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师在设计教学时,首先要了解学生、了解学情,为课堂教学明确方向、找准切入点。在课堂教学中也要确立鲜明的学生立场,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设计“三问”,关注课堂生成,顺学而导,灵动地调整课堂结构和教学内容、进度。要着力引导学生实现“三个自主”,同时教师也要切实做到“三个关注”,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从而实现教学的真正意义。
关键词:学生立场 课堂教学 三个自主 三个关注
课堂是师生共同的生命旅程,两者共生共长,但教师和学生又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和任务。教师更多的是当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角色,而课堂真正的主人应该是学生,教师在课堂上要始终做到眼中和心中都有学生,始终把学生的生命成长作为教学的起点与归宿。所以,我认为,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展开必须基于学生视界,必须落实好“三问”,着力实现“三个自主”,还要期待“三个关注”。
一、基于学生视界的课堂,要落实好“三问”
第一问:通过读文或自学,你明白了什么?
这是课堂教学的基础,是课堂上的了解学情。相对于课前了解学情而言,课堂上了解学情显得更现实,要将了解学情落实在行动中。上课伊始,可以指导学生在读文或自学后,对自己的所学进行梳理,然后汇报:你学会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要充分地相信学生,已会的不讲,能学会的自己学,学生所不会的就是我们课堂上所要解决的。长期引导学生这样去问、这样去想、这样去回答,学生不仅能知其然,而且能知其所以然。
第二问:引导学生潜心阅读,边读边思,找到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
这既是引导学生深入地走进文本,更是明确教学的方向,因为更深层次的定标是在阅读之后。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问题的呈现方式,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这是自主探究学习的关键,是创新的开端。在敢于质疑的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善于质疑,提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来共同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可能比较浅显,有的可能具有较高或很高的思维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肯定学生敢于质疑的基础上,具有分辨问题高低的能力,能在短时间内对所提问题进行梳理,筛选出本节课要着重解决的几个有价值的问题,引领学生深入探究。这样就逐渐培养了学生能把问题提到点子上、善于在关键处提出问题的能力。
第三问:经过学习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回顾: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这是课的总结与升华,即在新课结束以后,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过程进行反思与总结,比如总结自己是否完成了预定目标、在学习过程中有何种体验、哪些方面做得好等等,通过一次次自我总结,逐步培养学生自我反思的习惯。这是引导学生对思绪的梳理,使其条理化、明晰化。此时还可以引导学生质疑,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这是我们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
基于学生视界的这“三问”着眼教学全过程,教师以问贯穿全课,带着问题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造性思维。
二、基于学生视界的课堂,要着力实现“三个自主”
1.让学生自主学习与思考。
基于学生视界的课堂,教师要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要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引导、点拨、发现,使学生不断习得学习方法。学生有了学习兴趣、自信心和基本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便会落到实处。此外,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还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要鼓励学生交流感受、质疑问难,为合作、探究铺路;要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和全班讨论交流的调控,使合作探究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有提高、有发展,成为有效的学习、高效的学习。切不可急于引导,急于对问题下结论,急于告知结果,应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和自由讨论的空间,尽量让学生体验“发现”的乐趣,引导学生在探究中逐步发现新知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让学生自主探究与发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这种需求也就是自主探究与发现的需求。可是在有的课堂上,我们却发现,学生在读书、汇报时缺少比较、辨析、尝试的过程,老师一问就能回答,这样的学习是浅层次的、不深入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发现的能力,为学生指明探究的方向,指定探究的范围、重点等,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使其真探究、真发现。学生经历了一个在一定学习情境中仔细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过程,就能享受到发现的愉悦和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其认知内驱力,提高自主探究的积极性。要宽容学生的一切想法和看法,充分肯定学生的有益探索与可贵发现,鼓励其自由奔放的想象,使学生始终处于对知识的渴望,发现、获取知识的兴奋,研究、探索问题的喜悦之中,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能力自然而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3.让学生自主实践与表达。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这里,“做”即实践,“做”是关键,素质教育下的自主学习重在实践。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弘扬学生的主体意识,给学生提供独立钻研和自主实践与表达的时间、空间和具体条件,培养自主实践与表达的能力。课标中倡导的“自主表达”,更多的是指自主选择表达的内容和形式,真切地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基于学生视界的课堂教学要求课内必须给学生留有练习的时间,练习要强调自主表达和自由表达,要给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允许学生出错,鼓励个性表达,这是教学原点的回归。
基于学生视界的“三个自主”,解决的是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
三、基于学生视界的课堂要期待“三个关注”
1.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基于学生视界首先要做到心中有学生,一切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差异,寻找好的切入点,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需要;要选择不同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洞察学生的心理,摒弃低级庸俗的需要,引领学生主动活泼地发展,为他们将来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2.关注学习方法的习得。
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对学习方法知之甚少,也并不重视,实际上他们最为缺少的就是习得终身受益的学习方法。教是为了不教!可是,近年来,学法指导似乎渐渐被人淡忘,甚至失却了。基于学生视界的课堂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强调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更要使学生会学,重视在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并将方法的习得与指导贯穿在学习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引导学生自我总结和及时应用。
3.关注课堂生成。
现场生成的才是真实的,关注课堂生成才是基于学生视界的。科学的学生观是巧妙应对课堂生成的前提,也是激活课堂、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一个富有生命力的课堂,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在课堂中是否被关注,只有足够地了解、关注了学生,才能让课堂成为充满灵性的空间。关注课堂生成,还在于教师是否吃透了教材,只有在细读了文本、深入地钻研了教材的基础上,才能灵活地驾驭教材,从容应对课堂上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及时捕捉、利用课堂上生成的教学资源,使整个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的、平等的。“基于学生视界的教学行为改进研究”研究的核心就是要基于儿童的视界改进教师教学行为,促进师生视界的融合。这融合的过程就是教学的意义建构过程,也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的探索,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能够进行平等的交流、真诚的沟通,并在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互动合作的基础上,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进行分析、反思和改进,让教和学都变成一种享受。在此过程中,不仅学生得到了发展,教师也在成长。
参考文献
[1]余文森 略谈主体性与自主学习[J].教育探索,2001,(12),32-33。
[2]庞维国 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
论文作者:邱光军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2/26
标签:学生论文; 视界论文; 课堂论文; 引导学生论文; 自主论文; 教师论文; 这是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