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黑素瘤致病机制的研究

恶性黑素瘤致病机制的研究

林彤[1]2003年在《恶性黑素瘤致病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通过对恶性黑素瘤(MM)可能致病相关基因及MM致病相关信号转导途径的研究,探讨本病的发病机制,以期为今后进一步寻找诊断和治疗本病的新途径打下理论和实验基础。 方法 本研究首先采用cDNA芯片技术,对4例MM组织及对照进行了2000条人类基因表达的mRNA的检测,得到本病的基因表达谱,并对有兴趣的共同差异表达基因进行了实时定量RT-PCR的验证;然后,又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对MM、正常皮肤、普通痣细胞痣及Spitz痣组织中的ERK途径相关蛋白进行了表达的量和组织定位的检测。 结果 在芯片杂交中共得到2倍以上差异表达基因151条,其中2倍、5倍及10倍差异基因分别占芯片上基因总数的4.7~6.15%、0.75~1.4%和0.45~0.5%。这些基因主要属于原癌和抑癌基因、凋亡相关基因以及细胞周期相关基因等等多种肿瘤相关基因,4例MM的共同差异表达基因有3条,均呈表达下降,对其中组氨酸叁聚体核苷结合蛋白基因(HINT)和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结合蛋白1样基因(BCAA)的表达,进行了实时定量RT-PCR验证,它们在MM中同样表现为低表达的结果。此外,通过对MM组、正常皮肤组、普通痣细胞痣组及Spitz痣组中ERK途径相关蛋白表达的研究,发现对各组ERK1、ERK2和Cyclin D1表达的多组间比较,差异非常显着;再将MM组分别与其它各组进行两两比较,结果MM组与正常皮肤组和普通痣细胞组差异非常显着,而与Spitz痣组无明显差异。叁种蛋白的

王月[2]2012年在《XPD基因的克隆及其在恶性黑素瘤细胞中的表达》文中研究说明背景: XPD是核酸切除修复过程的主要蛋白,因此XPD与肿瘤的关系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因此XPD与肿瘤的关系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对皮肤恶性黑素瘤基因易感性分子机制的研究表明XPD是皮肤恶性黑素瘤易感的生物标志。DNA修复酶的调控,是预防肿瘤和治疗的关键,HIF-1在参与调控XPD修复中起着重要作用,增加了HIF1和sp1他们重迭的结合位点之间的竞争,紫外线诱导的磷酸化增强了HIF-1蛋白直接结果,而XPD基因启动子取悦的HRE,在编码DNA修复蛋白的基因中,是DNA修复机制的一个关键调节机制。在XPD基因中的DNA修复因子TFIIH存在亚基突变。许多人着色性干皮病患者的致病与XPD点突变R683W有着某种关联。然而,有明显的异质性,有研究对XPD基因中的TFIIH酶功能的突变的效果发现,每一个突变,表现出独特的生化属性。XPD751密码子的Gln/Gln基因型是男性恶性黑素瘤高风险的有意义基因标志,Lys/Gln基因型对预测恶性黑素瘤恶化有重要意义。在本实验中,我们克隆了XPD,构建了pEGFP-N1/XPD及pcDNA3.1(+)/XPD重组表达质粒,并转染至人恶性黑素瘤细胞,观察它们的表达情况及其在恶性黑素瘤细胞内定位,利用MTT检测细胞的增殖力,以讨论XPD对恶性黑素瘤细胞的生物学影响及其可能的功能。目的:克隆XPD基因并探讨其在恶性黑素瘤细胞内的定位及其功能。方法:克隆出人全长XPD cDNA,将该基因构建入pEGFP-N1/XPD质粒,利用脂质体法转染pEGFP-N1/XPD及pcDNA3.1(+)/XPD至人恶性黑素瘤A375细胞,检测XPD蛋白的表达,然后利用GM130和KDEL进行染色,观察基因XPD的细胞定位。细胞增殖力检测使用MTT法。结果:1.培养Hela细胞并进行RNA逆转录,PCR克隆了人全长XPD cDNA,电泳在约1234bp处见条带。2.将XPD基因连入PEGFP载体并测序鉴定,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人XPD进行比对,结果一致。4. XPD在转染细胞中的高表达。5. PEGFP/XPD重组质粒定位于A375细胞内质网中。6.与转染pcDNA3.1(+)组和空白对照组相比,转染pcDNA3.1(+)/XPD组恶性黑素瘤A375细胞数较少,XPDA375细胞的生长被XPD基因抑制。结论:1.从Hela细胞中成功克隆出同源盒基因XPD。2.构建pEGFP-N1/XPD质粒。3.用免疫荧光染色证实XPD基因定位于恶性黑素瘤A375细胞的内质网中。4. A375细胞的生长被XPD基因抑制。

林彤, 孙建方[3]2004年在《运用cDNA芯片技术对恶性黑素瘤相关基因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运用cDNA芯片技术研究恶性黑素瘤(MM)相关基因。方法提取并分离得到MM及正常人皮肤组织的mRNA,逆转录成cDNA,以33P标记,再与含有2000条人类基因的微阵列杂交,获得MM的基因表达谱,并对有兴趣的共同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实时定量RT-PCR验证。结果2倍,5倍及10倍以上差异表达基因分别占4.7%~6.15%,0.75%~1.4%和0.45%~0.5%。这些基因主要属于原癌和抑癌、凋亡及细胞周期等多种肿瘤相关基因。4例MM的共同差异表达基因有3条,均呈表达下降。对其中组氨酸叁聚体核苷结合蛋白基因(HINT),视网膜母细胞瘤结合蛋白1样基因(BCAA)进行实时定量RT-PCR验证,结果也显示HINT及BCAA在MM中低表达。结论基因芯片技术是研究MM发生、发展机制的有效手段,首次发现HINT和BCAA两条基因在MM的中表达下降,需要对其确切的致病机制及表达特异性作进一步的研究。

殷河慧[4]2005年在《Wnt信号转导通路在皮肤肿瘤中的作用研究》文中提出Wnt信号转导通路,即由Wnt基因编码产物所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其不仅在胚胎发育调控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与肿瘤的发生、发展也密切相关。Wnt信号通路与人类肿瘤的关系,是国际前沿的一个研究热点。大量实验证实,在许多人类肿瘤如结直肠癌及肝癌、肺癌等,Wnt信号转导通路中的APC(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病基因产物)、β-catenin(β-连环蛋白)等成分发生了遗传改变。这些基因的突变导致了β-catenin在细胞浆内异常积累并移位至细胞核内,与LEF-1(lymphoid enhancing factor-1,淋巴样增强因子)相作用,激发Wnt信号通路下游靶基因的活化。其中β-catenin是Wnt信号转导通路的正向调节因素,APC是负向调节因素,LEF-1则在激活下游靶基因中发挥重要作用。本实验旨在研究Wnt信号通路中这叁种重要成分在皮肤良、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并对其异常表达与肿瘤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 第一部分 APC、β-catenin、LEF-1在良、恶性黑素细胞肿瘤及角质形成细胞肿瘤中的表达 本实验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了皮内痣、恶性黑素瘤及脂溢性角化病、基底细胞癌中APC、β-catenin、LEF-1蛋白及LEF-1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

高明阳[5]2006年在《联合应用反义Bcl-x1和反义Mcl-1寡核苷酸对恶性黑素瘤细胞耐药性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及目的:恶性黑素瘤是一种最具侵袭性的皮肤肿瘤,其对常规化疗药物的耐药性严重影响其预后。恶性黑素瘤的耐药性可以是其内在固有的,或者在肿瘤治疗中形成的。这种耐药性使肿瘤细胞不仅对用于治疗的化疗药物耐药,而且对其他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产生多药耐药。因而逆转肿瘤细胞的耐药性,以提高化疗疗效,是治疗恶性黑素瘤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对凋亡相关分子及其在恶性黑素瘤中变化的认识,为研究恶性黑素瘤耐药的分子基础提供了新依据。因为大多数化疗药物通过诱导细胞凋亡发挥作用,因此肿瘤细胞对凋亡的抵抗可降低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现有研究已证实凋亡及其调节因子是决定恶性黑素瘤耐药的重要机制。其中以抗凋亡基因Bcl-2相关蛋白的作用尤为引人注目。Bcl-2基因家族促进凋亡基因和抑制凋亡基因之间的平衡决定细胞存活和凋亡。动物实验研究表明,Bcl-2相关蛋白的变化可显着改变药物敏感性,与恶性黑素瘤耐药有关。越来越多证据表明针对性抑制Bcl-2,可促进细胞凋亡,提高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从而逆转恶性黑素瘤的耐药性。因而Bcl-2可作为抗肿瘤治疗选择的靶点。反义寡核苷酸是人工合成的DNA序列,通过与特定靶基因的mRNA序列互补结合形成稳定的杂交体,从而抑制特定基因的表达。反义寡核苷酸用于抑制致病基因已取得肯定疗效。近来针对凋亡相关基因的反义核酸基因治疗方法为恶性黑素瘤的治疗提供了新途径,对逆转肿瘤耐药性、延长病人生存期有重要意义。目前针对Bcl-2的反义核酸作为最有希望的反义核酸药物已同化疗药物联合用于恶性黑素瘤Ⅲ期临床实验。Bcl-xl和Mcl-1是Bcl-2基因家族抗凋亡基因,尽管已有报道Bcl-xl

李静[6]2013年在《BRAF基因在新疆恶性黑素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文中提出目的:检测恶性黑素瘤、色素痣及正常组织中BRAF基因表达,分析BRAF基因的表达与恶性黑素瘤临床表型的关系及其意义,探讨其与恶性黑素瘤形成及预后的关系,以期找到一个用于疾病早期诊断及判断预后的新指标。同时探讨从恶性黑素瘤石蜡包埋组织中提取RNA并进行实时荧光定量的可行性。方法:收集2007-2012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病理科、皮肤科确诊的74例恶性黑素瘤石蜡包埋组织,并整理分析临床病理资料,并选取了35例色素痣及46例正常包皮的石蜡包埋组织。运用SYBR Green Real-time PCR(qRT-PCR)方法检测BRAF基因在恶性黑素瘤织、色素痣及正常皮肤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2-ΔCt,分析其mRNA表达与恶性黑素瘤临床表型关系。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紫外分光光度仪检测恶性黑素瘤石蜡包埋组织提取的RNA质量,运用标准曲线及溶解曲线进行实时荧光定量方法可行性分析。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结果:1)74例恶性黑素瘤患者维吾尔族34例(45.9%),汉族40例(54.1%);男性39例(52.7%),女性35例(47.3%),男女之比:1.11:1;平均年龄55.6±14.3岁,其中≦45岁11例(14.9%),46-59岁20例(27.0%),≥60岁43例(58.1%);原发部位位于皮肤47例(63.5%),粘膜24例(32.4%),其它3例(4.1%);其中原发于皮肤的47例患者中33例为肢端黑素瘤(70.2%)。2)维吾尔族、汉族恶性黑素瘤患者BRAF基因的表达水平(0.377±0.167)明显高于色素痣(0.159±0.167)、正常皮肤组织(0.134±0.050)(p<0.01)。3)新疆维吾尔族、汉族恶性黑素瘤患者性别、年龄、民族、发病部位、淋巴结转移等BRAF基因mRNA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4)恶性黑素瘤石蜡包埋组织中提取的RNA可进行后续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溶解曲线呈单峰,目的基因与内参基因扩增效率基本一致。结论:1)新疆地区恶性黑素瘤发病年龄以45岁以上为主,无明显性别差异,好发部位为肢端。2)BRAF基因高表达可能参与了恶性黑素瘤的发生发展。

佚名[7]2004年在《中华皮肤科杂志2004年第37卷作者索引》文中研究表明使用说明:本索引按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因篇幅所限,仅给出第一作者。文题后括号内数字为期号,最后为起页。A敖俊红阿萨希毛孢子菌对单核细胞产生细胞因子影响的研究(8):489B北京大学第叁医院沉痛悼念李世荫教授(5):258毕新岭黄芩甙对成纤维细胞iNOS

张成锋[8]2008年在《色素上皮衍生因子对黑素细胞生物学活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良、恶性黑素细胞及组织中色素上皮衍生因子表达的研究目的探讨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在皮肤良、恶性黑素细胞及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正常皮肤组织、色素痣以及恶性黑素瘤组织中PEDF的表达与分布。用蛋白印迹法检测正常黑素细胞及恶性黑素瘤细胞株A375中PEDF蛋白的表达与分布。用RT-PCR法检测正常黑素细胞及恶性黑素瘤细胞株A375中PEDF mRNA的表达。结果1、PEDF蛋白在正常皮肤组织、色素痣以及恶性黑素瘤组织中的表达依次递减,叁者差异在统计学上有非常显着意义(P<0.001)。2、PEDF蛋白在正常黑素细胞中有表达,恶性黑素瘤细胞株表达减弱在统计学上有非常显着意义(P<0.001)。3、PEDF mRNA在恶性黑素瘤细胞中的表达非常显着低于正常黑素细胞(P<0.001)。结论恶性黑素瘤细胞PEDF蛋白和mRNA表达均降低,可能与恶性黑素瘤的发病有关。第二部分siRNA沉默人黑素细胞色素上皮衍生因子基因表达的研究目的应用小干扰RNA(siRNA)干扰人黑素细胞的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基因的表达,了解PEDF基因对黑素细胞增殖的作用。方法将PEDF siRNA经LipofectamineTM2000脂质体转染人黑素细胞后,以实时荧光定量RT-PCR和蛋白印迹法检测细胞PEDF mRNA和蛋白的表达,MTT法检测干扰后细胞的增殖水平。结果转染后黑素细胞的PEDF mRNA与蛋白表达明显减弱(P<0.001)。黑素细胞增殖率在转染后显着升高(P<0.001)。结论PEDF小片段干扰RNA可显着抑制黑素细胞中PEDF基因的表达;PEDF对黑素细胞的过度增殖有抑制作用。第叁部分人恶性黑素瘤细胞株中色素上皮衍生因子基因的突变研究目的探讨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基因在恶性黑素瘤细胞系中的突变状况。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一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对人恶性黑素瘤细胞株A375中PEDF基因的所有八个外显子进行突变检测。对SSCP分析有异常泳动条带样本的PCR产物进行DNA测序。结果恶性黑色素瘤细胞株A375与正常黑素细胞相比,第3到第7外显子都出现了DNA泳动变位,其中以外显子5,6最为明显。PEDF基因第5,6外显子均存在突变:第5外显子的突变类型以单个碱基的缺失为主,第6外显子的突变类型则以单个碱基的突变为主。结论PEDF基因的突变可能在恶性黑素瘤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佚名[9]2005年在《中华皮肤科杂志2005年第38卷作者索引》文中研究指明使用说明:本索引按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因篇幅所限,仅给出第一作者。文题后括号内数字为期号,最后为起页。 A 安金刚天然抗角蛋白IgM调理巨噬细胞吞噬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10):625 B 鲍毓以皮疹为主要表现的婴儿粪肠球菌败血症一例(7):431 毕桂姣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获得性鱼鳞病二例(7):456

蒋苹[10]2010年在《携带MART-1基因减毒产单核李斯特菌抑制小鼠恶性黑色素瘤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携带黑色素瘤分化抗原MART-1基因的减毒李斯特菌对恶性黑色素瘤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方法:构建pERL3-MART-1载体,通过电转化建立携带MART-1基因的△inlB LM-MART-1和△actA/△inlB LM-MART-1重组李斯特菌。浓度梯度稀释法测定各减毒菌株半数致死量LD_(50)。C57BL/6小鼠随机分为PBS组,△inlB LM-MART-1组和△actA/△inlB LM-MART-1组。首次免疫后于第7d小鼠腹部皮下接种B16F10细胞,第14d、21d重复免疫小鼠,观察并记录肿瘤大小及小鼠生存状态。应用实时定量PCR检测肿瘤组织中MART-1表达量。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脾细胞中CD~(4+)CD~(25+)T细胞阳性率。结果:经鉴定成功构建△inlB LM-MART-1和△actA/△inlB LM-MART-1。减毒株△inlB LM和△actA/△inlB LM的LD_(50)比LM-EGD标准株毒力分别下降2个和4个数量级。体内抑瘤试验显示△inlB LM-MART-1组和△actA/△inlB LM-MART-1组较PBS组肿瘤明显减小。与PBS组比较,△inlB LM-MART-1组抑瘤率46.95%(F=6.3,P<0.05),△actA/△inlB LM-MART-1抑瘤率为83.96%( F=37.8,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BS组、△inlB LM-MART-1组和△actA/△inlB LM-MART-1组肿瘤组织中MART-1表达量递增,以PBS组表达量为1,后两组为8.988±0.207和11.315±0.445,各组间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且叁组小鼠脾细胞中CD~(4+)CD~(25+)T细胞阳性率依次为2.52±0.20%,1.14±0.13%和0.44±0.15%(2.52±0.20% vs 1.14±0.13%,F=271.7,P<0.001; 2.52±0.20% vs 0.44±0.15%,F=564,P<0.001; 2.52±0.20% vs 0.44±0.15%,F=95.7,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携带MART-1基因减毒产单核李斯特菌毒性明显低于李斯特菌标准株,用重组减毒LM免疫荷瘤小鼠可以有效抑制黑色素瘤生长,并且延长小鼠生存期。

参考文献:

[1]. 恶性黑素瘤致病机制的研究[D]. 林彤.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3

[2]. XPD基因的克隆及其在恶性黑素瘤细胞中的表达[D]. 王月. 大连医科大学. 2012

[3]. 运用cDNA芯片技术对恶性黑素瘤相关基因的研究[J]. 林彤, 孙建方.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04

[4]. Wnt信号转导通路在皮肤肿瘤中的作用研究[D]. 殷河慧. 第四军医大学. 2005

[5]. 联合应用反义Bcl-x1和反义Mcl-1寡核苷酸对恶性黑素瘤细胞耐药性影响的研究[D]. 高明阳. 大连医科大学. 2006

[6]. BRAF基因在新疆恶性黑素瘤中的表达及意义[D]. 李静. 石河子大学. 2013

[7]. 中华皮肤科杂志2004年第37卷作者索引[J]. 佚名.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04

[8]. 色素上皮衍生因子对黑素细胞生物学活性的影响[D]. 张成锋. 复旦大学. 2008

[9]. 中华皮肤科杂志2005年第38卷作者索引[J]. 佚名.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05

[10]. 携带MART-1基因减毒产单核李斯特菌抑制小鼠恶性黑色素瘤的研究[D]. 蒋苹. 华中科技大学. 2010

标签:;  ;  ;  ;  ;  ;  

恶性黑素瘤致病机制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