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考该选什么专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专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8年,教育部颁布新的《普通高校学科专业目录》,将新修订的本科专业目录中的专业种数由504种减少到249种。2001年10月,教育部再次就做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提出若干原则意见。
人才市场对热门专业的需求一向是此消彼长。在北京,去年最受欢迎的是计算机及应用、营销、建筑、管理、机械、财会、文秘、电气、广告、外语等10种专业。转眼到今年,为引进全国重点院校本科毕生业,北京又划定紧缺专业26种,并向国内近300所院校中非北京生源毕业生就业敞开大门。
北京是国内大中城市人才市场供求状况的一个缩影。尽管由于结构性矛盾突出,社会对文科、农学等专业需求多年平淡,本科生总体上供大于求,但仍挡不住计算机、通讯、建筑等抢手专业的毕业生在人才市场走红。
哪些专业最抢手
去年,南京大学商学院院长赵曙明教授在美国讲学时,在一份资料上看到,一家美国咨询公司竟列出了我国金融系统的7000多名专业人士名单,这些人都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花大代价培养出来的“顶尖人才”。赵曙明认为,入世不仅是让百姓从日常消费中直接受惠,更重要的是政府要从过去只强调“中国特色”转变到必须按“国际惯例”行事。我们总说转变人才观念,其核心就是要把人才上升到“人力资本”的高度,因为跨国公司首先琢磨的就是如何挖我们的人力资本。在这个大背景下,一些领域的中高级专业人才会持续走俏,同时整个社会的“人才危机”也将成为一个普遍现象。
据专家预测,我国入世后面临人才匮乏的领域包括:现代管理、农业、信息、金融、外贸等专业的高层次人才,新材料、生物技术、环保技术等专业的高层次人才,熟悉世贸规则、能解决国际争端的专门谈判人才,了解国际惯例、符合需要的外语人才,跨行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这个人才匮乏的现实,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高校学科专业建设中存在的薄弱环节。
再看我国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几点不足:一是专业结构不合理,教育、卫生、经济、会计这四类专业技术人员,占了全国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70%,而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现代医药、环保等工程技术人员整体性短缺;二是行业布局不均,农业、金融、保险、法律、信息通讯等行业人才严重不足;三是发布失衡,全国专业技术人员的85%集中在东中部地区,60%集中在国有事业单位。这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也与高校尚未形成一个主动适应社会变革需求进行自我调整的专业管理机制有密切关系。
教育部有关官员特别指出,新一轮的学科专业调整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全局性、战略性调整。它要以主动适应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人才市场需求和提高国际竞争能力的需要为出发点,以发展高新技术类学科专业和应用型学科专业为重点,全面进行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努力形成与国家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学科专业调整机制,促使高等教育适度超前发展。
高校自己设专业
在过去的三年中,教育部已对本科专业设置的规定进行了修改,使部分高校的专业设置自主权逐步有所扩大: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吉林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等,可在专业目录内自主设置专业;相继批准在若干具备条件的高校中设置目录外专业共计79种,包括电子商务等新兴、交叉学科专业,进一步拓宽学科领域的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以及中草药栽培与鉴定等为区域经济服务的特殊专业等;鉴于一些专业的就业率低于60%,先后确定了财政学、金融学、法学、工商管理、会计学等26种专业为国家控制布点专业。据称,如此强化国家宏观调控职能,旨在对高校的专业设置起到警示作用,以及对高校盲目争设专业起到扭转作用。
然而,迄今高校学校专业建设中的主要问题仍很明显,如国家未来发展急需的高新技术类专业人才及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供给不足,面向地方经济建设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薄弱,对新兴、边缘、交叉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不够,一些院校重专业外延发展、轻专业内涵建设的倾向严重等。因此,新一轮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在进一步扩大高校专业设置自主权方面又有许多新的举措:
——在国家建立和完善本科专业评估、提供招生就业信息服务和宏观调控制度的基础上,高校可根据《本科专业设置规定》,在专业目录外设置社会发展急需、已具备培养条件的本科专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若干所国家重点建设高校,经教育部批准,可自主设置本科专业。
——鼓励有条件的高校根据国家和地方当前发展重点和长远发展战略的需要,优先发展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新材料科学等高新技术类本科专业。鼓励有条件的高校打破学科壁垒,在遵循学科专业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开展跨学科设置本科专业的试点,整合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学内容,构建教学新体系。
——地方高等学校要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科学运用市场调节机制,合理调整和配置教育资源,积极设置主要面向地方的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等应用型学科专业,为地方经济建设输送各类应用型人才。
——提倡部分高校尤其是国家重点建设高校淡化专业意识、拓宽基础,加强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在考虑到就业需要的情况下,高校可在宽口径专业内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并加大使用信息科学等现代科学技术提升、改造传统学科专业的力度。
提倡宽口径专业教育
社会在一个时期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总是有热有冷,去年IT业全球性低迷,问题并不出在网络和计算机本身,而是说明新技术必须用对地方,才能起到点石成金的作用。如果说高校专业结构调整和学科改造有一个“以不变应万变”之策,那就是要始终围绕“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综合性人才”这个基本点出发。
身兼教育部理工科教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的清华大学教授袁德宁认为,计划经济时期的大学专业设置总是与社会需求的职业联系得很紧密,专业越分越细,相应的教育理念就是培养专家,这在发达国家早已不是主流。美国的一位教育家20世纪80年代就曾总结说:中国的大学是培养专才,而美国的大学是培养具有全面基本素质的公民。市场经济下的大学教育理念是培养和储备人才,无论学什么专业都不应该把学生限定在所学专业知识本身,专业知识的学习只是为成长中的人提供获得能力和素质的载体。今后大学教育不过分拘泥于专业与职业的对口,将有增强的趋势。
虽然清华的本科生从来不为就业发愁,我们还是可以从清华大学在新一轮本科专业结构调整的一整套设想中——从筹建医学院、增加生命科学以及电气与信息科学领域学生数、加大软件人才培养规模,到机械工程与管理学科的交叉、数学与计算科学专业的交叉;从法学院、水土学院、建筑学院实现宽口径培养,到汉语言文学、英语、传播与法学按大文科模式培养;从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趋势调整本科各专业招生名额、扩大校内转专业力度,到工科增加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和学分比例、文科增加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课程和学分比例、积极增设文理融合的综合课程——看到这所正在努力建设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综合性人才的大手笔。
对于高等教育的定性,袁德宁认为叫“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比较合适,也可以理解为某个业务领域的通才教育。对此,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几年前在任教育部高教司司长时就说过,本科生毕业要到社会的人才市场找工作,并且很可能一生要多次变换工作,这种现象在市场经济中是很正常的。谁的专业面过窄,基础不扎实,自学能力又不强,就将在谋职、换岗位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这应该是强调在校本科生要充分利用这个“载体”的最有说服力的理由。
袁德宁说,我们前几年做过调查,清华的毕业生走上社会后,在三年内已不在原来所学专业范围的占70%左右。美国的一项调查也令我们惊讶,那里的大学毕业生每人平均要调换六次工作才确定终身职业。有眼光的企业招聘人才时只考查应聘者的外语能力等基本素质而不在乎学什么专业,因为受聘者的大多数并不熟悉所作的专业内容和程序,其中过不了多久就能上手的,肯定是那些综合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这些人身上潜在着宝贵的发展后劲和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