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修辞效果探析
周婵娟 川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摘要: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具有一定的修辞效果,例如:简洁凝练、形象生动、突出强调、结构紧凑等。借助于对词性的改变,让词语体现出两种语法的意义,以此来拓展语言的表意性,强化了语言的张力,从而取得了“一言双义、意义深远”的语言表述特效,能较好地彰显出语言运用的奇妙作用。
关键词: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语言运用;修辞效果
一、引言
词类活用的定义存在一定的争议。郭锡良等编著的《古代汉语》中指出“在上古汉语里,某些词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又可以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充当别的词类,这就是词类的活用。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修订本)中是这样阐述的:“在古代汉语里,其词属于某一类词是比较固定的,各类词在句中的职务也有一定的分工,但是,有些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应用,在句子中改变其基本的语法功能,充当其他词类才能充当的句子成分,这就是实词活用。”
张文国在《关于古汉语词类活用定义的检讨》一文中指出“词性转变”与“实词活用”则指个别实词的活用,实际上是指个别实词的词性临时改变了。这种意义上的活用只是发生在个别实词身上的零散的不成系统的语言现象,没有什么规律可寻。综上词类活用是指某个词本来属于A类,但在一定语言环境里,由于表达的特殊需要,临时被用作B类词的语言现象,也叫词的转类、变性、转品,词类的变格用法。
赵克勤在《古汉语修辞简论》中指出了词类活用从一种具有修辞意味的语法现象逐渐转变为一种修辞方法,在讨论古汉语修辞手段时应该注意词类活用现象。
词类活用基本上具有三条性质:从语法上看,词的语法功能发生改变,是词的跨类现象;从稳定性看,这只是在特定语言环境里临时性词性改变,是不固定的用法;从功能作用上看,词类活用往往有修辞性质。
美国课程专家蔡斯(Roberts.Zais)认为,“课程设计是一个尤其会涉及课程的实质性结构、型式或组织的术语。这些要素的性质以及将这些要素组合成一个统一的课程组织型式,就构成了课程设计。”[3]课程设计的主体除了教师,还应该吸收学生、企业行业代表、课程研究学者参加,不应该只是教师独自闭门造车。国际商法课程的设计工作应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标准为导向、以项目任务为载体,突出能力和素质目标,实现理实一体”的设计原则。
二、词类活用的修辞效果
清代袁仁林在《虚字说》中指出了词类活用的修辞特点,“用字之新奇简炼,此亦一法”。词类活用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同一个词也可以有不同的活用形式,表现不同的含义。活用的形式不一样,词语的含义也不相同,这也体现了词类活用能拓展词的语义,使词语更富有张力;语意活阔,更富有表现力。词类活用中往往能见修辞辞格,例如比喻、转类、对偶等。其修辞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简洁凝练
阮元《文言说》“寡其词,协其音,以文其言,使人易于记诵,无能增改。”古代汉语语言精省,经济。词类活用以其简洁,信息量大的突出优势,正好符合了“文约而事丰”的要求。如:
更重要的是,习近平总书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指明了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增强政治智慧、增强治国理政本领的一条重要途径: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要智慧,在古人的经验与训诫中掘“宝藏”,是新时代干部教育的价值凝聚。
③射之,豕人立而啼。(《左传·庄公八年》)
②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战国策·范雎说秦王》)
③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杜牧《金谷园》)
例①中“饭”本作名词,在这里活用为动词吃。吃的是粗粮,喝的是冷水,语言简洁,充分体现了孔子淡泊名利的品德。②“橐载”中“橐”字名词用作状语,用橐装载。简单明了,干净利落。③例“春”字在这里意味无穷。春,象征着万物勃发,生机盎然,“草自春”体现了草由枯黄,无生机的状态变为生机勃勃的过程。
①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同时还有一些特殊的名词,它们不仅可以是语言简洁明了,精炼传神,还表达着复杂的言外之意。
④言夫人而不以氏姓,非夫人也,立妾之辞也,非正也,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谷梁传·僖公八年》)
⑤尔欲吴王我乎?(左传·定公十年)
⑥禹行而舜趋,是子张氏之贱儒也。《荀子·非十二子》
例④的背景是指国君把他的妾(成风)纳为正妻,但是犹豫不决,大致的意思是说国君把她当做夫人,我可以不把她当做夫人么?这里是名词的意动用法。例⑤吴王为专有名词,这里是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为吴王。春秋时期,吴王僚被专诸(人名)用剑刺杀。《左传》中的这句话,是鲁国贵族公若藐向蓄意谋害他而用剑尖朝着他的养马人说的,意思是:“你想使我成为吴王吗?”言外之意即“你想像专诸刺杀吴王僚那样刺杀我吗?例⑥中禹、舜:名词作状语,像禹一样,像舜一样。生动形象的呈现了子张氏之类的人仿效圣人的忸怩之态。
中国国家形象的架构隐喻分析——以2016年《经济学人》中国专栏为例 ……………………… 梁婧玉(6.23)
未来,比亚迪叉车将持续提升叉车最核心的三电(即电池、电机、电控)技术,并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性能,丰富产品类型,实现物流搬运车辆全覆盖,继续完善大客户的直销、经销、合作销售、租赁等多种发展模式,在世界舞台展示中国品牌、中国制造。比亚迪叉车也希望中国叉车制造商也能一起研发锂电、发展新能源,加快推动“油改电”进程,助力行业绿色发展。
(二)形象生动
例①中“角”本是名词活用作动词,“角”是喻体,“左右”是晋军两方面的军队,用“角”字形象生动的描写了晋军的两支部队就像动物的两支角一样包围楚军“角”又有向内伸展之义和“左右”部队向中合围之义很相类,而且喻体和被喻体在整体上又绝不相同,渲染了当时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让读者产生无限的联想。例②中雁行比喻行路的秩序井然,而豕人立,猪像人一样立起来了,可以说惟妙惟肖,恰到好处。例④扇结比喻以某人为中心的聚集。这些比喻都十分的生动形象,给人印象深刻。
《伊朗制裁法案》第5(a)(2)条规定,美国总统对确定故意从事以下活动的人实施至少5项报复性制裁:1)向伊朗单次提供超出100万美元及以上市场公允价格的销售、租赁或提供货物、服务、技术或支持,可能直接或显著提高伊朗国内石油化工产品的生产能力;2)在12个月内累计向伊朗提供销售、租赁或提供货物、服务、技术或支持,超出500万美元市场公允价格的,能够直接并显著提升伊朗国内维持或扩大石化产品生产能力的行为,包括对炼厂和其他基础设施的建设、升级改造、维修等行为。
②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曹操《蒿里行》
由于采用了一种被称为基因编辑的尖端技术,科学家现在可以轻轻松松地将植物基因‘打开’和‘关闭’,这个操作过程就像打开照明灯开关一样。
日本飞机拖起狂大的嗡鸣飞过,接着天空翻飞着纸片。一张纸片落在王婆头顶的树枝,她取下看了看丢在脚下。飞机又过去时留下更多的纸片。她不再理睬一下那些纸片,丢在脚下来复地乱踏。
④近习之权,复相扇结。(《资治通鉴·汉桓帝延熹九年》)
形象性的语言往往能给阅读者与众不同的体验。形象性的语言可以是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实感化,同时也可以使静止的语言动态化。在郭锡良版本的《古代汉语》中,他明确地指出了“普通名词用作状语,所起的作用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还具有比较浓厚的修辞色彩。”在赵克勤先生的《古汉语修辞简论》中也重点讨论了名词用如副词来进行比喻这一重要的修辞特征。在上文中我们已经举了很多名词作副词的例子,在这里我们重点强调词类活用中比喻辞格的审美价值。
综合以上个例子我们可以得知:名词活用做状语修辞意味浓,形象生动。词类活用中某类词活用为另外一类词,不仅仅体现在外在形式方面,而且也体现在词的内容方面。正是因为某些词具有形象色彩义,所以它能够而且可以充当词类活用的载体,扩大了语意的内容,同时也为修辞提供了可能。
①晋人逐之,左右角之。(《左传·宣公二十二年》)
(三)突出强调
①胡未灭,鬓先秋。(陆游《诉哀情》)
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虽是常见,但相对某个词的用法而言,某个词的活用这是一种“反常”,而这种“反常”恰好能给人以陌生新奇的体验,使人印象深刻,从而达到突出强调的作用,达到意想不到的修辞效果。
例句中的“秋”,原本只是代表一个季节,但是却含义丰富。秋季万物从春夏的繁盛逐渐走向衰落,正如人的生命一般,而秋季又多霜,古人自古悲秋,皆感怀伤时。这里用一个“秋”字而不用白字,一来与前面的灭字相对,“秋”自肃杀之感,二来暗示了人的晚景,而且用秋季的“霜”暗指人鬓发的颜色,可谓神来之笔。“秋”通常用作名词,而在这里处在谓语的位置上作动词,用法并不常见,却给人以独特的体验。从而更加凸显了作者壮志未酬而人已老的无奈之情。
(四)结构紧凑
古人写文章讲求结构对称,紧凑,符合中国人的民族心理。词类活用在结构上也能起到调整句式的作用,所以在这方面,词类活用的修辞功能体现明显。
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2)从自身特点出发,鼓励务实的求职心态。高职大专生求职过程中心态要平和,根据自身的实力确定就业期望值,尽快转变就业角色,主动接受市场的选择、竞争和考验。不要期望一次就能找到比较理想的工作,愿意从基层工作开始,逐步提升职业岗位。正确看待和处理专业不对口的问题,坚持先就业后择业的原则,纠正学生好高骛远的错位思想及“猴子式”的跳槽行为。
②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
以上两例是活用对偶句,“老吾老,幼吾幼”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老”这里是指赡养,“幼”这里是指抚养,老幼相对,例②中的红绿同样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具有鲜明的节奏感,颜色的切换,更表现了流光暗换,岁月易老,画面感十足。词类活用不仅可以使句式结构整齐,而且语句精美意义深刻,读起来朗朗上口,有很多还成为了名言警句。
三、小结
综上,词类活用的修辞效果是非常显著的。在比喻修辞格中,它能使语言更加形象生动,传达丰富的语意。在转类修辞格中,它能使语意前后连贯,上下相连进而使句式变得紧凑。在对偶修辞格中,它能够帮助调整语辞,使句子匀称。
在文言文教学中,将词类活用与修辞结合起来,有利于将零散的词类活用知识串联起来,教师教学更具有系统性。同时词类活用是学生文言文学习的一个难点,从修辞的角度入手,让学生体会词类活用的表达效果以及活用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破学生“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的心理模式,体会文言文言简而意丰的魅力。
另外,汉语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认识了词类活用的规律以及修辞价值,就应该更好地加以规范利用。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是一脉相承的,现代汉语中也有很多词类活用的现象,比如常见的“很+名词”形式,很雷锋,很青春等,形象含蓄。随着语法的发展,语言表达会进一步的精确和规范,活用现象可能会减少,但是词类活用的语用价值不可小觑,在今后的语言运用中可能重新散发活力。
需要注意的是,最后产物中的酰卤其实就是第一步反应中的酰卤,所以催化剂的作用只是将羧酸转变为酰卤,而酰卤的a-H具有较高的活性,从而发生互变异构进而发生卤代反应。
参考文献:
[1]车小雯.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研究综述[J].文学教育,2019(7).
[2]张文国.关于古汉语词类活用定义的检讨[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19(7).
[3]俞樾.古书疑义举例[M].北京:中华书局,2005.
[4]马建忠.马氏文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5]陈承泽.国文法草创[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6]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9:343.
[7]郭锡良,田瑞娟,蒋绍愚.古代汉语[M].上海:商务印书馆,1999:278.
[8]许嘉璐.古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9]夏中易.浅论词类活用现象的实质和成因[J].成都大学学报,2000(4).
[11]赵克勤.古汉语词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12]赵克勤.古汉语修辞简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3:101.
课题项目: 高职院校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对策研究,川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级重点课题,项目编号:CNYZ2018A02。作者简介:周婵娟(1990-),文学硕士,川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讲师。
标签:古代汉语词类活用论文; 语言运用论文; 修辞效果论文; 川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