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银行业经营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营策略论文,常态论文,银行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受不良高发、盈利增速快速下降、员工离职等事件影响,银行业近年已逐渐走下“神坛”,步入了新常态。未来一段时期,银行业要主动适应这种新常态,转变观念、夯实基础、开放合作,用新策略迎接新挑战。 “危”与“机” 2016年,银行业不良率将延续升势,信贷投放仍会面对“项目荒”;而在业务上,则将继续遭遇大型互联网金融集团的竞争。但同时,也有一些结构性机会:资管业务大发展的趋势仍将延续,混业经营有望实现突破,消费贷款业务优势渐显。然而在整体上,新的业务增长点并不能对冲不良率上升和信贷投放增速下降的影响,行业利润增速将进一步下滑,甚至会出现行业盈利负增长。 贷款投放继续遭遇“项目荒”,拖累行业盈利水平进一步下滑。经济下行期,整体是去杠杆的过程。商业银行传统授信大户,如融资平台、地产、批发零售、资源型企业、进出口贸易型企业等,杠杆率高,经营上进入转型期,融资意愿不强。小微企业、贸易融资等近年来银行重点布局领域不良高发,银行主动放贷意愿不强。互联网、文创、体育等新兴产业,在财务上难过银行信贷“盈利”的硬门槛,主要依赖股权融资。大型优质企业,以生态链客户为起点,加速布局互联网金融业务,导致银行优质客户资源流失。可以预见,2016年,银行信贷将继续面临“项目荒”的困境。在成本刚性下,贷款投放的不力必将进一步拖累银行盈利。 行业加速互联网化,但效果不如人意。银行业一直是新技术的尝鲜者,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在形式上与互联网金融并无二致,银行业发展互联网金融业务,远比一般的企业“互联网+”要容易得多。相信2016年将有更多的银行通过直销银行、手机银行等渠道转型互联网金融业务。不过,笔者对此并不看好。互联网金融之所以取得快速发展,并不仅仅是“金融+互联网”,更多的是通过产品创新、客户体验、市场推广、场景扩容等实现二者的融合。而打开商业银行的直销银行和手机银行,更多的则是传统产品和功能在互联网渠道的应用,谈融合还有不小的差距,仍然任重道远。 线下业务迎来与互联网金融的遭遇战。2013年被视为互联网金融元年,互联网金融在支付、理财、贷款等领域取得飞跃式发展。经过近三年的布局,大型互联网金融集团,如蚂蚁金服、腾讯金融、苏宁金融等,已基本实现对体系内金融业务的布局,开始着力拓展体系外线下业务。对传统银行业而言,线下业务因此迎来了强劲的竞争者。以支付业务为例,2015年“双十二”当天,银联和20多家商业银行在北京联合发布“云闪付”支付产品,号称“手机一拍,2秒内轻松支付”,意在以完善的支付体验,阻击第三方支付在线下渠道的快速扩张。虽然在线下业务中,传统金融机构仍具有绝对优势,但从双方的攻守之势看,互联网金融企业处于攻势,传统银行业处于守势,且攻的一方份额在扩大,守的一方则份额渐失。至于何时达到均衡点,就看双方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的选择了。 资管业务有望迎来快速发展。利率市场化、融资脱媒和股权融资市场的大发展,助推了大资管时代的加速到来。截至2015年6月末,银行业理财业务余额突破18.4万亿元,较2014年末增长22.5%,远高于同期存款增速;占同期银行总资产的10%,远低于美国97%的占比,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2014年7月10日,银监会发布《关于完善银行理财业务组织管理体系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银行业开展理财事业部制改革。之后,银监会在2015年和2016年的监管工作会议上,鼓励条件成熟的银行进行理财业务子公司改革试点,实现法人独立运营。2015年,光大银行、浦发银行、中信银行相继宣布成立资管子公司。相比信托、保险、证券、基金等资管业务竞争者,银行具备品牌信誉、渠道网络、客户资源等优势,理财业务子公司的试点则在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上保证了新业务的有效开展。未来会有更多的银行设立独立的资管公司,银行资管业务有望迎来快速发展。 混合经营有望成为新的亮点。2014年5月,新“国九条”提出,“支持符合条件的其他金融机构在风险隔离基础上申请证券期货业务牌照”;2015年12月23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也指出,要“稳步推进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在风险隔离基础上申请证券业务牌照”。混业经营有望于2016年开闸。从业务类型上,除经纪业务外,初期可主要从资管业务切入,逐步过渡至股权融资类业务。 转变观念,适应新常态 一要实行严格的成本控制。高盈利时期,费用的增长更容易被接受,并逐步演变成企业文化的一部分;而在低利经营和让利获客阶段,严格控制成本收入比才有竞争力。 二是积极进行组织架构调整。在2016年的银行业监管会议上,监管机构鼓励条件成熟的银行对信用卡、理财、私人银行、直销银行、小微企业信贷等业务板块进行牌照管理和子公司改革试点,原因很简单:新兴业务和传统业务需要不同的企业文化,只有独立出来,新业务才有发展空间。 三是与互联网金融既竞争又合作。目前互联网金融进入规范发展阶段,各种监管制度逐步成熟,将有大批不合格主体被清理出局,给了大型互联网金融集团快速发展、提升份额的机遇。银行业在互联网业务转型上务必虚心,应保持开放心态,与互联网金融企业,既要竞争,也要合作,并在合作中学习互联网重视体验、重视口碑和让利获客的精髓,推动自身互联网转型实现“形神兼备”。 四是在传统业务上发掘增长点。经济上行周期有业务,经济下行期同样有业务。应结合国家发展规划和战略,积极调整经营策略,优化行业和客户结构,梳理优化产品体系,在精细化经营中发掘业务增长点。 对公业务要转变风控观念 风险管理是银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但客观讲,股改以来,银行业风险管理手段并无实质性提升,仍是抵押、质押和担保。在第二产业为主的时代,制造业有大量的厂房、设备、存货等硬资产,都是合格的抵质押物。 2013年以来,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已连续两年超过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是轻资产行业,缺乏被银行认可的硬资产;也不是水电消耗大户,银行不能通过查水表、电表等传统手段进行辅助风险验证。因此,本质上,银行业对服务业缺乏足够的风控能力。不转变风险观念和风控手段,银行将持续面临信贷“项目荒”。大力拓展服务业客户,银行业要因势而变,补足大数据风控的短板。银行内部有海量的数据资源,但以制造业数据为主,在服务业上的积累不足。尤其是大量近些年成立的互联网企业、商务服务业、文创企业等,银行缺乏相关的信贷数据。虽然理论上所有行业的交易流水都能在银行系统中体现,但具体到单个银行,这些信息是碎片化、无效的。银行业需要积极与同业、互联网企业、第三方数据公司合作,获得诸如用户量、市场份额、用户活跃度、企业口碑等软数据,对传统风险模型进行优化调整。 个人业务重点发展消费贷款 在对公领域不良快速暴露的背景下,个人业务优势开始凸显,不仅风险低,随着整体消费升级,消费贷款的市场空间也在变大,借贷消费的观念也日益被大众接受,应着重发展。信用卡是银行消费贷款业务的重要载体,除卡透支业务外,近年来银行业力推卡分期、现金取现等业务。不过,信用卡申请门槛相对较高,且用卡体验差,如最低还款不享受免息还款期待遇、存款取现收手续费、还款体验差、最低刷卡次数免年费、积分含金量低、卡分期利率高等,正逐步受到电商系消费贷款产品的挑战。 银行业应转变心态,主动去除不合理收费,以更好的产品体验迎接消费贷款业务的大发展。除信用卡业务外,银行业在个人消费贷款业务上也在快速布局。利率低是其优点,但由于缺乏与消费场景的融合,一方面预授信客户用款率不高;另一方面,银行对资金流向难以把控,存在一定的合规风险。银行业应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布局商户合作,更加贴近消费场景,提升用户用款体验。 更加重视市场营销 一路从资金稀缺和间接融资为主的时代走来,银行业习惯了相对强势的地位,服务意识和营销观念相对不足。与自身过去比,银行业的营销意识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相比,银行业在新媒体营销,尤其是粉丝经济、爆品打造、事件营销等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与互联网企业直接面向用户进行市场推广和品牌宣传不同,银行业将主要市场推广职能外包给专业广告代理公司,与客户缺乏互动,已经落后于时代要求。在移动互联网和粉丝经济时代,市场营销做得好,也是重要的竞争力。新规范下的银行管理策略_银行论文
新规范下的银行管理策略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