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治疗临床体会李安化论文_李安化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治疗效果。方法 纳入2018年12月至2019年8月经我院诊治的6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心血管内科治疗与护理方法,观察组则在常规治疗与护理的基础上联合尿激酶注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结果。结果 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分别为(60.01±5.29)mm、(46.17±2.58)mm,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对其临床效果进行总结分析,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4.85%明显优于对照组47.06%,以上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尿激酶在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显著,有利于保护患者的心脏功能,促进患者预后。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治疗;尿激酶;临床效果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中常见的心血管内科疾病,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急性缺血、缺氧等因素所引起的[1]。具有发病急、病情重等特点,会引发患者出现心律失常、休克及心力衰竭等并发症,有较高的致残、致死率[2]。因此,为了及时、高效且规范的做好心血管内科的治疗工作,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本研究将针对尿激酶注射在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临床治疗中的效果进行分析,具体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2018年12月至2019年8月经我院诊治的6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n=34)与观察组(n=33),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38~70岁,平均年龄为(48.12±10.25)岁,左心室前壁及心尖部梗死各15例,左心室后壁心肌梗死3例,左心室侧壁心肌梗死1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39~71岁,平均年龄为(48.33±10.46)岁,左心室前壁及心尖部梗死各10例,左心室后壁心肌梗死7例,左心室侧壁心肌梗死6例。两组患者从年龄、性别及病症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可进行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心血管内科治疗与护理方法。服用硝酸酯类药物,皮下注射0.5ml低分子肝素,每日两次,同时口服阿匹斯林肠溶片300 mg/次,每日一次;观察组在在常规治疗与护理的基础上联合尿激酶注射治疗。①在患者办理入院后为其讲解治疗程序和医护人员,并做好心电检测,做好氧气供给,确保患者呼吸顺畅;准备应急药物,及时处理患者突发情况,为医生的抢救工作做好全方面准备。②指导患者服拜阿司匹林,并检测患者的心电功能,检测心肌酶以及血红蛋白数据;将向100万单位尿激酶溶解在10 ml生理盐水中,再加入100ml葡萄糖溶液,在30分钟内完成静脉静滴,保持患者舒适卧姿,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2周。

1.3 观察指标

①以《心血管药物临床试验评价方法建议》中的治疗效果标准为参考,显效:心电图ST超过0.15 mv,T波由平坦变为直立超过50%;有效:ST-T段改善明显,心绞痛发作减轻;无效:心绞痛反复发作,病情无好转。②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20.0软件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n(%)]表示计数数据,采用x2 检验,P<0.05表示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比较

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分别为(60.01±5.29)mm、(46.17±2.58)mm,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比较(x±s,mm)

2.1 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4.85%明显优于对照组47.06%,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1 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n(%)]

3 讨论

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的患病几率呈上升趋势。临床治疗中发现患者过度劳累、情绪激动、暴饮暴食及天气寒冷等刺激都是导致其罹患此病的重要因素。患者在临床中一般表现为持续性胸骨疼痛、心电图改变、血清心肌酶谱升高[3],更有少数患者出现现休克、急性心力衰竭的症状[4]。与此同时该类疾病会引起较多并发症的发生,临床中最为常见的有心脏破裂、室壁瘤、心力衰竭以及心源性休克等并发症,因此,急性心肌梗死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5]。

尿激酶是一种酶蛋白,可直接作用于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可催化纤溶酶原的裂解,生成纤溶酶,其不仅可以降解纤维蛋白凝块,还可以降解血循环中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Ⅴ和凝血因子Ⅷ等,从而发挥溶栓的作用。此外,尿激酶还可以提高血管ADP酶活性,抑制ADP酶诱导血小板的聚集,以达到预防血栓形成的目的。将其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中,可有效预防血栓的形成,改善患者病情,提高心血管内科治疗效果。本研究纳入2018年12月至2019年8月经我院诊治的6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将两组患者采取不同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应用常规治疗的同时联合尿激酶注射治疗应用效果显著,观察组患者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4.85%明显优于对照组47.06%,差异显著(P<0.05)。由此可见,该种治疗方式在临床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的治疗中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大力推广及使用[6,7]。

综上所述,在心血管内科治疗中采取早期尿激酶治疗方案进行溶栓治疗,可有效缓解患者心肌梗死症状,保护患者心脏功能,并能控制并发症的发生,促进预后改善。

参考文献

[1]任春琦,张红卫,赵艳红.心血管内科患者医院感染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15,12(4):119-122.

[2]林丽.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治疗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10):34-35.

[3] 武玉萍.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治疗临床分析[J].名医,2018(06):45.

[4] 颜菊花.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治疗临床护理干预探讨[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 ,2015,14(11):112-114.

[5] 唐 琦,谢广宇,张犇,韩雪,白玥.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治疗临床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16):38.

[6] 黎锦昌,张文杰.120 例老年心血管疾病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81

-83.

[7] 雷龙生.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诊断及治疗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医刊 ,2015,42(21):49-50

论文作者:李安化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9年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9

标签:;  ;  ;  ;  ;  ;  ;  ;  

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治疗临床体会李安化论文_李安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