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CT和三维重建技术在踝关节骨折治疗中的应用论文_林强华

浏阳市骨伤科医院 湖南浏阳 410327

摘要:目的 探讨螺旋CT和三维重建技术在踝关节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本院2013年10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180例踝关节骨折患者,进行摄踝关节正侧位X线并行螺旋CT三维重建检查。比较术后内固定置入质量和复位质量。结果 术后CT三维重建各个分型检测出内固定适宜率均低于DR,CT三维重建与DR在PER和SER型内固定质量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CT三维重建各个分型检测出解剖复位率均低于DR,CT三维重建与DR在PER、SAB和SER型复位质量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对踝关节骨折术后内固定置入质量和复位治疗评估比X线的准确性更高,为康复计划和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了更佳可靠的依据。

关键词: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踝关节骨折

踝关节骨折在临床上较多见,是全身骨折数的3.92%,其发病率居全身关节骨折的首位。目前,手术方案、治疗原则和踝关节骨折分型通常均以X线检查为依据,大多数的踝关节骨折是依据X线片确诊从而选择最佳治疗方案。但是由于踝关节是由距骨和胫腓骨远端等组成,会出现骨质的叠合,很难全面地显示移位和骨折的程度,且易漏诊。近年来,随着影像学的发展,CT三维重建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医疗技术中[1]。二维CT虽能够清晰的观察细微的骨折线,但是由于扫描方式的限制,缺乏直观性和立体感,尤其是对多发粉碎性和水平骨折的观察,容易导致医护人员对于骨折线理解出现分歧和偏差。而CT三维重建,可以从不同的方位和角度立体的观察踝关节内各关节面和踝穴的形态,清晰地显示不同方位的骨折线,更加直观显示骨折端的移位情况。选取本院2013年10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180例踝关节骨折患者,探讨螺旋CT和三维重建技术在踝关节骨折治疗中的应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10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180例踝关节骨折患者,其中男98例,女82例,年龄18-72岁,平均年龄为36岁。致伤因素为:扭伤46例,车祸伤90例,高空坠伤24例,其他原因损伤为20例。骨折分型采用改良的Lauge-Hansen分型法进行分型:旋前外展型(PAB)30例,旋前外旋型(PER)为44例,旋后内收型(SAB)为48例,旋后外旋型(SER)为58例。全部病患均进行摄踝关节正侧位X线并行螺旋CT三维重建的检查。

1.2 方法

常规位置踝关节采取正侧位DR扫描。采用螺旋CT机(飞利浦 briliance ct 16 slice),病患行仰卧位,先扫描足部远端,而后由远及近进行扫描。扫描条件:100-180mA,120kV,螺距、层厚、重建间距均为1mm,采用原始数据行三维图像重建,包含失状位和冠状位多平面重建、容积再现三维成像、表面遮盖成像。扫描范围:胫骨下段三分之一至足部轴位之间,至少包含骨折线上下2厘米。螺旋CT三维图像重建图像,由资深的放射科医生进行商讨判断影像学诊断[2]。术后要进行复查,判定内固定质量和复位质量。

1.3 评价标准[3]

(1)内固定质量:依据具体的手术固定方式,对内固定置入物的外露长度和置入位置进行检查,钢板偏移超过手术预定位置1厘米或者角度偏转超过5°导致骨折的固定部位不正,螺钉损伤关节面、外露长度超过自身长度的1/3、穿入关节腔等均可视为内固定质量不佳;(2)复位质量:骨折部位解剖关系恢复正常,移位和关节面台阶小于2mm或者对线和对位完全良好为解剖复位;骨折部位基本恢复正常的解剖关系,移位和关节面台阶≥2mm为非解剖复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 采用实际例数以及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后内固定置入质量评价的比较 术后CT三维重建各个分型检测出内固定适宜率均低于DR,CT三维重建与DR在PER和SER型内固定质量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术后复位质量评价的比较 术后CT三维重建各个分型检测出解剖复位率均低于DR,CT三维重建与DR在PER、SAB和SER型复位质量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踝关节是由胫腓骨下端的距骨和内外踝组成,结构比较复杂,且缺乏局部的软组织保护。在外力作用下,容易产生外伤骨折,骨折移位以及类型呈现多样化。对于一般性的外伤骨折,可以采用常规X线诊断,但是由于关节部位易重叠,对于复杂的骨折情况则很难准确、全面的确诊[4]。有研究表明,关节面移位和平整度对韧带弹性平衡、关节面应力有很大的影响,距骨外移1mm都可能引发胫距关节损失大约40%的接触面,旋转角度大于等于5°均能导致关节面损失,进而造成踝关节应力异常分布。因此,对于踝关节骨折的治疗,解剖复位重要性极大。手法复位很难获取好的复位效果,切开复位内固定是常用的治疗手段,但是由于踝关节功能和结构的复杂性,内固定牢固程度和置入位置对术后的恢复都有影响[5]。

由于坚强的内固定位置以及解剖复位对踝关节术后恢复具有重大意义,且早期的复查和预判有助于提高病患的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本次试验结果表明,术后CT三维重建各个分型检测出内固定适宜率均低于DR,CT三维重建与DR在PER和SER型内固定质量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CT三维重建各个分型检测出解剖复位率均低于DR,CT三维重建与DR在PER、SAB和SER型复位质量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三维重建内固定适宜和解剖复位率均比X线低,表明CT三维重建能够更加敏锐的觉察内固定置入物和解剖结构的差异,从而在早期发现应力异常或者发生畸形等情况,有利于选取更佳的治疗方式[6]。

综上所述,螺旋C三维重建技术对于踝关节骨折术后内固定置入质量和复位治疗评估比X线的准确性更高,为康复计划和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了更佳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周建中,马勇.踝关节骨折CT三维重建空间分型初探[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4(4):547.

[2]杨靖.螺旋CT三维重建对踝关节骨折分型及治疗的意义[J].医学信息,2014,27(17):484.

[3]朱培杨,周玮,李建有.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踝关节骨折诊断和术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30):34-39.

[4]张钦昌.多排螺旋CT重建技术在踝关节骨折的诊断应用[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0,23(12):4804.

[5]张文煜.螺旋CT三维重建在踝关节骨折分型及治疗中的作用[J].中国基层医药,2013,20(1):61-62.

[6]张坤,陈雁西,强敏菲,等.CT三维重建技术在踝关节骨折术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3,15(12):1024-1028.

论文作者:林强华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3/2

标签:;  ;  ;  ;  ;  ;  ;  ;  

螺旋CT和三维重建技术在踝关节骨折治疗中的应用论文_林强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