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衡发展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校在开展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质信教育”办学理念为统领,推进素质教育,改革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校园环境,强化监督评估,在体现教育公平的同时,继续办出水平、办出特色。
一、深入开展“质信教育”,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自2013年以来,我校开始深入开展“质信教育”,有效实现了师生健康和谐快乐发展。学校的办学理念不断完善,办学特色更加鲜明,管理格局更加合理,教师队伍更加优化,学校环境更加和谐,社会声誉更加良好,师生综合素质明显得到提升,办学水平也达到了区级素质教育特色学校的标准,逐步成为了顺义区基础教育界一张闪亮的特色名片。
二、构建特色“质信文化”,推进优质内涵发展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因此在办学过程中,我们始终在追寻一种教育的至高境界,那就是:尊重生命成长历程,让每一个生命都能流淌灵性,释放激情。我校逐步确立了“质信教育”的办学理念,提出“四质四信”基本思路。“四质”即:修身品质、外在气质、内在才智、生命雅致。“四信”即:诚信,树人为本;自信,立身之基;相信,为人之道;互信,沟通之桥。有效实现了师生的健康和谐快乐发展。
三、创建和谐“质信团队”,提升教师专业能力
在“质信教育”理念统领下,我校积极有效打造质信团队,“让精细成为常态,让党员干部成为示范,让优秀成为习惯”。坚持党建引领,提出党建“3S工程”,即六亮工程、六真工程和六做工程。努力为教师搭建八个平台,即学习平台、借鉴平台、形象平台、拓展平台、展示平台、研究平台、共享平台和活动平台,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建立专家引领制。
形成以学科专家、科研专家、班主任专家领衔的专家引领团队,指导一批有培养前途、有发展潜力的教师率先发展。
2.建立团队领衔制。
通过开展“信竹工程”发展潜力青年教师协助、参与骨干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等来不断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3.构建师徒结对制。
学校鼓励青年教师并协调他们与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结对,形成师徒互学、协作,不断提升自身专业化水平。
四、积极推进“质信课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提高质量的关键是课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我校以“一心二高三带四点五学”作为“质信课堂”的工作思路;以“质信课堂”教学模式(出示目标——建立自信;自学探索——培养自信;引导解疑——展示互信;检测反馈——树立自信)作为课堂教学的研究点,勇于探索,大胆实践;以“导学案”作为主要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信、自学能力。
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我校的教育教学成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我校教师撰写的教学论文多次发表在《教育》、《教育家》、《中国教师》《顺义教育》和《顺义教育动态》等教育学术期刊上,同时还有多篇论文获市区级奖励;学校也先后被评为顺义区教育教学管理先进单位、顺义区教育系统先进单位等。
五、策划发展“质信德育”,着重提升文化内涵
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是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保证作用。
1.坚持德育为先,探究全新模式。
我校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信念,努力打造“质信德育”体系,以“质信陶养”教育为学校内涵发展方向,以时代精神丰富了“质信德育”的内涵。
2.重视常规养成,树立四种品质。
我校着力营造书香校园,先后建设了百米文化墙,购置上万册图书,安置楼道内图书流动车,将《弟子规》作为主打校本课程;在每间教室的墙壁上,都悬挂有《北京市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礼仪常规》,引导孩子们形成良好的习惯。
3.开展特色活动,提升学生自信。
我校积极围绕“质信教育”,开发了“质信陶养”德育育人工程。利用每周一升旗仪式,开展“国旗下风采展示”活动。通过诗朗诵、歌曲等形式感染全体师生,传递正能量。
六、成立多彩“质信社团”,打造学校一流特色
学校以“质信教育”为引领,社团建设以校外活动站为基地,充分发挥校外活动站的职能,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重点,使学生在探究和实践过程中增长知识、健康成长。
学校还创造性地把走课制落实到社团活动中,改变教师选学生应付比赛的传统方式,以人为本,让学生自主选择社团,将社团与德育活动科学整合,落实行为文化与精神文化共建,逐步形成了学校社团工作的亮点和特色。
文化立校是我校固有的使命,特色发展是我们不懈的追求。质量立校、文化兴校、特色强校,使我校坚持改革创新,坚持实践探索,坚持以人为本。“特色创名校,质信育新人”,未来我校全体师生必将继续全力以赴,建设“质信”特色教育之路,致力于将学校打造成一流的品牌名校!
论文作者:张建柏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4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2
标签:我校论文; 学校论文; 德育论文; 特色论文; 顺义区论文; 师生论文; 平台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4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