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富裕: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不可或缺的逻辑构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不可或缺论文,富裕论文,逻辑论文,共同富裕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中,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的一个根本原则,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当前在对邓小平同志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思想内涵的理解上,人们大多停留在物质层面的探讨,认为邓小平的共同富裕主要是指经济方面的充裕和富有,而对精神层面的探讨着墨不多,忽略乃至舍弃了对其精神层面意蕴的挖掘阐发。这种认识的存在不仅会造成思想上的模糊和对邓小平理论的片面理解,而且在实践中对于我们正从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业会带来不可忽视的危害。本文拟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视角来阐释这一命题,以期抛砖引玉。
一、精神富裕概念的简单界定
(一)对精神富裕的简单概念界定
一个概念的提出,既有理论方面的承袭发展,又有社会实践发展的客观需求。因为理论的实现程度,取决于理论满足于现实需求的程度。如果说“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精神文明是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注: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单行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P39),而精神富裕则是相对于物质富裕而言。对于精神富裕的内涵而言,它反映的是社会主体对自身生存状态、对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关系的一种感性认识与价值判断,它基本上是属于社会心理范畴。对于本文所要讨论的社会主义精神富裕而言,简单地讲就是两个“有利于”:即一切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积极向上的思想、意识、道德、文化和精神,如自强不息,自尊自立自爱,助人为乐,开拓进取精神等;一切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精神思想、理想信念,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精神,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精神,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和人道主义原则等。
(二)精神富裕与精神文明、先进文化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等概念的关联
1.内涵的不同是这几个概念最根本的区别。精神富裕与精神文明的不同在于,精神富裕更倾向于对人们精神世界及精神生活有无多寡和缺失的描述,如我们说一个人“精神空虚”即是对其某一特定阶段所表现出的精神面貌、气质情感的客观描述。而精神文明则是建立在一定的伦理道德和社会准则基础上的价值判断,如我们可以说一个人或其行为“文明或不文明”,而更多的不说一个人的行为“空虚”。简而言之,精神富裕更多的是一个客观的量的描述,精神文明则是借助特定价值工具所进行的一个价值判断。
2.精神富裕与精神文明的关联。精神富裕具有三六九等,其内容具有好坏雅俗之分。这可从两个方面说明:首先,人们的精神需求是同个人塑造联系在一起的。围绕个人安全、爱与归属感的需要,个体价值的确认、尊重的实现,对美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展开,是同社会条件下的个人塑造联系在一起的,但是这种精神需求的确立,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在很多时候是盲目的,会超越自身条件,超越现实条件,超前或滞后,且在很多时候是消极的,甚至是有害的,即在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时,妨碍甚至损害了别人的精神需求。有的则对于自身的健全和发展本身是有害的,甚至是致命的,如吸毒、赌博、追求疯狂刺激等。由此,对个人发展的精神需求要有一个引导和矫正的问题。其次,人们的精神需求同社会塑造联系在一起的。合理的、健康的精神需求同社会塑造整合,同人们建设美好社会的愿望和实践是一致的,是符合社会利益的。但消极、有害的精神需求则同社会利益是背反的,如封建迷信的沉渣泛起渲染的乌烟瘴气,“法轮功”非法组织对人们精神的魔化控制。因此,我们说积极的健康的符合社会利益的精神需求便构成了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精神文明是精神富裕中积极成果的积淀和结晶。
换而言之,精神富裕在外延和内涵上要大于精神文明。
3.精神富裕与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先进文化的关联。在前面我们侧重讨论了精神富裕与精神文明的联系与区别,而精神富裕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文化的关联是与前者相类似的。因为先进文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精神文明的关系非常密切,且在很大程度上是彼此包容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精神文明是一致的。”(注: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单行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P39)而“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注: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单行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P18)
二、精神富裕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
如果全面追溯历史、审视现在、展望未来,我们会对精神富裕是构成邓小平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思想不可或缺的逻辑构成有一个清晰地认识。
(一)空想社会主义者对精神富裕的有关论述
空想社会主义者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和设想未来新社会的过程中,对社会意识形态、道德文化、教育科学有过启迪性的阐释。虽然他们不能找到实现社会主义的现实道路,但他们的有关精神文化的论述却闪耀着思想的火花,并为以后的科学社会主义经典作家所吸收、继承、创新和发展。托马斯·莫尔在《乌托邦》中指出私有制是劳动人民贫困和不幸的根源,断言私有制不废除人类就不可能获得幸福。托马斯·温斯坦莱主张在每周的休息日广泛开展群众性的各种文化活动,以提高人民大众的科学文化水平。圣西门揭露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的特征是利己主义,它使人们道德沦丧、精神低下、贪得无厌。因此,圣西门认为人类黄金时代的“实业制度”不仅重视知识的育,而且还要特别重视道德品质教育和各种能力的培养,使每个人最大可能地将自己的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贡献给社会和大多数同胞。傅立叶对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性和欺骗性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和抨击。他说:“文明是欺骗的王国,而道德则是它的工具。”(注:傅立叶选集.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979)(P228)他指出未来的“和谐社会”是建立在大生产和科学艺术充分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工农业、教育、科学、艺术等劳动充分协作,且只有实现大规模生产和高度发展的科学艺术与协作结构的完善统一,才能促进生产的发展。欧文则明确指出,为了使新社会的人得到全面发展,所有的人生下来就要受到良好的教育,使他们逐步发展成为德、智、体方面最完善的人。
(二)马列经典作家对精神富裕的相关阐释
马列经典作家和革命导师虽均未明确提出和集中阐释社会主义精神富裕这一概念,但这决不能说明他们对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忽略和不重视。相反的,他们的一些关于社会主义思想意识和文化道德诸方面的真知灼见,至今仍然闪烁着耀人的理性光辉,是不可多得的社会精神财富,并在现实中仍具有宝贵的借鉴和指导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P271-272)这表明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到建成真正的社会主义,不仅要在所有制上用公有制取代私有制,而且更应在精神文化上切换人们的思想道德认同基质,以崭新的社会主义精神去代替一切剥削阶级的陈腐落后的文化意识,并进而塑造和培养全面自由发展的一代共产主义“四有”新人。这既是弱小新生事物与强大的腐朽事物的较量,也是无产阶级自己头脑中的先进思想与滞后传统观念的较量。并且,马恩认为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精神充裕将更加占据重要地位,本来意义上的物质生产不仅仅是为满足人的物质需求而进行的,更是为满足人的精神需求而进行的生产了:“事实上,自由王国只是在由必需和在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开始;因而按照事物的本性来说,它存在于真正物质生产的彼岸。”(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P962)而真正的自由王国存在于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其实际内容是人类能力的发展成为目的本身,就是人不再屈从于任何外在目的,人成了人本身的主人,这无疑是人的自由的最高体现。列宁曾将建设无产阶级文化的任务提升到能否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的高度来认识:“只要实现了这个文化革命,我们的国家就能成为完全的社会主义国家了。”(注:列宁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P687)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十分重视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他反复告诫全党,一定要保持革命战争年代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股拼命精神,把革命工作进行到底。并提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和“双百”方针。
中国改革和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地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置于突出的地位。他一再要求全党同志要发扬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等五种革命精神,并认为这些都是中华民族持久而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在“搞社会主义建设,实现四个现代化”时,仍应“大大发扬这些精神”。不仅如此,他还强调:“我们还要大声疾呼和以身作则地把这些精神推广到全体人民和全体青少年中去,使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精神支柱。”(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P368)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对社会主义精神富裕的探索中取得了丰硕成果,做出了重大贡献。在1997年江泽民同志就曾提出“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的著名论断。(注:江泽民.在中纪委八次全会上的讲话.载《光明日报》1997-1-30)1999年6月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四个“如何认识”思想。他还号召全党同志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和我党的优良传统以及“六十四字创业精神”,他明确指出,这些都应该成为新时期所要大加倡导和发扬的创业精神,因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创业实践需要有伟大的创业精神来支撑和鼓舞。在2001年全国宣传部长会议的讲话中,江泽民又提出用不懈奋斗的精神教育全党和武装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和营造强大的精神动力。在2001年7月的“七一”讲话中又提出了“三个代表”的思想。指出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们的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又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的目的就是“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三)精神富裕与物质富裕的独特关系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遵照革命导师所言“要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将经济搞上去,这可理解为社会主义的物质富裕,但这决不妨碍社会主义精神文化的充实发展的步伐。因为精神富裕固然以物质富裕为基础,但决不能把二者的关系简单的等同于哲学中精神与物质的抽象关系。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裕的发展不是同步的,而是不平衡的。一个社会民众的道德伦理观念和精神面貌高尚与否,不单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物质的丰裕程度,而且它还常常受该社会的政治、传统、宗教、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左右。这种作用的力量有时是不可忽略的巨大。如马克思就曾热情讴歌了生产力水平虽然低下,物质极度匮乏,但人们的价值与精神却高贵的古代社会。这也是因为文明既同生产什么相联系,又和他们怎样生产相联系:“人们用于生产自己必需的生产资料的方式——不仅应当从它是个人肉体存在的再生产这方面来加以考察。它在更大程度上是这些个人的一定的活动方式,表现他们生活的一定形式,他们一定的生活方式。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怎样。”(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P24)物质富裕对人的全面、自由与和谐的发展来说,只是手段。因为社会历史从其发展前提和基础来看,物质富裕无疑是最重要的;但若从社会发展的归宿和目标来看,精神富裕又无疑是至高无上的趋向,二者又互为条件,且应统一于社会主义的伟大建设实践之中。
(四)社会主义精神富裕是社会主义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在谈到一国的综合国力时,通常主要指该国政治、经济、科技等实力的总和。但社会的发展日益表明,一国的精神凝聚力也应当是其国力的重要组成因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精神力量不行,一个前进的时代,总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一个发展的民族,总有一种积极进取的意志。江泽民同志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注: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单行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P39)江泽民同志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综合国力,主要是经济实力、技术实力,这种物质力量是基础,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注:求是杂志.1998年第19期)我们所说的社会主义的现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主旋律,就是这些思想、意志、情感的集中体现。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特别是近十多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是我们现时代和民族精神的主旋律。这种主旋律越有力越鲜明,我们的思想就越统一,力量就越凝聚,人民就越团结,社会就越稳定,改革就越顺利,经济建设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就越有保证。从而使社会主义的综合竞争力就越强大。
(五)对历史上国家和民族兴亡盛衰经验教训的规律性总结
历史表明,一个国家和民族从兴盛到衰落,无不是从道德滑坡,精神萎靡不振,信念失落开始的。历史上的古罗马帝国曾是何等的强大,但当它达到鼎盛之后,社会日益腐化奢靡,道德沦丧,就连著名的罗马军团也开始纪律涣散,安于享乐,逐渐丧失了战斗力。最终强大的古罗马帝国也没有逃脱分裂和崩溃的命运。同样,中国清王朝也曾出现过“康乾盛世”的大同局面,但后来却失去了原有的进取心,不思革新,无所作为,甚至日益腐败迷乱,贪官污吏横行,整个社会丧失了共同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柱。不仅无力抵御外患,就连内部统治也难以维持,最后被辛亥革命的怒涛彻底淹没,可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历史同样表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盛者无不以民族精神的觉醒和社会精神支柱的形成为先导的。一部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前仆后继,唤醒民众觉悟,追求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历史。倡导民主与科学精神的新文化运动,以及随之而来的五四运动是中国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极大地唤醒了中国人的忧患意识和民族精神。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人,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并最终建立了新中国,为中国的繁荣富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伟大的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发扬革命优良传统和伟大精神,开拓励精图治的创业精神,历经三代领导集体的持续进取,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焕发出勃勃生机,中国人民扬眉吐气,精神面貌也为之一振。
正反的历史事实向我们昭示这样一个规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传承久远而不衰,兴旺发达而不败,无不需要一种能够兼蓄世界各民族优秀品质的健康向上,不懈进取的民族精神,无不需要一种能够包容历史、直面现实、拥抱未来的时代精神。
(六)科学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即是精神富裕的集中体现者
追求人类的自由、公正、平等、实现人类的彻底解放,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所在。这个目标符合整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要求,因而,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科学社会主义始终是人们向往的社会理想。只要世界上还有压迫、剥削、贫穷和苦难的存在,还有阶级对立、民族分裂、国家战争的存在,社会主义就是人类的精神寄托和现实追求。社会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展示了人类新型文明的曙光,它极大地提升了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推进了世界和平与民主的进程。二十一世纪,人类仍面临着诸多问题,社会主义仍然承载着促进和净化人类文明的使命。没有强盛的社会主义文明与精神的制约与推动,世界就不可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资本主义私有制和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存在,决定了它不仅无法解决社会对立和贫富分化,而且无法阻止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在全球地的肆略,更难以创造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以保证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健康发展。它也不能解决全球性环境、资源和生态危机的滋长蔓延。人类面临的这些重大问题,只能用更先进的社会主义文明才能解决,只有持有社会主义精神理念的人们才能真正解决。究其根本原因,在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真理性使其成为指引全人类走向自由解放的真正精神武器,成为人类最伟大的理论成果和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是指引世界上处于剥削制度压迫之下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改变自己的命运,获得社会解放,建设幸福生活的正确道路。”(注:转引自.新华文摘.2001年第5期,第1页)这是任何人用任何手段都无法推翻的结论。
三、简短的小结
精神富裕是内含于而非外加于社会主义的,因而也应是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应有逻辑构成部分。江泽民同志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成为一个有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民族。”从人类社会文明形态更替上来看,社会主义社会居于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高阶段,它为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开启了新的起点;从社会价值目标来看,追求人类的自由、公正、平等,实现人类的彻底解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目标所在。这个目标符合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求。社会主义社会“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更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注:江泽民论精神文明建设.北京:学习出版社,1999)(P440)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物质极大丰富,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虽然目前的社会主义社会还不能完全达到这两种富裕的和谐发展与境界,但“这种可能性现在是第一次出现了,但是它确实是出现了。”(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P440)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这使得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但只要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全面贯彻和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的指导下,坚持社会主义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裕共同和谐发展的原则,一个富裕、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就会在二十一世纪出现,一个自信、自尊、自强的中华民族就会屹立于世界的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