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课改的时代背景下,高效课堂的模式给教师解决了内容多、时间少的问题。高效课堂对教师来说,就是教学方式的转变。在课堂改革中,教师应转变观念,从自身的课堂教学热情、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课堂教学组织方面来更好地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品位,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率。
关键词:新课改 教学品味 提高效率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鼓励学生的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在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高效课堂应运而生。高效课堂,不仅是达成高效率的课堂,更是教育教学形式的巨大变革。
作为教育组织者的教师,是课堂改革最直接的一环,或者讲是课堂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所以新课改下如何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品位就摆在了我们面前。
一、教师的华丽转身
1.教师观念的转变。教师的角色应由知识的灌输者、守护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共享者。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依学定教,学生可以用自己的心灵去领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课堂不再是格式化程序的场所,而是学生自主发展的舞台。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及时转变观念,真正实现从传统到高效课堂的意识转变。
2.师生关系的转变。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是师生关系,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决定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每一名教师都应该真心地走进学生。真情地亲近学生,深入地了解学生,平等而理解地对待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构建融洽、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只有在这种师生关系下,才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和谐、高效教育。
二、教师如何提升课堂“内涵”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无论怎样,由教师内涵丰富而外露在教学中的气质——品位是不可缺少的。少了品位的教学,无论外观如何,身处其中的人们会觉得味同嚼蜡,观课的人会觉得那课堂面目可憎。有品位的教学,犹如一首平凡而悠扬的歌,优美的旋律飘荡,浸润了课堂中每一个时间段,不仅达到了课堂教学的目的,而且让学生跟教师都能感到身心的愉悦,达到教书育人的大境界。
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来提升课堂的品位:
1.以热情感染学生。教师要满腔热忱地组织教学活动,做到情绪饱满、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富有激情,用教师的情绪、情感、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自主学习中享受学习的快乐。如:以语感传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师的教学语言严谨、简洁、意深、逻辑性强、坚定自信、快慢得当、铿锵有力或深沉浑厚会形成一种魅力,扣人心弦,能激发学生对教师的敬佩和学习之情,促使其对教师所教内容的吸收和掌握。又如:以情动情。热爱学生,热爱事业,不仅体现在钻研教材、认真备课上,而且这种热爱会通过饱满的教学情绪、坚韧不拔的教学意志、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以及对学生的耐心帮助和严格要求来体现。学生接受了教师的这种热情的熏陶,会转化为自己对地理的热爱。
2.以专业引导学生。新课改使得地理教师被赋予了新的使命。我认为,地理教师专业知识是指:
(1)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地理学科本身是既文又理这样一个学科,地理教师只有博学多才,才能拓宽视野和角度,把地理课讲得生动形象、饶有趣味、通俗易懂,增强教学的感染力与吸引力。因此,地理教师应拓展自己的文化知识,如:加强自身的文学修养和相关的逻辑学知识;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一般知识,如一些科学技术的一般原理、适用的范围、使用的方法。
(2)精深的地理学科专业知识。坚实的学科专业知识是教师的知识结构的核心。地理教师只有完整、系统、扎实、精深地掌握地理专业知识,才能在教学中通观全局地处理教材,才能教给学生掌握地理知识、技能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智能,举一反三,使地理知识融会贯通。
(3)不断积累的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教育工作中,很多情况需要教师机智地对待。这种教育教学的机智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针对学生的特点和当时的情景有分寸地进行工作,才能表现出教师的教学机智来。在这些情境中教师所采用的知识来自个人的教学实践,具有明显的经验性。
3.以提问带动学生。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一节课是否好课,就看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否好。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为什么引人入胜?关键就在于他问得好,正面问,反面问,于无疑问处问,于有问题处深入问,问得巧妙、恰当。学生对问题产生困惑并产生求解问题的愿望,是创新教学的前提。地理教师要创造性地设置问题情境,营造一种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氛围。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课堂情况、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教学内容的不同,适时地提出经过精心设计、目的明确的问题,这对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学好地理有很大的作用。好的问题应该不是从课本直接可以找到答案的,学生应该比较、分析、综合后再进行回答。提出这样的问题后可以组织学生活动,或自主学习,或讨论。好的问题还应该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是教学重点,是学生最有话可说的。这样的问题不仅可以唤起学生的注意力,避免疲劳,形成课堂高潮,更是对教学内容的深化。能力就是在这样的活动或互动中形成的。
我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界的水循环》为例,谈谈这方面的做法。导入新课阶段,用歌曲《长江之歌》导入,设问:
(1)在歌词中找出地球上的水体类型。
(2)从空间分布上看,长江属于哪一类水体?
进入课堂学习阶段,实践证明,学生经过探索、思考或动手操作获取的知识,印象最为深刻。所以这个阶段,我把它设计成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探究学习过程。如让学生自主读教材图,并提醒学生结合歌词“你从雪山走来”,观察河流水与其它水体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了解河流水与其它水体的补给关系。
又如让学生讨论:歌词里为什么说“你是无穷的源泉”、“你向东海奔去”而并不枯竭?再如让学生活动:根据以上分析,假如你是太平洋中的一滴水,有机会通过水循环到长江流域进行一次旅行,请你说一说你要经历哪些环节,并请你画出水循环的示意图。这样,学生的主体性和思维都得到了较好的激活,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又能实现思维的深化;使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过程中去追踪地理的轨迹和品质,有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地理思想方法,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论文作者:陈玉林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6年10月总第2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5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课堂论文; 自己的论文; 地理论文; 高效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 《素质教育》2016年10月总第22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