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同升湖实验学校 四川成都 410007
摘要:一些同学在升入高中后,由于不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节奏,成绩大幅下滑,甚至对数学学习丧失了信心,为了更好的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我们必须要重视初高中数学知识的差异,做好衔接工作。本文主要针对初高中数学的特点与衔接方式进行分析。
关键词:初高中数学;学习区别;衔接策略
“难学”是很多同学在高一数学的普遍印象,引入到高一之后,部分同学出现了明显的不适感,不愿意主动学习,在作业上,更是无从下手,不少同学在初中数学学习成绩不错,升入高中后就不知所措。之所以出现这种问题,正是由于我们没有把握好初中和高中数学学习的差别,不知道采用什么样的衔接方式,事实证明,要学好高中数学,必须要正视初高中数学的差异。
1 初高中数学学习的差别
1.1 知识密度的差异
高中数学知识点多,知识应用更加灵活,而初中数学通俗易懂,题型简单,高中数学研究的多为字母和变量,不仅重视计算,更加注重数学理论的分析,学习难度更高。调查显示,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自己达不到学习期望,产生了一种两极分化的趋势。
1.2 课堂容量的不同
高中数学对我们数学思维能力的要求更高,这正是很多同学觉得高一数学跨度大,听不懂的主要原因。如高一的解析式、定义域、分段函数等,很多同学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下课后没有自主学习,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3 思维要求的转变
高中数学解题具有灵活性和发散性,在解题时,没有固定的套路,需要应用到发散性思维,解题难度高。例如,在函数这一节中,很多同学反映听得懂,但是做起来却较为困难,也无法透彻理解老师补充的内容,达不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1.4 教材出现了变化
在新课改实施之后,虽然高中数学难度降低,但是初中数学难度的降幅更大,受到高考的限制,很多教师都不敢轻易降低教学难度,导致高中与初中数学的衔接更为困难,反而增加了两者的难度差距。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 初高中数学学习的衔接策略
2.1 注重新旧内容的衔接
要学好高中学习,我们就必须要熟知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和教材标准的变化,做到心中有数,在学习新知识时,主动将其与旧知识联系起来,高一数学的课堂内容都是基于初中数学知识发展而来,任何一节新知识都可以找到旧知识的影子。例如,在学习任意角三角函数的知识时,我们可以将其与初中的锐角三角形函数联系起来,探讨关于任意角坐标定义法的应用。在平面几何知识的学习中,一些结论是成立的,但是在立体几何中,这些知识就不一定是成立的,这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巩固初中所学的知识,还可以让我们逐步接受数学新知识。我们在刚刚升入高中毫无头绪的时候,向教师寻求帮助和建议显然是最明智的选择,教师在处理初高中数学过渡问题上具有绝对的发言权。我们应及时把自己的困惑反馈给教师,听取教师给出的建议,有目的地进行改进,不仅可以保证我们自己少走弯路,也可以让教师及时了解我们的情况,做出相应的教学安排。此外,我们要根据高中生活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尽快改变自己的学习习惯,按照教师的要求在课前进行充分的预习,找出自己不会的地方;在课堂上带着问题有效率有重点地听课,充分利用时间;在课后尽快进行知识的总结、巩固,完成作业。
2.2 扩展新知识的学习途径
教材是我们学习数学知识的主要载体,也是我们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由于时间有限,教师讲解的知识是有限的,要学习更多的知识,还是需要依靠我们自己,实践证实,自学能力的培养比知识的传授更加重要。在学习活动中,我们要把握好“导”与“学”之间的关系,掌握教材的阅读方法,自己来找出疑点,学会归纳。在上课前,要提前复习,做到“心中有数”,上课时,要专心听讲、做好笔记、开动脑筋,提高自己的数学学习成绩,只要我们具备了自学能力,就可以将传统的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
2.3 锻炼自己的数学学习能力
数学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进入高中开始,我们就应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认真对待每一道习题,针对典型例题的分析来分析出此类问题的解题方法,总结出解题的规律,以便可以实现灵活应用。此外,我们要学会独立解题,锻炼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都是需要靠日积月累才能得到的,在课后,我们要严格要求自己,主动锻炼,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3 结语
在步入到高中之后,我们要充分了解自己的实际情况,正视初中与高中数学教材之间的差异,从实际出发,用积极的态度正视挫折,提高克服困难的勇气,培养自己的学习积极性。相信我们的不适应只是一时的情况,只要我们可以一步一个脚印踏实的走,必然可以提升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李庆. 浅析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J]. 新课程(下). 2016(05)
[2] 郑生. 新课改下的高中物理教学策略探究[J]. 新课程(下). 2016(05)
[3] 张兴伟.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分析[J]. 新课程(下). 2016(02)
[4] 姜琳. 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实践高中数学教学[J]. 新课程(中学). 2015(12)
[5] 徐东亮. 试论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法的应用[J]. 高考(综合版). 2015(10)
论文作者:王佳彧
论文发表刊物:《科技中国》2016年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16
标签:高中数学论文; 自己的论文; 知识论文; 高中论文; 数学论文; 教师论文; 高一论文; 《科技中国》2016年12期论文;