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书生的素质教育思想——关于实施素质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质教育论文,若干问题论文,实施素质教育论文,思想论文,魏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前些天,同一些中小学的领导和教师在一起聊天,素质教育自然而然便成了中心话题。在谈话的过程中,给笔者一个强烈的印象,那就是:素质教育确确实实开始引起广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的深切关注和严肃思考。而它所激起的热情和兴趣也是空前的。但是,人们对素质教育从概念到具体如何实施,又大都如雾里看花,不甚清楚。面对媒体的宣传,面对铺天盖地之势而来的形形色色冠以“素质教育”的书籍,如“手册”“大全”“指南”之类,又的确给人如钱钟书先生所说的“你不说我还清楚,你越说我越糊涂”那样的感觉,实践中更是普遍感到无所适从,难以下手。
素质教育,确实面临一个非常关键的时刻,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操作。
什么是素质?这是一个虽经长期探讨而至今依然莫衷一是的问题。无论是从素质一词的原初含义的扩展进行语言学注释,还是对素质进行生理学、心理社会学分类或结构性分析,固不无必要。但笔者以为,对身处教育教学改革第一线的广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来说,简洁、明了、具体的描述可能比纯理论的论证和概括更易于接受和理解。(当然,这决不是否定纯理论论证的科学价值和对教改实践的指导意义。)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对素质的概括即属此类。他说:“我们把学校里学到的东西都忘掉之后剩下的就是素质。”
那么,所学的知识忘掉之后,剩下的对学生的一生具有恒久性影响的东西是什么?显然,只有思想、道德、能力和习惯!古今中外,每一个接受过学校教育的人,哪个没有这样的体验呢?
什么是素质教育?对这个问题,有一位教育学者讲得很具体、通俗,也很贴切,他说:“素质教育究竟是什么?我认为,我们教给学生的东西,能管学生一辈子,能使学生受益终生,这就是素质教育。”
不是吗?当人们从学校毕业步入社会之后,当年老师教给的知识还有多少能长久地留在脑海里?又有多少能对一生的生活和学习起作用呢?应该说,一是所剩无几,二是能长久管用的很少!而真正使人们受益终生的,恐怕只是受老师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的影响,长期点滴积累形成的思想、道德、能力和习惯吧!
国家教育部师范司副司长袁振国教授在一篇文章中曾举过这样一个例子:“一位中学校长,他教高三毕业班的化学。两年前,他所教四个班化学高考的平均成绩是94分。两年后,他拿同样的试卷对这些同学又进行了测试,结果平均只有16.3分!而且所得分数,主要是与化学思维方法有关的内容。换句话,具体的知识和计算方法几乎遗忘殆尽。”
仅仅过了两年,所学知识便“遗忘殆尽”!再过五年、十年、几十年呢?结果不言而喻。
诚然,我们决不能因此而否定系统地掌握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因为,思想、道德、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良好习惯的形成,决不能离开对科学知识的学习、积累和系统掌握。然而,长期以来一直盛行的应试教育的弊端正在于把知识的记忆、考试分数当作全力追求的惟一目标,而置虽能使学生受益终生但不具备升学的功利价值的教育目标于不顾,漠视对学生一生的关怀。于是,中国学生便在“背功发达过硬”和“考试机器”的“美名”下,严重失却了于人的一生最需要的素质和能力!现实状况是:学校教育中,这种追求越强烈、越执著,学生的“背功”越发达,其能力和素质往往越弱,这样的例子不是俯拾皆是吗?
素质教育则以育人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而这,正是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光荣使命所在。诚如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所说:“教师不可能给学生地位、名誉、职业和金钱,但确实可以给学生比这些更宝贵的东西——无产阶级的人生观。这才是最符合学生的切身利益的财富,这才是学生一辈子都需要的最可宝贵的财富。”
这些年来,笔者先后多次赴辽宁盘锦向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学习。随着对魏书生教育思想学习和思考的逐步深入,我越来越觉得:当我们至今依然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摇摆、徘徊、感到困惑的时候,当我们多年来一直在苦苦探求一条符合本地区实际的素质教育之路的时候,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魏书生就孤高标举,已经在盘锦大地上的一所“三类学校”(“薄弱校”)全面实施完整的素质教育。就以他深邃的教育思想、崭新的教育理念、科学的育人方法和令国内外同行钦慕的成就,对素质教育的若干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了圆满的阐释和回答!凡读过他的著作、听过他的演讲,或亲自去他的学校、班级考察学习过的人无不由衷地叹服:“这就是建立在民主与科学基础上的真正的素质教育!魏书生就是当今中国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面光辉的旗帜!”
或曰:魏书生是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的?我们应当怎样做才算是真正的素质教育?说实话,以笔者的能力和水平既不可能在有限的篇幅内详尽勾勒魏书生气势宏伟、胜状万千的育人工程的全貌,也无力将魏书生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和鲜活丰富的实践经验表述清楚,现仅就个人的粗浅认识,从魏书生的育人教书实践中,选取几个画面,通过这几个画面的展示,或许能帮助我们找到素质教育的感觉。
画面一:学生的一天
除依课表安排上课外,学生在一天当中还必须完成,这样一些“法定”的任务:健身长跑(冬天3000米,夏天5000米);做记忆力体操;练气功,不少天15分钟;做俯卧撑和仰卧起坐(从入学第一天各做一个开始,逐日增加,到每天各做100个为止);写500字的语文练习;坚持进行“道德长跑”,写500字的日记;每节课或自习前都要唱一首歌;口头作文或朗诵;搜集名人名言;写50个左手字;每天按学号轮流出《班级日报》;明确自己新学的知识在语文知识结构图中的位置;实行课堂教学(语文)的六个步骤——“六步教学法”: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天天强化效率感的培养和训练,如:全班换座位只需不到一分钟,收缴书费全班只需50分钟,大扫除不超过15分钟;控制“三闲”(闲话、闲事、闲思);读课外书(三年读完一千万字)等等。
画面二:独具特色的课余活动
周一:讨论国际国内形势;周二:画画;周三:游戏;周四:竞赛;周五:学唱新歌;周六:作文;周日:野游、观察社会。
每届学生六个学期的1000多天里,这个活动安排基本上雷打不动。这些活动中,魏书生不仅辅导学生,同时也是热情积极的参与者。
画面三:语文教材讲完后,剩余的课时安排
(多年来,魏书生讲语文课,一篇课文大都只用一个课时;一册书讲完,只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后来,他连课都不怎么讲了,基本由学生自学完成。他说:“不讲课比讲课的效果还好,所以就不讲了。”)
剩余的课时,一是给学生介绍国内外最新科技动态,如:登月计划、土星奥秘、外空探险、飞蝶探索、飞船对接、人体冷藏、激光技术、装配式建筑、火星探测等;二是给学生讲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介绍国内外著名教改实验及教育教学流派;三是学习名篇时文;四是引导学生进行文学欣赏。
画面四:一个学生的学期总结
为集体做了24件好事;天天坚持长跑3000米,抄了120条格言;写了5500字的政治作业,179000字的语文作业;坚持“道德长跑”,写了27000字的日记;写了43000字的作文,做了90页数学题;读完二十三本课外书,学会24首歌;画了14幅画:当众表演过7次。
(以上资料部分引自《魏书生教育文选》、李兆德:《魏书生教育方法100例》。)
此外,给笔者的印象,他的班级更像一个小小的社会:有银行、邮局、公安局、法庭,养鱼有“鱼长”,养花有“花长”“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应有尽有。
上面选取的这些画面,远不是魏书生潜心构筑的宏大的育人工程的全部,但至少可以给我们以下几方面的启示。
其一,魏书生坚持以人为本,确实把育人放在教育教学工作的第一位。他说:“我总想,抓住育人这个根本,书就好教了。”他的教改实践,宗旨就是为学生服务,为学生的一生负责。他常说:“我想的是20年后,我们国家的一代新人。”显示了他站在21世纪的战略高度,对新世纪的教育走向和未来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深刻理解和全面准确的把握。
从这一点出发,魏书生特别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他重视“双基”训练,更提倡知识创新,尤其注重为不同的学生奠定发展的基础,提供开发潜能的机会。在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体现了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关心、学会健体、学会与人合作的原则。
其二,魏书生深刻洞察应试教育的弊端,在教育教学中,旗帜鲜明地反“应试教育”之道而行之。不论课堂教学,还是课外活动,全然没有半点“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急功近利、短期行为的影子,而是从提高民族素质的根本目的出发,始终以坚决的态度和有力的措施,“五育”(德、智、体、美、劳)“十二科”(政治、语文、外语、数学、地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体育、音乐、美术)一齐抓,引导学生走身心健康发展之路,扎扎实实为将来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奠定“人生基石”。
魏书生教育、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非期望和要求学生样样优秀、均衡发展,而是精心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育人氛围和环境;他从不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学生,不要求学生“齐步走”,而是让他们“各自为战”,使每个学生都能“日有所得,循序渐进”,各展其长,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他认为,教师如同园丁,任务是播种、培土、施肥、浇水、修枝……至于孩子们将来能成为什么,让将来去证明好了。
其三,魏书生说,培养一个好的习惯需要时间,克服一个坏的习惯也需要时间。所以,他从不急于求成,总是想方设法为学生长期积累、循序渐进创造条件,以求由量的不断积累最终达到质的飞跃。
仅从这几个画面便可发现,不论是道德习惯的形成,自我教育能力、自学能力的获得,还是德、智、体、美、劳的和谐发展,无不是坚持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的结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有持之以恒且如此令人吃惊的量的积累,怎么能不导致质的飞跃!魏书生总是强调注重过程,淡化结果。事实上,有了如此精心设计、严格实施的“过程”,“结果”还用怀疑吗?难怪当有人问到他的班这样做,教育质量如何的时候,他自信而坚定地朗声回答:“老师们:这样做,质量不能低!绝对不能低!它怎么能低呢?”
其四,魏书生的现代教育思想体系不是在书斋和研究室里构建出来的,而是坚持不懈地践其言,成其行,长期反复实践的结果!他的思想是植根于盘锦大地“三类学校”中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经验的升华和结晶。魏书生从不囿于某一学派的学术主张或某一种理论识见、模式,而是转益多师,博采古今中外名家之长,创造出独具个性特色和育人智慧的崭新体系。
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经过多年的勤苦实践,他的历届学生不仅有令人惊叹的高升学率,更具有崇高的理想、远大的目光、开阔的胸襟、勤奋的精神、坚强的意志和美好的志趣;他不断激发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探求真理的浓厚兴趣;学生获得了他们步入社会所需要的诸多能力中最重要的两种能力:自我教育能力和自学能力。“如果这艘生命的航船驶出学校这条大江,进入生活的广阔海洋的时候,仍然能不断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那么,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会受益无穷。”(魏书生语)他们养成了学习、生活、劳动、健体等多方面的良好习惯,奠定了新世纪人才最需要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坚实基础。
对此,中央领导人、海内外教育专家、学者都给予极高的评价,他被誉为“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
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魏书生走过的道路,他的思想、精神、业绩、经验,不正是我们应当认真学习、研究和借鉴的吗?
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光辉典范,魏书生对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但同时必须指出的是,魏书生的教改经验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观念,而不是供人们照抄照搬的固定模式和现成套路。据此,我们学习魏书生,首先是学习他的思想、观念和精神,像他那样勤于学习、善于钻研、勇于改革,而不能满足和停留在一招一式的模仿上。须知,科学的教育方法是正确的教育思想的体现。方法是流,思想才是长流不息的活水之源。如魏书生所说:“改革的关键,是教育思想的改革。倘此项不变,单学怎么上一节课,怎么讲一课书,怎样留作业,怎样批作文,这样即使能奏效一时,但决不会持久。”
总而言之,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无疑应当认真学习魏书生,深入研究魏书生,努力超越魏书生,走出一条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