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劳动精神培育新时代青年论文

用劳动精神培育新时代青年论文

用劳动精神培育新时代青年

李 洁

【摘要】 当前,青年劳动精神在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中存在着弱化、淡化和软化的现象。要从提高青年的劳动认知并达成劳动共识,增强青年的劳动意识并激发劳动情感,锤炼青年的劳动意志并培养劳动能力,强化青年的劳动锻炼并落实劳动行为等层面培育新时代奋斗青年。

【关键词】 劳动精神 劳动教育 新时代青年

劳动精神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继承和创新,用劳动精神培育新时代青年不仅是青年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要求,更是民族复兴的时代要求。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这一重要论述明确提出了用劳动精神来培育新时代青年的时代要求,并为当前社会中存在的青年劳动精神缺失与弱化的问题指出了解决方向。

弘扬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提高新时代青年的劳动认知并达成劳动共识

劳动精神归根到底反映的是思想情感和价值态度,其培育的核心在于塑造劳动价值观。学校是塑造劳动价值观的主阵地,担负着引导青年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使命。可现实情况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多数学校对学生有一定的劳动教育引导,但未设置有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在中等教育阶段,学校应试教育的特点凸显,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过于关注,缺乏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在高等教育阶段,后勤社会化水平提高为青年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生活保障,也在该群体中形成了“花钱买服务”的理念。这些问题使青年在校期间应有的劳动锻炼被替代,部分青年的劳动情感和劳动态度被淡化。

学校是青年受教育的重要基地,对他们形成正确的劳动认知和共识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劳动认知需要着重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将劳动精神教育相关理论知识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中,学习马克思关于劳动的经典论述,从社会发展和人性本身去剖析,增强时代青年的劳动认知。同时,还应结合时代青年思维活跃的特点,借助新颖的活动形式,引导时代青年正确地认识劳动对中华民族复兴和个人奋斗目标实现的价值意义。另一方面,劳动共识的增强还需将劳动理论的教育与劳动专业技能的培养相结合。借助对时代青年在具体的劳动技能传授和劳动基本功锻炼的基础之上,让他们体会“干中学的乐趣”,引导他们正确理解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互依存的关系,让他们懂得尊重不同工种、不同职业的劳动者。通过体系化的职业生涯教育,激励青年爱岗敬业、脚踏实地。此外,还应注重体系化的全程育人模式,做好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加强从小学到大学到社会等阶段在劳动教育理念、目标、内容和评价上的有效衔接,把劳动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不断强化青年在成长过程中对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价值认同。

增值税是对商品生产、流通、劳务服务中各个环节的新增价值或商品的附加值征收的一种流转税[5],与以商品劳务的全额为计税依据的营业税相比具有避免重复征税的优点。在增值税下,同一种商品劳务只要最终售价相同,不管经过多少流通环节,其总体税负都相同,从而有利于促进社会专业化分工,避免商品劳务在多环节流转中发生价格扭曲,提高服务业的竞争水平。

营造劳动光荣的文化氛围:增强新时代青年的劳动意识并激发劳动情感

现存的重视脑力劳动、轻视体力劳动的偏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年群体的劳动态度。受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环境影响,青年群体面临着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压力,在现实因素和主观因素共同作用下,部分青年主动降低劳动动力和奋斗决心。羡慕他人的成功,但却将注意力集中在劳动创造的物质财富上,忽视了创造价值的劳动本身,在现实和虚拟的世界里碌碌无为,不愿参加艰苦的劳动,劳动精神的力量被淡化。

模范具有激励、自律、矫正等功能,能够引导模仿者确立目标、修正言行、锤炼品质。培育青年劳动精神与劳动能力,同样需要模范引领。一是弘扬劳模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引导青年在深入学习劳模精神和科学家精神中感受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创新拼搏的劳动精神,锤炼精益求精、孜孜不倦、任劳任怨的劳动意志。二是发挥家长和教师言传身教的作用。家长要主动参与家庭劳动,引导子女建立爱劳动的思想,培养子女的劳动习惯和劳动能力,教师要以敬业负责的劳动态度、诲人不倦的劳动品质以及吃苦耐劳的劳动意志影响学生,如通过分享家长或教师的成长奋斗史激发青年的奋斗热情。三是注重朋辈的示范效应。要将年龄、经历、特点相仿的朋辈示范作为劳动教育最直接的手段,通过宣传、采访、交流等形式让青年从劳动榜样身上感受在坚强的劳动意志下创造的劳动价值。

发挥劳动模范的引领作用:锤炼新时代青年的劳动意志并培养劳动能力

青年正处于身心发展、三观形成、素养提升的关键期,处于创造社会价值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期,是新时代劳动精神的继承者和践行者。然而,“空心病”“丧文化”“佛系”“啃老”等文化在青年群体中蔓延,导致部分青年劳动意志软弱化、劳动能力退化,形成了危害青年身心健康的价值取向。如对多元网络文化辨识不清,在快餐式娱乐中消磨劳动意志,忽略劳动对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意义;用“无所谓”的生活态度对待劳动人民和劳动成果,在劳动实践中“不作为”或“慢作为”;价值观念被利己、奢靡、投机等不良思想所占据和腐蚀。

因此,亟待凝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文化,营造劳动光荣的文化氛围。注重发挥社会舆论的价值导向作用,引导全社会形成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的主流价值取向和文化氛围,激励广大青年用劳动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一是要通过社会舆论,宣传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的主流价值观。结合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增强时代青年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的意识。二是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精神。中华民族的复兴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劳动史、奋斗史,没有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与努力奋进,就无从谈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要充分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精神,通过开展与中华优秀传统劳动精神相关的社会公益活动,感受劳动魅力,弘扬勤劳美德,激发中华民族新一代青年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的劳动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创新劳动实践的育人平台:强化新时代青年的劳动锻炼并落实劳动行为

劳动精神在实践中得以体现,在个体的需要下得以产生。如果未通过劳动创造就能够实现需要,那劳动本身就会被忽视,劳动精神也就有所缺失。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父母的教育观念存在偏差,不舍得孩子吃苦受累,将学习作为教育孩子的唯一任务,不让孩子参加劳动,从而使孩子产生以自我为中心、性格孤僻、抗挫能力差等问题。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部分青年的奋斗需求较少,对劳动创造与个人得失的关系认识不深刻,劳动精神不断被弱化。

门口的聒噪渐渐远去。我浑身疼得厉害,抬手额上一摸,抓了一把的血。门边洗脸架上有盆清水,我掬起几捧,把手脸洗净,盆里的水很快就被鲜血洇红了。我靠在门上,觉着疲乏得很。抬眼一扫,房里摆着两张床,白蚊帐,蓝铺盖,干干净净的。床头柜上搁着镜子梳子么事的,还有洋擦脸油、洋烟、洋火……这该是女客的房间,东洋人把我安在这儿,是么事意思呢?我走了一天了,又累又乏,头晕乎乎的,就靠在床头困着了。

该滑坡主轴向长度约460 m,平均宽度约250 m,滑体平均厚度35 m。滑坡现有分布面积约11.1×104 m2,体积约388.5×104 m3,属二级大型堆积层滑坡。滑坡右侧边界为冲沟,冲沟切割深度为50 m~80 m,左侧后部边界为山脊,前部边界为冲沟,冲沟切割深度为30 m~50 m,后缘高程290 m,为陡壁,前缘高程141 m,在三峡水库运行条件下,属于涉水滑坡。

劳动实践是强化劳动精神认同,实现劳动教育目标的关键。青年只有投身劳动实践,才能体验劳动的意义,内化劳动情感,主动创造劳动价值。一是加强日常劳动锻炼。将劳动教育渗透到青年生活和学习的实际中,通过洗衣、扫地、帮厨等体力劳动和备考、做实验、写作业等脑力劳动,让青年学会总结和反思,珍惜劳动成果,进一步强化他们的劳动行为。二是创新劳动实践平台。组织青年开展义务劳动、社会调查、支教助残等志愿活动,让青年走进工厂、社区、农村、部队,将劳动实践与思想教育结合、与专业教育结合、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引导青年敢于突破常规,勇于推陈出新,培养青年创新性劳动精神。

【参考文献】

①李珂:《行胜于言:论劳动教育对立德树人的功能支撑》,《教学与研究》,2019年第5期。

②鲁满新:《论新时代弘扬劳动精神的重大意义与实践路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年第4期。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责编/周小梨 美编/陈媛媛

(作者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讲师)

【注:本文系2017年陕西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项目“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提升研究”(项目编号:XGH17041)的阶段性成果】

标签:;  ;  ;  ;  

用劳动精神培育新时代青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