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科中考开卷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考论文,启示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6年,吉林省教委把历史科列为吉林省初中毕业会考和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科目。1997年,由于省教委实行了考试制度改革,历史科又被列为中考的开卷考试科目。本文想就中考历史开卷的导向及教学的方向,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开卷的导向
面对21世纪的挑战,面对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新形势,如何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培养出跨世纪的合格人才?如何充分发挥历史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的作用,在学科中贯彻实施素质教育?如何改变历史课学生机械记忆、死记硬背历史知识,学习和思维能力差的状况?如何使考试起到正确引导教学方向的作用?解决这些问题是一个系统的教育改革工程。在历史教学中,它需要教师转变观念、提高素质、改进方法、打破陈规,从而改变历史教学的沉寂局面。考试与教学又是息息相关的,它作为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教学评价的一种重要形式,也需要有所改变,从而真正发挥其正确引导教学方向、真正检测教学质量合理手段的作用。省教委继政治科中考开卷后,又把历史科的中考列为开卷考试科目,这是一种新的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开卷考试无论从其指导思想,还是从其内容、方向、题型,都应该有别于闭卷考试,体现出开卷考试的特点。
第一,考试指导思想的变化
历史科的中考兼有毕业会考水平考试和升学选拔考试的双重作用。因此,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历史开卷考试,首先,应从本省普通初中的实际情况出发,面向大多数学校和全体学生,以水平考试为主,内容不应脱离大纲和教材,坚持以纲为纲,以本为本,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并体现历史学科特有的教育功能的考查。其次,初中历史开卷考试应淡化对学生知识记忆的考查,而强化对学生能力的考查;淡化对知识点的考查,而侧重对知识的系统性、整体性的考查;淡化对学生单纯掌握知识数量多少的考查,而强化对学生理解本质、认识本质、总结规律,即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的考查。
第二,考试题型与内容的变化
为适应开卷考试的需要,体现开卷考试的特点,选择题、列举题等题型的命题思路和内容上应有所变化;同时,判断题、材料分析题型的增加,也是一种新的尝试。
选择题作为客观性较强的试题,在考试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但开卷后的选择题,其命题思路应与过去有所区别,应适当减少一问一答题,减少知识点单一、选项简单、易辨的题,而应增加一些反映出学生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及历史概念的本质的认识与理解的选择题;适当增加一些反映学生对知识比较、判断能力,归纳、综合能力的选择题;侧重知识的多层面、多角度的考查。
列举题是在限定范围内,在一定条件下,要求把同一类型或内容相近、相似的重要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通过归纳、综合排列在一起。开卷后的列举题应强调其跨度和综合性,注重考查学生对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掌握,对知识的归纳、概括、综合能力及宏观上了解历史、认识历史的能力。
判断题即判断出所给材料与观点的真与伪,是与非,对与错。它的最大特点是需要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分析、鉴别、比较、判断,而不是靠死记硬背就能完成。判断题应考查学生是否了解知识的内涵与外延,是否掌握了分析和比较的方法,是否形成了认识与判断的能力。
材料分析题在初中阶段一般应给出比较简单、通俗的,不超出教材或与教材内容密切相关的材料,要求概括性的点题,答出观点或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中最基本内容、最基本材料的掌握与认识,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及掌握的方法去分析、评价,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从上述分析可以明确,开卷考试无论从形式到内容,还是指导思想与目的,都正确引导历史教学的方向。开卷考试体现出既要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又要强化对学生能力考查的力度,从而完成学科实施素质教育任务的导向。
二、教学的方向
开卷考试为历史学科实施素质教育创造了新的契机,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开卷考试也对历史教学,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它从三个方面决定了历史教学的方向。
第一,激发兴趣,使学生乐学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其心理特点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时期,由思维的不稳定性向稳定性过渡阶段,他们对历史知识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目前的历史教学应摒弃过去抠知识点的作法,也不应为应付开卷考试只简单地划书、记条条,而忽视有血有肉、丰富多彩的历史史实的渲染与讲授。因为历史知识有不尽的趣点吸引学生,如待解之千古之谜、伟人之传奇经历、政治风云的变幻、政权演变的沧桑、百姓的悲欢离合、国家的荣辱兴衰等。另外,历史教材的可读性、趣味性的增强,也会刺激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因此,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教授给学生生动、感人的历史知识,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教师应选择教材中的趣点,课外材料中的趣事进行穿插教学,调动学生,激发兴趣;教师应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如实物、图片、录像、电影、电视、微机等进行辅助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吸引学生注意力;教师还应适时提出趣问,让学生动脑、动口,从而活跃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此创设了良好情境氛围,选讲有趣味的内容,选用适当的方法,就能吸引学生,调动积极性,增强兴趣,使学生真正乐学、爱学,为进一步的会学,学会创设良好的条件。
第二,教给方法,使学生会学
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而学会又要先让学生会学。这就要求教师要教给学生方法。有曰:活到老,学到老。只有掌握了方法,形成了能力,才能在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适应环境和社会的需要。
历史教学大纲中规定,学生要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的方法,去学习历史、了解历史、认识历史。而方法的掌握需要教师在教学、训练、复习等环节有意识,有目的地去传授,去培养,去强化。首先,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启发、引导学生,通过对史实的感受,知识的积累,去综合所学的知识;通过横向、纵向知识的比较、联系,去概括所学知识;通过掌握知识的结构、内在联系,去了解知识的系统性、整体性;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的认识与评价,找出认识的规律和评价的方法。其次,在课堂训练中,教师应设计一些典型习题,让学生在训练中掌握方法,总结规律;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习设计训练题,了解设计的思路和特点,从而掌握认识历史和评价历史的方法。再次,在阶段复习和总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先教给学生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归纳,进行比较、概括,进行分析、综合。这种作法不只是简单的知识处理,而是对历史知识认识与理解的升华。通过以上三个环节的训练与指导,经过教师课课、节节、年年不懈的努力,相信学生一定会掌握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的方法,使他们不仅爱学习,而且还会学习。
第三,培养能力,使学生学会
历史教学中,教师在按教学大纲要求对学生传授知识,使学生受到教育的同时,更应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其最终目的也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理解知识、形成能力。今后的历史教学,无论是开卷考试的要求,还是培养21世纪合格人才的需要,都应把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作为其核心任务。
在历史教学大纲中,能力培养的目标大致可分为两个层次。较低层次的能力要求是学习和表述历史的能力;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是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即历史的思维能力,它是能力的核心因素。在历史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学会,即形成能力呢?我想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应目的性明确,因为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教师应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有目的、有意识去做,既要有近期的计划,又要有长远的目标。其次,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既要做到激发学生兴趣,又要做到选材合理、重点突出;同时,又要对学生进行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剖析与讲解,使他们找出历史的规律,认识历史的本质。再次,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和教师一起去领略历史的沧桑、体会人物的悲欢、面对人生的苦乐,在这种情感的共鸣中,让学生去感慨、表述和了解所认识的历史;给出一些简单的史料,让学生去论证和评价;设计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思考、论证和思辨。当然,强调能力的培养,并不等于放弃基础知识教学,而是基础知识教学应由过去的单纯的知识点为重心转变为重在对基本线索、基本框架的了解、重在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分析,从而把握历史知识体系,揭示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形成立体性认识。总之,学生能力的形成需要日积月累,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钻研和探索。若教师使学生思维与其同步,产生共振,学生就能在愉悦的环境中,学到知识,受到教育,形成能力。
过去的考试模式束缚了历史课堂教学,束缚了教师的思想,学生也只能死记硬背抠分数。现在的开卷考试,教师应避免穿新鞋走老路。面对新的形势,新的导向,如果仍袭旧思想、旧方法进行教学,势必是事倍功半,也违背开卷考试的宗旨,更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应澄清模糊的认识,端正偏颇的教学思想,明确正确的教学方向,历史教学将会有崭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