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主要功能区的西部城市化地区评价与发展研究_主体功能区论文

基于主体功能区的西部城市化地区评价及发展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主体论文,评价论文,西部论文,功能论文,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主体功能区指基于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将特定区域确定为特定主体功能定位类型的一种空间单元。本文旨在通过对按国家层面开发内容划分的西部城市化地区进行定量对比分析,并针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未来发展思路和若干建议。

      一、西部城市化地区经济发展评价

      (一)西部城市化地区界定

      城市化地区对应的是主体功能区中的优化开发区域和重点开发区域,2010年国务院公布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指出国家层面的优化开发区域不包括西部地区,重点开发区域中包括西部地区的10个城市化地区,分别为呼包鄂榆地区、广西北部湾地区、成渝地区、黔中地区、滇中地区、藏中南地区、关中—天水地区、兰州—西宁地区、宁夏沿黄河地区、天山北坡地区。本文除对个别地区因为实证分析的地域限制和数据获取性考虑做少许范围调整外,其余均以国家界定范围为准。范围调整及说明如下:广西北部湾地区包括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4市;成渝地区包括重庆市和四川省的成都、德阳、绵阳、眉山、资阳、遂宁、乐山、雅安、自贡、泸州、内江、南充、宜宾、达州、广安15市;藏中南地区因为缺乏数据,本文暂不做分析。

      (二)城市化地区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

      1.评价指标体系。遵循可获取性、完备性、功能性、可比性等基本原则,经过认真地分析比较,结合西部城市化地区的客观实际情况,选择了5项一级指标和12项二级指标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2.模型的建立。这里使用因子分析方法和因子得分综合评价模型,对西部各城市化地区的经济发展实力进行综合评分和排序,揭示出各城市化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对优势、薄弱环节及引致因素。

      

      3.数据来源。本文选取西部城市化地区界定的具体地区作为研究样本,分析数据选取2005年和2010年的数据,通过对比分析各城市化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有关的数据均来自相关年份的《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陕西统计年鉴》。

      4.分析结果。对原始数据标准化,运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对其进行因子分析,从解释的总方差中发现前三个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已经达到85%以上,说明这三个因子已经能够充分概括原始指标的信息含量,所以提取三个公共因子

。按照方差极大法对因子载荷矩阵旋转,得出各公共因子在特定变量上有较高的载荷,具体为

代表经济总体水平,反映为地区生产总值、投资额、财政收入等总量指标;

代表经济效率和收入水平,反映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平均工资等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

代表工业化程度和环境治理水平,反映为第二产业比重和“三废”综合利用产值等指标。根据样本因子得分综合评价模型得出西部城市化地区的综合得分和排名(见表2)。

      

      2005年西部城市化地区中成渝地区、呼包鄂榆地区、滇中地区的因子综合得分为正,这三地的综合经济发展水平排名居前三位,在西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都起着领头带动作用。2010年除成渝地区、呼包鄂榆地区、滇中地区的因子综合得分为正外,宁夏沿黄地区得分也为正,排名第四,关中—天水地区排名第五,但综合得分为负,说明整体经济实力还在平均水平之下。

      从三个因子的分项得分看,2005年成渝地区

因子得分为2.47,在西部城市化地区中最高,2010年依然是成渝地区

因子得分最高,由此说明了成渝地区在地区生产总值、投资额、财政收入等总量指标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即具有综合经济实力的优势。

      2005年呼包鄂榆地区

因子得分为2.08,在西部城市化地区中最高,2010年仍为呼包鄂榆地区

因子得分最高,这说明呼包鄂榆地区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平均工资等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上领先,即经济效率和收入水平方面在整个西部城市化地区处于领先地位,具有经济发展活力的优势。

      2005年滇中地区

因子得分为1.68,在西部城市化地区中最高,2010年兰西地区超过滇中地区

因子得分最高,这说明滇中地区在第二产业比重和“三废”综合利用产值这些工业经济方面发展良好,具有经济基础牢固和环境治理的优势,兰州—西宁地区则在工业化发展和环境治理方面后来居上。

      总体上看,无论是综合得分还是三个因子得分为正数的少,为负数的多,这表明西部城市化地区总体发展不均衡,单极分化的程度较高,一两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优势被其他地区分解在平均水平之下,说明各城市化地区在经济基础、发展潜力、居民收入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的改善。

      二、西部城市化地区存在的问题

      1.资源型城市化地区经济发展方式亟待转变。2005-2010年,西部城市化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最高与最低的差距分别为12.1%和17.7%(见表3),这反映出城市化地区经济增长加快,综合经济实力逐步增强,但是其发展的速度却因各地的生产要素禀赋不同而出现较大差异。呼包鄂榆地区高达22.0%的年均增长速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拥有丰厚的能源矿产资源,利用资源红利赚取高速发展,显示出与其他城市化地区发展不协调的趋势,同时也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其经济发展方式亟待转变。

      2.城市化地区产业趋同。西部城市化地区的重复建设主要表现在产业领域,产业结构基本都表现为相同的演变发展路径;另外,从农业生产的产供销合作社到工业集中在电子、机械等重工业,以至服务业,无论是产业生产模式还是产品本身都具有雷同现象,东部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产业转移的战略,更使得这一现象有增无减,严重阻碍了各城市化地区的特色发挥。

      

      3.多极中心城市辐射的增长格局尚未形成。西部城市化地区的巨型、超大城市数量稀少。本文西部10个城市化地区共有56个城市,以城市城区总人口为标准,2010年只有1个巨型城市(重庆),1个超大城市(成都),其余的是9个特大城市、13个大城市、24个中等城市和8个小城市。中心城市在西部经济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有限,同时因为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的不对等,中心城市更多地集聚了周边的资源,形成西部地区内部的差距过大,这不利于西部地区协调发展(安树伟,2010)。

      4.城市化地区发展理念、市场化程度相对落后。对比整个西部地区,西部城市化地区的发展理念、投资环境及基础设施无疑是领先的,但是对比于东部地区相对先进的发展理念和市场化程度,差距不言而喻。西部城市化地区虽具有高于全国平均增长速度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和财政收入增长率,但由资本转化为经济发展综合实力还需要诸如转变发展思想、提高政府办事效率、积极推进市场化等一系列软环境的改善及基本公共服务的提升。

      三、西部城市化地区未来发展思路与重点

      (一)发展思路

      针对西部城市化地区的发展状况和存在问题,因地制宜制定相关政策,通过整体优化、突出特色、联动推进等发展路径,保证西部城市化地区协调稳定地发展。西部城市化地区要以改善民生为核心,遵循先进科学的理念,以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为重点,以优化产业结构为主线,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城市化地区的城乡二元结构转变,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建设文明富裕的城市化区域。

      (二)发展重点

      1.加快新型城市化进程。城市化过程将在基本卫生条件改善、质量检测系统健全、公共交通效率提高、人口现代文明提升等诸多方面意义显著(Yong-Guan Zhu,2012)。针对西部城市化地区产业趋同和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新型城市化将在城市化地区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新型城市化的推进,带动产业转型升级,使城市化和工业化良性互动,改变资源型城市的粗放增长方式,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市化地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促进城市升级,培育多极中心城市,提高城市的空间聚合度。优先发展重庆、成都、西安等地成为西部城市化地区现代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的增长极,更好地发挥巨型、超大、特大城市在经济活动中各个金融、信息、贸易、科教和文化领域的核心作用;培育大中城市形成新的增长极,加速区域内大中城市的发展,促进大中城市升级跨入特大、大城市的行列,提高城市的空间聚合度使其成为与周边城镇的经济一体化的主要集聚地,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城市综合功能,将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影响辐射到小城镇,充分发挥大中城市在西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形成分工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体系。

      3.大力推进软硬件环境的完善。首先要加快思想观念的转变,形成具有公平竞争的长效机制,提升政府行政能力水平,进一步推进西部城市化地区的市场化进程,为不同市场主体提供良好的服务。其次要利用政策和自主发展能力加大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尤其是发展道路交通、公共通讯网络及水电煤气等公共设施,保证经济活动的顺利完成。软硬件环境的改善,可以使生产要素聚集增加,经济活动成本降低,最终提升各经济活动主体的经济利益。

      四、促进西部城市化地区发展的建议

      1.坚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产业集群。坚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发展西部城市化地区的特色产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西部城市化地区工业化程度高,矿产资源丰富,应积极利用优势禀赋合理布局产业发展。成渝地区应在机械电子、生物制药、生态农业以及食品加工和现代服务业上实现跨越;关中—天水经济区应在电子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生物医药技术等重点领域发挥科技优势;呼包鄂榆地区应在能源开采和加工以及轻纺工业上形成开发制造基地;滇中地区结合地方优势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继续提升生物资源的加工利用和旅游业;天山北坡地区应形成以石油和天然气等资源为储备的战略基地和生产、加工基地。积极培育以特色产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提高西部城市化地区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专业化分工,降低成本,带动城市化地区的服务需求,提高第三产业比例,有力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产业结构优化,推动西部城市化地区的全面协调发展。

      2.以中心城市为依托,发展壮大城市群。积极培育除成渝地区以外的经济增长极,推动关中—天水经济区创新发展,转变呼包鄂榆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式,支持滇中地区的区域性资源精深加工,加大广西北部湾的开发,形成天山北坡综合示范区。通过以中心城市为依托,强化城市群功能,形成呼包鄂榆城市群、关中—天水城市群、滇中城市群、广西北部湾城市群等众多城市群(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2010),实现区际间资源利用、产业互补衔接以及地理空间贸易形成的区域市场一体化。在培育中心城市和壮大城市群的同时,要积极发展西部城市化地区的县城及中心镇,形成城乡联系桥梁和纽带,使县城及中心镇在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推进城市化进程。同时,通过综合交通网络的建设,构成城市群内大中小城市以及邻城市群之间的快速交通干道,加强城市群之间的空间联系。

      3.建立和完善市场化的城市发展长效机制。建立市场化的城市发展长效机制,构建一个功能完善、公平有效的资源配置和组织机制,加速生产要素的市场化程度,实现城市化地区的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牛文元,2012)。个人和机构、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规划和城市管理共同构成城市运行环境(UN Habitat,2002)。基于各方运行主体的考虑逐步完善市场化的城市发展机制,改变城市化地区的软硬件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如道路、排水、环卫等的配套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解决城乡居民在就业、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方面存在的不平等,提高城乡居民的安全性与和谐性,通过科学合理的组织调节机制,推动城市化地区的集约增长和全面发展。

标签:;  ;  ;  ;  ;  

基于主要功能区的西部城市化地区评价与发展研究_主体功能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