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型城镇化时代,城市发展必须要走绿色、生态、健康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这样才能为人民营造幸福的生活空间。本文进一步分析了绿色建筑产业新城助力新型城镇化,以供同仁参考借鉴。
关键词:绿色建筑;新城助力;新型城镇化
一、新型城镇化模式的新要求
1.1拉动内需,培育新产
产业的选择应突出重点,首先选择内需拉动性强的产业,带动地方GDP的增长,促进国家经济平稳发展;优先培育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重点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推进农民市民化、人口城镇化,高质量完成城镇化进程。
1.2注重差别,错位发展
城市之间只有在功能定位、产业结构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而不完全趋同,才能建立起有效的经济联系。全国几个城市群之间、城市群几个城市之间都要进行差别定位、错位发展,建立起有效的互补与联系,从而实现互利共赢、和谐发展。
1.3因地制宜,适应个性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资源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死板教条的城镇化模式在推广中容易“水土不服”。新型城镇化模式应在不同地区具有因地制宜的适应性,可以充分结合地方特色,发挥地方优势,这是新型城镇化的模式能够在全国推广的首要条件。
1.4注重层次,辐射周边
要突出“核心带动”,提高以城带乡水平。要充分发挥特色中心镇、小城镇的带动作用,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强化其对周边农村生产生活服务功能,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要形成分工合理的城镇群,避免孤岛式发展。
二、绿色建筑产业化及与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联系
2.1追求目标一致性新型城镇化强调
“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理念,摒弃“高消耗、高排放、
城乡分割、缺乏特色”的传统老路,要求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紧密结合各地实际,走特色发展之路。绿色建筑产业化发展必须体现绿色建筑的本质,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由此而看,两者都强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新型城镇化与绿色建筑产业化具有共同的追求目标。
2.2新型城镇化为绿色建筑产业化提供机遇
(1)消费需求带动建筑产业绿色化升级。新型城镇化推动农村地区劳动力行业转移、城镇人口增加、收入增多,这直接导致了人们的消费需求不论是从质量还是数量上都产生了明显的变化。居民宽裕的生活,同时也带动了教育、金融等服务业的发展,相应的人们整体素质也得到了提升,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趋势有了更高的关注,更加响应节能、绿色、健康的发展方向。由此客观上要求建筑业必须进行绿色化转型,才能达到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
(2)为绿色建筑产业化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在城镇化的带动下,我国每年新增的建筑面积约为12亿m2,约占全球新增建筑的 50%。按照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要求,要积极开展美丽村庄、特色小城镇、美丽城镇等的建设,大力推进可再生能源利用、非传统水源利用、新型建筑材料、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保护室内外环境的新技术,加大绿色建筑与绿色农房的建设。因此,为绿色建筑的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3)为绿色建筑产业化提供载体。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其相应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信息系统更发达、交通更便捷、其他服务体系更完整,为绿色建筑产业化相关企业的生存发展提供了更好的物质基础,也为绿色建筑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更有利于绿色建筑产业化相关企业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能力,从而促进绿色建筑产业化更顺利的进行。
2.3绿色建筑产业化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
(1)推动农村城市化区域的产业转型升级。产业结构形式是区分城市与农村的主要指标,非农产业是城市有别于农村的典型特征。然而,我国村镇已有的工业企业主要是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产业,技术、工艺落后,生产效率低下,按照新型城镇化的要求,多数属于应淘汰的企业,必须进行转型升级。
(2)提升农村城市化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传统城镇化进程中,很多新建的小城镇虽然居住条件和环境得到了改善,但因缺乏产业支撑,经济发展没有后劲,一些小城镇不得不接受中心城市淘汰下来的落后企业,走上了污染—治理—再污染的恶性循环。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具有关联度大、附加值高等特点,建筑产业的绿色化将对我国城镇化过程中拉动地方GDP的增长起到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将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驱动。
(3)解决制约农民就业的瓶颈问题。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所需的非农业从业人口增长量呈不断上升的趋势。根据历次人口普查数据,可预知未来中国城镇化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需要新增1 000万人以上的非农就业岗位来支撑。建筑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绿色建筑相关产业的发展可为广大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为满足绿色建筑新技术、新工艺等的要求,企业将对就业的农民进行上岗培训,使广大农民了解先进的发展理念,掌握“四节一环保”的技术,这不仅可以解决农民的就业难问题,还可通过培训学习,提高广大农民的节能环保意识,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农村城市化区域的生态文明建设。
三、绿色建筑产业新城助力新型城镇化的有效途径
3.1加大立法力度,加快建立标准体系
《建筑法》制定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又于 2011 年进行了修订,受历史条件的局限,现行《建筑法》缺少有关绿色建筑、建筑工业化方面的内容,应重新修订,从法律上保证强制执行力。同时应尽快完善绿色建筑标准规范和认证体系,出台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建材、绿色施工、绿色运营方面的标准规范和认证体系,通过全产业链的标准化促进绿色建筑产业的规范化,引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方向。
3.2着力打造绿色建筑产业链
国家行业主管部门应重点推行工程总承包模式,包括设计施工一体化、设计采购施工一体化等。应在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的成片开发的大型住宅项目中,实行“交钥匙工程”模式,对不符合绿色建筑要求的项目不予立项。同时,加强对绿色建筑全产业链的研究,加快出台绿色住宅建筑、绿色工业建筑,特别是绿色建材的强制性的国家标准,打造我国自主的绿色建筑产品体系。
3.3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
一是针对企业的鼓励政策。建筑工业化是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主要途径和必然选择,国家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应积极协调,在土地供应、财税优惠、行政审批、金融服务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激励企业在建筑工业化方面加大投入,积极开展自主研发,制造或使用、利用可循环资源加工的工业化预制构件和建筑产品,提升住宅的产业化水平。
二是针对项目的补贴政策。对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造的项目,可以由国家或地方政府财政投入资金,补贴开发和建设企业,化解增量成本,鼓励企业使用符合绿色建筑要求的技术、设备和材料,做到绿色建筑成本保平。目前一些省、市已有各自的补贴政策和标准,国家行业主管部门应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做好顶层设计。
三是针对消费者的补贴政策。可以直接补贴城乡居民,引导和鼓励居民购置绿色住宅,扩大绿色住宅的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1]徐振强.我国省级地方政府绿色建筑激励政策研究与顶层政策设计建议[J].建设科技,2014,40(2):56 - 64.
[2]仇保兴.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和建筑节能的形势与任务[J].城市发展研究,2012,19(5):1 - 7,11.
[3]梁浩,张峰,梁俊强.中国经济实现绿色转型的重要引擎———绿色建筑产业规划与发展[J].城市发展研究,2012,19(10):13- 17.
论文作者:梁涛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4
标签:建筑论文; 城镇化论文; 产业论文; 城市论文; 农村论文; 企业论文; 农民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