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矿业集团中心医院 山东 枣庄 277000)
【摘要】 目的:分析急诊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将100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患者人数均为50例,分别给予住院治疗和急诊治疗。结果:在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心率、血压以及LVEF等指标方面,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在医疗费用方面,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治疗时,急诊治疗具有比较显著的临床效果,而且能让患者的经济负担有效减轻,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 急诊;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6-0103-01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临床中发生率较高的心脏疾病之一,老年人是该病的主要发病人群,但是通过分析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病具有年轻化趋势[1]。临床中在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抢救时,及早急诊治疗对于临床抢救效果的提高非常关键。本研究主要分析了急诊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现做如下总结。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对象为我院2014年3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100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纳入标准:满足相关诊断标准[2];心脏超声检查结果显示左心射血分数(LVEF)小于45%;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糖尿病、低血压、支气管痉挛等疾病患者。全部100例患者中,男56例、女44例;年龄44~78岁,平均年龄(58.1±4.7)岁;病程5个月~10年,平均病程(6.6±1.5)年;NYHA分级为:36例患者为Ⅱ级,58例患者为Ⅲ级,6例患者为IV级。按照数字随机方式将全部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均为50例,在基线资料方面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验组患者分别给予住院治疗和急诊治疗,治疗方案一样:患者应严格卧床休息,入院后静脉滴注硝酸甘油和呋塞米,同是给予西地兰静脉推注;口服依那普利,给药剂量为10mg,每天3次;口服地高辛,每天1次,每次0.125mg;口服阿司匹林,顿服,每次100mg;口服消心痛,每天30mg;口服美托洛尔,每天2次,初始给药剂量为6.25mg,持续治疗2周后将给药剂量调整为每次12.5mg,以患者耐受为最佳。
1.3 临床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心率、血压、LVEF以及医疗费用进行观察比较。临床治疗效果的判断标准[3]:心衰症状、心率改善显著,房颤时心率小于每分钟90次,轻体力活动不会对心率造成影响则为显效;心功能提升1级,心衰征象表现为隐性,饮食后和轻体力活动时患者心率显著上升则为有效;症状、体征以及心功能没有明显变化,或者死亡则为无效。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组间数据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
在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方面,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3.讨论
慢性充血性心率衰竭是临床中的多发病和常见病,在我国进入到老龄化社会后,糖尿病、高血压以及冠心病的患病人数也越来越多,进而也导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人数越来越多,进而也加重了我国的经济负担[3]。
分析本研究结果发现,在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心率、血压以及LVEF等指标方面,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在医疗费用方面,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结果显示,在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治疗时,采用急诊治疗能取得和住院治疗相似的临床效果;但是应用急诊治疗能让患者的医疗费用有效减轻。所以如果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合并肺部感染、支气管痉挛、低血压、肝肾异常、心力衰竭以及多器官衰竭等,则应对其进行住院治疗。如果患者HYHA分级为I~Ⅲ级,经住院治疗患者病情保持稳定,并无合并症后,则应给予急诊治疗。
总之,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治疗时,急诊治疗具有比较显著的临床效果,而且能让患者的经济负担有效减轻,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石云生.急诊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疗效评估[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4,8(7):174-175.
[2]宋毅,戴培源.急诊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疗效评估[J].中国卫生产业,2013,10(33):100,102.
[3]崔振芳.急诊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分析[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6,10(6):149-149.
论文作者:孙启朋,高露,巩晋成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9月第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12
标签:心力衰竭论文; 患者论文; 急诊论文; 充血性论文; 心率论文; 实验组论文; 统计学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9月第2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