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堂县中医医院;四川成都610400)
【摘要】目的 探究中药"消痹散"塌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7年7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8例2型糖尿病患者纳入研究,按照信封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54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糖尿病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中药"消痹散"塌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及运动传导速度(MN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变化,评价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44%,对照组有效率为79.63%,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各症候积分均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正中神经、腓总神经MNCV、SNCV均显著上升(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中药"消痹散"塌渍治疗可改善糖尿病神经周围病变患者的中医症候,提高神经传导速度,效果确切。
【关键词】消痹散;塌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9)05-0300-0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的常见慢性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肢端感觉异常,可出现疼痛、麻木、灼热等临床症状,具有一定致残率,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1]。目前西医治疗常针对发病机制及症状进行降糖、纠正代谢紊乱状态、抗氧化应激、营养神经及改善微循环等方法,但既往临床报道西医治疗疗效个体化差异较大,且长期使用具有较大的副作用[2]。中医治疗糖尿病历史悠久,中医学认为本病为消渴日久、气虚阴亏、痰瘀阻滞所致,治之应以滋阴补气兼具化瘀通络为要[3]。本研究将中药"消痹散"塌渍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中,分析其临床效果及可能的机制,旨在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7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8例2型糖尿病患者纳入研究。诊断标准:2型糖尿病的西医诊断参考《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防治指南》[4];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参考《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诊疗规范》[5];中医诊断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中瘀热阻络型,主症包括肢端疼痛,肢体灼热,肢体麻木,次症包括唇甲青紫,心烦怕热,大便秘结,皮肤干燥等。纳入标准: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年龄30~65岁;依从性良好;自愿接受本研究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妊娠期糖尿病及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者;因金属中毒、营养障碍、化学药物损伤等原因导致的周围神经病变;合并严重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器质性病变或功能障碍患者;近期存在急性代谢紊乱性疾病或并发全身感染者;合并认知功能障碍或精神系统疾病者;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因不同原因中途退出研究者。
按照信封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54例。观察组患者男性28例,女性26例,年龄33~62岁,平均(46.01±5.11)岁;糖尿病病程5~13年,平均(8.14±1.74)年;并发周围神经系统病变时间2个月~1.5年,平均(1.04±0.29)年;对照组男性30例,女性24例;年龄31~65岁,平均(46.17±6.01)岁;糖尿病病程5~12年,平均(8.41±1.29)年;并发周围神经系统病变时间1个月~1.8年,平均(1.17±0.26)年。经比较,两组患者性别组成、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糖尿病常规治疗,包括控制饮食、合理运动、口服二甲双胍等降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给予神经营养剂及改善微循环等。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中药"消痹散"塌渍治疗。"消痹散"组方:忍冬藤50g,红花30g,乳香30g,没药30g,冰片10g,地龙20g,桂枝80g。中药煮沸后取适量纱布浸泡于其中,覆盖于膝盖及脚背表面,用一次性保鲜膜包裹敷药部位防止药物渗出,治疗过程中注意保暖,避免烫伤。每日2次,每次进行20~30min,两次治疗间隔6h以上,连续治疗10天为1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
1.3观察指标
1)于治疗前后采用NDI-097肌电图仪进行神经传导速度的测定,主要包括正中神经、腓总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MNCV)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
2)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症候分型进行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的评价,其中主症及次症分别按照无症状、轻度、中度、重度给予0、2、4、6分及0、1、2、3分,各项症候积分的和即为总积分。
3)不良反应评价:治疗过程中进行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及心电图等临床指标的监测,评价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
1.4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及症候积分进行疗效判定。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肌腱反射正常,肌电图检查神经传统功能恢复正常或增快5m/s以上,症候积分减少70%以上;有效:临床症状好转,神经传导功能增快,但不足5m/s,症候积分减少30%以上;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症候积分减少不足30%。总有效率=100%-无效率。
1.5统计学分析
采用Microsoft Excel软件进行数据录入与整理,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学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44%,对照组有效率为79.63%,两组比较差异显著(χ2=4.021 ,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证侯积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症候积分均显著降低,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2。
3 讨论
糖尿病周围神病变的症状可归属为“痹征”范畴,其为糖尿病并发症,因此多称为消渴痹症。消渴症的病机为瘀热内滞,消渴日久,耗伤机体津液,导致气阴两虚,脾肾皆伤。脾为后天之本,脾主运化,脾虚者血虚,血虚者淤血内生;脾主肌肉,脾虚也可致肌肉麻木、萎缩、无力;肾藏精,为阴阳之本,肾虚者肢体失于濡养,则肢体麻木,手足烦痛,发为痹症。因此,消渴痹症的发生主要病机为瘀热阻于脉络,局部失于濡养所致,直至当以清化瘀热为要。中药塌渍是采用组方中药煎成药液直接渗透湿化作用于患部的方法,药剂温敷不仅可使药物直接作用于患部,还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达到活血行气、散寒祛风及除湿的功效。本研究中塌渍药物采用"消痹散",方中红花为君药,红花性温,归肝肾经,自古被用于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本草汇言》中曰,“红花,破血、行血、和血”,是调血之良药;现代药理学证实,红花水溶性成分有明显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临床研究证实,红花注射液可改善肺心病患者血黏度、纤溶酶原及相关激活物的水平,对血液流变学有明显影响[7];另外,其也有调节内皮细胞增生,稳定血管内膜及改善血液微循环的功效[8]。忍冬性寒、味甘,为臣药,具有清热解毒、通络祛风之效,现代药理学证实其可通过修复内皮细胞损伤从而减少血栓形成,另外也具有抗炎抗菌作用[9]。没药、乳香为佐药,没药归心、肺经,可通络诸窍,消肿止痛,动物实验证实,没药制品外敷可明显减少小鼠足部肿胀[10];乳香归心、肝、脾经,《本草汇言》曰其为“活血祛风、疏经止痛之良药”,现代药理学证实其也有降低血小板黏附作用的效果[11]。冰片、地龙、桂枝为使药,可调和全方,诸药合用,可共奏活血祛瘀之功。本研究对糖尿病患者中医症候积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使用"消痹散"塌渍法治疗的患者各中医症候积分改善幅度较大,提示“消痹散”塌渍可改善患者中医症候,中医疗效确切。
神经传导速度的降低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症状发生的重要原因,因此进行神经传导速度的检测可有助于病情的判断[12]。本研究中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消痹散塌渍治疗的患者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升高,且高于常规治疗,提示“消痹散”塌渍治疗可提高神经传导速度。分析中药“消痹散”塌渍改善神经传导方面的优势,一方面塌渍治疗可改善病灶局部的血液循环,达到促进神经损伤修复的作用;另一方面,部分药物具有消炎、抗菌作用,可一定程度降低炎症因子对神经纤维及因子的损伤,帮助神经损伤部位的有效恢复。但本研究未对治疗前后局部炎症因子及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测定,消痹散塌渍治疗糖尿病神经周围病变的机制仍尚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综上,中药"消痹散"塌渍治疗可改善糖尿病神经周围病变患者的中医症候,提高神经传导速度,效果确切。
参考文献
[1]杨帆, 连凤梅, 郑玉娇,等.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进展[J]. 医学综述, 2017, 23(10):1991-1996.
[2]赵春艳, 张晓伟, 王敏,等. 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7, 26(6):636-638.
[3]周鸿儒, 高怀林. 中医治疗糖尿病足临床研究[J]. 四川中医, 2017,11(01):222-224.
[4]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J].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14, 30(10):893-942.
[5]胡仁明, 樊东升.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疗规范(征求意见稿)[J].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09, 17(8):638-640.
[6]郑筱萸.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256.
[7]高海珣, 杨秀芬. 注射用红花黄色素对大鼠肝脏药物代谢酶基因表达的影响[J]. 中国药理学通报, 2017, 33(03):441-443.
[8]邵礼梅, 许世伟, 苏玉娟. 红花药物分析、化学成分及现代药理研究进展[J]. 中医药信息, 2017, 34(2):123-125.
[9]刘伟, 杨帆, 刘峰,等. 忍冬叶活性成分周期变化及其代谢关系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2017, 42(7):1292-1299.
[10]周莹, 欧阳五庆. 没药挥发油纳米乳的制备及其抗炎效果研究[J]. 畜牧与兽医, 2012,11(s1):348-349.
[11]管红珍, 彭智聪, 张少文. 生乳香及醋制品对家兔血小板粘附作用的比较[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0, 20(9):524-525.
[12]郭晓贤, 郝美美, 贺亚龙,等. 交感神经皮肤反应与神经传导速度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价值[J].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17, 23(3):207-208.
论文作者:邓诗懿,王瑞利,黎慧英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9年3月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15
标签:周围神经论文; 症候论文; 糖尿病论文; 患者论文; 神经论文; 中药论文; 两组论文; 《医师在线》2019年3月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