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滨水道路设计的思考论文_程龙

城市滨水道路设计的思考论文_程龙

浙江西城工程设计有限公司新疆分公司 新疆省乌鲁木齐市 830000

摘要:水孕育着生命也创造了城市,滨水区是城市的活力之源。随着两型社会进程的推进,城市品位的日渐提升,城市滨水区已然成为了两型社会的宣传窗。城市滨水风光带道路则是滨水宣传窗的主题构造,滨水区的功能定位决定了滨水风光带道路功能的多元化。本文分析了城市滨水道路设计的思考相关内容。

关键词:城市;滨水道路;设计;

在全国滨江路、滨海路修建较多,如厦门的环岛路、深圳的滨海大道等,从这些滨水地区的建设来看,既有成功的经验,更有深刻教训。其保护和开发对一个城市无疑显得更加重要, 滨水区景观规划建设成为实现这一目的的主要手段。

一、原则

1.公共:滨水区应为全体市民共同享受,滨水区应提供一个多功能的城市空间,滨水区不仅要有居住区,也要有少年宫和休闲娱乐的设施,因此滨水道路建设不仅要考虑交通功能,还要为供市民消费、步行、驻足、休憩、亲水的预留空间,体现其滨水区的公共性。

2.连续:虽然大多数的滨水道路已不再承担城市主要的交通,但交通是滨水道路不可或缺的功能,是城市道路交通网络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城市路网的延续。

3.可达:滨水道路是市民和外来旅行者到滨水区亲水休闲、享受大自然的重要载体。滨水道路设计中应在合适的位置将车行交通和人行交通与城市有机结合。

4.亲水:亲水、近水是人之天性。控制好江河水四季涨落特性,通过分不同的水位线做不同的堤岸处理形式,让人在四季中不管水面涨涨落落,总能触水、戏水、玩水。

二、城市滨水道路设计

1.整体式横断面设计。针对城市滨水风光带道路沿线交通流量分布不均匀的特点,不同路段所需的路幅宽度和车道布置方式不同,且滨水风光带道路部分路段主要服务于观光旅游交通流,对非机动车道、停车带以及人行道的布置有所讲究。

(1)无辅道和有辅道断面对比。风光带道路承担了滨水区主要的过境流量,交通流量大,应当采用机动车道较多、路幅较宽的断面,城市滨水风光带道路一般以城市主干道的标准进行设计,同时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是否设置辅道。以某大道交通段为例,其断面设置为路幅42m双向六车道,机非分离人车不共板的形式。该断面为典型的不设辅道断面,断面布设形式简单通用且能满足一定的交通量通行能力的需求。但无辅道断面缺点明显,过境交通流与观光旅游交通流混行,既影响过境交通流的通行效率,又没能为旅游交通流提供良好的游览环境和线路,观光服务功能受到一定制约。相对于无辅道断面而言,有辅道断面优势明显。以湘潭市昭山区湘江大道交通段为例,其断面设置为路幅60m双向六车道+两侧辅道,机非分离人车不共板的形式。这类断面所能承担的交通量更大,其与无辅道断面相比最大的优点在于辅道将过境交通流与旅游交通流进行了分离,减少了两种交通流之间的横向干扰。同时,在滨水风光带道路与其他城市道路相交时,辅道为转向车辆提供缓冲带,分流效果显著,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路段和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和效率。但有辅道断面形式较为复杂,且占地比无辅道断面大,因此设计该类断面需要根据实际交通量预测情况,并充分考虑与滨水区用地规划的协调。

(2)分离式断面设计。受地形条件的制约,同时为了避免因城市滨水风光带道路建设对滨水区原有生态环境造成不可弥补的破坏和改变,滨水风光带道路设计时应当因地制宜地采取分离式断面。一是大分离式断面。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所谓大分离式断面即为了更好地满足交通通行和景观的需要,采取交通道和景观道分设的断面形式。一个大分离式断面包含了景观、交通两个整体式断面,景观段断面与交通段断面间距数十米甚至数百米,近水一侧设为景观道以满足滨水观光旅游的需求,而远离水系一侧设为交通道,主要服务与滨水区过境流量。大分离式断面最大优点在于将过境交通流量与旅游交通流量进行了自然的隔离,消除了二者之间的干扰。且从远期规划上看,随着城市的发展,景观段功能将逐渐向交通段功能倾斜,现阶段的断面形式也预留了远离自然水系一侧的用地空间,为今后根据需要拓宽景观段奠定了基础。二是小分离式断面。所谓小分离式断面即在部分地面横向标高变化较大的路段,因地制宜地以地形地貌等实际条件为依据,进行的横断面分离式设计。滨水风光带道路沿线地形条件变化较多,为了保证生态环境少受影响,在进行横断面设计时应根据沿线地质条件和横向标高变化情况,合理选用分离式路基断面、半路半桥式断面等小分离式断面。

2.防洪功能对应的道路设计。一是堤路分离式断面。堤路分离式断面类似于前述大分离式断面,即利用堤路部分满足防洪要求,而利用滨江交通道路满足行车要求,堤路顶面标高大于设计洪水位而滨江路面标高低于设计洪水位的断面形式。二是堤路结合式断面。所谓堤路结合式断面是在滨水道路临水一侧设置路肩墙作为挡洪墙,使得滨水道路整体断面既满足交通流通行的需求又满足防洪功能的要求。这一断面形式在横向标高变化较大、地势较为陡峭的路段较多见。三是护坡、护脚设计。城市滨水风光带道路防洪工程设计必须注重细节,水岸线护坡、护脚等附属构造物断面设计是重点。滨水风光带道路的水岸线护坡设计多采用抛石,并结合局部水生生物及沙滩驳岸。抛石护岸较为常见,且工程造价低,施工较为简单,但抛石护岸整体略显生硬,不够美观。而沙滩护岸较为柔美,与自然水岸环境相协调,但施工较抛石复杂且造价高。在城市滨水风光带道路坡脚较陡,有崩塌危险地段应布置护脚。护脚一般采用浆砌石和格宾挡墙两种形式。当边坡为1∶1.5左右时,回填后基脚应采用浆砌石挡墙固脚,在不适于布置浆砌石护脚而又确需固脚的地段采用格宾挡墙,多为边坡较缓时。

3.景观设计。一是景观视线。景观视线主要是利用通道和节点的轴线来进行控制的。长堤作为观赏平台,除了临水的流线铺装给予全方位的的观景视线之外,长堤之内通过植物的有序搭配,形成一定的对比空间,从而达到在行进中引导视线的作用。而作为被看的载体, 除考虑到长堤上游人的视线焦点外,几个节点的精心设计更能给车上的游人带来动态的视线引导效果。 二是空间序列。空间的形成在这里主要利用地形的修整和植物的搭配,以及内部空间构筑物的特色来进行。利用空间的对比以及空间停留时间的长短来控制整个长堤的空间游览序列。三是绿化景观设计。在不同的功能分区中利用不同的植物来强调其区域的可识别性。在各个功能分区中,依据植物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对应用植物进行科学搭配,同时考虑植物配置的艺术效果,处理好高大中与中小、阳生与耐荫、常绿与落叶、观花与观叶植物品种的合理搭配,达到竖向景观上林冠线的起伏变化;丰富空间层次,使得林缘线也能变得疏密有致; 再通过植物品种的搭配,保证植物群落的生态平衡;同时利用树种的选择,来强调水乡城市的特色。风景带中的小品、绿化、物体等均应以“人”为中心, 时时体现为“人”服务的宗旨, 处处符合人体的尺度。

滨水的道路交通和堤防安全、车行系统和人行系统、动态交通和静态交通要相互协调。科学合理的确定堤防建设方案,力求使堤防建设对道路交通、市民亲水和滨水景观的影响最小;要分析预测城市交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制定合理的动静态交通规划,有效地保护步行者的利益;提高滨水区的可达性、舒适性和亲切感,达到“增强城市亲和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吕元.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D]. 北京: 北京工业大学, 2015.

[2]薛锋. 城市道路相关设施景观设计要则研究[D].西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

[3]王建国.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与建筑设计[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4.

论文作者:程龙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18

标签:;  ;  ;  ;  ;  ;  ;  ;  

城市滨水道路设计的思考论文_程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