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彩缤纷的毕业课程盛开--访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校长郑瑞芳_课程论文

五彩缤纷的毕业课程盛开--访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校长郑瑞芳_课程论文

毕业课程的七彩绽放——访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校长郑瑞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人民大学论文,附属论文,小学校长论文,课程论文,郑瑞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寒梅傲瑞雪,独自暗芬芳。”一场大雪过后,晴阳,微冷。我们来到人大附小已是下午两点,郑瑞芳却还没顾得上吃午餐。为了节约时间,她一边听提问,一边草草扒拉了几口米饭,一边看教师送来的“毕业课程”视频。不经意间,我们注意到,心中盛满“七彩教育”的郑瑞芳,连她的电脑屏幕上都是七色的光束在穿来梭去。从这个细节的观察起步,跟随郑瑞芳的话语,我们开始了追寻“七彩教育”奥秘的踏青之旅……

十八大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郑瑞芳感触很深,并进行了一系列思考:美丽中国,体现在美丽的山川河流,美丽的历史文化,美丽的风俗人情……但从学校育人的角度来反思,则是要孕育美丽的生命。美丽生命如何?教育!教育成就美丽人生。七彩教育,就是一种美丽教育。“首先,单从字面上看,它就很美。”郑瑞芳半开玩笑地说。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坚持“高标准、高质量、有特色”的发展方向,而特色课程是办有特色学校的有力支撑之一。人大附小一直秉承“创造适合于儿童发展的教育环境”的办学理念,力争实现校本课程生活化、系列化、趣味化,创造了“一年级孩子不想放假,六年级孩子不想毕业”的有趣现象。“成就师生,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课程”,郑瑞芳对课程建设的重视可见一斑。

自成为“北京市自主排课改革实验校”后,人大附小课程研发领导小组针对六年级学生第二学期的学习状态、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部分学生已经明确了中学方向,普遍比较慵懒,呈现出课堂纪律涣散、缺乏学习动力的状态。

小学教育到了最后阶段,还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孩子们的综合素质。在郑瑞芳带领下,学校课程领导小组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思考,最终,一套完整的《毕业特色系列课程》便在孩子们期盼的眼神中横空出世了。整个课程内容分成四个模块:

中学生活体验课程:小中衔接,缩短中学适应期

四个半月的课,两个半月能不能上完?能!于是,大家便开始整合教材。剩下两个月干什么?郑瑞芳原想20个班分别走进10所中学,孰料在与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联系后,得到其大力支持。20个班,全部走进北京市十一学校,未进中学门,先做“中学人”,以实现小学和中学之间的自然衔接与过渡。

诸如平均线、全等三角形等导学性的东西,先让孩子们预习。孩子全程走班,老师只是一种引领。孩子们在北京市十一学校,绝不是简单地走马观花,而是和学长们一起观摩初一的语、数、外等必修课,参与汽车、服装设计等选修课,参加社团,参与讲座,通过切身实地的感受,认真细致的比较,消除了对中学生活的畏惧心理,开始对中学生活充满神驰与向往。归来后,孩子们做了个视频,将一周体验横向对比,纵向梳理。体验才能理解,理解才能感悟。看着孩子们在台上讲“中小学数学课关注点的不同”、“我对中学生活的初步规划”,郑瑞芳和在场教师们都异常震撼。

值得一提的是,孩子们在中学看到学长们自己拍摄的短片,创作欲望被点燃,一回学校,便主动要求要拍自己的电影。最后,20个班一共拍了21部微电影。其中六(8)班还邀请郑瑞芳出演佛祖,还耐心给她讲解:“您就说一句台词‘金刚卫士,快护送唐僧师徒四人来取这包圣面’,然后就怀抱一包方便面就行了。”逗得大家忍俊不禁。还有部微电影里有个镜头,是要一个小朋友把篮球投进篮筐,落下来再恰好砸到自己身上。这个高难度的动作,一共拍了21遍才达到理想效果,郑瑞芳从孩子们身上看到了十足的韧劲儿。最后,她还给孩子们举办了首届“霓之星”电影节,请来冯小宁、石钟山、许亚军、何晴这些艺术家给孩子们颁奖。

中学生活体验课程,绝不仅是“适应、调整”这种浅层意义上的,而更是一种“跨越式的融入和提升”。为了检验课程的实际效果,郑瑞芳还认真跟踪了几个孩子,事实证明,孩子们在中学的确缩短了适应期,听老师讲课也不那么难了。

郑瑞芳胸中所画,不是翠竹,而是整片竹林;视野所容,不只眼下,还有眼的方向。一般人的关注点是从木到林,从林到森,郑瑞芳则反过来,她打开一片更大的时空,并立足于此,遥观孩子长期的人生成长,再依据孩子此时的个性发展选择教育之法,可谓尽善尽美矣!

毕业旅行课程:锻造未来领导力

从2005年开始,人大附小的毕业旅行课程已届七年。刚开始,是教师做好规划图,统筹整个行程。从去年开始,郑瑞芳打破了这种模式,旨在培养孩子的未来领导力、自我规划能力、全局统筹能力、交流表达能力、自我研究能力、自我反思能力等优秀品质。

首先孩子们自荐,全班竞选出项目策划主席,学校指导20个项目主席撰写项目策划书,涵盖吃、住、旅行内容、安全预案等各个方面,有个孩子甚至写了满满27页A4纸。毕业旅行时,项目主席和各分支机构负责人,都由孩子们从中海选而出,每个孩子都承担其中一项工作。“主席就是公仆”,有项目主席如是说,“原以为项目主席是个‘官’,谁知这么辛苦,四天下来嗓子都哑了”。外出期间,他们真的很操心,要检查同学们是否按时起床,睡前洗澡,在城隍庙买东西,带着同学们一起砍价。面对八百多人的整个年级,教师们转居幕后,其职责只在保证孩子们的安全。整个毕业旅行,绝不是简单地外出逛了一圈。结束以后,孩子们创造了漫画、图表、诗画等19种方式进行汇报总结,谈自己的课程感受。

课程,不仅是在课堂上,而是融入在每个生命的每个角度。亲吻祖国的土地,阅览大好的河山,其胸怀自广,其眼界自宽。“其实我们也可以选择去国外,但我更愿意让孩子们寻找自己民族的根,体验民族文化,熏染民族精神,”这也是郑瑞芳一直主张孩子们多读中华传统经典作品的原因,“你可以暂时不知道所谓文学流派、历史分期,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的阅读。只要读了,必有所获。”她有句掷地有声的话,将融化在每个孩子的血液里:“首先我们是中国人,然后在面向世界时,才可能是世界人。”

行路,是一种立体的读书。行路,一步一步都在给读过的书做注疏。行路,是用脚步在写一本更大的书。孩子们在行路,郑瑞芳又何尝不是在通往教育殿堂的路上执著行进着?她陪着孩子们,在这条路上且行且思,愈行愈远……

关注社会问题课程:迈出小学门,增强社会责任感

时下,媒体聚焦的很多社会问题,正是群众舆论的中心。建设公民社会,需要真正的公民;培养真正的公民,需要公民教育。郑瑞芳主张孩子们带着一份责任感走进社会,从儿童的视角看待焦点问题。“孩子们,我们怎么送你们去?”“关注社会问题。一律坐公共汽车!”嘿,你别说,这还没出发,孩子们便喊出了颇显节能环保意识的口号。

“皮革制品对人体有何危害?”孩子们想尽办法,找到了北京理工大学的教授,在国家级实验室聆听他的讲解。“医患关系为什么这么紧张?”孩子们去医院实地考察,呼吁大家关注和改变现状。“流浪的小动物,你们生活得还好吗?”孩子们很有爱心,除了坐车花销,剩余的钱一律捐给动物保护站。“用童眼看世界”,从74个小问题着手,孩子们还走进行政机关、工地、街道、菜市场等地点,通过亲身的观察、调查、采访、样本回收,锻炼了发现、分析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

回到学校后,孩子们把他们调查、访问的材料做成海报展览讲解。孩子们还以毕业展演的形式,用一周的时间汇报课程成果。舞台上,孩子们的综合素质得以展现:把旅行中身边发生的人和事写成剧本,运用了语文知识;制作统计图表,运用了数学知识;废物再利用,运用了科学知识;布置背景、制作幻灯片,运用了电脑知识;配乐演唱,运用了音乐知识;设计宣传海报,运用了美术知识;当然,最初始的目的,也是最重要的成果,是孩子们社会责任感的觉醒和养成。孩子们对社会问题批判之透彻,令人惊讶,甚至不乏一些颇具建设性的提议。

“一张试卷,就算孩子考了100分又能说明什么?健康快乐的成长,社会责任的担当,不是一张试卷所能解决的。”能影响孩子一生的东西在哪里?思维火花在碰撞,头脑风暴在席卷,看着孩子们多视角、多侧面、多维度的展现,看着孩子们毕业展演中的团结合作,郑瑞芳一直苦思的这个问题渐渐有了答案。

社会,才是最好的学校,郑瑞芳放开孩子们的手,目光慈祥,嘴角挂笑,看着他们稍显稚嫩的探寻之旅。摸索和历练中,孩子们在茁壮成长,让真的种子在心田生根,让善的花朵在心灵绽放,让美的果实在心树挂满……

学业水平检测课程:让评价回归到原点

人大附小改革了毕业考核方式,不再是“一张试卷定乾坤,单凭分数评优差”的机械思维。郑瑞芳目光如炬,问语如刀:“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是指导实践,不是应付考试。OK!那就让一切回归到原点,直接从实践入手进行考核!整个逻辑过程干脆利索,绝不腻歪。

郑瑞芳说:“以数学为例,我们学习它的目的,是为了从生活中发现、思索、解决数学问题。人大附小楼下的‘七彩小菜地’,就是我们最直接、最鲜活的考场。”“怎么知道整个菜地有多少白菜?”孩子们先测量白菜地的面积,然后再数数一平方米内的白菜数量,两者相乘,便得出了答案,类推思维被运用得“炉火纯青”。孩子们还到网上搜索、到超市询问白菜市场价,然后算出这么多白菜能卖多少钱,把经济学的知识都妙用其中了。哪些问题有价值?哪些问题最有价值?没有价值的问题,研究意义不大。代数方面、图形方面、概率统计方面……近七八十类问题,把整个小学数学的四大领域全都涵盖了进去。

郑瑞芳说:“小学数学这点东西,孩子一年甚至半年就能学会。与会解几道题、多考一些分相比,数学思维方式的培养才是最根本的。”最后,孩子们还要像大学生那样写出“毕业论文”,像模像样地准备答辩。“我是怎么发现、选择问题的”,“我在解决问题中还存在哪些不足”,有的孩子特别能自圆其说。难怪很多人说:“人大附小的孩子,是小学生的人儿,大学生的范儿。”

社会即考题,自然即试卷。与其让孩子在传统的试卷中填写死知识,何不直接从“第一手资料”——自然、社会中觅得活真理。“不能让一张试卷这种呆板、单一的评价方式,扼杀孩子们的个性。”郑瑞芳的话直达教育真谛。

统观以上四个模块,学校基本放手,孩子把握大权;丰富多彩有趣,孩子多元发展。四位一体,自成体系,始终立足孩子,完全为了孩子,都是从孩子的角度切入,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注定深远。最后,连毕业证书也由孩子们设计,结业典礼也由孩子们主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给孩子们更多的是外延性的东西,属于非智力因素。”郑瑞芳感言。

课程进行时,乐在其中;课程结束后,意犹未尽。孩子们找到郑瑞芳:“校长,这些活动明年还有没有?”郑瑞芳笑着说:“有。以后我们每年都会有。”孩子们马上止不住那个兴奋劲儿:“我们明年还想回来再参加一次!”还有孩子略带无奈地表达了不愿毕业之心:“校长,我们想留级!”

说起对人大附小孩子的印象,这些词便不禁浮现脑海:“阳光”、“快乐”、“胆大”、“自信”……郑瑞芳一脸骄傲:“到了中学,上课常有精彩发言的、积极竞选学生会职务的、多才多艺多面手的孩子,大多都是我们人大附小的!”很多孩子进了中学后还经常给郑瑞芳发短信:“早在人大附小,我们就已经什么都见过啦!”

毕业考试的作文,题目是《给校长的一封信》,后来被结集成册。“亲爱的校长妈妈”、“亲爱的郑校长”、“敬爱的郑校长”……这些抬头的称呼,吐露着孩子们的感恩之心。“爱您的女儿”、“您的孩子”、“您的儿子”……这些稚嫩的落款,饱含了孩子们的款款深情。“校长,我爱您!”“校长,谢谢您!”“谢谢,我亲爱的校长!”……这些俯仰可见的语句,一定承载着孩子们在人大附小六年的美好回忆。看着孩子们工工整整、透露着童年气息的笔迹,我们心中怎不充满感动?感动之余,更多的是祝愿,愿附小孩子都成才,愿七彩之花遍地开!

标签:;  ;  ;  

五彩缤纷的毕业课程盛开--访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校长郑瑞芳_课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