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学商务学院
摘要:随着当今社会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凸显,在教育部要求与宏观指导下,心理健康教育进入课堂已经成为刚性需求。各级教育部门也根据实际条件对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时设置、组织管理、师资培训等方面进行了规范。但是,近些年的教学实践显示,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暴露出一些问题,除了各阶段课程内容的层次性不强、衔接不够外,更多的是教学方法上体现的不足。与传统课程不同,心理健康课程更注重学生的内心成长,可以说这是课程教学的本质所在,按照心理动力学观点,个体的心理素质提升,仅靠知识传授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心理成长来自于过程的参与。
关键词:大学生、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与实施。
一、体验式心理教育模式的含义及特点
体验式心理教育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学生通过在真实或模拟环境中的具体活动,获得亲身体验和感受,并通过与团队成员之间的分享和交流达成共识,然后通过反思、总结、最后积累为自己的认知理念,并把它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它由五个密切关联的环节组成:体验、分享、交流、整合、应用。学生可以在体验式的互动中达到心理教育和心理预防的目的。
体验式心理教育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在教育中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理解学生的感情,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是处于决定、控制、指导学生的地位,而是处于与学生平等的地位,是学生的倾听着和帮助者,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其实质是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思考感悟,在体验中成功。体验式心理教育以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为前提,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注重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的发挥。
教育专家普遍认为,体验式心理教育是一种与传统式心理教育不一样的学习方式。传统式心理教育以理论的讲授为主,教师比较主动,而体验式心理教育倡导的理念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经验是学习的重要资源,学习的提供者关键是给学生创造一种情景,在这个情景当中,学生能把过去学习工作生活当中的经验焕发出来,在教师的带领下,引导学生去运用知识、常识,并在一定层面上得出总结、提升和整合,最终使学生发挥自己的所有潜能为日常学习工作生活服务。体验式心理教育不是通过理论灌输的方法,而要通过活动、体验的方式来达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体验式心理教育模式具有强大的教育情境意义且优于传统式教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体验式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的契合
早在2011年,教育部办公厅就连续下文(教思政厅[2011]1号、教思政厅[2011]5号),指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创新教育活动形式,并明确将这一课程界定为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综合课程,指出课程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避免单向的理论灌输和知识传授,并提倡将一部分心理辅导与咨询技术如角色扮演、心理测验等有机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因此,如何将知识内容进行过程性教学转化,增强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的课堂参与和学生的内在体验,是新时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亟待解决的课题。而近些年来在教育界颇受推崇的体验式学习理论,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体验式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体验式学习(Experiential Learning),这种源自杜威“做中学”、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罗杰斯“以人为本”等理论源头的“体验式学习圈模型”,在库伯为代表的教育与心理学家的不断探索与完善下,在学习步骤、学习风格、意义转换、学习迁移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就,经过教育领域多年来的推广实践,获得了一致认可。可以说,立足于教育改革浪尖的体验式学习,因其良好的情境丰富性、知识建构性和情绪体验性,做到了对学生个性的真正尊重,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学习效果的促进。本文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以自我意识发展内容为例,阐述如何在心理健康课程中开展体验式教学。
三、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实施策略
(一)创设情境,融入体验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情境的解释为:“具体场合的情形、景象或境地。”在体验式教学中,教师精心设置的情境是教学的基础。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中要根据社会生活中的具体形象和教学需要的形象创设情境,同时,创设的情境要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吻合。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带着疑问进行学习。另一方面,按照学习的迁移理论,学生在学习中已经获得的知识经验会对完成其他活动产生影响。也就是说,学生可以将在模拟情境中获得的知识经验迁移到日常生活之中,转化为所需的各种能力,处理和解决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二)表达感受,分享体验
感受是由客观外界事物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既包含特定的情感体验,也包含一定的认知成分。在体验式教学中,学生分享参与活动的感受是教学的重点。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将体验中的感受表达出来,并与他人进行分享。事实上,学生表达感受的过程也是总结、反思的过程。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亲身感受到的东西会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烙印。另一方面,学生在小组内、课堂中分享感受也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经验,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在彼此的碰撞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同时,通过学生分享体验,教师也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点拨,并明确下一步的教学方向,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总之,体验式教学方法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良好运用,需要广大教师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充分发挥心理专业技术如团体辅导技术、个别辅导技术甚至是心理咨询技术等灵活嫁接到课程内容上,将心理健康知识进行体验式教学活动的灵活转化,做到体验式教学目标的明确化和活动的设计合理化,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保证学生活动体验的效果性,以实现学生心理素质的优化和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1].朱海娟.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2).
[2].魏建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11).
论文作者:张晓宁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7年9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7
标签:学生论文; 体验式论文; 心理论文; 情境论文; 知识论文; 心理健康论文; 课程论文; 《文化研究》2017年9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