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结构优化的城市节能分类论文

基于产业结构优化的城市节能分类

霍沫霖1,2,曲尧2

(1. 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 102209;2. 国网(苏州)城市能源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江苏 苏州 215163)

摘 要: 省级政府将节能指标分解到各城市,各市因地制宜制定节能政策,以及节能企业开拓节能市场时均需考虑各城市节能的差异化。各城市节能的差异主要受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阶段的影响。基于相关文献和国家规划,提出将全国城市分为核心城市、次中心城市、中小城市、旅游特色型城市及农业特色型城市5类,并提出每类城市具有差异化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特征的理论假说。利用281个地级市实际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这五类城市的产业结构变化存在显著差异。建议在将节能指标分解到各城市,在开展节能城市对标以及企业开展节能市场营销工作时,应注意5类城市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性。

关键词: 城市;节能;产业结构;中小城市

0 引言

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000年的36%快速上升至2017年末的58.52%,并继续保持增长态势,预计2040年将达到75%。目前城市已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85%,未来还将进一步增加。城市是国家能源消费革命的主战场[1-2]。城市节能是国家实现节能目标的主要抓手。

单位GDP能耗指标从2005年底开始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各省(直辖市、自治区)都承诺了本地区单位GDP能耗下降目标,并将这一指标作为约束指标,向下层层分解,每年定期考核[3]。《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11〕26号)要求将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和政策落实情况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纳入政府绩效和国有企业业绩考核中,实行“一票否决”制和问责制。目标责任评价考核机制是推动节能减排工作的强有力手段。

治疗前,两组肛门失禁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评分均有降低,且分析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者之间相差较大(t=16.5301,P=0.0000),而P<0.05,数据从统计结果思考,具有参考价值,见表1。

省级政府将节能指标分解到各地市,市政府制定城市节能政策,以及企业制定节能市场开拓战略时,均需考虑城市节能是否存在差异化路径。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较缺乏。本文首先分析城市节能的影响因素,然后提出分类的假说,并进行实证检验,最终验证并提出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城市节能路径分类。

理论上城市能源强度取决于2类因素[4-5]:(1)各行业能源强度。这主要受各行业内能源利用效率、产品结构影响。随着近年来技术水平提升,逐渐趋近世界先进水平,能源效率提升越来越困难,整个城市级的技术节能水平差异性不显著;(2)产业结构。反映了各行业在国民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产业结构变动带来正向影响或负向影响,取决于产业结构变动的方向。例如高耗能行业比重增加会促进能源强度增加[6]

实证分析表明城市产业结构对城市节能的影响显著。1980—1990年中国第一产业比重较高,第二产业比重逐渐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产业结构变动有利于降低能源消费强度。1990—2000年工业化快速推进,在大多数年份第二产业比重显著增加,第一产业逐渐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产业结构变动增加了能源消费强度[7]。2000—2007年第二产业比重在波动中缓慢增加,其中重工业占工业比重快速增加,产业结构变动促进能源消费强度增加[8]。2007年第二产业比重在达到峰值后逐渐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显著上升,第二、三产业的内部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变动有利于降低能源消费强度[9-10]。大部分实证研究是利用全国数据或各省数据,主要由于缺乏城市能源消费强度数据,但结论也基本适用于城市,因为城市能源消费比重大约占全国的85%。

未来中国产业结构优化潜力很大,是国际竞争、资源与环境约束下的必然选择。十九大报告指出,为了实现到21世纪中叶,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促进中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各城市未来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的变化潜力较大,而且城市的产业结构变化存在差异性。可以预计产业结构优化将对城市节能带来重大影响,并呈现出差异化特点。因此本文从产业结构的角度来对城市进行分类。

1 对城市产业结构优化进行分类的描述性分析

文献[11]整理了若干国家按照年代的劳动力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之间转移的统计数据,得出结论是随着经济发展、人均收入增加,劳动力首先从第一产业(Ⅰ)向第二产业(Ⅱ)转移,接着向第三产业(Ⅲ)转移。工业发达国家三大产业结构的发展大体都经历了5个阶段:(1)占比(Ⅰ)>占比(Ⅲ)>占比(Ⅱ);(2)占比(Ⅰ)>占比(Ⅱ)>占比(Ⅲ);(3)占比(Ⅱ)>占比(Ⅰ)>占比(Ⅲ);(4)占比(Ⅱ)>占比(Ⅲ)>占比(Ⅰ);(5)占比(Ⅲ)>占比(Ⅱ)>占比(Ⅰ)。目前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普遍已经进入第5阶段。一般来说,产业结构的升级通常表现为由第一产业为主导向以第二、三产业为主导转变,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转变,由低附加值逐渐向高附加值转变[12]

从产业结构变化态势来看,如图1所示,核心城市、次中心城市、旅游特色型城市的第三产业比重保持增长趋势,中小城市、农业特色型城市的第三产业比重经历了先下降、后增长的变化趋势。

预计未来在政策影响下,城市产业结构将进一步优化,并且不同规模城市产业结构优化路径存在差别。《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淘汰落后产能,需壮大先进制造业和节能环保、生物、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指出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具有不同的产业优化路径,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在中心城市、制造业密集区域集聚生产性服务业,提升生活性服务业水平;增强中小城市产业承接能力,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强化城市间专业化分工协作。

本文研究年份是2005年、2010年、2015年。2005年以前是产业结构出现重工业化,之后基本开始产业结构优化,未来会继续延续这个态势。因此2005年以后的变化态势对未来更有借鉴意义。本文提出假说,将全国所有地级市主要分为核心城市、次中心城市、中小城市、旅游特色型城市及农业特色型城市五类,认为这五类城市在过去十余年到未来一定时间内的产业结构优化存在差异化特点。

核心城市是指直辖市、各省会城市、其他副省级城市,属于特大城市和大城市,是各省的政治、经济、交通、文化中心,辐射性较强,为附近城市提供生产服务、生活服务,为自身巨大的人口提供生活服务,通常有较多高校、科研机构,为产业科技水平提升提供人力资源[14-16]。次中心城市是指城区常住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大城市,并除去了核心城市、旅游、农业特色型城市,通常是其所在区域的区域中心城市,具有一定的经济辐射作用[17]。城市的分类标准参考了《国务院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国发〔2014〕51号)。科技人才、新兴产业从核心城市转移到房价相对低的次中心城市。中小城市是指城区常住人口在100万以下的城市,本文中除去了旅游型、农业型城市。旅游特色型城市、农业特色型城市在过去十余年没有走典型的工业化发展道路,而是分别以旅游业、农业为基础发展经济。

2 实证分析的数据来源说明

根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6》中的“中国2015年地级以上城市地区生产总值构成统计”表格中记载的地级市共291个,将2005,2010及2015年中存在数据不全情况的双鸭山市、梧州市、防城港市、儋州市、毕节市、铜仁市、普洱市、拉萨市、海东市及三沙市10个城市不计入数据分析环节,得到共计281个地级市数据。城市名单如表1所示。本章所用产业数据均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6》《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1》及《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6》的市辖区产业结构数据。

3 实证分析结果

从三个产业的结构看,核心城市的第三产业比重高于第二产业,第一产业比重较低,即占比(Ⅲ)>占比(Ⅱ)>占比(Ⅰ);次中心城市的第二产业比重高于第三产业,第一产业比重较低,即占比(Ⅱ)>占比(Ⅲ)>占比(Ⅰ);中小城市类似次中心城市,即占比(Ⅱ)>占比(Ⅲ)>占比(Ⅰ);旅游特色型城市,第三产业比重最高,即占比(Ⅲ)>占比(Ⅱ)>占比(Ⅰ),顺序与核心城市类似,但是三产与二产的差距远远大于核心城市;农业特色型城市的三次产业比重基本相似,为30%~40%,占比(Ⅲ)≈占比(Ⅰ)≈占比(Ⅱ)。在过去10年产业的比重虽略有变化,但是顺序基本保持不变。

目前中国城市产业结构分类的实证研究较少。文献[13]使用2003—2008年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通过实证分析认为大城市可以通过向服务型经济转型,发展对生产性服务有更多需求的高附加值产业、发展现代高级服务业,获得更高的集聚效益中小地级城市因规模过小而难以形成任何产业的规模经济和整个城市的集聚效益,需要通过承接大城市的制造业,扩大规模,形成专业化分工的城市群。文献[11]认为随着城市发展,在规模经济的作用下,不同规模城市之间会自然进行产业分工,根据1996年637个城市数据的实证分析,认为中国城市产业结构的规模差异基本体现了城市规模与城市产业分工相对应的规律。

6/胡萝卜素能够有效的预防皮肤对花粉的过敏症状和过敏性皮炎等过敏性疾病,而且β-胡萝卜素还能够调节细胞内的平衡,加强身体的抗过敏能力,从而使身体不易出现过敏反应。

①核心城市和旅游特色型城市的第三产业比重较高,单位GDP能耗处于国内较低水平。核心城市发挥作为本地区的政治、经济、交通、文化中心优势,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具有独立研发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企业,预计未来第三产业比重进一步提升,单位GDP能耗将持续降低。

③中小城市承接产业转移,扩大城市的经济社会规模,尽量避免重走先污染后治的老路,促进纺织、冶金、化工等传统行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发展,提升先进制造业比重。从长期看预计单位GDP能耗有较大的下降潜力,但是需经由较长时间的产业转型升级来实现。中小城市数量众多,受工业化进程的影响,从短期看变化的态势存在差异性。

本文所提出的核心、次中心、中小城市3类城市大都出现明显的工业化特征,即在工业化早期,第一产业比重最大,第二产业比重逐渐增加;在工业化中期,第二产业比重在逐步达到峰值后下降,同时第一产业比重显著降低;在工业化后期,第二产业比重逐步下降,同时第三产业比重显著增加;在后工业化阶段,第三产业比重是最大的。在工业化进程中,第二产业比重先上升后下降,呈现钟形曲线,如图2所示。三类城市的工业化进程不同,核心城市最快,次中心城市次之,中小城市最晚。核心城市在十年前第三产业已经基本高于第二产业;次中心城市近十年第三产业不断增加,直到2015年左右刚实现三产超过二产;中小城市的第二产业比重仍然保持高于第三产业。十二五时期的产业升级显著加速,产业结构优化显著快于十一五时期。

表 1 5类城市名单
Table 1 Name list of five types of cities

图 1 5类城市的产业结构变化态势
Fig. 1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 trends of five types of cities

图 2 3类城市工业化进程
Fig. 2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 of three types of cities

综上,将5类城市的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归纳总结如表2所示。

4 建议

(1)将节能指标分解到各城市时,除考虑经济水平、环境容量等因素,应充分考虑城市发展阶段、城市产业结构变化阶段的差异性。在选择节能城市标杆时,应选择产业结构、发展阶段相似的城市。

表 2 5类城市的产业结构变化特点
Table 2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 characteristics of five types of cities

图2中红色的进程线是由现有的2005年、2010年及2015年的每类城市产业结构中位数拟合而出的该类城市当前所处的工业化进程,并取其延伸线作为对未来变化趋势的预测。图2中选择每类城市聚合点群的中位数作为该类城市在某一阶段的代表数据。因为缺乏2005年之前的历史数据,所以在图2中用延伸线大致表示出每类城市历史进程的区间。

超前探水是在隧道掘进之前采用钻探设备对隧道将掘进段地质情况和岩层渗水涌水情况进行全面了解,为治水方案的选择奠定基础。

④农业特色型城市将打造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同时推进工业化进程,积极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资源精深加工业,预计单位GDP能耗下降相对较缓。

随着当前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如今企业在开展管理活动时,需要积极融入科学技术,适应当前复杂的竞争环境。因此,企业需要构建科学完善的员工管理机制,对员工进行必要的个性化激励,这直接关系到企业自身的运行与建设。因此,企业结合自身实际,分析影响员工积极工作的因素极其必要。个性化激励是对广大员工的尊重,也是一种从员工实际出发的人性化服务方式。

②次中心城市推进关停不达标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向外转移高耗能工业,同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制造业结构,并发展第三产业,提升第三产业比重,预计单位GDP能耗有一定的下降潜力。

从知识、技能、态度三个维度KMO值分别为0.854、0.857、0.873,都大于0.8,表明在结构效度方面较好,研究数据可以用于进一步地分析。

(2)企业开展节能市场分析工作,在制定各城市市场开拓战略时,需要考虑城市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

当父母无法接纳孩子的某个身体部位,或者某个特别的行为,甚至去强行掰正孩子时,孩子就会自动做起父母的帮凶:压抑天性,排斥自己,龟缩到只有自己的世界里。

①在核心城市、次中心城市,高耗能工业向外转移,建议企业关注当地的产业政策,控制产能转移带来的节能投资风险;由于建筑和交通部门的能源消费比重将显著提升,建议重视建设高效绿色智慧的建筑和交通体系;建议利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优势,挖掘“互联网+”综合能源服务[20]等商业模式应用场景;利用教育、科研集聚的优势,开展产学研合作,发展能源装备制造业、智慧能源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②在中小城市,随着对产业转移的承接,城镇化、工业化水平将显著提升。企业应加强对新增地块的绿色建筑、绿色工业、绿色交通以及区域能源系统的规划;对存量地块的客户开展节能服务,大力提升工业能效水平。

以上分类初步体现出城市之间的差异性,而实际情况更为复杂。各个城市市场需求既有普遍共性的方面,也有个性差异的方面。建议因地制宜地开展战略研究,做到一市一策,甚至一区(县)一策。

参考文献:

[1]王新华, 俞珠峰, 李宝山, 等. 从18个城市看我国人均能耗和单位GDP能耗水平[J]. 中国能源, 2004, 26(5): 25-29.

[2]潘哲. 中国城市能源效率的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D]. 长春: 吉林大学, 2015.

[3]白泉. 关于单位GDP能耗指标的再认识[J]. 中国能源, 2011,33(3): 9-13.

[4]于超, 谭忠富, 王鲁华. 我国能源强度变化影响因素分解模型[J].中国电力, 2010, 43(10): 1-5.YU Chao, TAN Zhongfu, WANG Luhua. Factor decomposition model of energy intensity change in China[J]. Electric Power, 2010,43(10): 1-5.

[5]卫平, 余奕杉. 产业结构变迁对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以中国285个城市为例[J]. 城市问题, 2018(11): 4-11.

[6]霍沫霖, 韩新阳, 单葆国. 中国电力工业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 中国电力, 2013, 46(12): 122-126.HUO Molin, HAN Xinyang, SHAN Baoguo. Empirical study on key factors of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of power industry[J]. Electric Power, 2013, 46(12): 122-126.

[7]史丹, 张金隆. 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的影响[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3(8): 30-32.

[8]张瑞, 丁日佳, 尹岚岚. 中国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强度的影响[J].统计与决策, 2007(10): 73-74.

[9]张勇, 蒲勇健. 产业结构变迁及其对能源强度的影响[J]. 产业经济研究, 2015(2): 15-22.ZHANG Yong, PU Yongjian. Industrial structure evolution and its impact on energy intensity[J]. Research of Industrial Economics,2015(2): 15-22.

[10]熊华文. 基于单位GDP能耗的节能潜力分析方法与实证研究[J].中国能源, 2011, 33(4): 21-25.

[11]葛永军, 许学强, 阎小培. 中国城市产业结构的现状特点[J]. 城市规划汇刊, 2003(3): 81-83.GE Yongjun, XU Xueqiang, YAN Xiaopei. Present characteristics of industry structure of cities in China[J]. Urban Planning Forum,2003(3): 81-83.

[12]鄂冰, 袁丽静. 中心城市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理论研究[J]. 城市发展研究, 2012, 19(4): 60-64.E Bing, YUAN Lijing.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theory research in central city[J]. Urban Studies, 2012,19(4): 60-64.

[13]柯善咨, 赵曜. 产业结构、城市规模与中国城市生产率[J]. 经济研究, 2014, 49(4): 76-88, 115.KE Shanzi, ZHAO Yao. Industrial structure, city size and urban productivity in China[J].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2014, 49(4):76-88, 115.

[14]王雪芹, 王成新, 崔学刚. 中国城市规模划分标准调整的理性思考[J]. 城市发展研究, 2015, 22(3): 113-118.WANG Xueqin, WANG Chengxin, CUI Xuegang. Rational thinking of city size classification criteria adjustment of China[J].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2015, 22(3): 113-118.

[15]胡厚国, 潘爱丰. 城市总体规划中易混淆术语的甄辨与思考[J]. 城乡建设, 2016(8): 26-28.

[16]高健. 中国城市规模、效率与经济增长研究[D]. 济南: 山东大学,2016.

[17]王贤彬, 吴子谦. 城市群中心城市驱动外围城市经济增长[J]. 产业经济评论, 2018(3): 54-71.WANG Xianbin, WU Ziqian. Central city promote peripheral city economic growth in urban clusters[J]. Review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2018(3): 54-71.

[18]戚伟, 刘盛和, 金浩然. 中国城市规模划分新标准的适用性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 2016, 35(1): 47-56.QI Wei, LIU Shenghe, JIN Haoran. Applicability of the new standard of city-size classification in China[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6,35(1): 47-56.

[19]徐小波, 赵磊, 刘滨谊, 等. 中国旅游城市形象感知特征与分异[J].地理研究, 2015, 34(7): 1367-1379.XU Xiaobo, ZHAO Lei, LIU Binyi, et al . Study on perceived image of Chinese tourist cities[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5, 34(7):1367-1379.

[20]霍沫霖, 朱发根, 单葆国. “移动互联网+智能用电”的机遇与挑战[J]. 中国电力, 2016, 49(3): 39-45.HUO Molin, ZHU Fagen, SHAN Baoguo.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intelligent power utilization from mobile Internet[J].Electric Power, 2016, 49(3): 39-45.

Urban Energy Conservation Classification Based on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ing

HUO Molin1,2, QU Yao2
(1. State Grid Ener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Beijing 102209, China;2. State Grid (Suzhou) City & Ener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Suzhou 215163,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energy-saving targets decomposed to every city, the energy-saving difference of each city needs to be considered for the city government to make energy-saving policies according to its local conditions and for the enterprises to develop energysaving markets. The difference of each city is mainly affected by th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stage of the city’s industrial structure. Based on relevant literature and the national planning, this paper proposes a theoretical hypothesis that all cities in the country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categories: core city, sub-center city,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y, tourism-specific city and agricultural-specific city, and each category has its own typ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ing. 281 prefecture-level cities are used to make empirical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se five types of cities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s. It is proposed that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difference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stages of the five types of cities when the government decomposes energy-saving targets to cities and conducts city energy-saving benchmarking, and when enterprises carry out energy-saving marketing analysis.

This work is supported by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ject of SGCC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Key Technologies of Rapid Response and Flexible Regulation of Electric Elastic Load), the Major Smart Grid Joint Project of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and SGCC (No.U1766212) and the National Ke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of China under Grant(No.2017YFE0101800) and the National Ke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of China under Grant (No.2017YFE0101800).

Keywords: city; energy-saving; industrial structure;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ies

中图分类号: F407.61; F205

文献标志码: A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809103

收稿日期: 2018-09-26;

修回日期: 2019-02-15。

基金项目: 国家电网公司总部科技项目(电力弹性负荷快速响应及柔性调节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电网公司智能电网联合基金重点资助项目(U1766212);国家科技部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2017YFE0101800)。

作者简介:

机组在不同负荷工况的年运行小时组合分配对经济效益比较的结果有明显的影响[17]。参考浙江省2016年同类型机组运行情况,机组年利用小时按4300 h,各负荷工况的运行小时组合分配见表5。

霍沫霖(1986—),女,博士,高级工程师,从事能源战略与规划、能源产业研究,E-mail: huomolin@163.com。

教学该课时教师经常感到,这是一节很“无用”的课,不是教学内容的无用,而是教学本身经常是“隔空打牛”“隔靴搔痒”,起不到真正的作用。稍复杂一点的图形,对于“会”的学生来说,即使这节课不上,相关内容学生也可以解决;对于“不会”的学生来说,即使上过了这节课,让其自己思考,依旧无从下手。为什么会这样?“观察物体”为什么这么“难教”?

(责任编辑 张重实)

标签:;  ;  ;  ;  ;  ;  

基于产业结构优化的城市节能分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