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主动脉夹层的CT平扫与CT血管造影对比分析论文_毛文杰

浅谈主动脉夹层的CT平扫与CT血管造影对比分析论文_毛文杰

毛文杰

新街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南京玄武医院) 江苏南京 210018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CT平扫与CT血管造影(CTA)对主动脉夹层(AD)的诊断价值。方法我院2008年2月至2013年6月共收治主动脉夹层患者26例。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然后行CTA检查,并进行比较。结果20例为典型主动脉夹层,6例为不典型主动脉夹层。按Stanford分型,A型10例,B型16例。20例典型病例中19例CT平扫可见撕裂内膜片,1例只可见主动脉增宽,增强后可见内膜片分隔真假腔内均有造影剂进入。结论主动脉夹层需要增强扫描,但在受各种条件限制、患者不能及时进行检查时,CT平扫可以提示主动脉夹层的存在,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CT平扫;CT血管造影

主动脉夹层(AD)是一种临床急危重症,大部分患者有典型症状,少数无明显症状,及时诊断对挽救患者生命至关重要。CT平扫和CT血管造影(CTA)是诊断AD的主要手段。本次研究我们对26例AD患者的CT平扫与CTA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以提高AD诊断准确率。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收集整理我院2008年2月至2013年6月确诊的26例病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8例;年龄40~75岁,平均62岁。所有患者均有急性胸背部疼痛或腹痛病史,性质为绞痛、撕裂样疼痛。22例有高血压病史,4例颈总动脉与股动脉搏动不一致,所有病例无外伤史。

1.2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均使用西门子双层螺旋CT扫描,范围自主动脉起始部至耻骨联合上缘平面。先平扫,按6mm层厚,螺距1.5;之后再注射碘海醇增强扫描,注射剂量为1.5ml/kg,流率2.5~3.5ml/s,延时25s开始扫描。参数设定:电压120KV,电流300~500mA,层厚1.25mm,重建间隔1.25mm,标准模式,螺距1.5。

1.3影像处理

把得到的原始影像传输到西门子syngo工作站进行薄层重建。平扫影像:把原层厚影像重建为薄层影像后,采用多组不同窗宽窗位边滑动并仔细观察,轴位图像与MPR、CPR结合,多角度旋转充分显示病变部位。CTA可增加VR和MIP重组图像。最后行同层面异常的CT平扫与CTA图像对比。

2结果

全部病例均完成CT平扫和CTA。本研究是按Stanford分型,A型10例、B型16例。典型AD20例,不典型AD6例。20例典型AD的CT平扫中,管腔内可见撕裂内膜片的19例,无血栓附着呈线状稍高密度的16例,有血栓附着的3例;增强后内膜片表现为线状,可见内膜片分隔真假腔内有对比剂进入1例。6例不典型AD平扫可见主动脉管壁呈半月形或环形高密度增厚影,厚度≥5mm或≥7mm,4例为半月形增厚、2例为环形增厚;增强后无对比剂进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讨论

3.1AD的发病机制与病理表现

典型主动脉夹层是指主动脉腔内的血液通过内膜破口进入主动脉管壁囊样变性的中膜层形成夹层血肿,并随血流压力的驱动,逐渐在主动脉中层内扩展,且与主动脉腔相通。不典型AD是指没有内膜破口,约占10%~20%。AD的发病原因和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综合来看有两种解释:一种是由于主动脉粥样斑块破溃或溃疡,局部内膜碎裂,血液进入主动脉管壁中层蔓延形成,但远端未与主动脉腔相通;另一种是因主动脉中膜或外膜滋养血管自发破裂出血形成[1]。壁内血肿是典型AD的一种早期状态或先兆,可自行愈合也可发展成典型AD。

3.2CT平扫与CTA表现

3.2.1典型AD的CT表现CT平扫:19例典型AD患者出现撕裂的内膜片,表现为主动脉腔内不规则稍高密度线状影,无血栓附着或较宽的带状影分隔主动脉,出现真假腔。3例出现病变的主动脉增宽、增厚。另外,有5例伴心包积液、15例出现胸腔积液,这些间接征象对诊断也有一定意义。CTA表现:撕裂的内膜片位于真假腔之间,呈低密度影;CTA可以很好地显示内膜片的破口,较小或斜行的破口在MPR斜冠面上显示最佳。典型AD假腔完全血栓化的则不能显示破口,

但能较好显示各大分支开口及受累情况[2]。

3.2.2不典型AD的CT表现CT平扫:主动脉壁呈半月形或环形增厚。直接征象是主动脉壁增厚≥5mm或≥7mm。平扫可发现高于或低于主动脉管腔内血液密度的管壁病变,当血肿与管腔血液密度的CT值无明显差别时,则不易诊断,6例不典型AD都符合这种情况。内膜钙化斑块移位,钙化的内膜自主动脉外缘内移5mm以上为特征表现,正常内膜钙化呈节状或弧形位于管壁边缘,有4例出现这种情况。仅一例出现病变区动脉增宽,1例出现心包积液,5例出现胸腔积液[3]。CTA表现:主动脉环形或半月形壁内血肿无对比剂进入呈低密度,

真假腔对比明显。内膜钙化斑块位于壁内血肿与管腔之间。穿透性溃疡,联通主动脉腔被对比剂所充盈的龛影。内膜渗漏,血肿内邻近管腔的点片状或细线样强化区[4]。

通过上述对比,26例患者中25例平扫提示有AD存在,一例无明显特征表现,仅见主动脉增宽及胸腔积液,后经CTA并结合临床症状确诊。CT平扫存在一定局限性,如出现壁内血肿与动脉内血液密度相等、穿透性溃疡、内膜渗漏均不能显示时,就必须进行CTA,以免漏诊。总之,将CT平扫与CTA在AD诊断中进行对比可以看出,CT平扫是筛选AD的有效方法,而CTA则可以弥补CT平扫的不足,有效提高诊断准确率[5]。

参考文献:

[1]印隆林,杨志刚,陈加源,等.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病理特点及CT诊断[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0,26(7):1373-1375.

[2]李子川,黄连军,杨剑,等.主动脉壁内血肿的影像学诊断[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4,23(1):49-52.

[3]李运城,唐光喜,张晓麟,等.多层螺旋CT诊断不典型动脉夹层[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7,18(7):524-525.

[4]邹建华,郑巧,付传明,等.不典型主动脉夹层MSCT血管成像及临床应用[J].放射学实践,2010,25(1):47-50.

[5]王安民,李莉,许向东.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在夹层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06,7(6):361-362.

论文作者:毛文杰

论文发表刊物:《卫生部公告》2015年第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8/24

标签:;  ;  ;  ;  ;  ;  ;  ;  

浅谈主动脉夹层的CT平扫与CT血管造影对比分析论文_毛文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