吻合,理论是否能在实际中得以操作且收到预期效果,这就需要用实验进行实际验证。

实验即实验法,“就是在控制无关变量的情况下,在被试身上操纵自变量,由被试的反应观察因变量,以探求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的研究方法”[6],换句话说,也就是在控制某些变量(条件)的情况下,研究某个(或某些)变量与另一个(或另一些)变量之间的互为影响关系(函数关系)。这里的关键问题是首先要找准我们想研究的变量是什么,即自变量(实验刺激变量)是什么,因变量(实验反应变量)是什么,以及我们不想研究但又存在着且会干扰我们想要研究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存在状态的无关变量有哪些,从而才可能有效控制无关变量,清晰地研究自变量与因变量及相互之间发生影响的规律之所在。

实验法本身就是首先产生于自然科学研究并且是使自然科学成之为科学所高度依赖的一种研究方法,因此,它本身也理所当然应当是且必须是科学的。故此处专门来谈实验研究的科学化或美育实验的科学化,似乎有画蛇添足之嫌。问题在于,今天我们在教育研究中的许多实验包括美育实验,其实只是采用了实验方法的名称而并没有行实验研究之实质,或者并没有真正依照实验和教育实验方法的规则去运用这种方法,甚至连这种意识也还没有,因此而导致人们在采用这种方法的同时,却违背了这种方法的科学性。

教育实验研究方法“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人为地变革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7]。教育实验方法与一般实验法的本质相同,都是研究变量(现象)之间相互影响关系(例如因果关系)的,但由于教育研究的对象是具有高度整合性和可变性的人及人的教育活动,对变量的分解、确认和可控性都比以自然现象为研究对象的自然科学难度大得多,甚至永远也不可能精确到如同自然科学实验那样的精确程度。所以,教育实验严格来说被称为准实验。但准实验也是实验,尽管精度会有限,但实验对变量研究的原理及实验操作的基本规程则应当是相同的,而且尽量提高精度也无疑是教育实验的追求。

美育实验乃是教育实验中难度最大的。美育因为美与审美现象本身的多变与复杂性,而显得比其他有些方面的教育如智育、体育等更为多变、复杂和难以把握。实验研究的变量也更加难以分解、确认和控制。但是,美育也是教育,教育是人类的一种有规律可循的活动,否则教育就无法普遍开展,所以美育也一定有规律存在。美育现象及规律尽管不好把握,但她总是存在着的,研究她、找准我们要研究的变量及其相互联系(影响)的规律也完全是可能的,只是难度更大些而已。

目前,在所能看到的明确表示以实验作为研究方法的美育课题中,大多在课题的表述、方案撰写、变量确定、自变量操纵方法、因变量收集检测处理方法等方面不符合实验法之要求;在实验实施中,脱离变量,方法任意,资料混乱,最后成果与研究课题错位等等情况也相当普遍存在。当然,另一方面我们并未因此放弃,在尽力克服这些问题和难题中也产生了相对规范一些的美育或审美实验研究成果,如《大美育实验研究》[8]、《美术知识结构和初中美术结构化教学理论与实验》、《审美化书法教学对学生书法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9]、《审美概念理解时审美感受和创造性思维影响的探索性研究》[10]等。

在美育科学化的追求中,在美育实验及整个教育实验研究的科学化进程上,急需要研究者们具备有关实验和教育实验的基本知识及其操作规则和程序。对研究者进行严格的科学实验观念、原理及方法的培训,是当代教育改革研究热点之一的教育实验研究包括美育实验研究要能健康、有效发展下去的当务之急。

四、美育研究的数量化

在美育及整个教育科学化的三个要素中,最令人困惑、难度也最大的是量化问题。对于研究对象的表述及规律的揭示是采用定性的还是定量的以及定量化程度有多高等,一直是考察科学研究品质的一大指标,也一直是社会科学包括教育科学研究的一大难关。对社会科学包括教育科学量化问题本身的研究,就足以构成一个精深庞大的课题。

其实,数量化问题是与实验化共同产生的。实验中的变量本身就是一个数量概念,它是由研究的现象转化而来的,是现象的量的特征表述。因为现象总是在一定范围中波动,相应的量也在一定范围中波动,故称变量。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没有主观活动和能动性的自然物体,用一定数量给以表述一般比较确定,误差可能性小,或者说自然现象本身量的规定性是比较确定的,所以进行定量及量化研究的困难不是很大(但也并非没有困难)。而教育研究的对象则是有主观活动、有能动性的人,是师生双方两种复杂主体的能动交往、互动产生的各种现象,美育则又是自由度更大的、特别强调主体能动性、个性创造性的师生双向互动活动。如前所述,就因此原因美育实验才显得特别困难,而进一步还要对其现象及关系用数量加以描述,则一般认为几乎就没有可能。教育,特别是美育,以及美育必须涉及到的审美现象、艺术现象、形象情感现象等等,看上去千变万化,而且即使面对同一现象,此人彼人个性心理不同,此时彼时心理状态不同,其感受也会不相同,几乎不可能或难以用确切的某个数量去加以精确描述。然而,科学研究的科学化程度高低又往往是以数量化程度高低而论的。科学研究对事物性质的确定(定性)总是通过一定的量(定量)作为尺度,即定性应当先定量或以定量为依据。没有定量的描述和分析,科学化也就很难实现。“于是,美育及有关研究就陷入了两难境地:仅用语言定性研究,不科学;用数量定量研究又似乎不可能,依然是不科学。但是美育研究要站住脚,要有充分说服力,又必须科学化,其中包括必须达到一定程度量化。”[11]继承七五美育课题研究精神,在八五、九五美育实验研究及上述提及的有关硕士和博士论文中,我们更为大胆地采用了一些量比的方法,利用量的确定性和在一定范围多点多级性的特点,来反映美育及有关现象在一定量的范围内质的特性和伸缩度。例如我们自行设计的用来测试审美素质发展水平的《审美欣赏能力测试问卷》,在项目设计和评分标准上,都采用了这种确切性和多点多级性相结合的办法,较为成功地尝试了审美活动及欣赏能力量化描述的方法。

但是,美育研究中的量化问题,依然是一个重大难题。其难点也许主要还不在有关现象的具体量化上,而更在人们的观念中。绝大多数人包括一些著名的学者至今依然坚持认为,美、审美现象以至美育等等是绝对不可能量化的。而我们认为“根本问题并不在于美、审美现象以及美育现象是否可以量化上,而是怎么量化,怎么用数量进行描述上。凡事物和现象的存在都有一定的量的规定性,美、审美、美育如果被证明是有充分逻辑基础的,那么,有逻辑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量化,可以量化也就有了一定程度的科学性的保证。因此,美育研究的数量化,又与美育理论研究的系统化、逻辑化等形成了紧密的、直接的联系。”[11]

美育凭借美所独具的魅力和特殊的教育力量激励着越来越多的人去研究她,探寻她的规律。然而,要使这一事业成为真正的教育科学事业,使之能在今天大力倡导和推行素质教育的宏观背景下迅速成熟起来,除了有热情以外,还需要我们以切实的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科学的坚韧性去对待她,竭尽全力将它推向科学化的发展轨道,使之在科学化支持下,成为促进师生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名副其实的教育科学。

美育的科学化,应当成为、也能够成为整个教育建构科学化的最有说服力的示范。

收稿日期:2001-12-28

标签:;  ;  ;  

论美育的科学化--兼论整个教育构成的科学化_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