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国际壮医医院明秀分院 广西 南宁 530001)
【摘要】 目的:探讨糖尿病胰岛素抵抗(IR)患者加用柴胡消渴汤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9年6月收治的8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组。一组40例作对照组,行常规胰岛素皮下注射联合二甲双胍片治疗;另一组40例作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柴胡消渴汤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实验组血糖及IR情况、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治疗有效率均较对照组优,差异显著(P<0.05)。结论:糖尿病IR患者应用胰岛素联合柴胡消渴汤治疗可有效控制血糖,改善IR,治疗安全可靠,短期疗效显著。
【关键词】 柴胡消渴汤;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疗效
【中图分类号】R2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32-0196-02
我国糖尿病病发率逐年上升,现已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疾病问题。临床研究已证实,IR是2型糖尿病中一项重要发病机制,主要表现为糖尿病患者高胰岛素浓度下的低生物学效应,易诱发合并高胰岛素血症[1]。本文就IR治疗为中心展开,探讨中医辩证下,柴胡消渴汤的应用对糖尿病患者IR的治疗价值,请下阅。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17年1月—2019年6月间抽调我院80例肝胃郁热型2型糖尿病患者纳入研究,以治疗方式差异分组,一组行常规胰岛素皮下注射合二甲双胍片治疗,40例作对照组,男女比例17:23,平均(67.38±6.75)岁;另一组在上述基础上加用柴胡消渴汤,40例作实验组,男女比例19:21,平均(68.42±7.13)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相应基础治疗,即膳食与运动指导等。此基础下患者接受胰岛素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片对症治疗。实验组经上述治疗方案并加以联用中医处方柴胡消渴汤,每日一剂,经煎药机煎制后取药汁400ml,分别于早晚间服用。柴胡消渴汤中药成分有:柴胡15g,生地20g,知母12g,麦冬15g,黄芩9g,枳实9g,葛根15g,甘草6g,厚朴9g,黄连6g。两组持续治疗2周。
1.3 观察指标
(1)血糖情况:FPG,2hBG。
(2)IR情况:HOMA-IR:FINS×FPG/22.5;HOMA-β;ISI;FINS。
(3)不良事件:低血糖、神经系统症状。
(4)疗效:①治愈:各指标恢复正常,体征症状消失;②显效:FPG低于7.0mmol/L,2hBG低于8.3mmol/L,体征症状显著改善;③有效:FPG于7.0至8.3mmol/L间,2hBG于8.3至10.0mmol/L间,HOMA-IR下降幅度超治疗前10%,体征症状有所改善;④无效:体征症状无改善,不达上述评定标准。
疗效总有效率:除无效者外例数之和与总例数间的比值。
1.4 统计学处理
软件SPSS20.0,计量、计数资料分别实施t与χ2检验,(x-±s)及%表示,P<0.05为统计学差异成立。
2.结果
2.1 两组血糖情况比较
实验组治疗后血糖控制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血糖情况比较 (x-±s,mmol/L)
3.讨论
2型糖尿病常伴有胰岛素抑制。此阶段下患者胰岛素表达水平高,但其生物学反应却不达基本要求。临床对症治疗常以加大胰岛素剂量促预期疗效,而机体接受胰岛素过多,可诱发高胰岛素血症等合并症,不利预后[2]。故就糖尿病患者的治疗,纠正IR对疾病的积极进展至关重要。本文研究中,实验组经柴胡消渴汤对症治疗,其血糖及IR情况、不良事件及治疗有效率均较对照组更优。提示柴胡消渴汤联合治疗下,抗糖尿病IR疗效肯定。
究其原因,中医辨证下该病属“消渴”之症,阴津亏损、五志过极而致肝郁化火。柴胡消渴汤中,柴胡可泄热清肝;麦冬可润肺养阴;葛根、生地可清热生津、增液养阴;黄连、甘草、黄芩、知母兼顾解毒燥湿、降火清热;厚朴、枳实散结行气,诸药相合,养阴益气,润肺健脾,清肝热,消内渴,化痰畅气,疗效肯定[3]。
综上,糖尿病IR下联合柴胡消渴汤治疗可有效控制血糖,改善IR,治疗安全可靠,短期疗效显著,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施进宝,黄宝英,刘芳,等.大柴胡汤治疗糖尿病前期肝胃郁热证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7,15(13):72-74.
[2]杨昭凤,裴友翠.柴胡消渴汤治疗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疗效观察[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11(8):1153-1155.
[3]上官晓华.柴胡消渴汤治疗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疗效观察[J].中国合理用药探索,2018,15(11):107-109,129.
公立医院能力建设补助资金--学科建设经费专项论文
论文作者:黄樱慧,卢中莲,招彩彬,周彦琳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9年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2
标签:柴胡论文; 胰岛素论文; 实验组论文; 疗效论文; 血糖论文; 糖尿病论文; 对照组论文; 《医药前沿》2019年3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