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中农业转移人口社区的文化建设论文

城镇化进程中农业转移人口社区的文化建设论文

城镇化进程中农业转移人口社区的文化建设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杨晔

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要求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农业转移人口社区在文化上存在着侵占社区公共空间、保留某些封建习俗糟粕、不重视参与民主管理等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原农村文化的深刻影响,要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多个层面进行农业转移人口社区的文化建设。

一、研究背景

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城镇化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中国人口从农村向城市流动。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城镇化率年均提高一点二个百分点,八千多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201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必然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放在一个核心地位。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就指出要“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农业转移人口的居住环境从农村转变为了城市,但是并不是拥有了城市户籍就变成了一个“市民”,有的农村转移人口“身体进了城,心理没进城”。“市民化”的核心是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并在生产、生活等各方面融入城市。大量农业转移人口拆迁或搬迁到城镇居住,出现了农业转移人口为主的社区,因此除了遵循科学规律,统筹推进相关配套改革之外,农业转移人口社区的文化建设也日益彰显其重要性。

二、农业转移人口社区文化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社区公共空间的理解和尊重不足。

公共空间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尤为重要,它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的开放性场所,市民在此举行各种活动。社区内的公共空间主要包括广场、小游园、公共停车位等。公共空间为公众共享,不能随意侵占。在农业转移人口社区,公共空间被侵占的现象比较常见,如公共绿化被铲除种上自家的蔬菜,公共停车位上放置非机动车或其他大件物品将之占为自己的专用车位,社区内的健身设施上晾晒被子和衣物等。这些都显示了农业转移人口对社区公共空间的理解和尊重是不够的。

(二)个人文明和卫生素养仍需提升。

良好的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是城市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市民都有义务加以维护,个人的文明和卫生习惯也是一个市民应当具备的文化素养。农村转移人口社区中不讲个人文明和卫生的现象时有发生。比较常见的有乱丢垃圾、随地小便、随地吐痰等,导致社区环境脏乱;有的新市民以散养的方式饲养家禽,致使家禽任意排泄,污染了小区的道路;有的新市民随意采摘公共绿地的花朵;有的新市民从高空往下抛洒杂物,不仅破坏了社区的环境,还增加了社区的安全隐患。

蒸发作用影响的结果是溶解度小的钙、镁的重碳酸盐部分析出,Cl-及Na+逐渐成为主要成分。如本区地表水中二矿吴楼湾塌陷区水样,Na+含量为 334.55mg/L,Cl-含量为381.07 mg/L,这些离子的含量均较高,且水质类型为Cl·HCO3-Na型,随着蒸发作用的加强,水质类型最终会演变为Cl-Na型。

(三)封建习俗的糟粕有待摈弃。

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政府28日宣布,计划投入500亿澳元(约合367.76亿美元)新建该州首府墨尔本市郊一条环线地铁,这也是澳大利亚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公共交通项目。

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有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基层民主制度,主要体现为基层群众性自治制度,由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等。在农村,这一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村民委员会,在城市则是居民委员会。在城市社区同样需要居民有当家作主的意识,共同参与和管理社区的各项事务,为社区建设和管理出谋划策,献计献力。农业转移人口对社区的公共事务关心程度不够,他们既没有参与的行为,也缺乏参与的意识,觉得社区公共事务和自己没有多大关系。

(四)民主管理的参与程度有待加强。

调节化学镀镍废水的pH至4 ~ 6,加入二甲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或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沉淀镍,过滤分离沉淀物后调节废水的pH至11 ~ 12,加入双氧水氧化,然后加氯化钙沉淀磷酸根。用本法处理化学镀镍废水,出水中镍的质量浓度满足GB 21900-2008《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中“表3”的要求,并且所得镍的沉淀物容易回收利用。本法不仅解决了氧化-沉淀法处理化学镀镍废水不易达标的问题,而且克服了一步沉淀法不易回收镍的技术缺陷,处理成本低,具有较好的市场应用前景。

三、农业转移人口社区文化上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原农村文化的深刻影响是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文化”一词涵盖了族群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惯、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诸多丰富的内容。农业转移人口原本生活在农村,受到农村文化数十年的浸润,这些农村文化根深蒂固地存在其思想中。农民以种植业、畜牧业等为主要生产方式,村民与村民之间彼此熟悉,离开农村,依然留恋过去的生活方式,种菜、散养或圈养家畜都是典型的农业活动,农业转移人口通过种菜、豢养家畜、敞开家门和楼宇电子对讲门等行为方式,和过去的农村文化产生联结。但在城市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缺乏从事农业活动的条件,农业转移人口过去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现如今的城市社区环境发生了不可调和的冲突,种菜要破坏绿化,家畜粪便会污染环境,始终敞着门会增加安全隐患等,这时矛盾就产生了。

(二)科学知识缺乏和法制观念淡薄是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

现代社会是一个法治社会,作为公民层面来说,应养成自觉遵守法律的习惯和意识,遇到纠纷能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农业转移人口普遍缺乏法律常识,法制意识淡薄。例如高空抛物造成他人损害的,根据《侵权责任法》,应对受害人进行损害赔偿。如果不懂得这一法律知识,随手从高处抛下杂物,很容易导致人身损害和赔偿纠纷。又如轻微的赌博行为违反《治安处罚法》。尽管并非只有农业转移人口存在以上违法行为,但是相对而言,农业转移人口法律知识比较匮乏、维权意识也比较薄弱,更易出现违法行为。

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流传至今,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对待传统文化,需要辩证地看待。什么样的习俗是糟粕?一般认为,粗劣无用的事物是糟粕,表现在传统习俗方面,不具有科学性、积极性和正面作用,徒然消耗物质或精神财富的习俗就是封建糟粕。农村转移人口社区遗留了部分的不良习俗,例如婚丧嫁娶时大操大办,过度铺张,造成了人力和物力的浪费;在社区的家中办丧事时搞封建迷信活动,甚至整日整夜地进行,影响了其他居民的休息;有的新市民闲暇时在社区里以打麻将为名进行赌博活动等。

当一个人的头脑被科学知识武装,就不易受骗,在遇到问题时能做出更为理性和睿智的判断。反之,如果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其自然而然地会去寻求非科学的途径。农业转移人口总体文化水平不高,因此当这部分农业转移人口进入城镇,如果知识结构和水平仍然停留在原来的状态,就会和城市社区文化发生冲突。

四、农业转移人口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路径

(一)宏观层面加强社会主流文化宣传。

2018年的数据表明,我国城镇化率的水平已经提高到58.5%,城镇常住人口为8.1亿人。加强对农业转移人口的文化宣传成了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社会主流文化的宣传活动,对于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和行为选择,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进行主流文化宣传的渠道有很多,如电视、广播、城市公共场所的宣传栏等,积极传播城市主流文化,来带动农村转移人口文化的转变。

为研究试验因素交互作用对羊肚菌SDF提取效果的影响,可以通过响应面分析实现。通过Design-Expert 8.0.6软件分析,所得的响应面图见图5~图10。

(二)中观层面依托社区动员指导。

街道和社区等基层组织与农业转移人口距离比较近,接触比较多,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文化是复杂的整体,如果要生硬地将一个人和之前的文化割裂,势必造成伤害。因此,社区工作者在引导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文化时,应采取尊重的态度,以细致的工作方法、形式多样的活动,借助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吸引农业转移人口关注城市文化,知晓相关规定,从而做好农业转移人口原农村文化和城市文化的衔接。

(三)微观层面仰赖个人转变提升。

外因终究须通过内因起作用。新型城镇化建设注重的是以人为本,从长远来说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农业转移人口要成为“市民”,也要转变观念,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自我教育和学习,可以参加一些公益讲座,听听市民课堂等,充实自己。每个人只有依赖发自内心的愿望,才会真正树立文明意识、法律意识、环保意识、公德意识等,才能有更好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参考文献】

[1]周通.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新市民社区文化建设路径研究[J].管理纵横,2019(24)

[2]杨江民.新型城镇化移民社区文化现状考量及启示[J].成都工业学院学报,2017(20)

标签:;  ;  ;  ;  

城镇化进程中农业转移人口社区的文化建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