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城市中仿古建筑的文化与内涵论文_闫小燕

论城市中仿古建筑的文化与内涵论文_闫小燕

秀山县华城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重庆市秀山县 409900

摘要:对于古建筑装饰来说,打造企业文化建设有其丰富的科学内涵,发展与时俱进的产业项目,将提升自身的品牌的建设,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建筑文化的传承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对城市中仿古建筑的文化与内涵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城市文化;仿古建筑;设计创新

建筑是一个城市的符号,我国的传统建筑代表着一个地域的特色。纵观历史长河,不难发现智慧的中国人根据各自地域的气候、土壤、资源等条件修建了南北各异的特色建筑。但在如今城市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城市符号已经模糊,城市中的建筑千篇一律,园林景观也是大同小异,给很多人留下了“千城一面”的印象[1]。当人们或多或少地意识到这个问题后,规划者开始有意识地挖掘地域特色,打造特有的城市文化,仿古建筑的修建成为一个城市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特有景观,它让城市具有厚重的历史感,能丰富城市文化内涵,张扬城市个性。

1仿古建筑的基本定义

所谓的仿古建筑是指在建筑形式上较忠实地模仿传统建筑,并保证建筑外

观基本上反映传统建筑的主要特征,其结构、材料及施工技术方面均反映近现代

建筑的主要特征,是近现代的建筑作品。现今的仿古建筑物一般都是由钢筋混凝

土为主要材料建成的,并使用适当的方法使其达到仿古的目的[2]。一般人认为,完全按照古建筑的外观来建筑新的建筑物就是所谓的仿古建筑,其实不然。对于仿古建筑要满足以下三个要求:(1)建筑物必须存在以下三个部分,即台基、屋身以及屋顶,而且建筑物的主题部分的屋顶必须是传统形式。(2)台基、屋身以及屋顶之间的比例必须与古建筑物的比例相接近。(3)建筑物的外观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股建筑的结构特征及装饰风格。

2古建筑的主要特点

2.1中国古建筑的结构方式

中国古建筑的结构方式,最主要的有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三种结构。建筑中的梁柱体系主要以木质构件生产制成,各构件之间的结点是以榫卯的方式相互吻合,构成富有弹性力度的物体。抬梁式的构架特点是在柱顶或柱网上的水平铺作层上,沿房屋进深方向架数层叠架的梁,梁逐层缩短,层间垫短柱或木块,最上层梁中间立小柱或三角撑,形成三角形屋架。此构造使用范围广,在汉族宫殿、庙宇、寺院等大型建筑中普遍采用,更为皇家建筑群所选,是汉族木构架建筑的代表。穿斗式的构架特点是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檀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5根。当柱上采用斗拱时,则梁头搁置于斗拱上。井干式的构架特点是以圆木或矩形、六角形木料平行向上层层叠置,在转角处木料端部交叉咬合,建成房屋四壁,再在左右两侧壁上立矮柱承脊檩构成房屋。古建筑的特殊构造中还有两种结构为斗拱和雀替,斗拱是由方形的斗、升、拱、翘、昂组成。斗拱由于建筑构造的特性,其形态给人产生一种神秘莫测的奇妙感觉[3]。从艺术形体或技术构造的角度来看,斗拱都足以成为中华古典的建筑精神和气质的首席代表。斗拱的塑造在建筑中具有着极强装饰作用。雀替,由拱形替日演变而来,置于额枋下与柱相交处,以加强额枋和减少跨越。雀替的结构性作用几乎让位于美学作用,其上似乎加斗,大意承重于屋檐。所雕动物、人物不知其所本,似乎比较随意,是否有地域性规律。

2.2中国古人对建筑的审美观念

原始人最早出现的文明发现,始于土陶器物上所出现的以表达自然界万物的图腾纹样,几何线条纹样,甲骨文展现的象形文字,以及龙凤纹样;青铜器物上雕刻的神兽纹样。图形纹样和象形文字的信息传递,也直接的反映出古人在思想、意识形态和审美观念中体现出一种天神合一的市美观念,而非古代西方文明中所展现的以人体美为市美标准的意识形态。这样的观念同样影响了建筑工艺的延续以及世代官商百姓的住房思想。例如,太原晋祠圣母殿的檐柱就附有雕刻的盘龙作为装饰构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样的建筑装饰不仅仅是对神权的一种崇拜,更加展现出装饰的美观。

3城市中仿古建筑的文化与内涵

3.1城市的历史文化与仿古建筑

城市先于国家,它是人类最早的群落形式,是人类文明的诞生地。每个时期

的城市都是历史的缩影,历史进程中的人文内涵造就着不同的城市风貌,古建筑

就是城市发展各个阶段中历史文化的载体,而现代化城市中的仿古建筑则是传承

历史文化的载体[4]。每个仿古建筑都是城市历史的缩影。仿古建筑多是摹仿,建筑师应在对传统历史文化深刻领悟下进行创作,结合当地的古建筑特色使仿古建筑与城市文化融合。如在对成都市宽窄巷子进行动工改造时,保留了40%的原有建筑进行修缮,60%的建筑则在原有建筑风格上进行改建,新开发的建筑风格、尺度与材料与原有古建筑保持一致。改造后的宽窄巷子做到了“整新如旧”,成为了成都这座古老又年轻的城市的缩影,代表了成都最市井民间文化,也呈现了现代人对成都的记忆。仿古建筑传承着城市的历史文化,它可以成为人们对一个城市记忆深处的符号。又如经历了汉川地震的都江堰市在灾后重建中对整个古城区进行了打造,修旧如旧的街道将都江堰的历史娓娓道来,杨柳河、幸福路、天和盛世等特色街区结合不同时期建筑风格打造的古巷深院让历史与现代繁华时尚共存。古建筑的修缮与仿古建筑的新建都己成为都江堰两千年来沧桑变化的见证。

3.2城市的人文精神与仿古建筑

一个城市能够文脉绵长、永葆生机、人杰地灵,这个城市的人文文化积淀必定要深厚,人文精神营养也必定要充沛。城市的人文精神是一个城市基于它的文化底蕴,结合传统与现代的文化理念,是城市文明素养、魅力所在,也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动力和核心竞争力。城市人文精神在仿古建筑中也能得以体现,如城市中古建筑的修复、仿古建筑的修建都是为了传承文化,促进各时期文化的交融和创新,还有一些古庙彩绘的修复,仿古建筑墙面的诗赋等。

一个城市中特色鲜明的仿古建筑,是民间艺术的体现,在仿古建筑中体现城市的人文精神能让仿古建筑达到最佳的效果,具有人文深度与人气的仿古建筑仿佛赋予了建筑生命。如独具特色的杭州清河坊,在文化的传承与人文精神的体现上都起到了不错的示范作用,它已经是天堂杭州市的一个符号。南宋时的清河坊为杭城的政治文化中心,商客云集,历经元、明、清至解放初期仍是商业繁华地带,2000年4月,上城区政府对清河坊的历史建筑群进行保护并同时开发新街,着重挖掘人文内涵,并渐进导人商业文化,用“点、线、面”的规划方式在各个层次上结合建筑与人文精神的关系,打造仿古商业街,这不仅仅是恢复古建筑样式、更注人了古建筑在历史长河中的信息,丰富了内涵,突出了城市的人文精神。如今清河坊中的吴山天风、特色鼓楼、百年老店、特色展馆都已成为了杭州市的标志,是杭州悠久历史的缩影。

4总结

古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凝结了我们祖先的智慧和精神,在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今天,需要把仿古建筑进行产业化发展,达到传统建筑艺术与现代结构技术的完美结合,同时只有将传统建筑科技不断深化、不断创新、协同生产、绿色施工,方能走出一条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阳光大道。

参考文献:

[1]何蓉.古建筑古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的保护与传承[J].中国建设信息化,2016,2(10):72-74.

[2]何岩,王萌.古建筑保护的意义和措施[J].智能城市,2015,1(18):27-28.

[3]何岩,侯冠宇.浅论古建筑的保护意义和对策[J].智能城市,2016,1(23):92-95.

[4]梁松.城市设计中古建筑保护问题的分析与阐释[J].山东工业技术,2015,7(32):25-29.

论文作者:闫小燕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8

标签:;  ;  ;  ;  ;  ;  ;  ;  

论城市中仿古建筑的文化与内涵论文_闫小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