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的意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散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写好散文当然以立意为首,散文要表现的意蕴,可以是一种感情,即富有个性的真挚、深厚的感情;也可以是一个哲理,即个人的人生经验的凝结。这些思想感情或思想认识、感受在散文中有时表现得比较直露,有时则比较丰富多样,曲折有致,有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发展、延伸过程,这种贯穿在一篇散文中的内在的思想感情或思想认识的发展脉络,称为总脉。在散文的构思阶段,意脉是作者思路,在散文的表达阶段,意脉是文章的内在线索,处理好散文的意脉,是写好散文的关键。明代文论学家王文录说:“为文若织云花龙凤之锦,经纬纵横起伏无定。又若河流入中国,或隐或现,若断若续,而源深长。”这段话用恰当的比喻说明了散文意脉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具体说来,散文中的意脉有三种形式:
一、意脉直贯式
散文中的意蕴,可以是情化的理,也可以是蕴理之情,有的散文,由始至终贯穿着一种感情,这种感情由淡转浓,由浅入深,如屋檐上的溶冰,滴滴不断,汇成涓涓细流,注入读者心田。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从首至尾,贯穿着对父爱的礼赞,父爱的雨露滋润着作者成长,无论是车站买桔子的镜头还是灯下读信的场景,都显示父爱的痕迹。再如鲁迅的散文《藤野先生》,从头至尾,在描写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同时,贯穿着一种强烈执着的爱国主义情感,作者在苦苦探求救国之路时,在异邦受到歧视和侮辱时,在深感愚弱的同胞没有觉悟,靠“科学救国”行不通,因而愤然弃医学文时,都有这条爱国激情的意脉贯穿着。正因有这条意脉一以贯之,才使得这篇散文形散而神凝。
二、意脉逆折式
明代画家顾凝远论画,强调“凡欲左行者,必先用意于右,势欲右行者,必先用意于左。或势欲上者必下垂,或势欲下者必上耸,俱不可以本位经情一往,苟无根柢,安可生发。”散文和绘画同出一理,也可从相反方向入笔,行文到一定“火候”,再由反折向正,这就是意脉逆折。例如杨朔的散文《荔枝蜜》,先写自己儿时被蜜蜂螫过,不喜欢蜜蜂,然后再写养蜂工人对蜜蜂的评价,作者参观蜜蜂大厦,赞美蜜蜂为人类酿造甜蜜的生活,而自己却无所取的精神,这就是意脉逆折,体现了由憎转爱的相辅相成的艺术辩证法。许多议论散文在说理言志时也常用此法,如汉代贾谊的《过秦论》,先写秦之强悍,集六国之国力军力,不能战胜强秦,然后来一个逆折,写秦国灭亡之速,前面扬秦之强是铺垫,是衬托,像秦王朝这样强大,一旦荒废朝政,纲纪松驰,都会毁于“楚人一炬”,可见国之兴亡之理。
三、意脉隐显式
有很多散文的寓意,如云中之龙;只见其一麟一爪,难见其全龙,这就是隐中有显,显中有隐,即意脉的隐显。例如冰心的散文《往事(七)》,先写雨中的故乡庭院,荷塘中红莲乍开,却遭到倾盆大雨,旁边的荷叶侧下来,覆盖在红莲上面。写到这里,文笔一转,由隐到显,“看到这幅情景,我心中深深受了感动——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杨朔的散文《香山红叶》亦用此法,先写香山红叶之美,最后才点破,那“越到老秋越红得可爱”的红叶,是隐喻饱经沧桑而深深热爱社会主义的老向导。
散文的意脉应富有变化,以上三种不过是多种变化中最常见的,决不可把它当成框框,散文的写作越“通脱”即越打破常规形式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