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校图书馆现代化建设中的三个误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党校论文,误区论文,图书馆论文,建设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党校图书馆现代化建设的浪潮中,由于人们认识上的偏差,出现了一些误区,本文选择了其中三个方面的问题加以剖析,以端正人们的认识,促使党校图书馆建设沿着健康的轨道向前发展。
误区之一:把图书馆现代化理解为对文献信息资料的“取代化”
由于世界性的信息化浪潮来势迅猛,人们思想上产生了一些错觉,认为以收存文献资料为特征的图书馆即将出现萎缩,并在不远的将来趋于消失,代之而起的将是产业化的信息。甚至有人在80年代初就断言:再过20年,现在的图书馆可能完全消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在党校图书馆现代化建设中出现了一种“取代论”,企图用计算机及其网络化完全取代现有的以书籍期刊为代表的文献信息资料,似乎党校图书馆不再需要有专门的馆舍,不再需要花钱购买文献资料,只需要购买几台计算机并且联上网就万事大吉了。
应该承认,随着计算机的普遍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图书馆文献的组织、利用效率,甚至会引起图书馆发展史上的一场革命。但是,计算机的应用并不能完全取代文献信息资料。这是因为,第一,从目前的发展状况看,尽管电子计算机有巨大的存贮功能,但是目前人们并未花费很大的时间和空间,去贮存全部的科技文献资料和全部的社会科学文献资料的全文。而主要是将原有的文献情报信息进行浓缩,为人们提供快速有效的检索工具。因此要想获得具体的翔实的情报信息,还得去查阅原始的文献情报资料。所以很难设想,在不久的将来,所有的书籍期刊都能变成光盘,人们坐在电脑前就能完成阅读。第二,文献信息资料伴随着人类文明发展了几千年,它自身所特有的一些功能属性,恰恰是电子计算机屏幕所不具有的。例如,文献信息的贮存价值,人们在阅读文献信息资料时呈现出来的思维、心理上的特点,文献信息资料的审美价值,等等,都无法在计算机屏幕上获得。第三,有些文献信息资料由于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以及科学研究方面的种种因素而具有保密的性质,这些资料也无法输入计算机,党校众多的内部资料就属于这种类型。第四,退一步讲,即使将来相当多的甚至大部分的信息通过计算机来存贮,但这也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因为这不仅是图书馆业的问题,同时还涉及出版、教育、文化、通讯等各个领域的变革。所以这一过程将是漫长的。
因此,在目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党校图书馆向读者提供信息服务的主要载体仍然是书刊文献资料。这就要求我们在积极推进图书馆现代化建设的同时,不可忽视书、刊文献信息资料为读者提供服务这一主要任务。要求领导在馆舍建设上,在购置书、刊文献资料的经费上,在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水平和质量上给予更多的重视。使图书馆在为党校教学科研服务上作出更多的贡献。
误区之二:图书馆现代化变成了对图书馆基础工作的“放松化”
图书馆的基础工作指的是对文献信息资料的采集、加工、贮存、流通、阅览等工作。一段时期以来,在图书馆现代化的口号声中,有些地方出现了放松图书馆基础工作的倾向。开会交流时,往往交流添置了许多台电脑,建立了什么样的网站,很少有人交流搞好采集、编目、流通服务方面的经验,似乎这些工作已经变得不重要了。
我们认为,图书馆的基础工作是图书馆最基本的工作。基础工作搞不好,包括图书馆现代化在内的其它一切都无从谈起。第一,图书馆基础工作是图书馆现代化的基础。图书馆现代化必须要有坚实的图书馆基础工作作依托,实现图书馆现代化,首先要做到标准化、规范化。如果对文献资料分类、编目不准确,把一些错误的书刊编号输入了电脑,即使运用了计算机、建立了数据库,也同样会出现混乱状态。可见,图书馆的基础工作做得不好,实现图书馆工作的现代化,只能是一句空话。第二,图书馆基础工作的高标准化是图书馆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表面上看,图书馆的现代化,主要指的是馆舍设备、设施、服务手段的现代化,集中地讲,就是实现信息服务的计算机化。但深入地思考就会发现,图书馆信息管理计算机化,必然要求我们对文献资料从采集、加工、存贮到流通、阅览,每一个环节都必须达到标准化、规范化、准确化。一本错编了的书,对于人来讲,也许耗费一些时间,还有可能将它找出来,运用计算机则永远也不可能找到它。所以,图书馆基础工作的差错,必然导致计算机管理系统的混乱。因此,图书馆现代化本身就内在地要求我们要有扎实的图书馆基础工作与之相配套。
实际上,当前在图书馆基础工作方面,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大有可为的。在这个领域,还存在着许多值得很好地去研究、改进的地方。例如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料的采集工作,这些年,由于出版物发行的运作机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我们还沿用过去老一套的图书采购方法,那么就会导致文献信息资料的入藏质量的下降和读者满意程度的降低。十多年前,书刊的发行是独家经营,80年代末变成了多渠道发行,以全国三大书目为例,近几年也只报导了全国图书的1/4左右。过去所有的书都由新华书店发行,现在许多高质量的书都搞自办发行。1995年,全国各种形式的优秀图书评选中,获奖图书有90%以上都未在全国性书目上征订过。在我国正式出版的期刊中,有近一半期刊不交邮局发行,而是搞自办发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仍采用传统的书刊订阅方法,采购图书只参考全国书目,订期刊只搞一次性邮发报刊订购,那么就很难保证所购的书刊质量。能否解决好这个问题,用有限的资金购进急需的、高质量的书刊资料,直接关系到图书馆的服务质量。解决好这个问题,其意义决不亚于购置几台电脑所产生的作用,因此,党校图书馆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同时,要十分重视图书馆的基础工作。
误区之三:把图书馆现代化主要归结为物的现代化
图书馆的现代化无疑需要物的方面的现代化,需要配置电脑、需要建立馆网、需要开辟电子阅览室,等等。但是图书馆现代化更需要的是人的“现代化”。有的党校投入数十万元,进行建站联网的现代化建设,但是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人的“现代化”未能跟上。我们搞图书馆现代化,不是为了装饰点缀、不是为了供人参观,而是要它实实在在地发挥效用。而要使这些现代化的设备真正发挥效用,首先必须解决好人的“现代化”问题。
图书馆现代化中人的“现代化”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图书馆管理人员知识技能的现代化。它要求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与图书馆现代化相适应的观念、知识结构并熟练地掌握使用计算机进行信息管理的技能。由于观念的变革,知识结构的改变,计算机技能的熟练掌握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因此,这方面的准备工作必须在物的现代化之前就着手进行。第二方面是图书馆服务对象知识技能的现代化。它要求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也必须具备与图书馆现代化相适应的知识观念,特别是技能,在党校,就是要求教员、学员都能熟练地掌握运用计算机进行检索,并从网上获取信息的技能。因此图书馆管理的计算机化、现代化,不仅涉及到管理服务人员,也要求服务对象、读者的直接参与。如果党校的教员、学员都不会使用电脑,都不能自己从网上获取信息,那么图书馆现代化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正像高雅艺术的普及,要靠培养大批听众一样,计算机的普及,也必须培养众多的操作者。因此,帮助广大教员、学员改变传统观念,使他们尽快地学会和使用电子计算机,这是党校图书馆现代化建设中一项十分艰巨而紧迫的任务。只有把这项工作做好了,党校图书馆的现代化才能最终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