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等职教衔接之我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教论文,我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钱景舫,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行知教育促进会副会长。曾任华东师大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书记。2000年1月退休。主要研究领域是职业技术教育学。主编《教育大辞典—职业技术教育》、《职业百科词典》,参与主编《职业技术教育学》、《社会科学争鸣大系—教育学卷(1949-1989)》、《教育研究与教育改革》、《中学教学改革》,发表《从劳动制度改革谈教育观念的更新》、《论职业和技术教育发展的社会制约因素》、《论“温暖工程”—“温暖工程”理论研究报告》、《以人为本—职业技术教育的一个新视角》、《论中华职业教育社在近代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走向21世纪之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等论文多篇。
随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衔接问题凸现了出来。研究和解决这一问题,对我国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健全和完善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中等职教与高等职教的脱节
我国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几年前一直是一种终结性的教育,即职业准备教育,只是为学生就业作准备。那时,我国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中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还相当薄弱,实际上没有什么能与中职相衔接的高职。一度还规定应届中等专业学校的毕业生不能直接参加高考。即使让考,大多数中专毕业生,更不用说技校和职高毕业生了,也是榜上无名的。因为高考是按普高毕业生应达到的文化水准而进行的选拔性考试,它不可能顾及“三校生”(中专、技校、职高学生的统称)知识、技能结构的特点。
高等专科教育在我国已有几十年历史,但它不招中职毕业生。上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批职业大学基本上也是招普高毕业生,他们的知识结构显然并不适应高职学习,而且在情绪态度上也没有为升入职业大学作好准备,所以促使有些学校设了几个中职毕业生班来作对比试验。
近些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中职毕业生参加高考的限制也已经放松,有些地方还采取了一些有利于中职毕业生参加高职入学考试的措施。因此,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中职毕业生升入高职深造。但总的说来,中职毕业生进高职的人数在高职中所占比例较小,占当年中职毕业生数更是少之又少。“我国100多所高等职业院校的10多万名在校学生中,对口入学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不到3%”(仲耀黎:《高职教育应扩大对口招生规模》,载《教育与职业》2000年第10期)。
上述情况表明,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一直没有把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作为自己的基础,我国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基本上没有摆脱终结性教育的格局。高职与中职在学制上是脱节的。这与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之薄弱有关。从认识的角度看,我们对高职的本质、特性还认识不足,特别在指导思想上并不很明确它是与中职相衔接的学制,而是把发展高职主要作为解决普通高中毕业生升大学难问题的一条途径,甚至提出“高等职业学校的生源应以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为主的政策”(同上文)。
中、高等职教的脱节还表现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方面。在中职一方,特别是技校和职高,确实没有在普通教育课程上达到应有的水平,没有为读高职打好一定的基础。在高职一方,现在不少高职院校的普通教育课程的程度比中职大大提高,但是在职业技术课程和技能训练方面却并不高多少;对少数进入高职连读同一专业的中职毕业生来说,课程很多是重复的。上海市卫生局在一次调研中了解到,“现在护理专业中职与高职教育模式相同,专业知识和能力培养基本一样。所以在课程设置中出现了多达60%的重复课,造成教育资源与学习时间的浪费”(上海市卫生局课改组:《现代护理教育课程改革方案》,2001年2月)。
中、高等职教的脱节使中等职教和高等职教都受到伤害。中等职教在新形势下还摆脱不了终结性教育的束缚;高等职教则体现不出其高等的特点,质量和效率受到极大影响。这种脱节的状况应该结束。其实早在1985年5月27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就已经提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优先对口招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以及有本专业实践经验、成绩合格的在职人员入学”,可惜一直没有得到落实。
二、中等职教与高等职教学制的衔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发表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是根据各国所提供的经验和研究报告所编制的教育标准分类,为各国所重视。它把高中阶段教育分为学术性(3A—普通高中)、技术性(3B—一种培养技术员的中职学制)、技能性(3C—一种培养技术工人的中职学制)三类;高等教育分为学术性(5A—普通高等教育)、技术性(5B—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两类。依据各类教育的课程设置及标准,它提出3A的毕业生有资格直接进入5A;3B的毕业生有资格直接进入5B;由于3A、3C与5B,3B、3C与5A的课程不衔接,所以都不能直接进入,需要经过一个“高中后非第三级教育”(介于3和5之间,称为第4层次教育)的补习,分别达到5B或5A的入学标准,方能进入学习5B或5A的课程。
参照《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我国的中等专业学校和施行中专数学计划的职业高中在学制上与高等职教衔接是较合理的。这类学校能考入高职学习的毕业生,往往是比较优秀的,既有一种光荣感、成就感,又较珍惜高职学习的机会,所以学习积极性较高。同时,他们在中职的三年中学习了专业理论知识,进行过教学实习,做过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在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方面具备较好的深化学习的基础。因此,这样的学生进入高职,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实现高职的培养目标,也有利于提高高职的办学效益。
我国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还创造了一些3B与5B衔接的学制模式,例如“四五套办”、"3+3"。
“四五套办”,即中专招收初中毕业生,前两年只具有中专学籍,学生在第二年后经选拔分流,按四年制学习毕业的,属于中专层次;按五年制学习毕业的,发给专科毕业证书。1985年,原国家教委批准上海电机制造学校(现改名为“上海电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等3所中专校试办,后来发展到在40多所重点中专校试办高职班,现在就更多了。
"3+3"是上海市近年来试行的一种学制。即有些专业由高职校和中职校联办,由中职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学生只有中职学籍。学习三年后,大多数学生可以升入联办的高职校同类专业,取得高职学籍继续读高职;少数学生则以中职学历毕业。6年的教学计划统筹安排,在高职校统领下,由中、高职双方合作制定,分两段执行。
这两种学制有以下优点:(1)中、高职连续5-6年,接触专业的时间较长,尤其是"3+3",对技术强、技能熟练程度要求较高的专业,能培养出较高质量的技术员。(2)5-6年分两段,各有相对独立性,能达到各自的培养目标,又紧密联系,课程设置和内容不脱节又不会重复,提高了办学效益。(3)中、高职双方都在互连中得益,中职因攀了高职而名声有所改善,增加了对初中毕业生的吸引力,这类专业的招生情况普遍良好;高职有了较好的中职基地,能得到稳定的高质量的生源,高职教学时间可以得到充分利用,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中职中的3C如何与5B衔接?3C的学生在技能上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问题在于普通教育课程的程度偏低,专业理论知识也学得较少较浅。所以,他们要进5B就需通过补习教育而达到5B的入口标准。
3A与5B的沟通虽然不属于中、高职衔接问题,而是普、职沟通问题,但是普通高中毕业生今后仍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重要的生源,所以也需要讨论一下。众所周知,高职是一种高等的专门教育,其任务是为社会的各个领域培养高级的技术型人才,而普高则是非专门化的,学的都是普通教育课程,正如上文中所说,普高学生的知识结构并不适应高职学习,而且在情绪态度上也没有为升入职业大学作好准备。所以,他们想进5B也需通过补习教育而达到5B的入口标准。
《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所称的第四层次教育,本质上就是补习教育,它没有固定的学习期限,而是给需要补文化知识的人补文化知识,给需要补职业技术知识和技能的人补职业技术知识和技能,也对需要就业的人进行职业培训。从当前我国教育的总体来看,这一层次的教育恰恰是非常薄弱的,需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普通中学和职业技术学校的教育资源来发展这一块教育。
三、中等职教与高等职教课程的衔接
教育的类型和层次归根到底是由课程决定的。中等职教和高等职教是同一类型教育中的两个不同的层次。我们说高等职教是职业技术教育中的高层次,就是这个意思。这就是说,它们的课程结构有很大的相似之处,职业技术课程都占很大的比重,都非常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但是,无论是专业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还是实践能力的性质和范围,高等职教都要比中等职教高一层次。然而现实情况不完全这样。由于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过多地招收了普通高中毕业生,其专业知识课程和实践操作训练很难高过中职,甚至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与中职严重重复。例如有个商业学校的市场营销专业,三年制中职与三年制高职各18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有如《消费心理学》、《财政金融》等近10门课程不仅名称一样,而且课程体系、内容也基本相同,有的甚至用同一本教材。这样的问题同样发生在财会、餐旅专业(龚卫星:《中、高职专业课程衔接问题初探》,载《职教通讯》2000年第11期)。这就致使高职的培养目标很难清晰,名义上是培养高级技术员类型的人才,实际上与中职培养目标缺少较为明显的差别。
要解决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在上述“四五套办”、"3+3"的学制中是不成问题的,因为在设计教学计划的时候已经把中、高两段统一起来考虑了。在独立设置的中职、高职之间,则需要有双方的合作。
在中职方面,教育部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2000年3月21日发布的《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中明确提出“文化基础课程的任务是……打好……接受继续教育的基础”,规定“文化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课时比例一般为4:6”。这些意见都与以往文件有所区别,顺应了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对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现在需要踏踏实实去落实这些意见。
在高职方面,下列几点是要注意的:
1.各类高职专业要制定具体、明确的培养目标,也就是从学校毕业出去的标准。例如市场营销专业,中职培养中等专业人才,从事收银、推销、柜台业务、商品保管、柜组核算和管理等工作;高职培养高等职业技术人才,从事产品销售、市场调查和预测、市场营销战略和策略制定、营销组织管理等工作。又如护理专业,中职培养的人才从事临床和社区的基础护理工作,高职培养有从事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技能的临床第一线的应用型护师。课程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设置的。只有提出具体而明确的、高于中职的培养目标,才会有不与中职重复而高于中职的课程。
2.高职专业要在行业调查和了解熟悉中职教学计划与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制定数学计划和专业课程标准。进行行业调查是由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只有不断追踪行业技术发展水平和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高职才能培养出对路的人才。对中职教学计划与课程内容的了解则是使中、高职课程很好协调和衔接的一种保证。
3.对已入学的普通高中生和非对口专业入学的中职毕业生,高职要有一定的补偿教学计划,使他们与既定标准的高职课程相衔接。
4.积极试行学分制,实施个性化教学。就是说,在专业培养目标统一、坚持课程标准的情况下,允许不同来源、不同水平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时间、方法和途径以完成学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