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生活研究——伦理学研究范式的转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范式论文,伦理学论文,伦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们常说:“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这句话对于伦理学来说似乎更为适用:伦理学是灰色的,而伦理生活之树常青。多年来,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英美等西方国家,伦理学研究都日益繁荣,越来越成为哲学学科中的“显学”。然而,伦理学似乎总是相对落后于现实,其对社会的实际影响力更是难以尽如人意。我认为,要解决这一老大难问题,使伦理学研究更好地引领和影响现实生活,就要转换伦理学的研究范式,使伦理学根植于伦理生活的沃土。
现行伦理学研究范式批判
在中国,按照通行的解释,伦理学是一门关于道德的学问或科学。例如《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伦理学词条对伦理学的定义为:“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即关于道德的科学。亦称道德学、道德哲学或道德科学。”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一般解释为关于道德的本质、作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特别是关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的形成、发展及其作用的规律的科学。
在西方,对于伦理学的解释与中国基本相同。例如,《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是这样规定伦理学的内涵的:“ethics哲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什么是道德上的‘善’与‘恶’、‘是’与‘非’。伦理学的同义词是道德哲学。它的任务是分析、评价并发展规范的道德标准,以处理各种道德问题。”“伦理学或道德哲学主要关心的常常是双重的任务:(1)元伦理学的任务——对人的行为、 思想和语言中规范的道德成分之意义和性质进行分析。(2)规范伦理学的任务——我们在判断道德上的好坏是非的时候提出并鉴定一种标准,以此标准来评价规范的道德成分。”
与伦理学的定义相一致,伦理学一般被划分为理论伦理学和应用伦理学两部分。理论伦理学包括元伦理学、规范伦理学,应用伦理学包括经济伦理学、政治伦理学、生命伦理学、生态伦理学、科技伦理学等等。
如果我们考察一下现行的伦理学研究,就会发现它的研究范式具有如下特点:
其一,抽象性。从具体到抽象是人类思维的特点,也是哲学研究的典型思维方式。抽象思维对人类认识世界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过于抽象,甚至脱离了具体的抽象,就会带来弊端。在现行伦理学研究中,元伦理就是典型的抽象式研究。20世纪上半叶,元伦理学家们用自己头脑制造出来的原理系统来论说问题,追求概念、词语、命题的精确化。然而科学化的结果是过分抽象而脱离了生活实际。现行规范伦理学的研究也在概念的圈子里打转,伦理学家在诸如正义、美德、仁爱以及原则、规范等问题上花费了很多的精力,结果我们却发现,伦理学家的研究无益也无损于生活的实际。抽象的理论在具体的生活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其二,普遍性。伦理问题带有很强的实践性,它总是与具体的情景相关,受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习俗、个人成长背景等诸多因素影响。而现行的伦理学研究者有着普世情怀,总企求自己的研究成果能普世天下均能适用,总要把结论推广成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却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具体的人,研究的对象也是具体的人和事,因此提出的问题、思考的结论没有民族、文化和发展时代的差别。更糟糕的是,追求普遍性的心态发展到极端甚至会带来自以为是的霸道,犯普遍主义的错误。
其三,理想性。伦理学是研究应该的学问,伦理学不能放弃价值研究。但是,过分专注于应该,就会脱离实际,应该的理想就成了空中楼阁,没有实现的可能。伦理学研究应该理论联系实际,可是理论所联系的实际应该是当下的实际,并且理论的应该是在实际的基础上得出的。脱离现实的理想性研究只能是空想。《论语》为什么能对中国人的生活有如此大的影响,以至于乡野村夫都能说出一些孔老夫子的言论,这不能仅归结为统治者的宣传,而是因为孔子的话是切实明白了百姓日常人伦物用、生活百态有感而发。孔子所道出的应该,是人之生活的需要;他所建立的理想,是建立在对人之生活深刻理解基础之上的理想。现在我们伦理学家们所提出的解决伦理问题的设想、措施能否产生如此的影响力呢?
其四,非实用性。现行伦理学研究偏向抽象性、普遍性和理想性,造成了实用性不强的弊端。其实,伦理学在很大程度上被视为一种行为科学,被认为是哲学门类中与社会现实生活最贴近的学科,但现在伦理学要么被怀疑无所作为,要么被埋怨高深难懂。尽管伦理学研究者们也在反思伦理何为,可惜的是答案被公众漠视。现行伦理学研究脱离现实的弊端造成了伦理学解决现实问题的无能。现实伦理学的研究范式可以说是伦理学家们“做学问”的模式,而非出于真正用世的目的。伦理争论成了学者们的书斋游戏,在现实的伦理争论中学者们如何起到专家的作用?为什么学者们辛苦努力制定道德规范却起不到作用?是不是规范本身出了问题?不了解现实硬造规范,当然在现实中起不了作用。应用伦理学的研究亦不例外。如生态伦理问题,发达国家的学者指责发展中国家的做法,而他们自己却转嫁污染,发展自己,限制别人。出于这样的立场,甚至有的外国人提出,为了保护环境,中国人最好只骑自行车,不要发展什么汽车行业了。这种伦理学观点的实际用处何在?
任何一种理论,特别是像伦理学这样具体的实践性理论,都不可能丝毫不变地古今通用、中外通用。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伦理生活中的意识层面的内容是要在社会存在中寻找根基的。唯有立足于历史的现实,才能得出合理的结论。因此,伦理的研究一定要摆脱现有伦理学研究范式的桎梏,回归生活世界。
对伦理生活进行研究,有别于现行的伦理学研究主要把目光放在伦理学思想、理论的研究的现状。尤其是做伦理学史研究的学者,很少关注历史上的生活状况,一般重视占统治地位的教化伦理,而不太关注民间生活伦理。与现行研究范式不同,伦理生活研究关注生活本身,以期能更全面地了解古人及今人的生活状态,寻找人之所当为处。所以,伦理生活研究是具体的:它对具体时间、地域上的具体人与事做研究,从文化、传统、宗教、政治的背景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伦理观念,而不是以空泛的全人类的伦理生活为对象;伦理生活研究是切实的:它不泛泛而论,而是关注伦理生活的现实状况以及所面临的具体问题;伦理生活研究是实用的:它具体切实地分析伦理生活产生的原因,从而发现规律,提出方案。
当然,现行的伦理学研究范式也是非常重要的。伦理学作为哲学的分支学科,也需要真正的学问,需要思想和思辨。现行伦理学研究在澄清概念(如元伦理学研究)、指导实践(如规范伦理学)、概括问题(如应用伦理学)等等方面有其长处,它对伦理学学科的建构、理论的深化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整个伦理学研究来讲,这些方面的研究不能放弃。然而,应该认识到,这毕竟只是伦理学研究的范式之一而已。伦理学研究还应开阔自己的视野,关注伦理生活本身的研究。
伦理生活研究的视野
伦理生活是人类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标示着人之为人的特殊的社会生活模式,是包含着是非善恶判断的人类生活。伦理生活研究以人类生活的日常伦理现象为研究对象,试图对伦理生活现象给予解释,并寻找伦理生活的当然之则。
伦理生活研究首先要弄清楚人类伦理生活的实际状况如何,这是研究的基础。人类伦理的实际不是来自于某个史学家或理论家的个人意见的表达,不是来自主流或非主流文化代表的言论,而是来自人类的日常生活,来自吃喝拉撒衣食住行的具体生活。伦理生活可以表现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村庄的作息时间,可以渗透到某个地区婚丧嫁娶以及过节的风俗,也可以以衣服的样式、家具的装饰、住所的安排等表现出来。例如,从北京四合院的结构及房间安排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家庭的等级秩序,从山东乡间捧着自家饭碗聚集街头吃饭的习惯可以体会乡民们对富裕生活的追求以及内在的竞争等等。人类生活的实际也不是遵循全世界通篇一律的普世的伦理,而是丰富多样具有自己的特色。诸如抛弃老人的风俗甚至在19世纪初仍然存在,谦虚一直是东方民族的传统美德,这就是伦理生活的实际。如果从自己地区或民族的伦理生活来推理或要求其他地区或民族,那就是不切实际的霸道。伦理生活研究需要客观的研究态度,拒绝根据自己的标准来蛮横地批判和要求别人。
伦理生活研究还要在客观再现的基础上对现象给予解释,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每一存在的事物必有其存在的理由,伦理生活研究还要从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背景甚至地理环境等方面来探索伦理生活客观之后的原因,并从更深的层次上理解这种生活的存在。伦理生活的丰富内容和地域民族特色使我们惊奇地发现,伦理生活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代差异巨大,这样的差异如果出现在同时同地,必然产生矛盾。伦理生活之间的差异原因何在?为什么古希腊爱琴海地域的人们公共生活发达而宋朝黄河流域的百姓似乎更喜欢家族内部的交往?为什么北京的老百姓尤其是“的哥”特别喜欢聊政治,而陕西的农民会创作出那么多独具魅力的民歌?此外,伦理生活变迁的理由是什么?为什么晚清之后上海人已大大不同于老祖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为什么民国的知识分子有的会一面向民众宣传男女平等、婚姻自由,一面又守着父母定下的结发之妻痛苦度日?发生于百姓日常生活的很多细节都在展示着一种伦理生活,也都在曲折地展示着它产生的原因。伦理生活研究就是要发掘这些由经济、政治、文化、习俗等等因素综合作用所造成的社会历史现实,给伦理生活本身以合理的解释。
最后,伦理生活研究还要总结伦理生活产生发展的规律性,寻找人类生活应当如何的法则,以有助于准确地理解现代人的实际的伦理生活,推动现代人的伦理生活走向当然之路。这也是伦理生活研究的最终目的。理解古人就是在理解自己。伦理生活研究关注伦理生活的实际以及产生的原因,其最终的目的就是要解释人类伦理生活是应当如何的。这并不是要找出伦理生活的普世法则,而只是在寻找人类真实伦理生活的内在机制。也不是要告诉人类应该怎么做,而只是说明之所以如此的理由以及如何做更好。更不是要全世界按照某种标准生活,反而更强调伦理生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伦理生活研究以客观性研究为基础,但不放弃评价,不放弃是非判断,不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然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所有的判断都要在解释实际的基础上来进行。
伦理生活研究以人类的生活而不是理论为研究对象,这与道德生活史的研究有同样旨趣。近年来一些伦理学研究者提出要以生活史料为基础,来研究中国古代道德生活史。这是伦理学研究范围和方法的重大推进。伦理生活研究与道德生活研究相同的地方在于,二者都关注于生活史料的发掘,从生活入手来研究伦理道德。但伦理生活和道德生活还是有差别的,这种差别来自于伦理与道德这两个概念内涵的不同。
伦理与道德两个概念联系非常密切,在很多场合可以通用。但在伦理学研究中,这两个概念无论在内涵上还是在外延上都有本质的不同:伦理相当于道或者规律性的东西,而道德则是对道或者规律的获得;伦理是客观存在着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条理,是个体在与人或其他道德主体进行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有规律的必然,因而也是道德个体在道德实践中应当遵循的规律;而道德则是与具体的主体联系在一起的,是道德主体对于人际关系中存在的客观道德规律的把握和获取,是客观道德规律在具体道德个体身上的实现。
伦理既然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人际关系条理,伦理生活的最大特点即在于其客观性。伦理生活是客观存在于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体现了人类生活的当然之则,具有群体性和规律性;而道德生活则关注于道德主体主观努力的行为过程,具有个体性和特殊性。伦理生活因涉及生活百态,更着重于生活多样性的展示;而道德生活有强烈的精英色彩,研究的是社会中具有代表性的道德典范的生活,有导向性。伦理生活研究所借助的材料范围很广,包括人们日常物用以及记载生活百态的资料;而道德生活研究所借助的是道德精英的事迹和言论。
与伦理生活密切相关的还有生活伦理这一概念。生活伦理,也可称为世俗民间伦理,是相对于教化伦理而言的。这一概念是由日本思想史家沟口雄三提出的。他把广义的中国儒教按照不同的层次、对象、范围划分为十个方面,并进一步归结为三个层面:教化伦理、生活伦理和职业伦理,把生活伦理看作是从平民自身生活需要中产生的、来自下层的伦理。① 中国当代学者李长莉将中国传统社会伦理分为教化伦理和民间生活伦理,后者是一种在民众的实际生活中存在的、来自人们生活需要和生活经验的不同于正统教化伦理的道德类型。② 肖群忠教授也一直关注于生活伦理的研究,认为生活伦理是一种全新的道德类型与道德结构理论,生活伦理研究有助于推动伦理学研究更加面向生活,贴近生活,指导生活。③
生活伦理研究的是日常生活中产生并主要指导日常生活的规则。这一方面表明,人们对生活伦理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新的探索,开始从日常生活而不是思想理论出发来进行伦理学研究。民间生活伦理存在于民众实际生活中,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生存方式和实际需要,从生活实际经验中得来并实际应用于生活的伦理。它以经验的形式在民众中传播,少有系统的理论论述。这就决定了生活伦理的研究不能借助于传统思想史研究所使用的理论材料,而应该研究民间流传的谚语、传说、家训、童蒙读物、戏曲鼓词、民间信仰,以及一些切近生活的民间文化形式等材料。另一方面,生活伦理仍然以伦理规范(则)为研究对象,讨论的是生活伦理规范的合法性、规范性和传递性等问题,所使用的方法是传统规范伦理学的研究方法。
伦理生活研究的方法
伦理生活研究的客观性和解释性决定,伦理生活的研究要部分借助描述伦理学经验实证性的研究方法,还要借鉴日常生活批判理论重理解和解释的研究方法。
史蒂文森在《事实与价值》一书中认为伦理学有三种类型:描述的伦理学、规范的伦理学、分析的伦理学。他认为“描述的”伦理学立足于对既定的道德现象(行为、意识等)的经验描述。我国学者江雪莲认为:描述伦理学是伦理学与其它相关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型伦理学理论类型。因其对道德现象进行经验性的描述和客观再现而得名,故又叫记述伦理学。它力求对道德现象做纯客观的经验描述和分析,目的在于如实地呈现人们现实或历史的、内在或外在的道德状况,其研究对象不是社会的道德价值和行为规范,而是社会的道德事实及其规律,其任务在于记录和再现社会道德实际和揭示社会道德发展的科学规律。描述伦理学属于经验实证性科学。其研究社会道德现象的视角与方法,是站在纯客观的立场上,采取经验描述和分析的方法,通过获取大量的事实材料、科学数据和客观信息来再现道德的社会本性、心理学规律、人类学特点和民族特征等等,具有十分鲜明的经验实证性。④
伦理生活的研究有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对现实伦理状况进行调查、访谈等等,以对伦理的发展前景做出预测,对伦理问题的解决提供依据。一是对曾经存在过的历史伦理现象进行复原,以期对人类伦理生活的状况进行了解,对人类伦理观念的发展过程进行梳理。了解历史就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我们自己。这两方面的研究需要借助大量的生活事实材料,因此需要借助于描述伦理学这种经验实证的研究方法。但是,描述伦理学主张采取道德中立的态度,只作现象的描述,不研究行为的善恶标准,对人不加任何的指导和纠正。这对伦理生活的研究是不适用的。我们对伦理生活进行研究,一方面试图通过对客观存在的伦理生活给予“复原”,但另一方面,我们还要试图总结出当然之理,寻找符合人类文明发展的伦理生活模式。因此,伦理生活的研究并不放弃价值评价。对存在事物的合理性进行解释并不意味着回避评价。相反,只有有了鲜明的是非善恶的立场,才能真正找到人类伦理生活的当然之则。
日常生活批判代表了社会科学范式的转换,它以关注人类的日常生活世界著称。把日常生活世界从背景中拉回到理性的视野,使理性自觉向生活世界回归,是20世纪哲学的重大发现之一。胡塞尔、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哈贝马斯以及包括卢卡奇在内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从不同的层面推动了这一哲学的转向。其研究的视角从以必然性和普遍性为特征的自然科学式的研究转向以价值和意义为特征的人的生活世界;摆脱了理论研究过分抽象化的弊端,重新关注于综合中包含的具体规定性以及统一中的多样性。其意义在于,拓宽了社会历史理论的视野,提供了一种微观哲学社会科学范式,一种文化批判的理论视野。⑤
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提示伦理学研究,尤其是伦理史研究要关注日常伦理生活的研究。日常生活史研究认为,历史上发生的一切事件,包括生活琐事都富有意义,历史学家的任务就是要说明其意义,深化人们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认识。因为日常生活史史料零乱细碎,传统科学主义“让史料本身说话”的立场是不可行的,必须由研究者通过思考,给予史料以意义。一副生活场景图所具有的意义是由研究者来赋予和阐释的。因此,伦理生活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历史诠释法。
伦理生活的研究既包括对生活史的研究,也包括对现实生活的研究。无论是对生活史还是现实生活进行研究,都必须结合社会历史条件和文化传统的背景。我们在做研究时面对的是一个个的文本,而每一个文本的产生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因此,伦理生活的研究必须把研究的对象放在具体的历史背景中,全面考查研究对象所体现的历史内涵,对照当时社会的具体状况才能下结论。伦理生活并不是对具体日常伦理生活的简单描述,而是要给予现象以合理的解释和适当的评价。所以它要对生活世界的内在文化结构和活动机制进行分析,对经济、政治、文化等非日常生活的因素进行分析,对伦理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伦理和道德的现象给予理解和解释。历史诠释法也有弱点。因为确切地说,没有人知道历史的真实面目到底如何。因此,历史诠释法要求研究者尽可能地收集资料,包括正史、野史、传记,甚至小说、传闻、书信、碑铭等等材料,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的原貌。正如我们拼七巧板,拼上的板块越多,我们知道的越多;我们推测的依据越多,我们就越接近答案;我们对历史了解得越多,对自己的理解就越清晰。
伦理生活研究还要使用同情理解的方法。日常生活史学家主张以“他者”的立场,亦即站在历史当事人的位置上“设身处地地感受和体会”,而不赞成对历史上的生活方式妄加评判或滥施同情。他们认为,研究历史最重要的是理解,理解了古人也就理解了自己。⑥ 这也适合于伦理生活的研究。伦理生活研究借助的材料细碎,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因此要求研究者谨慎小心,尽量多收集材料,小心下结论,更不能凭己所好妄加评判。另一方面,伦理生活的研究要理解材料,尽管滥施同情是错误的,但同情理解的态度仍然必要。因为人之为人,作为同一类,人与人之间是有相通之处的,是可以相互理解的。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来推测事实,并做出自己的判断。如《二十四孝》之老莱子娱亲一节,说老莱子故意让自己跌一跤让父母取乐。对这一情节,按我们的理解,孩子摔跤了,没有哪个父母不心疼的,以摔跤来博取父母欢心,不合常理。据鲁迅先生研究,南朝师觉授《孝子传》记载的,不过是老莱子“上堂脚跌,恐伤父母之心,僵扑为婴儿啼”。是跌倒了没办法,学婴儿哭让父母放心之余笑一下。而不是为逗父母开心而故意摔倒。这样,我们通过同情理解的方法,发现问题,查找证据,求得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对现实伦理生活的研究,同情理解更不可少。否则,只认为自己是对的,并拿自己的尺度来衡量别人要求别人,只能是武断。当然,应该避免滥施同情的无原则,也要唾弃放弃评价的无立场。这也是由伦理生活本身的道德性和价值性决定的。
注释:
① 沟口雄三:《中国儒教的十个方面》,《孔子研究》1991年第2期。
② 李长莉:《晚清上海社会的变迁——生活与伦理的近代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9~12页。
③ 肖群忠:《“生活伦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④ 江雪莲:《描述伦理学及其理论价值》,《学术研究》1996年第3期。
⑤ 衣俊卿:《日常生活批判与社会科学范式转换》,《光明日报》2006年2月14日12版。
⑥ 刘新成:《日常生活史: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光明日报》2006年2月14日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